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西歐貴族哺育方式「改革」,奶媽為何成為上層家庭的「寵兒」?

2020-12-20 讀史閱世

在《禮記》的記載中,皇室子嗣一旦出生,便配有專門的「保母」負責餵奶,其親生母親是什麼也不用做的,這裡的「保母」,便是我們今天說的「奶媽」。中國從西周到清末,上層貴族一直實行「奶媽餵養」的制度。奶媽餵奶現象不僅出現在中國,還長期發生於中古時期的日本、波士頓及大部分的西歐國家。

但在西歐國家,哺育孩子的方式一開始並不是餵養,而是母親餵養。受基督教統治的歐洲,人們必須遵從基督教的各種教諭,其中就包括「母親必須親自餵養自己的孩子」。女人的職責,就是繁衍後代以保證社會發展,即使是上層貴婦,也是如此。

但在12世紀之後,波士頓突然興起了僱傭奶母哺育嬰兒的事件,使有錢有勢的貴族婦女從親自餵養中解脫出來。波士頓之後,義大利效仿,這一現象在中世紀晚期蔓延到西歐,到了14世紀左右,西歐上層貴族的哺育方式徹底從母親餵養變為奶媽餵養。

上層家庭哺育方式發生這樣的改變,原因為何?

一、生產關係轉變,間接影響了女性的人生選擇

1、上層女性追求解放,拒絕母乳餵養;下層女性為生存,當起了乳母

12世紀之前,西歐是典型的農業社會,人們在教會的統治之下,按照固定的階級分工進行社會生活,富人享有爵位和土地,窮人則在莊園為富人勞作,農業社會固定的生產模式讓人們的生活保持穩定。

但從14世紀開始,資本主義經濟興起,西歐的主要產業從農業逐漸轉為商業,生產發生的轉變促使新興資產階級的產生。新興資產階級撼動了教會的專制統治,有錢的商人們逐漸不滿教會宣揚的「禁欲主義」,倡導解放天性,尊重人慾的享樂主義。

在這種解放個性的思想觀念影響之下,上層的貴族女子再也無法忍受家庭的束縛,而欲追求自由享樂。其次,商業的發展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分化,許多下層女性被迫淪為妓女和娼婦,其中的一部分人擔任起貴族的乳母,專門餵養上層家庭的孩子,「奶媽」就此產生。

2、資產階級文化興起,貴族婦女視哺乳為卑劣之事

資產階級興起之後,宣傳解放個性,追求自由,將教會規定的孩子必須由親生母親餵養看作腐朽的舊思想,上層階級的貴婦亦受這種思想影響,將哺乳視作卑劣之事。

西歐中世紀的女子結婚都很早,許多女子還未到18歲便已嫁人,那時候身體尚處在發育階段,並沒有充足的條件進行母乳。且貴族非常重視自己的高貴地位,當著眾人的面袒胸露乳地餵奶,很多貴族新婦是做不到的。

上層貴族都是白人,在哺乳這件事上,也存在著種族歧視。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起源》一書中,認為人類身上的乳頭是一種「返祖」現象,人類的祖先曾經有四到六個乳頭,如今變為了兩個。男權主義者將這一觀點進行歪解,說男性乳頭不會分泌乳汁,而女性乳頭仍能分泌乳汁從進化學的角度揭示男性地位高於女性。

林奈曾更是宣稱,非洲婦女擁有驚人的產奶量:「不知廉恥的女人,胸口永遠淌著乳汁。」哺乳在當時的社會被認為是「動物性的行為」,鍍金時代的白人女性認為自己的高雅文明的人種,絕不是像奶牛那樣低劣的動物。

此論一出,上層婦女當然不願接受,更加逃避親餵孩子。但這樣問題就來了,如果自己不願意喂,那應該找誰呢?

西歐中世紀貴族便借鑑了古希臘貴族的做法,即僱傭僕人擔任孩子的乳母。在古希臘,貴族群體會選擇讓自己的奴隸和僕人來擔任自己孩子的乳母.

當時的女性因為孩子眾多,六到八個孩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所以人們對孩子和母親之間的感情並不太看重,只是希望哺育更多的人口,來使家族興旺發展,所以不存在擔憂別人餵養會疏遠母子/母女親情的顧慮。

甚至為了擁有更多的奴隸,希臘貴族還會聘人來哺育農奴的孩子。柏拉圖在《理想國》裡說,一些國家將孩子統一送到託兒中心餵養,來培養孩子愛國的精神。以上這些讓別人哺乳的案例成為西歐奶媽哺乳的先聲。

