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救贖-掠奪戰爭,西歐中世紀朝聖觀為何猶如過山車般轉變?

2021-01-09 豈止史實

朝聖,在宗教徒的心裡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他們朝著自己心中的聖地,經歷過風雨的洗禮,成全自己虔誠的信仰。相比較於東方來說,西方人們對於宗教信仰有著更為狂熱的追求。西方的宗教神學對於信仰的要求、對於朝聖的禮儀有著更為嚴格的規定,這在西歐的中世紀表現得最為明顯。

同時,伴隨著基督教在世俗的發展,人們對朝聖的觀念也開始了不斷的變化。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千年裡,在西歐基督教朝聖的觀念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變化。這裡面的變化是有著多種多樣的原因、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因素使得西歐中世紀朝聖觀念不斷發生變化。

一、中世紀之初基督教的發展,朝聖觀念逐漸被人們重視

(1)早期西歐人民生活艱苦,基督教成為人們精神信仰的需要

和中國的封建早期一般,公元5世紀的西歐正處於一個相對混亂的時局。在歐洲的封建時代,有著很多的國王、貴族特權階級;他們人數雖少,當時卻佔據著極大部分的資源和享受著高人一等的待遇。少數的人掌握了多數的資源,那麼此時的西歐貧民百姓僅僅能夠依靠著那些很少很少的物資生活下去。

這個時候和我國古代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樣,諸侯割據、各國統治者依舊不斷進行著各式各樣的吞併戰爭。在這個時候,西歐土地上並沒有產生一個統一而強有力的政權。各諸侯國之間相互徵伐,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這一時候基督教也趁勢發展起來,成為當時西歐影響力較為強大的宗教之一。而對於基督教的朝聖觀念,便由此開始發展起來。找作為已經發展了數百年的基督教真實後,主要佔主流觀念的為東正教。在這數百年的發展時期,逐漸發展出了一整套的朝聖觀念、包括附屬的禮儀制度等。

而此時的基督教由於逐漸有了民眾的支持,也開始發展起來,中世紀的開端,西歐開始逐漸進入基督教的發展籠罩之下。早期的朝聖觀念也開始逐漸確立起來了,開始了和西歐人民的日常開始結合起來。

(2)封建統治者和基督教會結合,進一步推進了朝聖觀念的普及

西歐中世紀是一個格局混亂、而又層次分明的時代。在這樣的時候,一些政治家就開始了謀求神權和世俗王權的結合。他們通過和基督教會合作,以上帝之名為自己的王權加冕。這為自己的政權提供了一層宗教的保護色的同時,又能夠為他們贏得更多民眾的支持,提供了正當的藉口和理由。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封建統治者也開始了積極推進朝聖觀念的改變,推進朝聖觀念的世俗化、正統化。通過他們的大力推行一些,朝聖觀念逐漸被納入到生活日常當中。

這些統治者在自己的封建國家內,允許基督教傳教士傳教,推進了朝聖觀念的普及。與此同時,他們還幫助教會修建傳道院等,為教會的教士提供一些生活物資的保障。正是因為這一步的發展,在西歐一時間修道院的數量迅速增加,幾乎可以說是遍地開花的情況。

這時候的基督教發展逐漸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而朝聖觀念也因此真正實現了普及。在世俗社會的幫助之下,教會開始積累下一定的物質基礎,為它們的的傳教活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也正是因為如此,基督教會的朝聖觀念的得到了與世俗最為密切的結合。

二、朝聖觀念深入人心,實現了和世俗生活的密切結合

(1)基督教進入鼎盛時期,朝聖觀念與日常結合

中世紀中期,西歐的基督教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教權開始凌駕皇權之上。這一時期的基督教教皇甚至能夠左右國王的任免,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朝覲事件。而在此時,基督教進入了鼎盛時期,教權完完全全凌駕於王權之上。這一時候,朝聖觀念也開始了嚴格化的過程。

在此時朝聖,不僅僅只為一種向心目中的聖地所進行的歷練;同時也包含了其他在這一情況之下而發展起來的宗教性禮儀。在此時的朝聖觀念已經完完全全和世俗生活結合在一起,人們的意識一眼都包含了朝聖的特點以及觀念的發展也是如此。

此時就拿西方人一直所重視的餐桌禮儀而言,飯前的禱告,便成為了這一朝聖觀念中最為典型的代表。此時在基督教的倡導之下,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需要以神結合、以朝聖為準繩。毫不客氣地說,此時人們的日常便是朝聖,朝聖便是日常,這兩者之間基本沒有什麼差別。

