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西方認識中國的領路人_大參考_鳳凰網

2021-01-17 手機鳳凰網

在新中的經濟往來中,大陸受益於新加坡的投資和管理,特別是在中國改革早期,新加坡是中國聯繫世界的一條重要通道。新加坡則受益於大陸廣闊的市場。但這只是事情的一面,李光耀加強與中國的聯繫,還隱含著另一個目的或意圖,就是藉助大陸改革開放,向世界證明新加坡發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成功,蘇州工業園即是只這一意圖下的產物。總的來講,新中關係是一種互利雙贏模式,但新加坡從中國大陸獲得的好處要遠多於大陸從新加坡獲得的好處,越到後來越是如此。

現在看來,在抓住大陸經濟迅速發展這個機遇上,李光耀確有過人之處,還在別人猶豫甚至對中國唱衰時,他就看到了大陸未來的發展潛力,因而提早布局。這使得李光耀能夠放棄意識形態成見,轉而同大陸發展密切關係,其結果,就是李光耀贏得了「中國通」的美譽,成為西方政治家和跨國公司總裁爭相請教中國事務的對象。雖如此,李光耀對大陸是敬而不親,李光耀雖為華人,但其英式教育使其缺乏對母國文化的認同,另外,李光耀終生堅持反共立場,也導致新加坡在關鍵時刻做出對大陸不利的事情,有幾件事能夠說明這一點。

一是大陸SARS期間,新加坡領導人吳作棟率先表示推遲對中國的訪問,抵制大陸,比起法國總統如期訪問北京來,新加坡的一些做法讓大陸民眾很是痛心。二是2004年,時任副總理的李顯龍訪問臺灣,招致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此外,李光耀本人也多次發表用美國來制衡中國的言論,新加坡的「星光」部隊更是長期在臺灣受訓,直到本世紀才停止。事實上,在新加坡政府內部,不少受英文教育的精英對中國大陸有一種強烈的牴觸心理。

李光耀和妻子柯玉芝。

李光耀對中美關係的看法和預測經常受到國際社會關注,成為輿論報導重點。然而,客觀地說,李光耀對中國的觀察,並未超出大多數海外中國觀察者的看法。如他認為,中國GDP將不可避免地超過美國,但創造力永遠無法與美匹敵,因為中國文化不允許自由交流和思想競爭。中國也不會成為自由民主國家,「若成了那樣的國家,中國會崩潰。如果你相信中國將發生某種民主,你就錯了。為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中共領導人將嘗試各種方法,除了多黨制一人一票的民主體系。」類似觀點並不新鮮。

從李光耀公開發表的言論看,他對中國大陸崛起持一種矛盾態度,一方面歡迎大陸崛起,一方面又擔憂大陸因此可能想恢復昔日主導東亞的帝國地位,並把這種擔憂在國際上廣為擴散。前者是出於和大陸做生意的考慮,後者是出於制衡目的。李光耀說:「中國告訴我們國家無論大小一律平等。但當我們做的事惹其不高興時,他們就會說你讓13億人民不高興了,請搞清自己的位置。」在他看來,中國的未來有兩種可能性:一是變成一個盲目排外、奉行沙文主義的力量,會因西方試圖放緩或阻止其發展而仇恨、敵視西方;二是變成一個行為文明、積極參與世界事務、更具世界特色、更加國際化和外向型的國家。

為使中國轉向第二種可能性,他認為改變中國的策略是,使中國融入全球體系,增強和世界的貿易與投資關係,增加中國的既得利益,這樣,中國的繁榮將更多地取決於和貿易大國在經濟體制方面的協調性,這種廣泛的聯繫也將影響和改變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如此,才能促使中國遵守國際規則,強化中國對貿易、服務、投資、技術與信息的依賴性。當此種依賴性大到中國承受不起的代價時,中國就不會試圖挑戰現行國際秩序,他認為,這是推動中國政治變革的最佳途徑。

李光耀的首要目標,是讓新加坡這樣的小國在大國爭霸中生存下來並得以發展。為此,新加坡必須謀求勢力制衡。

李光耀在此不經意地流露出了中國是國際秩序特別是東亞秩序威脅的想法,李有此想法並不奇怪。對新加坡來說,美國是親善國,二戰後一直維持經濟和安全秩序,在這一方面的角色一直是至關重要的。但現在中國無可避免地要成為亞洲第一大經濟體,因此,新加坡的策略需要做出調整,平衡中美兩國勢力。這也就是李光耀屢次呼籲美國制衡中國的原因。

