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香鬢影:18世紀的法國上層貴族沙龍的邀請,可不容易得到

2020-12-26 騰訊網

引言

如今我們朋友聚會,一般也都少不了飯店、KTV,日常的生活忙忙碌碌,難得有輕鬆休閒的時候,而這些地方通常就會成為我們釋放壓力的地方,不過在17世紀的法國,一種流行於上層社會高端的聚會,一下子風靡起來,在這個聚會中,受到邀請的一半都是社會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他們在這個地方悠閒的品茶,並就不同的觀點展開爭論。

這種聚會的形式,後來被稱之為是「沙龍」,其實在我們中國,我們對沙龍並不陌生,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也經常會有一些定期舉辦的沙龍,各個領域不同的名士聚集在一起談天說地。不過今天的沙龍和17世紀起源時期的法國沙龍,有著十分明顯的區別,在那個年代裡面,並不是什麼樣的人都有資格舉辦沙龍。

起源於17世紀法國貴族之間的沙龍文化

而且還有一個更為顯著的特點就是,17世紀法國沙龍的舉辦者,通常都為上流社會中的知名女性,他們或者都為豪門貴婦,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侯爵夫人或者伯爵夫人的頭銜。因此在社會中具備一定的影響力,而為了方便社交,他們將家裡的客廳當做社交場所,將社會各界的名流聚集在一起,而在法語中客廳的單詞為Salon,後來引入義大利以後,便成了"Salotto",而根據漢語音譯過來就是「沙龍」。

法國貴族奢華的客廳是沙龍的主要場所

一副名畫——由若弗蘭夫人的沙龍想到的

阿尼塞.夏爾在1812年描繪了一副油畫,是18世紀末若弗蘭夫人舉辦的沙龍,在這場沙龍中,所展現出來的形象,應該是17世紀法國沙龍時代發展到極致的代表,事實上可以看出,既然是上層貴族舉辦的沙龍,那麼參加沙龍的人,無疑在當時社會上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甚至是名望,並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參加的。

若弗蘭夫人的沙龍

這幅油畫上描述的內容,應該是若弗蘭夫人沙龍上,朗誦伏爾泰的經典著作《中國孤兒》的場景,而《中國孤兒》是伏爾泰早年接觸到中國《趙氏孤兒》的故事以後,稍加改動引入西方的著作,在西方一度引發空前響應,而油畫中賓客滿座的場景,也印證了這一點。其實由此也可見,作為法國的啟蒙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泰不僅作品是沙龍的座上客,就連其本人也同樣深受歡迎。

伏爾泰——17世紀法國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

像伏爾泰這樣思想家級別的社會名流,基本上都是沙龍上的常客,比如同樣是思想家、哲學家的狄德羅、哲學家孔狄亞克、達朗貝爾,以及啟蒙思想家盧梭等等,這些人都曾經在大大小小不同的沙龍中,提出過自己的哲學理論,並為此爭吵的面紅耳赤,可即便是如此,這些人的交情卻從來沒有影響過,反而還在不斷的爭吵中獲得更加深厚的友誼。

《伏爾泰與中國孤兒》

除了這些哲學家的思想碰撞外,繪畫作為另外一種藝術形式,也是沙龍上的常客,除了一些沙龍上畫家將自己的作品帶來給大眾欣賞以外,還有專門用於畫展的沙龍,而且就文學、藝術、哲學、詩人、戲劇家等等人,都很容易在這個社交場合裡面,與他人激烈的碰撞並產生火花,據說之所以沙龍的舉辦者為貴族女性,也是為了調和在沙龍上因言語不和而產生的衝突。

沙龍中盛裝出席的貴婦

這些上層社會的女性貴族,充當了調和劑的角色,他們或許很仰慕這些社會上在各個領域都有傑出成就的人才,但是卻並不參與討論(也有少數例外的情況),她們的作用就是盛裝出席在這些場合中,並準備好各色的甜點以及飲料,來招待這些人,當然沙龍也並不是類似於豪華宴會的地方,人數通常都不會太多,十數個人足以。

參與沙龍的一般也都是社會上具備名望和才能的人

參加若弗蘭夫人的沙龍可並不容易

我們之前也說過,舉辦沙龍的是上層女性貴族,那麼參加的人也自然都是社會名流,而這種社會名流,大致上應該分為兩類:

一類就是具備真才實學的名士,這部分人並不一定出身於貴族,比如狄德羅本人就是一個剃刀師父家庭出身,而盧梭的父親更是一個鐘錶匠,其本人從小更是身為奴僕,不過這些也並不影響盧梭本人的才華。

