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迪士尼的舊夢與新生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迪士尼販賣的是美國夢的文化價值觀,他們想依靠20年前下的蛋來拯救自身的江河日下,可是當年那批被迪士尼薰陶長大的中國孩子,以及現在的孩子,如今身邊有更多動漫的經典吸引著他們

  本刊記者/孫冉

  「演出開始了。」——這是沃爾特·迪士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鴨。

  自從1986年10月26日開始,每周日晚六點半,這句話在中國電視機的活躍程不亞於之後的《新聞聯播》片頭曲。

  當米老鼠的配音演員沈浩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沒有想到自此接管了一代人的童年。這就好比李楊在成名很久之後,人們最先想到還是他賦予唐老鴨的那個惟妙惟肖的嗓音。

  那仿佛揭開了一個80年代的序幕。那時候,電視機剛剛普及到千家萬戶,就在那時,米老鼠和唐老鴨來了。

  動畫片持續播放了兩年,而那一代年輕人的記憶卻持續了20年。但直至今天,上海終於開始建設迪士尼樂園,米老鼠和他的朋友們才算真正的來到中國。

  但此時的中國,早已不拿米老鼠當外人了。

  在北京的夜店,男人們依靠300元一隻的米老鼠玩具博取女孩子的芳心,雖然他們並不是迪士尼的粉絲;在浙江義烏,工人們給幾乎所有的日用品印上米老鼠的頭像,雖然這並沒有得到迪士尼的正式授權;在每個年輕人的童年玩具堆裡,都不難找到一個米老鼠或者唐老鴨的形象,雖然他們小時候可以並不了解什麼美國夢。

  而自從1985年動畫片《米老鼠和唐老鴨》在中國首播至今,米老鼠在中國始終面臨著同樣的一個問題——我從哪裡來?

  而中國人不關心這個,他們不關心這是沃爾特·迪士尼的米奇,他們也不在乎這隻老鼠身上的樂觀精神正是美國夢的完美象徵。

  於是,自從一進入中國,米奇和他的朋友就有了一個入鄉隨俗的中國名字——米老鼠和唐老鴨。

  於是,在中國,迪士尼的全球化進程與中國的本土化發生了衝突。中國人很清楚,我們消費他,但我們不必去追根溯源追隨他。

  而從最初的一照面到如今的最終落戶,這姍姍來遲的20多年裡,整個世界已經變了。

  自從1992年迪士尼主題樂園登陸法國至今,迪士尼過去的那套文化方式已經讓他們虧損了17年。

  而來到中國的迪士尼也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的問題,20年後,當年的那些孩子,都已經長大了,他們還有多少人會為最初的童年記憶買單?

  曾代表美國夢的迪士尼

  不管怎麼說,米老鼠符合人們最初對於世界的那些幻想,米奇營造著歡樂,樂觀且富有冒險精神;而米妮,則一貫花枝招展,沒心沒肺。

  米奇最初也只是沃爾特·迪士尼的一個夢。

  1923年,沃爾特·迪士尼帶著米老鼠的夢想來到好萊塢的時候,有聲電影尚未問世,好萊塢看上去還是死氣沉沉。此前,嚴格說來,這裡只是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的一個郊區。「HOLLYWOOD」還沒有成為一個有關電影的特有名詞,在英語裡它只是冬青樹林的意思。

  直至1928年,迪士尼成就了第一部公映的有聲動畫片——《威利號汽船》。這部8分鐘的短劇讓身處經濟危機的美國人徹底笑翻了。

  當時的美國人不只在米奇那裡收穫了開心,還看到了一份希望。

  這個擺脫經濟危機的希望在迪士尼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就在美國經濟集體陰霾的30年代,迪士尼卻在娛樂界收穫了最大的成功。在大蕭條時期,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失業後躲在電影院,花15美分,買一份來自米老鼠帶來的好心情。

