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西歐封建莊園

2020-12-11 冬天裡的一棵松

中世紀時,在西歐各地盛行莊園經濟。莊園是這個時期西歐農業生產中的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中世紀初期,西歐國家的生產力都很低下,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地產生活,所以國王、教會和大封建主都建立莊園。典型的莊園一般是一村一莊,但是也有一些大的莊園可以包括幾個村莊,當然有些小莊園也只有一個村莊的一部分。莊園土地一般分為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農民份地由分散各地、相互交錯的條田組成,耕作時各地條田統一輪流進行。另外,莊園上還有供集體使用的森林、牧場、水塘等。莊園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莊園生產主要是為生產者自家和領主提供生活資料,莊園的產品很少拿出去賣。莊園裡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麵包坊等,可以生產各種生活和生產所需的物品,除非萬不得已,莊園很少出去採購,只有少數莊園不能生產的物品(如鹽、鐵等)才從城市購買。莊園的農業生產實行三圃耕作制,即把耕地分作春播地、秋播地和休耕地三部分,輪流耕種。休耕地和收穫後的耕地作為公共牧場,集體使用。莊園生產者主要是農奴,此外還有自由佃戶、僱工和奴僕等。農奴除耕種自己的份地外,還須無償地為領主耕種自營地。農奴大部分時間要為領主勞動,一般每周3—4天,農忙時增加。農忙時必須優先完成領主自營地的耕作義務。這就是所謂的勞役地租。此外,農奴還必須交納各種捐稅,如人頭稅。結婚稅、死手捐(即財產繼承稅)、什一稅(向教會交納的宗教稅),農民使用領主的磨坊、烤麵包坊也得交稅。租稅之外,還須繳納各種貢物並服勞役,如獻納家禽、雞蛋、酒及其他土特產品,雜役如修橋、築路、砍柴、運輸、蓋房等等。為了強制農奴從事這種無償的繁重勞動,封建領主對農奴擁有行政和司法權力。莊園領主派管家主持生產,監督農民勞動,並設置莊園法庭,以加強對農民的控制。莊園法庭每年召開數次,主要審理農奴與封建主之間的糾紛,以保護領主的利益。另外也審理農奴與自由農民之間的一些糾紛或農民違犯公共利益等案件。一般判決多處以罰金,而罰金則歸領主所有。所以司法權是一項有利可圖的特權。封建主對其領地上的農奴擁有行政和司法權力,這是中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一大特點。

相關焦點

  • 在王權和教權的複雜背景下,中世紀西歐園林的發展將何去何從?
    文:文史咖引言歐洲中世紀的園林發展,與他本身的社會形態有很大關係。由於中世紀的西歐,王權並沒有得到完全的統一,而是由每個封建領主的勢力各自為政。這也導致中世紀的園林沒有發展出大規模的皇家宮殿,皇家園林的存在該非常弱。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封建的英國為什麼流行莊園制?
    有廣狹二義:廣義指西歐封建主憑藉各種政治權力對依附農民進行剝削、統治的一定地區,義同領地。
  • 中世紀西歐天公不作美,氣候土壤都不行,農民如何實現高產?
    一、西歐苛刻的土壤和氣候條件 中世紀的歐洲農作技術起點很低,雖然歐洲文明向上繼承了希臘羅馬文化,但日耳曼人還是將羅馬人的生產方式破壞了。由於日耳曼人長期以畜牧業為主,所以養成了粗放的耕作習慣。他們在5—9世紀的幾百年間,僅僅能收穫2到3倍的種植量。當時西歐的農產量極低,以至於歐洲時常有人死於糧荒。
  • 「生產不足」為何成為中世紀西歐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加速器?
    引言:對於中世紀的經濟而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經濟學都對此提到一個「生產不足」的基本觀點,這個觀點對於經濟學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充分反映了當時的西歐經濟。但是生產不足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歐的經濟發展,使得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促進城市的發展,擴大了城市的範圍,對於西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精神救贖-掠奪戰爭,西歐中世紀朝聖觀為何猶如過山車般轉變?