另外一類就是具備顯赫身世的貴族家庭,比如孔蒂親王,孔蒂親王是法國波旁王朝分支且具有爵位稱號的老牌貴族,這樣的人不需要特別有才華,只要參加沙龍,對於整個聚會的規格就有明顯的提升。

當然還有比較特殊的一類,比如孔狄亞克,他本人不僅僅有才,而且還是一個貴族家庭出身,類似這樣具備雙重身份(有才還是貴族出身的人)在沙龍中佔據的比例非常多。

可即便是如此,也僅僅只是具備了資格參加沙龍的資格,想要正式進入,則必須要有女主人發的邀請函,由於每次沙龍的人數都十分有限,以至於在17世紀以後,社會各界名流都以能受到沙龍的邀請為榮,而這些女主人的沙龍邀請,也不是隨便亂發,除了具備一定的社會地位外,更為關鍵的是,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孟德斯鳩——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

孟德斯鳩是17世紀末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其著作有《論法的精神》、《羅馬盛衰原因論》,而孟德斯鳩後來之所以成為沙龍的寵兒,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本人寫的《波斯人信札》,這是一本書信體的小說,全書是由160多封信件組成的,講述的是一個波斯貴族青年深受迫害,不得不離開祖國,遊歷歐洲各國。

波斯人信札之中描繪的場景

實際上小說的主旨在於抨擊舊社會的黑暗制度,同時為法國資產階級興起提供思想基礎,只是為了避免遭受迫害和打擊,孟德斯鳩專門安排小說的主人公成為波斯青年,然而這樣意外的安排,卻讓當時法國上流社會貴族大感興趣,原因就是當時法國貴族對東方文化十分嚮往,而書中原本是一些講述國外風情掩蓋真實主旨含義的描寫,都成為貴族們希望了解的方向。

《波斯人信札》

由於小說語言所帶來的因素,使得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深受好評,成為各大沙龍的座上客,18世紀若弗蘭夫人的沙龍是法國上流社會中影響比較深的名士聚集地,經過沙龍所帶來的影響,孟德斯鳩很快成為其他各大沙龍上的常客,而憑藉此契機,孟德斯鳩也得以宣揚自己的思想主張,並且在當時社會上的輿論主流,也基本上都被沙龍所帶來的觀點而影響,孟德斯鳩的思想觀念,也影響了西方人對東方文化思考方向。

盧梭——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

沙龍之中不同思想引發社會變革

17世紀乃至18世紀的法國,是資產階級蓬勃發展,封建階級嫉妒落後的時代,人們生活在這樣一個被壓迫的時代裡面,急需要通過思想的解放,來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而沙龍由於本身是在上層貴族主導下誕生,因而其內部本身觀點也逐漸影響了資產階級的發展,要知道一部分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們本身的觀點與統治階級格格不入,卻能成為沙龍的座上客,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比如盧梭。

《愛彌兒》曾在英國掀起一場批判舊時代教育風潮的著作

1762年因出版《愛彌兒》,盧梭曾被當局通緝,為此不得不遠走他鄉,而事實上沙龍之中談話的論題範圍後來也變的越來越廣泛,逐漸的開始涉入政治,而且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也越來越激進,同樣社會資產階級不斷的發展,舉辦沙龍也不僅僅局限在社會上層貴族,而是一部分有錢的資產階級家裡,這些言論也因此伴隨著沙龍而逐漸的擴散,18世紀末所誕生的雅閣濱俱樂部,就是這些討論政治議題之中,最為激進的一個派別。