  1950年,沃爾特·迪士尼著手營造自己理想中的迪士尼世界,在那個世界裡只有童話般的好人,而沒有壞人。在他看來那是一個脫離現實世界的理想之地。

  當1955年第一家迪士尼樂園在加利福尼亞開放,來的美國人都不禁驚嘆,那裡竟然就是傳說中的美國夢。

  美國夢,此前這句話從來沒有從一個卡通人物口中說出。自從迪士尼樂園出現後,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把美國夢和迪士尼樂園聯繫起來。

  迪士尼樂園的總體主題是對美國及其成就的讚美,它也是一個夢幻地點,在這裡,人們可以將外部世界的嚴酷現實拋在腦後。

  第一家迪士尼樂園開業十年後,就已經成了迪士尼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

  就連前蘇聯總書記赫魯雪夫1960年來訪美國時,都想到加州迪士尼樂園看看。因為安保無法保證而取消後,赫魯雪夫大發了一通脾氣,就像沒有得到心愛玩具的孩子。

  這些都使得美國本土第二家迪士尼樂園迅速開張,而迪士尼的創始人沃爾特此時已經把迪士尼樂園作為一個「烏託邦社會」來建立。

  他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裡,在佛州州長主持的新聞發布會上,第一次向公眾闡述了自己的理想中的「未來城市」:這將是一個在平等民主基礎上的和諧社會。

  甚至有記者與他開玩笑,是否受到了「空想社會主義」羅伯特·歐文的影響。

  1966年,沃爾特帶著自己偉大的願景匆匆離世,但迪士尼樂園的腳步卻一直沒有停下。

  1983年,東京迪士尼樂園成立。在那裡連夜排隊的日本人歡快地宣稱,「去迪士尼是為了圓美國夢。」

  在之後十幾年,東京的迪士尼不僅成全了無數個日本版的美國夢,還創造了世界上主題公園年接待遊客人次最多的紀錄。

  正如寫在第一家迪士尼樂園開業儀式上的宣言一樣,「只要還有想像力的餘地,迪士尼樂園就永遠不會完工」。

  迪士尼樂園永遠不會完工。在隨後的長跑中,迪士尼在世界地圖上添上了「東京——巴黎——香港——上海」。這一海外擴張路徑背後,也是以「米老鼠」為標誌的美國夢的海外傳播。

  迪士尼為美國文化在世界上打拼,米老鼠用130種語言版本在全球開拓。以至於上個月美國總統歐巴馬的首次來訪,也因為迪士尼於同一時間宣布在上海落戶而顯得更值得玩味。

  美國夢遭遇地方文化衝突

  東京迪士尼樂園的火爆,讓迪士尼對自己的海外擴張過於樂觀。他們忽視了戰後日本與美國政治與經濟上的依附關係,已經根本影響了這個民族對於美國文化的認同程度。

  東京大學馬薩卡·諾託基教授為日本迪士尼做過一個研究報告,他在報告中寫道:「東京迪士尼成功地體現了一個沒有威脅、富於幻想的日本化的美國,而這正是日本人想要的!」

  直至後來的巴黎迪士尼和香港迪士尼首次出現了虧損,才證明原來美國夢並不總是能讓外國人欣然接受。

  然而,它也有著自己的辦法。

  在迪士尼把主題公園開到東京和巴黎的時候,它就曾被迫去適應其他國家的思想觀念。在許多問題上,這兩家海外主題公園的設計者們被鉗形運動困住了:一方面,他們知道遊客們可能會被美國文化吸引,因此不想改變太多;但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他們不能全盤移植美國的公園而對其他國家的傳統和感情不加考慮。

  在籌建東京迪士尼樂園的時候,迪士尼當時的總裁艾斯納明言迪士尼主題公園不能日本化,應讓日本遊客感覺到他們在這裡就像是在國外度假。

  於是,讓遊客感覺十足美國味的思路就被保留了下來。

  根據對日本人的需求和偏好的估計,公園不僅開放了一家迎合日本口味的餐廳,還允許遊客們在公園中野餐,這與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倒是非常吻合,這在不鼓勵遊客自帶食品的美國公園中是不可想像的。