因為找到了貴族請僕人代為哺育小孩先例,自此,奶媽哺乳的風尚在西歐流行開來,上層女性能夠僱得起乳母被公認為社會地位的象徵。

二、人工餵養的失敗及人口繁衍的需要,推動了「奶媽餵養」的興盛

1、人工餵養增大嬰兒的死亡率,宣告失敗

從原始社會到工業化革命之前,嬰兒的餵養習慣變化不大。在醫療和生存環境都不充裕的情況下,新生兒的存活主要與是否母乳餵養有關,母乳餵養或用奶媽的乳汁餵養。

除去這兩種情況下,給嬰兒餵養羊奶,牛奶,成人咀嚼的食物或低營養和受汙染的半流質食物,會大大的增加寶寶的感染風險,導致極高的嬰兒死亡率。

歐洲在十五世紀嘗試使用鮮牛奶或羊奶代替母乳餵養,但這些嘗試並不成功。在十八世紀,有人試圖把麵粉和穀物混合了肉湯作為母乳餵養的替代品,也同樣失敗了。

在那個時候,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替代母乳,嬰兒的存活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母乳餵養;吃不到母乳或母乳不足的孩子,常常體弱多病,而且很難存活。

加拿大的韋恩伯格醫生在1993年發表的關於嬰兒餵養歷史研究的文章中指出,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部分人中,請乳母來餵養嬰兒,在17世紀達到頂峰。

但由於乳母通常來自社會層次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17~18世紀的英格蘭婦女認為,乳母會傳遞不良氣質給自己的孩子,從而使用動物的乳汁餵養開始流行起來。由於動物乳汁儲存難度大,哺餵器具清洗消毒不易,使用動物乳汁來哺育嬰兒的嘗試是代價巨大的。

因此18世紀後期的倫敦,半數的活產嬰兒會在2年內死去。即使到了19世紀初,仍有1/3使用動物乳汁進行人工餵養的嬰兒活不過1歲生日。人工餵養的失敗使人們更加推崇奶媽哺育。人的乳汁能提高嬰兒存活率和抗病力,因此很多皇室貴族的嬰兒被哺乳到兩三歲的例子屢見不鮮。

這種行為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延續,到了中世紀晚期的西歐,貴族婦女的嬰兒也多由奶媽餵養。底層婦女若實在無法母乳餵養自己的孩子,也會向奶媽求助,為的是讓自己的孩子能更好地活下去。

2、為滿足人們繁衍的需要,貴族婦女常僱奶媽代替餵養

有的人西歐請奶媽是有錢人擺闊的一種體現,但這種解說明顯存在偏頗之處,擺闊並不是請奶媽的主要原因。

因為商業社會需要更多的人口以促進商品貿易的發展,所以社會要求女人儘量在合適生孩子的年紀生孩子儘量多的孩子,而女人在哺乳期會影響下一胎的受孕,所以上層貴族要縮短乃至取代哺乳期,使得女人可以趕快生孩子。

從12世紀以後,所有法國皇室家庭的孩子一出生便遠離了母親的乳房,這麼做部分原因是可以保證生育更多的潛在的繼承人,部分原因是為了讓丈夫可以親近妻子。

當時認為在哺乳期的性行為是應該絕對禁止的,因為這會汙染乳汁從而傷害到嬰兒。甚至國王的情婦也不親自餵奶,擔心這會影響到她的吸引力。亨利四世的情人嘉布莉埃爾·德·埃絲特蕾擔心哺乳會傷害她的乳頭,所以讓乳母去餵她的孩子。

到了18世紀後半葉,奶媽餵養孩子在法國婦女中變得很時髦了,奧地利女皇瑪利亞·特蕾莎,這位哈布斯堡王朝的女皇是7個孩子的母親,她把所有的孩子都交給乳母。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女人都是圍著男人打轉的。因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即使是貴族婦女,也必須依賴丈夫的權力地位,所以討得丈夫的歡心是比餵養孩子更重要的事。女人生完孩子身材多少都會走樣,很多女性生完孩子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恢復身材服侍丈夫,也就是爭寵。在種種考慮之下,由奶媽來餵養便是折中的選擇。

三、總結

中世紀晚期西歐上層貴族哺乳方式的嬗變,從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社會階級結構的轉變、女性地位的變動和社會整體文化觀念的發展,這些因素也成為改變貴族哺乳方式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中世紀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