相關焦點

  • 衣香鬢影:18世紀的法國上層貴族沙龍的邀請,可不容易得到
    引言如今我們朋友聚會,一般也都少不了飯店、KTV,日常的生活忙忙碌碌,難得有輕鬆休閒的時候,而這些地方通常就會成為我們釋放壓力的地方,不過在17世紀的法國,一種流行於上層社會高端的聚會,一下子風靡起來,在這個聚會中,受到邀請的一半都是社會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他們在這個地方悠閒的品茶,並就不同的觀點展開爭論
  • 十八世紀法國沙龍:發軔於貴婦房間的啟蒙思潮,法國大革命的序章
    但啟蒙思想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近代十七到十八世紀以法國巴黎為中心的一種上層階級的特殊社交模式——貴族沙龍就是啟蒙思想產生的搖籃和成長的溫床。近代法國貴族沙龍在推動文藝、自然科學、哲學的繁榮以及社會平等意識的增強、集體話語權的擴大等過程中,脫離於上層階級的局限,對社會其他階層、廣大的下層人民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18世紀法國真開放,居然有油畫歌頌隔壁老王,網友:藝術你不懂
    18世紀法國,整個法蘭西上層都處在一種縱情享樂的聲色犬馬中,貴族們逐漸開始參與新興資產階級的沙龍派對,一同追求現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樂。在這種風潮的影響下,貴族與資產階級的婚戀觀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再是單純的愛情那麼簡單,更多的是在為了金錢與地位而結婚。
  • 十八世紀的法國沙龍:溫柔鄉、哲學園與革命場
    沙龍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一直到19世紀都是西歐上層社會文化、社交生活的中心,引領並象徵著一個時代的思潮與風氣。而這顆風景線上最為璀璨的明珠,便是18世紀的法國沙龍。18世紀是啟蒙的世紀,那麼幾乎同樣可以說18世紀是沙龍的世紀。啟蒙思想並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巴黎的沙龍就是哲人們活動的中心,思想誕生的社會基礎。
  • 18世紀法國真開放,居然有油畫歌頌隔壁老王,網友:藝術你不懂
    18世紀法國,整個法蘭西上層都處在一種縱情享樂的聲色犬馬中,貴族們逐漸開始參與新興資產階級的沙龍派對,一同追求現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樂。在這種風潮的影響下,貴族與資產階級的婚戀觀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再是單純的愛情那麼簡單,更多的是在為了金錢與地位而結婚。
  • 法國的沙龍文化
    18世紀以後,沙龍文化迎來了頂峰,成為法國社會最重要的社交方式。18世紀眾多啟蒙思想家們都是沙龍裡的常客,沙龍迅速成了百科全書派的聚集地,伏爾泰的喜劇,哲理小說都在沙龍裡朗誦並表演,巴爾扎克在沙龍裡開創了書信體評論模式 ……啟蒙主義的思想在沙龍中萌芽並在思維的碰撞中走向成熟,自由和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為法國大革命爆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18世紀法國平民寫實主義畫家,夏爾丹油畫作品欣賞
    夏爾丹(Chardin,Jean-Baptiste-Siméon1699~1779)法國畫家。1699年11月2日生於巴黎,1779年12月6日卒於同地,法國18世紀市民藝術的傑出代表。午餐前的祈禱 夏爾丹十八世紀的法國,洛可可風盛行啊,豪門貴族都喜歡找畫家把他們奢靡生活記錄下來,看過安東尼·華託的作品就可以了解當時的流行趨勢。但就在所有畫家都樂此不疲地描繪上流社會的腐朽時,卻出了夏爾丹這麼一個異類。
  • 法國文學沙龍:文藝男性的天堂
    》、啟蒙主義時期法國的園林建築《無憂宮》、浪漫主義時期英國小說《弗蘭肯斯坦》、20世紀後期波蘭電影《紅》、21世紀初的烏克蘭民謠《1944》9個藝術作品為切入點,觀察和分析了從古希臘到21世紀初的歐洲文化歷史與生態截面。
  • 法國近代歷史上的沙龍,女性思想的大解放,啟蒙運動的工作所
    而沙龍都是定期舉行,並時間定在晚上,也使當時的燈光製造出一種朦朧的美感,使參與者的靈感與情緒能夠迸發;其往往可以自由組隊,各抒己見地去表達自己對每一件事的看法。在18世紀以後,沙龍談論的話題更為廣泛,除之前的文學藝術,還會涉及一些政治科學。除此之外,沙龍還衍生出了只討論政治問題的俱樂部 。
  • 18 世紀的法國文學場
    18 世紀的法國文學場 ———以克洛德·維拉雷為例本文以18世紀的法國作家克洛德·維拉雷為例,簡要分析18世紀的法國對「文學」和「文人」的定義,探討當時的文人從事怎樣的寫作阿蘭·維亞拉和布迪厄的著作分別勾勒出了17世紀和19世紀法國文學場的樣貌,遺憾的是,關於18世紀的法國文學場卻尚未有相關專著問世,只有一些文章涉及,而且大多聚焦當時文人的社交,並未呈現出18世紀文學場的全景。克洛德·維拉雷(ClaudeVillaret)是18世紀的法國文人,在今天的文學史中並沒有什麼地位,似乎已被人遺忘。