不僅如此,對於基督教所倡導的節制、禁慾、受苦等各種各樣的理論,都被當時的西歐民眾視為朝聖裡面的一種。從這裡我們也不難看出此時朝聖觀念已經滲透到了西歐民眾的日常生活,各個領域當中成為他們日日踐行、不可阻擋的一部分。同時也越來越多以朝聖為名,開始了一系列的軍事擴展運動。

(2)對朝聖觀念的狂熱,開始了一系列以宗教為名的活動

隨著基督教會的發展,當中便出現了一些對宗教極度狂熱的人。他們以宗教為名,進行了很多狂熱信徒所做的事情。在她們看來,無論是開疆擴土或是發展經濟,都是為上帝所服務的、為他們的宗教信仰所服務的。

這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數次十字軍東徵的歷史事件。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十字軍東徵就是一場不易的侵略戰爭,卻被冠之以上帝的姓名、傳教的意義。因此不難看出,基督教的朝聖觀念在這時已經出了問題,開始顯現出了盛極而衰的態勢。

不僅如此,伴隨著資本主早期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基督教也開始做出一些改變,鼓勵人們追求財富,認為這是替上帝工作。其中相對著名的事件便是因為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新航路的開闢。

在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家眼裡,開拓對外貿易的道路,發現新的世界便是讓上帝的光芒照耀到更多的地方,是為了實現傳教的目的。然而隨著葡萄牙、西班牙政權的衰微,此時的教會開始走向衰落。而朝聖觀念的發展在此時也宣告轉變了。宗教對經濟政治社會的影響過多,當經濟政治社會興起以後,便開始了清算。

三、中世紀末期,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使得朝聖觀念回歸本質

西歐中世紀晚期,民族國家的出現,使得王權與教權發生了極大的衝突,與此同時,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在西歐逐漸發展起來,有資本的工商業者開始與封建地主結合起來,反抗教會的神權政治。這一時候,因固步自封的基督教也因此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資本主義的萌芽,使得基督教長期以來依靠的封建經濟受到極大衝擊;同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此時人們對於宗教的思想認識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朝聖開始有了一定的發展,不再遵循以前一樣嚴格而又嚴苛的程序。

如果說資本主義萌芽僅僅只是從物質上打擊了教會,使得朝聖觀念發生了形式上的變化;那麼中世紀晚期發展的文藝復興則是直接攻擊了中基督教的朝聖觀念,使其發生了直接顯著的變化。這一時期的朝聖觀念變為了只是形式上的一些東西,而人們對於基督教的逃生也開始逐漸轉變態度,並沒有像之前那麼多的人對此深信不疑。

同時也因為由於災難性疾病病死病的發生,使得基督教再一次承受了極大的打擊。傳統的基督教信仰受到了動搖的。因為災難的原因,對於基督教的信仰發生了變化。朝聖觀念也因此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不僅僅表現在人數規模的下降,同時也表現其影響力高極度被削弱。

這一時期的朝聖觀念變化,它呈現出對於時代的深刻反應,同時表達的形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朝聖觀念的發展,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了多重的意義,但最終也因為時代的變化,回歸了其最初的信仰本質,並未再摻雜其他的因素。

結語:

在西歐的歷史上,宗教文化的發展向來與時代潮流相結合。這一情況是始終不變的,中世紀朝聖觀念的發展,是宗教繁榮的表現,同時也是政治環境所造就的。對於這一時代之下的發展,宗教和百姓都有著自身的特點;與此同時,又是這些因素的出現,推動了朝聖觀念的發展。

但在另一個方面來說也是給人們灌輸了精神迷藥,讓他們沉迷其中。語言上的巨人終究抵不過現實的要求,這是我們後人所應該重視的。文化的薰陶是必要的,但是這不應該成為我們選擇認命的原因。強者追逐命運,時代造就強者。

參考文獻:

《聖經》

《全球通史》

《地理大發現》

相關焦點

  • 朝聖活動到底是什麼「迷藥」,中世紀晚期教徒為何賣房都要朝聖?
    1基督教在中世紀的廣泛傳播在中世紀時期,西歐的人普遍信仰耶穌,除了少部分人信仰猶太教之外,大多數人都信仰基督教,為了接受基督教的洗禮而成為信徒,基督教是歐洲進步的力量。>二.通過朝聖來對生命進行救贖中世紀時期與現在的生活體驗是決然不同的,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動蕩的,處處充滿危險,民眾也生活在恐慌之中。
  • 西歐中世紀的羅馬式建築
    對於西歐中世紀,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時期的建築。這些建築和我們國家的建築相比,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又有著別樣的魅力。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西歐中世紀時期的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主導藝術是教堂建築,教堂建築在中世紀盛期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因而這一時期也成為西方建築史上最偉大的時代之一。
  • 中世紀西歐貴族哺育方式「改革」,奶媽為何成為上層家庭的「寵兒」?
    波士頓之後,義大利效仿,這一現象在中世紀晚期蔓延到西歐,到了14世紀左右,西歐上層貴族的哺育方式徹底從母親餵養變為奶媽餵養。上層家庭哺育方式發生這樣的改變,原因為何?但從14世紀開始,資本主義經濟興起,西歐的主要產業從農業逐漸轉為商業,生產發生的轉變促使新興資產階級的產生。新興資產階級撼動了教會的專制統治,有錢的商人們逐漸不滿教會宣揚的「禁欲主義」,倡導解放天性,尊重人慾的享樂主義。
  • 西歐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風格
    上回我們講到西歐中世紀的羅馬式建築,這次我們來講哥德式建築。在之前,羅馬式在西歐盛行一時,但從羅馬式到哥德式是一次偉大的創新,它那驚人的成就把中世紀建築藝術推向了最高峰。「中世紀盛期教堂建築風格的演進,是由中世紀文明的兩種基本趨勢決定的。第一,大教堂是城市革命的產物,也是增長的財富、市民的自豪感、以及城市狂熱的宗教信誠的產物。
  • 同樣是歐洲,為何西歐國家個個發達,東歐國家一個比一個窮?
    但是看看東歐,從羅馬尼亞到保加利亞,波蘭,摩爾多瓦,南斯拉夫故地,各個都是窮國,人均GDP都只有西歐的十分之一,最窮的摩爾多瓦,科索沃,甚至還不到2000美元。而實際上東歐所蘊藏的資源,那是西歐的很多倍,為何發展起來,東歐卻遠遠落後,一個比一個窮?西歐卻是各個富裕,都很發達?
  • 都在一個大洲,為何西歐遍地發達國家,東歐卻窮得一批?
    以英國、德國、奧地利、法國為首的西歐國家,個個都達到了發達水平,人均收入也比較高;而以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為代表的東歐國家,經濟實力就差了西歐國家一大截。實際上在幾百年前的中世紀,歐洲的情況並不是這樣的,當時東歐國家更強大富裕,而西歐普遍較窮。那麼這裡就產生了問題,東西歐之間的貧富差異是何時發生了逆轉?又是什麼原因促成這種逆轉的呢?
  • 中世紀西歐旅人面對大陸和海洋風險使用了怎樣的方法克服困境?
    一、西歐旅行者們的陸地險阻,惡劣的自然條件以及人為的障礙給陸地路途增添風險 中世紀羅馬教廷的教皇總會命令教會使節前往西歐各地巡視的教區管理
  • 中世紀後期鼠疫、戰爭、饑荒,義大利為何能「撿漏」,佔領絲織業?
    中世紀後期,歐洲大陸籠罩在黑死病、戰爭與饑荒的陰影裡,苦苦掙扎。這樣的暗無天日令無數人感到深深絕望,如同人間煉獄般的時代什麼時候才能迎來光明。但是俗話說:不破不立。便是這樣動蕩不堪的破局催生了宗教變革以及義大利的文藝復興。
  • 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中世紀宗教精神的見證
    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又被稱為「聖詹姆斯之路(Way of St. James)」。相傳,公元一世紀時十二使徒中的聖雅各殉道後,屍體被他的門徒秘密帶到西班牙西北角大西洋沿岸埋葬。「聖徒骸骨的發現」滿足了中世紀基督徒們對於上帝神跡的期待,也為他們捍衛信仰的聖戰帶來了強大的精神支持。從11世紀到18世紀,來自歐洲大陸各地的信徒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艱辛而又充滿慰藉的朝聖行走,最終形成了以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為終點,向整個歐洲大陸延伸出網狀的道路,同時在沿線留下了數以千計的有形和無形遺產。
  • 「生產不足」為何成為中世紀西歐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加速器?
    引言:對於中世紀的經濟而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經濟學都對此提到一個「生產不足」的基本觀點,這個觀點對於經濟學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充分反映了當時的西歐經濟。但是生產不足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歐的經濟發展,使得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促進城市的發展,擴大了城市的範圍,對於西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中世紀西歐封建莊園