  在巴黎迪士尼樂園的建設初期,艾斯納曾表示:「我們決心要讓巴黎迪士尼樂園的每一點每一滴都像東京迪士尼樂園和我們國內的公園一樣美國化。」艾斯納的信心來自漢堡包、可口可樂以及好萊塢電影等美國產品在歐洲市場暢行無阻,歐洲民眾對美國迪士尼事物的接受理應不會存在障礙。

  他們沒有考慮法國社會的心理特點,沒有顧及法國人歷來都以自己敢於反抗「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為榮這一早已存在的事實,更談不上考慮如何採取措施去預防。在經歷了令人失望的初期,迪士尼被迫根據歐洲品位對公園進行了調整。一些極端美國味的遊樂點被取消了,「叢林漫遊」這樣的項目也被取消了,迪士尼的擔憂是也許這部分在後殖民地時期可能會惹人不快。

  迪士尼也並沒指望巴黎迪士尼樂園演職員的情感勞動程度能像美國同行們那樣高。事實上,保持美國文化和歐洲文化之間的良好平衡是很困難的。

  在巴黎迪士尼樂園開放一年後,當時的公園新董事長說:「我們每次想把產品歐洲化都會發現行不通。儘管歐洲人喜歡美國,也喜歡迪士尼,但不能忽視一些法國知識分子的冷嘲熱諷。」事實上正是他們的看法決定了歐洲迪士尼的不走運。