《歐洲婦女史》

《流觴之文藝復興》

相關焦點

  • 「生產不足」為何成為中世紀西歐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加速器?
    一、由於西歐農業的落後,無法滿足整個社會所需要的物資運轉,生產不足的基本觀點被西方學者提出,使得早期的手工業水平十分落後在中世紀的西歐,主要依靠農業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但是農業在當時的西歐社會的發展也十分艱難。
  • 貴族生活那麼「香」,中世紀歐洲貴婦,為何甘願選擇做修女?
    貴族婦女在修行中,代表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她們的仁愛就是家庭的仁愛,她們的奉獻就是家庭的奉獻,她們的謙遜就是家庭的謙遜。她們成為聖徒,被追隨者永遠紀念,就是對她們所屬家庭的永世追憶。貴婦的人生道路全由在家庭裡的男性角色決定1、貴族家庭裡的女孩沒有個人選擇,人生受到父親的控制西歐中世紀,處在不同生活階段的婦女,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家庭中男性權威的限制和束縛。
  • 從尋常日用物到貴族專屬,為什麼中世紀西歐人會將香料神秘化?
    西歐人將香料神秘化中世紀的西歐處在一種混亂的自洽中,底層人民在溫飽線上習慣性地掙扎著,而貴族和富豪們則因更加繁榮的海上貿易往來而進一步膨脹著紙醉金迷的欲望。香料是中世紀貴族們的攀比物之一,原本相當「生活化」的物品漂洋過海以後,成為了財富和地位的象徵,之後更是沾染了宗教和對東方世界的嚮往,讓這原本平平無奇的物品變得高貴而神秘。
  • 貴族「佔領」的中世紀莊園,英國為何出現「村民當家做主」的村莊...
    事實上,同許多歐洲國家一樣,中世紀時期是許多歐洲國家政治經濟開始轉型的時期,而英國的許多近現代文明也是在這個時間開始形成的。其中在中世紀時期英國社會經濟的特別之處凸顯在英國村莊中普遍實行自治,而這也集中體現在中世紀後期,這一時期的許多研究認為,英國的莊園制體制下,領主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那一片區域的統治者。
  • 西歐中世紀大學的教學情況及成就
    中世紀西歐大學的教學活動隨著時間與地區的不同有許多差異,因此只能概述一些基本的共同特點。中世紀西歐並無系統的小學、中學教育,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一般要在教會學校和後來由城市興辦的文法學校學習基本的讀、寫、算術和宗教教育,特別要初步掌握拉丁文,因為拉丁文是大學教學和生活交際中惟一通用的語言。
  • 西歐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風格
    上回我們講到西歐中世紀的羅馬式建築,這次我們來講哥德式建築。在之前,羅馬式在西歐盛行一時,但從羅馬式到哥德式是一次偉大的創新,它那驚人的成就把中世紀建築藝術推向了最高峰。「中世紀盛期教堂建築風格的演進,是由中世紀文明的兩種基本趨勢決定的。第一,大教堂是城市革命的產物,也是增長的財富、市民的自豪感、以及城市狂熱的宗教信誠的產物。
  • 淺析中世紀後英國貴族精神——邁開走向現代文明的步伐
    騎士精神的重要內容就是勇敢尚武,這種勇敢尚武的習俗影響了貴族的生活方式,也內化為一種精神氣質。 中世紀之後英國貴族精神的特點 英國貴族精神在產生之後,在實踐中不斷的豐富自身的內涵。貴族精神在政治、經濟和教育方面都有重要體現,也存在一點的短處。
  • 中世紀歐洲人如何起名字
    然而,羅馬三分名在中世紀的歐洲只是曇花一現,隨著各蠻族王國統治的日益鞏固,日耳曼的起名方式開始佔據上風,羅馬三分名開始逐步被拋棄,這可能和當時歐洲社會對統治者的模仿有關。日耳曼人一般只有一個姓,出生或洗禮的時候取名。日耳曼名字和羅馬名的內涵完全不同,從意義上來說主要分為三類,第一是銘記祖先,第二是追求美德,第三就是尋求上帝的保護。
  • 精神救贖-掠奪戰爭,西歐中世紀朝聖觀為何猶如過山車般轉變?
    西方的宗教神學對於信仰的要求、對於朝聖的禮儀有著更為嚴格的規定,這在西歐的中世紀表現得最為明顯。同時,伴隨著基督教在世俗的發展,人們對朝聖的觀念也開始了不斷的變化。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千年裡,在西歐基督教朝聖的觀念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變化。這裡面的變化是有著多種多樣的原因、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因素使得西歐中世紀朝聖觀念不斷發生變化。
  • 衣香鬢影:18世紀的法國上層貴族沙龍的邀請,可不容易得到
    ,那麼參加的人也自然都是社會名流,而這種社會名流,大致上應該分為兩類: 一類就是具備真才實學的名士,這部分人並不一定出身於貴族,比如狄德羅本人就是一個剃刀師父家庭出身,而盧梭的父親更是一個鐘錶匠,其本人從小更是身為奴僕,不過這些也並不影響盧梭本人的才華。
  • 西歐中世紀的羅馬式建築
    對於西歐中世紀,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時期的建築。這些建築和我們國家的建築相比,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又有著別樣的魅力。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西歐中世紀時期的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主導藝術是教堂建築,教堂建築在中世紀盛期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因而這一時期也成為西方建築史上最偉大的時代之一。