  • 一個18世紀歐洲貴族青年的壯遊圖鑑
    壯遊最早起源於英國,16世紀都鐸王朝治下的穩定發展使英國上層人士積累了相當豐厚的財富,歐洲大陸尤其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對古典文化藝術的發揚光大吸引著貴族人士前往。已初步完成學業的英國貴族子弟為進一步完善教育,啟發人文思想,同時也為開闊視野、積累人脈關係、學習掌握外語,培養對藝術的良好品味而踏上壯遊之路。
  •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法國沙龍,如何推動法國革命浪潮洶湧?
    民國時期,眾多留洋學者歸國,他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帶來了"高雅"的沙龍聚會,更有趣的是,在近代文壇上,還有過一段關於沙龍聚會的趣事,即冰心以《太太的客廳》一文嘲諷林徽因和陸小曼,這裡面的客廳正是林徽因時常舉行沙龍聚會的場所。人們現今熟知的沙龍是16世紀盛行於法國宮廷的一種聚會活動,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沙龍聚會活動遍及整個歐洲大陸,18世紀,沙龍臻至頂峰。
  • 18世紀法國為何會產生文學政治
    18世紀的法國,各種新舊力量的交替間產生了迷人的思想碰撞。這一時期,法國的時尚圈出現了沙龍文化,繪畫美學圈出現了迷人的巴洛克藝術,同時文學界的名人也開始紛紛躋身政壇。他們往往身兼數職,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同時也是政治家。孟德斯鳩,曾任渡爾多法院的一名廳長。夏多布裡昂擔任過外交大臣駐英國大使。那麼,18世紀法國為何會產生文學政治?
  • 中世紀西歐貴族哺育方式「改革」,奶媽為何成為上層家庭的「寵兒」?
    但在12世紀之後,波士頓突然興起了僱傭奶母哺育嬰兒的事件,使有錢有勢的貴族婦女從親自餵養中解脫出來。波士頓之後,義大利效仿,這一現象在中世紀晚期蔓延到西歐,到了14世紀左右,西歐上層貴族的哺育方式徹底從母親餵養變為奶媽餵養。上層家庭哺育方式發生這樣的改變,原因為何?
  • 承載西方近代討論藝術的沙龍,為何在中國卻失去意義,淪為美學
    從宮廷貴族的沙龍,到文藝復興學術沙龍,再到對女性的沙龍,這經歷了突飛猛進的一個過程沙龍興盛與法國和義大利這兩個國家密不可分。沙龍產生於14世紀的義大利,是當時宮廷文化的產物。而作為學術與藝術創作的物質基礎,除了本身擁有貴族頭銜與不動產外,得到贊助人的支助就顯得尤為必要了。在16世紀的梵岡,每一位教會顯貴、富商都有自己的一個藝術家與作家的圈子,他走到哪裡,他們就跟他到哪裡。文人通過接受贊助跨入了有閒階層的行列。從根本上說,有閒階級的存在是沙龍存在的基本環境。
  • 科學網—18世紀的一位貴族女科學家
    ■武夷山 【遺憾的是,很多人只知道他是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的情人,而不了解她對科學事業的貢獻。】遺憾的是,很多人只知道他是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的情人,而不了解她對科學事業的貢獻。 她出生於一個不太顯赫的貴族家庭,是家中的唯一女孩,有5個兄弟。他父親曾經每周舉辦沙龍,邀請作家和科學家來高談闊論,其中包括伏爾泰。他父親發現她自小聰明,在她10歲的時候,就請法國皇家科學院常任院長豐特奈爾來給她講天文學。他父親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不僅讓她學習數學、文學和科學,還讓她學習擊劍和馬術。
  • 在這個貴族銷聲匿跡的時代,法國「名門之後」眼中的「貴族精神」
    身為專職神職人員的蒂埃裡也經營著一項沙龍活動,定期邀請家族的摯交及藝術圈的名流參與。沙龍活動往往冠以一個獨特的主題,比如穿越到過去,重現幾個世紀前的家族生活,或者依據參與者的身份設定特定的主題,供大家暢談交流。這也是家族維繫社會關係的重要活動。
  • 18世紀歐洲貴族的煩惱:今天穿什麼
    小印將以18~19世紀為時間坐標,以服飾分類和穿衣層次為切入點,帶你一探究竟。富太太到底要換多少件衣服?在注重穿衣禮儀的18~19世紀,歐洲貴族人士在參與各類活動之前,都要換上相應的得體服飾。所以,對TA們來說,一天換四五次衣服都是常規操作。
  • 18 世紀的法國文學名利場
    18 世紀的法國文學名利場 ———以克洛德·維拉雷為例本文以18世紀的法國作家克洛德·維拉雷為例,簡要分析18世紀的法國對「文學」和「文人」的定義,探討當時的文人從事怎樣的寫作,有著怎樣的社會地位,其生存狀況如何等問題,從而描摹出18世紀法國文學場的基本狀況,並說明文學場的形成與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
  • 「凡爾賽」的梗讓你笑,但法國貴族生活你真了解嗎?
    這個詞語的靈感來自日本漫畫《凡爾賽玫瑰》,書中描述了18世紀末法國的宮廷生活。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帶你領略18世紀法國貴族女性的日常,走近真正的法蘭西玫瑰。梳妝打扮是頭等大事在18世紀,法國社會充滿對女性美的稱頌與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