  迪士尼樂園落戶歐洲巴黎後,引發了歐洲學術界的普遍不滿,他們認定迪士尼樂園向歐洲擴張是赤裸裸的文化入侵行為,它將為保全歐洲固有的高尚文化造成潛在的威脅。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周刊》
    新世紀的第一天,2000年1月1日,《中國新聞》周刊創刊號正式出版。旨在構建中國權威時政傳媒,與進步中國同步的《中國新聞周刊》,以其敏銳、深刻、犀利、獨到的精神坐標在國內新聞周刊中獨樹一幟,其個性化標籤「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已鮮明地印刻在讀者心目中,成為中國期刊界的優秀品牌。
  • 【中國新聞周刊】誰來分切主題公園的蛋糕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曾參與過國內某些主題公園的建設,對於主題公園扎堆的現狀表示理解。而且從國際經驗來看,未來主題公園還是會盈利的,只是目前在中國落地不太順利,政府也缺乏相關管理經驗。「包括開發商的思路、手段、基礎設施等都達不到要求,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機制,房地產商也都在摸索。」在這一點上,政府的態度顯得曖昧不明。
  • 《中國新聞周刊》推英國版 中國新聞類雜誌首進英國
    月25日,《中國新聞周刊》英國版正式出版發行。周兆軍 攝   中新網倫敦6月25日電 (記者 周兆軍)中國新聞社旗下的《中國新聞周刊》25日正式在英國推出英語月刊《中國報導》(《China Report》),這是中國新聞類雜誌首次進入英國。至此,《中國新聞周刊》已經形成在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義大利、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出版的多語種集群。
  • 中新社在義大利創辦《中國新聞周刊》雙語月刊
    今年2月,中國新聞社下屬《中國新聞周刊》在義大利羅馬創辦《世界中國·中國新聞周刊》中意雙語月刊。這是中新社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在國外創辦的第四種外文版《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周刊》此次創辦中意雙語月刊,採取了與義大利當地成熟媒體版權合作的方式進行。它與在意有一定影響的中意雙語月刊《世界中國》以版權合作方式辦刊。
  • 《中國新聞周刊》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結伴」
    中新社倫敦12月22日電 中國著名時政雜誌《中國新聞周刊》、英國富中傳媒21日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締結媒體夥伴關係,籤署了三方「媒體合作諒解備忘錄」。在英國富中傳媒推動下,「媒體合作諒解備忘錄」籤約儀式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
  • 萬寶龍攜手迪士尼舊夢新生
    最近樂不可支地拔草了萬寶龍和迪士尼的限量版紀念筆,開心到連快遞盒都要拿出來炫耀。人就是很奇怪的動物,總是魔怔一般地愛上一些東西,而且一旦愛上就再也不忘,比如我最近就愛上了鋼筆。如果你問我鋼筆什麼牌子好?當然是萬寶龍!
  •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小鎮上的越南新娘
    楊七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著,抱起5歲女兒吳美香,吳阿建正在簡陋的廚房裡給妻子熱飯菜。1978年,越南爆發史上最大的排華運動,一部分華人被驅趕到深山的「新經濟區」,一部分華人偷渡去第三國,但更多人的選擇還是回到中國,那一年歸國的越南難僑共約26.3萬人。楊七妹的七個表叔就在同一艘回鄉的船上,在返鄉之前,表叔和父親通融了關係把安置地點選在了廈門。
  • 《中國新聞周刊》:臺北故宮——美在善解人心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那天來到捷運臺北車站轉車,走在人行道上,目光被牆上一幅畫作「法象威儀」(釋迦牟尼佛坐像)吸引,原來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佛教文物複製畫,再仔細一看,旁邊還有四幅小複製畫,有翠玉白菜、青瓷蓮花式溫碗、碧玉瓜瓣杯及四庫全書,這四幅畫鑲在牆壁中
  • 中新社代表團在俄舉行座談 為《中國新聞周刊(俄文版)》創刊預熱
    王修君 攝   中新網莫斯科6月20日(記者 王修君)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中國新聞周刊(俄文版)》近期將在俄羅斯出版發行。當地時間6月20日,中新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夏春平率中新社代表團在莫斯科與在俄華文媒體、各界華人、華僑代表舉行座談會,為《中國新聞周刊(俄文版)》創刊預熱。
  • 《中國新聞周刊》召開外文版研討會 長春市委書記與代表會談
    7月27日下午,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君正在長春會見參加《中國新聞周刊》外文版「一帶一路」國際傳播研討會的代表,並與代表進行座談。《中國新聞周刊》是中新社旗下時政類周刊,除了中文版外,目前以英文、法文、俄文、日文、韓文、義大利文和阿拉伯語七種語種在海外出版發行九個外文版雜誌。
