引言
如今我們朋友聚會,一般也都少不了飯店、KTV,日常的生活忙忙碌碌,難得有輕鬆休閒的時候,而這些地方通常就會成為我們釋放壓力的地方,不過在17世紀的法國,一種流行於上層社會高端的聚會,一下子風靡起來,在這個聚會中,受到邀請的一半都是社會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他們在這個地方悠閒的品茶,並就不同的觀點展開爭論。
這種聚會的形式,後來被稱之為是「沙龍」,其實在我們中國,我們對沙龍並不陌生,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也經常會有一些定期舉辦的沙龍,各個領域不同的名士聚集在一起談天說地。不過今天的沙龍和17世紀起源時期的法國沙龍,有著十分明顯的區別,在那個年代裡面,並不是什麼樣的人都有資格舉辦沙龍。
起源於17世紀法國貴族之間的沙龍文化
而且還有一個更為顯著的特點就是,17世紀法國沙龍的舉辦者,通常都為上流社會中的知名女性,他們或者都為豪門貴婦,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侯爵夫人或者伯爵夫人的頭銜。因此在社會中具備一定的影響力,而為了方便社交,他們將家裡的客廳當做社交場所,將社會各界的名流聚集在一起,而在法語中客廳的單詞為Salon,後來引入義大利以後,便成了"Salotto",而根據漢語音譯過來就是「沙龍」。
法國貴族奢華的客廳是沙龍的主要場所
一副名畫——由若弗蘭夫人的沙龍想到的
阿尼塞.夏爾在1812年描繪了一副油畫,是18世紀末若弗蘭夫人舉辦的沙龍,在這場沙龍中,所展現出來的形象,應該是17世紀法國沙龍時代發展到極致的代表,事實上可以看出,既然是上層貴族舉辦的沙龍,那麼參加沙龍的人,無疑在當時社會上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甚至是名望,並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參加的。
若弗蘭夫人的沙龍
這幅油畫上描述的內容,應該是若弗蘭夫人沙龍上,朗誦伏爾泰的經典著作《中國孤兒》的場景,而《中國孤兒》是伏爾泰早年接觸到中國《趙氏孤兒》的故事以後,稍加改動引入西方的著作,在西方一度引發空前響應,而油畫中賓客滿座的場景,也印證了這一點。其實由此也可見,作為法國的啟蒙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泰不僅作品是沙龍的座上客,就連其本人也同樣深受歡迎。
伏爾泰——17世紀法國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
像伏爾泰這樣思想家級別的社會名流,基本上都是沙龍上的常客,比如同樣是思想家、哲學家的狄德羅、哲學家孔狄亞克、達朗貝爾,以及啟蒙思想家盧梭等等,這些人都曾經在大大小小不同的沙龍中,提出過自己的哲學理論,並為此爭吵的面紅耳赤,可即便是如此,這些人的交情卻從來沒有影響過,反而還在不斷的爭吵中獲得更加深厚的友誼。
《伏爾泰與中國孤兒》
除了這些哲學家的思想碰撞外,繪畫作為另外一種藝術形式,也是沙龍上的常客,除了一些沙龍上畫家將自己的作品帶來給大眾欣賞以外,還有專門用於畫展的沙龍,而且就文學、藝術、哲學、詩人、戲劇家等等人,都很容易在這個社交場合裡面,與他人激烈的碰撞並產生火花,據說之所以沙龍的舉辦者為貴族女性,也是為了調和在沙龍上因言語不和而產生的衝突。
沙龍中盛裝出席的貴婦
這些上層社會的女性貴族,充當了調和劑的角色,他們或許很仰慕這些社會上在各個領域都有傑出成就的人才,但是卻並不參與討論(也有少數例外的情況),她們的作用就是盛裝出席在這些場合中,並準備好各色的甜點以及飲料,來招待這些人,當然沙龍也並不是類似於豪華宴會的地方,人數通常都不會太多,十數個人足以。
參與沙龍的一般也都是社會上具備名望和才能的人
參加若弗蘭夫人的沙龍可並不容易
我們之前也說過,舉辦沙龍的是上層女性貴族,那麼參加的人也自然都是社會名流,而這種社會名流,大致上應該分為兩類:
一類就是具備真才實學的名士,這部分人並不一定出身於貴族,比如狄德羅本人就是一個剃刀師父家庭出身,而盧梭的父親更是一個鐘錶匠,其本人從小更是身為奴僕,不過這些也並不影響盧梭本人的才華。
另外一類就是具備顯赫身世的貴族家庭,比如孔蒂親王,孔蒂親王是法國波旁王朝分支且具有爵位稱號的老牌貴族,這樣的人不需要特別有才華,只要參加沙龍,對於整個聚會的規格就有明顯的提升。
當然還有比較特殊的一類,比如孔狄亞克,他本人不僅僅有才,而且還是一個貴族家庭出身,類似這樣具備雙重身份(有才還是貴族出身的人)在沙龍中佔據的比例非常多。
可即便是如此,也僅僅只是具備了資格參加沙龍的資格,想要正式進入,則必須要有女主人發的邀請函,由於每次沙龍的人數都十分有限,以至於在17世紀以後,社會各界名流都以能受到沙龍的邀請為榮,而這些女主人的沙龍邀請,也不是隨便亂發,除了具備一定的社會地位外,更為關鍵的是,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孟德斯鳩——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
孟德斯鳩是17世紀末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其著作有《論法的精神》、《羅馬盛衰原因論》,而孟德斯鳩後來之所以成為沙龍的寵兒,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本人寫的《波斯人信札》,這是一本書信體的小說,全書是由160多封信件組成的,講述的是一個波斯貴族青年深受迫害,不得不離開祖國,遊歷歐洲各國。
波斯人信札之中描繪的場景
實際上小說的主旨在於抨擊舊社會的黑暗制度,同時為法國資產階級興起提供思想基礎,只是為了避免遭受迫害和打擊,孟德斯鳩專門安排小說的主人公成為波斯青年,然而這樣意外的安排,卻讓當時法國上流社會貴族大感興趣,原因就是當時法國貴族對東方文化十分嚮往,而書中原本是一些講述國外風情掩蓋真實主旨含義的描寫,都成為貴族們希望了解的方向。
《波斯人信札》
由於小說語言所帶來的因素,使得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深受好評,成為各大沙龍的座上客,18世紀若弗蘭夫人的沙龍是法國上流社會中影響比較深的名士聚集地,經過沙龍所帶來的影響,孟德斯鳩很快成為其他各大沙龍上的常客,而憑藉此契機,孟德斯鳩也得以宣揚自己的思想主張,並且在當時社會上的輿論主流,也基本上都被沙龍所帶來的觀點而影響,孟德斯鳩的思想觀念,也影響了西方人對東方文化思考方向。
盧梭——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
沙龍之中不同思想引發社會變革
17世紀乃至18世紀的法國,是資產階級蓬勃發展,封建階級嫉妒落後的時代,人們生活在這樣一個被壓迫的時代裡面,急需要通過思想的解放,來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而沙龍由於本身是在上層貴族主導下誕生,因而其內部本身觀點也逐漸影響了資產階級的發展,要知道一部分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們本身的觀點與統治階級格格不入,卻能成為沙龍的座上客,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比如盧梭。
《愛彌兒》曾在英國掀起一場批判舊時代教育風潮的著作
1762年因出版《愛彌兒》,盧梭曾被當局通緝,為此不得不遠走他鄉,而事實上沙龍之中談話的論題範圍後來也變的越來越廣泛,逐漸的開始涉入政治,而且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也越來越激進,同樣社會資產階級不斷的發展,舉辦沙龍也不僅僅局限在社會上層貴族,而是一部分有錢的資產階級家裡,這些言論也因此伴隨著沙龍而逐漸的擴散,18世紀末所誕生的雅閣濱俱樂部,就是這些討論政治議題之中,最為激進的一個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