  • 為何中世紀的歐洲貴族都愛喝葡萄酒
    葡萄酒是中世紀歐洲貴族日常必備的飲品,歐洲貴族每天都要喝大量的葡萄酒,那麼中世紀的歐洲貴族為什麼那麼愛喝葡萄酒,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葡萄在歐洲廣泛種植羅馬軍團橫掃亞歐非,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為了保證士兵的葡萄酒供應充足,羅馬人把葡萄的種植與釀酒推廣到整個環地中海地區。中世紀的葡萄酒釀造技術在古羅馬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南歐地區有許多葡萄種植園,法國與德國為主要生產國,其生產的葡萄酒供應整個歐洲。
  • 與西歐相比,中國如何才能走出中世紀?
    假若與西歐中世紀相比,問題就凸顯出來了。現在教材裡中世紀的中國與西歐都是封建社會,殊不知彼封建而非此封建。中世紀歐洲的社會體制,它是分權體制,君主下面有許多分封的貴族,國王的財政收入主要靠自己的直屬領地和一些國有的自然資源(如礦藏、森林),各地貴族領地的土地產權和行政管理基本是自治的。
  • 為何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一,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 西方歷史學家將歐洲分為三個時代: 古典時代:古希臘和羅馬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相輝映。)
  • 中世紀西歐旅人面對大陸和海洋風險使用了怎樣的方法克服困境?
    ,王國的貴族與官員也會為了徵稅去往領土各地,商人要賣出商品獲得財富奔波於各個市場,遭受戰爭的人民四處流浪,種種因素成為了中世紀人們外出旅行的原因。 二、多變的海洋天氣以及行動難以預測的海盜集團成為旅行者們的海上威脅 對進行海航的人來說,海洋本身就已經是非常大的威脅,如果遇到暴風雨那將是更大的災難,暴風雨極有可能讓旅人們人財兩空。 1270年十字軍軍隊返回西歐的途中遭遇海上風暴,18條大船全部被風暴摧毀,損失約4千人和數不清的財物。
  • 在王權和教權的複雜背景下,中世紀西歐園林的發展將何去何從?
    另外,中世紀歐洲的教權權力很大,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經對王權產生了制約。所以西歐的園林發展出了很多以教會、修道院或寺院為主的園林。城堡為主體的庭院園林和修道院為主的寺院園林,成為了歐洲中世紀園林風格的最具特點的兩種。這個時代的園林形式,對後世的園林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中世紀西歐封建莊園
    中世紀時,在西歐各地盛行莊園經濟。莊園是這個時期西歐農業生產中的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中世紀初期,西歐國家的生產力都很低下,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地產生活,所以國王、教會和大封建主都建立莊園。典型的莊園一般是一村一莊,但是也有一些大的莊園可以包括幾個村莊,當然有些小莊園也只有一個村莊的一部分。莊園土地一般分為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農民份地由分散各地、相互交錯的條田組成,耕作時各地條田統一輪流進行。另外,莊園上還有供集體使用的森林、牧場、水塘等。
  • 鎖鏈、隱修院與大學:中世紀西歐圖書館一瞥
    可是,並非所有中世紀隱修士都能夠閱讀拉丁文,讀書和謄抄書籍在某稱程度上也成為了一些隱修士的義務和特權。《本篤會規》中曾指示,在冬天等不適合勞作的時候,具有閱讀能力的隱修士們應當閱讀聖經、教父作品和其他靈修作品,以加強自己的修行。這就成為了隱修院內部圖書館的雛形。
  • 俄國舞會文化:貴族等級與俄國歷史的縮影
    18世紀初, 彼得大帝銳意改革,歐洲文化大潮湧人,舞會文化作為一種特有的歐式風尚進人相對封閉、落後的俄國社會。經過一段時 間的傳播與發展後,舞會逐漸被貴族所接受,並成為其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一方面為貴族提供了新的文明交際形式,打破了貴族長久以來保守與封閉的狀態 ,促進了其生活方式的轉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俄國社會向西歐先進國 家靠攏的漸變歷程。
  • 「西歐之父」——查理曼
    在他的統治時期,法蘭克王朝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鼓勵知識分子進行創造發明,開放地引進歐洲各地的有識之士,給予他們良好的研究條件,建造許多學校,查理曼大帝還在皇宮內創建「宮廷學院」,招請著名學者任教並進行研究,使新興的帝國逐漸地發展成為文化大國,奠定了歐洲繁榮的基礎。所以,在歷史上,查理曼大帝也被稱為「歐洲之父」(le « Père de l'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