  • 《中國新聞周刊》改版: 加強深度報導,做有靈魂的雜誌
    原標題:《中國新聞周刊》改版: 加強深度報導,做有靈魂的雜誌編者按:今日,《中國新聞周刊》雜誌宣布迎來全新改版。《中國新聞周刊》雜誌表示,在這次改版中,首先著眼挖掘深度報導的價值,更注重原創報導的完整性、豐富性以及深度;與此同時,人文氣質和思想性的提升也是此次改版的重要內容;內容方面,將進一步拓寬視野,兼顧更為國際化的報導風格與微觀的中國社會。除此之外,還在版塊欄目與視覺風格方面進行了調整優化。
  • 中國新聞周刊:一個瀕臨破產國企的「復活記」
    李建鋒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該項目正在籌辦中,建成後將成為中核鈦白在海外的第一家分公司。中核鈦白是國內業界龍頭老大,近年來幾經沉浮。它曾經是一家軍轉民企業,曾經被認為「比國企還國企」,中國鈦白粉市場的「黃埔軍校」。但上市僅2年多,便瀕臨退市。經過多方博弈,中核鈦白歷經磨礪,通過破產重整後復活重生,實現了國企民營化的轉型,擺脫了清算退市的厄運。
  • 楊超越登中國新聞周刊封面,她憑什麼被懟「戲子誤國」?
    《中國新聞周刊》封面人物出爐,上榜的人物有沈德詠、單霽翔、王貽芳、劉國梁、文牧野、陶斯亮、龔克、朱民、楊超越。本期雜誌的主題是致敬2018年影響中國社會發展的人。這其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引起了大家的格外關注,就是在前段時間的綜藝節目《創造101》中獲得季軍的選手楊超越,新聞周刊給她的頒獎詞是「折射出一個時代普通人的奇蹟與夢想」。看過《創造101》的觀眾對這個節目都有一定的了解,由101個少女參賽,通過訓練、考核的方式最終選擇排名前11位的選手組成偶像團隊出道。楊超越也是這十一位選手的其中之一,並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 《中國新聞周刊》調研光明群眾訴求服務工作
    本報訊(光明新聞記者 龍冠斌)12月1日下午,《中國新聞周刊》社長呂振亞率隊先後前往光明街道光明社區群眾訴求服務中心、光明區群眾訴求服務智慧管理指揮中心,現場調研光明區群眾訴求服務工作。光明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何奕飛,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大嶺參加活動。
  • 《新聞周刊》發布最後一期紙質雜誌封面
    在12月31日,著名的《新聞周刊》雜誌將結束它的實物紙質出版生涯,將其內容完全數位化在網上出版。《新聞周刊》今天已經在推特上公布其最後一期紙質發行的封面,即《新聞周刊》在紐約辦公大樓的空拍照片,封面下方有「最後一期印刷」幾個醒目大字,顯然在經濟不景氣情況下,《新聞周刊》也無法抵擋網絡發行大潮和其帶來的好處。
  • 中國新聞周刊:疫情、洪水,旅遊業短期回暖難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疫情、洪水,旅遊業短期回暖「難」即便跨省團隊遊恢復  短期內人們還是不太敢出遊作者:杜一蘭停擺170多天後,旅遊業終於等來了好消息。7月16日,中國新聞周刊走訪了北京阜成門、宣武門、豐臺等部門地區的線下旅遊門店,包括攜程旅遊、康輝旅遊、途牛、神舟國旅、北京青年旅行社等,均還未開門。神舟國旅北京某門店店長陳建(化名)表示,還沒有接到北京旅遊局對恢復跨省團隊遊的通知,「我們也著急,都待半年了。」
  • 中國新聞周刊:大慶油田的年輕人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到達大慶,試圖與爭議的中心——油三代年輕人對話。在一個自我封閉、內部循環的國企利益群體中,他們有著怎樣的自我生存法則?他們如何安然與外界變幻共生?這幾十年來,大慶油田發生了什麼?又或者,什麼都沒有發生?李飛,偶像王進喜80後李飛,31歲,仍崇拜著一個對於與自己同齡的中國年輕人來說已經陌生的名字:鐵人王進喜。
  •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應該如何控制血吸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並註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無論在科學家還是血防辦工作人員的眼裡,要成功控制血吸蟲並進一步將其根治,必然要政府工作與科學研究兩手同時抓,兩手都要硬  本刊記者/陳靜  在人們開始關心SARS會否捲土重來的同時
  • 《中國新聞周刊》文章:中日對話之門仍然敞開
    國際輿論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日本首相小泉的會談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外界表示,中日雙方正爭取結束爭端  本刊特約撰稿/聯慧  「作為一個在日本的中國人,看到相關的報導後,我覺得非常痛心。」日本僑報社社長段躍中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他的話語中帶著深切的擔憂。
  • 《美國新聞周刊》美國大學個性排行榜
    《美國新聞周刊》周刊認為沒有單一的「最好」學校,由於同學和家長習慣使用《美國新聞周刊》大學排名作為選擇大學的依據之一,又因為不同的學校適合不同的學生。《美國新聞周刊》大學排行榜每年會根據不同側重點對美國院校進行排名。這份排名幾乎涵蓋了本科教學的各個方面:學術機會、社會生活、學校地理位置及面積大小,甚至還包括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