    中世紀時,在西歐各地盛行莊園經濟。莊園是這個時期西歐農業生產中的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中世紀初期,西歐國家的生產力都很低下,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地產生活,所以國王、教會和大封建主都建立莊園。典型的莊園一般是一村一莊,但是也有一些大的莊園可以包括幾個村莊,當然有些小莊園也只有一個村莊的一部分。莊園土地一般分為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農民份地由分散各地、相互交錯的條田組成,耕作時各地條田統一輪流進行。另外,莊園上還有供集體使用的森林、牧場、水塘等。
  • 在王權和教權的複雜背景下,中世紀西歐園林的發展將何去何從?
    文:文史咖引言歐洲中世紀的園林發展,與他本身的社會形態有很大關係。由於中世紀的西歐,王權並沒有得到完全的統一,而是由每個封建領主的勢力各自為政。這也導致中世紀的園林沒有發展出大規模的皇家宮殿,皇家園林的存在該非常弱。
  • 西歐中世紀大學的教學情況及成就
    中世紀西歐大學的教學活動隨著時間與地區的不同有許多差異,因此只能概述一些基本的共同特點。中世紀西歐並無系統的小學、中學教育,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一般要在教會學校和後來由城市興辦的文法學校學習基本的讀、寫、算術和宗教教育,特別要初步掌握拉丁文,因為拉丁文是大學教學和生活交際中惟一通用的語言。
  • 為何西歐、北歐多發達國家,而東歐、南歐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
    世界上發達國家最多的大洲就是歐洲,在世界上30個發達國家中,歐洲就佔了22個,而且歐洲的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西歐、中歐和北歐地區,而東歐和南歐地區多是發展中國家。那麼歐洲的發達國家為何會形成這樣的分布格局呢?
  • 西歐各國中世紀時期哥德式建築風格的發展以及典型代表
    上篇文章中我們大致介紹了一下西歐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風格。哥德式風格將西歐中世紀的建築藝術推向了頂峰,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西歐各國哥德式建築的發展以及有哪些典型的哥德式建築。哥德式建築首先誕生在法國,法國在中世紀盛期的西歐文化發展中,一直居於領先地位。
  • 同樣是歐洲,為何東歐為何普遍不如西歐發達?一個比一個窮
    歐洲以波羅的海東岸至黑海東岸一線向東達烏拉爾山脈分為東歐和西歐,東歐主要包括烏克蘭、俄羅斯大半國土、白俄羅斯、波蘭等等國家,而西歐則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等國,多為北約組織成員國。相信就這幾個國家比對的話,很多人都看出了端倪,那就是東歐國家一個比一個窮,那麼同樣是歐洲,東歐國家為何普遍不如西歐國家發達?
  • 一次獨行,一次心靈的救贖——讀《一個人的朝聖》有感
    03救贖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這句話意味深刻。在徒步中,他徹底放下了,邊走邊思,一幕幕往事湧上心頭。哈羅德邊走邊思,他的朝聖之路,就像我們的人生之路,有痛苦也有收穫。他最終沒有救贖奎妮,但他救贖了自己,救贖了妻子,還有成千上萬迷茫的讀者。我們每天匆忙地走在人群中,說著言不由衷的話,直到夜深人靜心靈才得到一絲安寧。看到哈羅德朝聖的背影,對一顆已經麻木的心,無疑是一種顫動。
  • 後勤保障與中世紀戰爭:因地制宜的補給謀略,才能抓住勝利的機遇
    19世紀初期普魯士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在著作《戰爭論》曾經說過一段名言:「一場戰爭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戰略眼光是一個方面,戰場戰術是另一個方面,而剩下的則是後勤保障。」由於中世紀歐洲封建割據勢力林立,城堡與城堡、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紛爭不休,因此後勤保障往往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方面,只有因地制宜地採取正確的補給策略,軍隊將領才能抓住那些轉瞬即逝的勝利機遇。
  • 中世紀西歐天公不作美,氣候土壤都不行,農民如何實現高產?
    一、西歐苛刻的土壤和氣候條件 中世紀的歐洲農作技術起點很低,雖然歐洲文明向上繼承了希臘羅馬文化,但日耳曼人還是將羅馬人的生產方式破壞了。由於日耳曼人長期以畜牧業為主,所以養成了粗放的耕作習慣。他們在5—9世紀的幾百年間,僅僅能收穫2到3倍的種植量。當時西歐的農產量極低,以至於歐洲時常有人死於糧荒。
  • 《一個人的朝聖》,一個人的自我救贖
    哪怕像《斯通納》這種貫穿主人公一生的故事,還有剛剛讀完的《一個人的朝聖》。這兩本書,本質意義上都是在寫中年人、老年人的生活,可是我卻不自覺地竟然代入了自己的生活。無論是斯通納還是哈羅德,兩個人所面臨的人生困境、婚姻難題,似乎都真切地發生在你我周遭身上。《一個人的朝聖》,總是讓我想起《一個叫歐維的男人去死》這本書和電影,都是兩個老年人在暮年對生活的一種感觸,甚至是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