    西方的宗教神學對於信仰的要求、對於朝聖的禮儀有著更為嚴格的規定,這在西歐的中世紀表現得最為明顯。同時,伴隨著基督教在世俗的發展,人們對朝聖的觀念也開始了不斷的變化。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千年裡,在西歐基督教朝聖的觀念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變化。這裡面的變化是有著多種多樣的原因、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因素使得西歐中世紀朝聖觀念不斷發生變化。
  • 西歐中世紀大學的教學情況及成就
    中世紀西歐大學的教學活動隨著時間與地區的不同有許多差異,因此只能概述一些基本的共同特點。中世紀西歐並無系統的小學、中學教育,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一般要在教會學校和後來由城市興辦的文法學校學習基本的讀、寫、算術和宗教教育,特別要初步掌握拉丁文,因為拉丁文是大學教學和生活交際中惟一通用的語言。
  • 阻礙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西歐盛極一時的封土製為何會走向衰落?
    文:如果歷史會說話引言封土製在歐洲來源已久,在曾經的中世紀,土地對人們的作用十分重要,是當時人們生產和發展的核心。在中世紀以前的歷史階段,歐洲一直用「採邑」制度作為土地制度的核心。《中世紀文明詞典》中提到這一點:「封建制度是這樣一種政府體制:自治的大土地貴族對國王承擔特定的義務,主要是服軍役(騎士),作為回報,使用土地(採邑),剝削半自由農民(農奴,維蘭)的勞動,封建制度隨著委身制、豁免制、封臣制的融合而興起於9世紀。」
  • 西歐中世紀的羅馬式建築
    對於西歐中世紀,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時期的建築。這些建築和我們國家的建築相比,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又有著別樣的魅力。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西歐中世紀時期的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主導藝術是教堂建築,教堂建築在中世紀盛期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因而這一時期也成為西方建築史上最偉大的時代之一。
  • 「西歐之父」——查理曼
    查理曼大帝胸像,據說內有其頭蓋骨「查理曼」意即「偉大的查理」,是中世紀早期西歐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他是個馬背上的皇帝,畢生徵戰,單是786-787年間,其行程就超過3500公裡。他在位46年(768-814年),發動對外戰爭 53 次,最終將法蘭克王國擴張為查理大帝國。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二——封建制度與城堡
    作者:郭學明1.什麼是封建制度中世紀前期歐洲長達4個多世紀處於動蕩、戰亂和分裂狀態。9世紀開始,逐步形成了封建秩序。中世紀歐洲各國沒有常備軍,軍事力量靠封建制度下的兵役義務。圖:中世紀騎士裝備2.封建社會的農奴封建制度下,絕大多數土地都在國王、教會和貴族(騎士)手裡,這些人是不種地的,土地由農民耕種。
  • 歐洲莊園制的三大典型特徵:土地剝削、經濟壟斷與司法獨立
    歐洲中世紀莊園制的定義中世紀歐洲的農奴制與莊園制,是相生相伴的兩種社會經濟制度,而前者是後者的重要基礎。農奴制我們很好理解,那是西歐的封建領主通過控制土地,從而實現對農奴的殘酷剝削制度;然而對於歐洲的莊園制度,很多學者對它的定義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所謂的莊園制度就是一塊土地地產,應該當做社會經濟生產方式來研究;也有學者認為,歐洲的莊園事實上是半獨立的政治實體,每個中世紀的歐洲莊園通過土地來控制農民的經濟生產,擁有實際上的經濟壟斷和司法獨立。
  • 初中歷史《莊園的領主和佃戶》答辯題目及解析
    一、簡要介紹西歐莊園。【參考答案】原因:生產力低下,封建等級制度的發展。特點:地租剝削,農奴勞役,以莊園為社會單位與經濟單位。影響:前期可以鞏固統治,穩定社會,促進生產力發展。後期更多的是阻礙生產力發展,導致封建領主勢力過大,國王式微的情況,產生階級矛盾,影響社會穩定。二、簡要介紹西歐莊園的發展歷程。
  • 湖南城市史:封建莊園經濟興起與城市經濟功能的增強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早期封建社會的發展進入了最高階段,其基本特徵是以世家豪族為代表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莊園經濟獲得充分發展。這個特徵與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特點相結合,使得城市擁有了相對獨立的經濟功能和發展動力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特點,完全區別於西歐封建社會的城市西歐封建社會,城鄉具有二元性趨向,即鄉村領主社會和城市市民社會,它們在經濟利益上既各自獨立又相互對立,兩者平行地生存。
  • 西歐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風格
    上回我們講到西歐中世紀的羅馬式建築,這次我們來講哥德式建築。在之前,羅馬式在西歐盛行一時,但從羅馬式到哥德式是一次偉大的創新,它那驚人的成就把中世紀建築藝術推向了最高峰。「中世紀盛期教堂建築風格的演進,是由中世紀文明的兩種基本趨勢決定的。第一,大教堂是城市革命的產物,也是增長的財富、市民的自豪感、以及城市狂熱的宗教信誠的產物。
  • 與西歐相比,中國如何才能走出中世紀?
    假若與西歐中世紀相比,問題就凸顯出來了。現在教材裡中世紀的中國與西歐都是封建社會,殊不知彼封建而非此封建。中世紀歐洲的社會體制,它是分權體制,君主下面有許多分封的貴族,國王的財政收入主要靠自己的直屬領地和一些國有的自然資源(如礦藏、森林),各地貴族領地的土地產權和行政管理基本是自治的。
  • 莊園制度和莊園經濟,魏晉南北朝,民族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問題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莊園經濟和制度問題,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問題。在漢以後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到宋代的史籍中,的確經常出現「園」、「莊」等名稱,後來逐漸出現了莊與田連稱,謂之「莊田」;莊與宅連稱,謂之「莊宅」;主管莊宅的官吏,叫做「莊宅使」;甚至莊與園連稱,叫做「莊園」,正式出現於南北朝後期的史籍。
  • 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城市能興起?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共同支撐
    後來"中世紀的 黑暗時期"被特指公元5世紀-8世紀這段歐洲歷史。黑暗時代結束以後,12世紀時,西歐出現了一些具有商業性的城市:英格蘭的倫敦、法蘭西的巴黎、義大利的威尼斯等等,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這些城市中,佛羅倫斯出現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它建立了毛紡織業和絲織業。
  • 權力的遊戲,歐洲中世紀城堡衰落之謎
    深入探討城堡社會功能及演變,有助於我們深入認識中世紀西歐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變遷進程。因此,在中世紀攻克城堡不僅意味著控制了某一戰略要地,還等於是佔據了該地區的行政中心、經濟中心和財富儲備庫,可以說城堡在這一時期的軍事價值難以估量。但這種情況在中世紀中後期發生了變化。從13世紀開始,隨著西歐各國向中央集權的方向發展,國家的行政機構逐漸趨於中央化、專門化,當地領主的一些權力被轉移給了國王和他的大臣們。
  • 中世紀西歐貴族哺育方式「改革」,奶媽為何成為上層家庭的「寵兒」?
    波士頓之後,義大利效仿,這一現象在中世紀晚期蔓延到西歐,到了14世紀左右,西歐上層貴族的哺育方式徹底從母親餵養變為奶媽餵養。上層家庭哺育方式發生這樣的改變,原因為何?一、生產關係轉變,間接影響了女性的人生選擇1、上層女性追求解放,拒絕母乳餵養;下層女性為生存,當起了乳母12世紀之前,西歐是典型的農業社會,人們在教會的統治之下,按照固定的階級分工進行社會生活,富人享有爵位和土地,窮人則在莊園為富人勞作,農業社會固定的生產模式讓人們的生活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