從大陸角度來說,可以理解李光耀擴大新加坡生存空間的想法。但從上面李光耀對中央王國的解讀及其擔憂來看,他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觀察存在誤區。此種誤區很可能來源於他對共產體制的不信任,以及從傳統的均勢思想來看待中國崛起。

總結起來,對李光耀的評價是,終其一生,他是一個不自覺的威權(專制)主義者,對自由民主和人權並不真正看重;也是一個謀略家,善用權謀,崇尚實用。雖然帶領新加坡取得了經濟上的成功,但他建立的這套威權體制可能並不適應未來的民主化趨勢。他的英式教育背景和對共產體制的厭惡及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缺乏深層了解,使他對中國作出的預言好壞參半。他對國際事務的觀察雖有過人之處,但他關於均勢和遏制的思想與戰略並未超出傑出戰略家的看法,也未能提出一個在這種戰略指導下的行動策略。

相關焦點

  • 為了攀結西方,李光耀把漢語廢除了,用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
    而為了這個新的模式,李光耀花了31年的時間。在這31年裡,他讓新加坡變成了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會文明、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和諧、環境優美的國家。 新加坡的穩定繁榮離不開李光耀的努力奮鬥,他在建國後首先尋求了國際承認,加入聯合國,加入大英國協,協立東協,一陣操作的去擁抱西方,吸引外資。
  • 身為華裔李光耀,為何會從一位律師搖身一變,成為新加坡國父?
    引言提起新加坡,你可能會想到這樣一位華人,李光耀。他的故鄉在中國廣東,是一名華裔,而他卻用畢生精力注入新加坡的政治與經濟發展上,因此也被稱為新加坡之父。李光耀是新加坡的開拓者,其地位就好像華盛頓在美國的影響力一樣,都屬於一個新時代的領路人。李光耀引領新加坡走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李光耀雖然身為中國人,並且能夠說中文,但他卻公開表示過新加坡不適合學中文。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什麼掀起「去中國化」運動,廢除漢字教育?
    然而,漢字在新加坡的繁榮景象,也僅僅維持了短暫的十年,但在之後的「去中國化」運動中,陷入了低迷期。 新加坡「去中國化」運動,發起人正是當時的總統,「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李光耀是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正是這樣一位華人總統,在新加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切要害,從漢字教育入手,直接廢除了新加坡課堂漢字教育。
  • 李光耀治理新加坡的「硬道理」
    年10月2日病逝後,雖然仍有未了的問題,但李光耀不再見記者,只以電郵簡約回答所問);這些訪問,原先也許只想作「內部參考」,供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幹部及政府官員學習,惟李氏後來慨然答允將之輯成專書,這便是本文要介紹的《新加坡賴以向前發展的硬道理》(Lee Kuan Yew:Hard Truths to Keep Singapare Going;下稱《硬道理》)。
  • 李光耀:新加坡年輕人的未來同中國息息相關
    東方網6月2日消息: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表示,政府會推出特別的獎學金,讓中學和大學每年培養一兩百名精通漢語和中華文化的精英分子。他還說,自己花了幾十年的心血學習漢語,不會輕易地放棄這一寶貴資產。      李光耀在接受記者曾月麗專訪時指出,再過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年輕人的將來,會同中國息息相關,學生和家長都必須明白這一點。
  • 新媒:民眾冒雨送別李光耀 大聲喊著李光耀名字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消息網3月29日報導  新媒稱,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靈柩已在29日中午12點40分在雨中被移出國會大廈。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3月29日報導,冒著雨聚集在國會大廈的公眾們,看到靈柩出來,都大聲呼喊「李光耀」,「李光耀」。  移靈隊伍由三軍組成,並且在12點50分開始鳴響21響禮炮。
  • 李光耀為何定英語為新加坡官方語言
    李光耀有他的理由,夾縫中(馬來西亞、印度、中國與西方之間)生存的200多萬人口的小國,必須得與當時的主流世界接軌,而要避免淪落到周圍大國的附庸,而當時主導世界的無疑是英、美兩國。馬來語不能選擇,因為只佔人口少數,75%的漢語也不能選,一是會遭到其他少數民族的反對,二是可能陷入對中國的依附。當時的北京,還一直試圖在東南亞國家發動解放全人類的共產主義革命。
  • 李光耀廢除新加坡漢語教育,建議中國全面學習英語,最終被打臉了
    漢語和漢字經過了數千年歷史的沉澱,承載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是祖先留給咱們最重要的財富。不過近代以來不少人都主張廢除漢語和漢字,魯迅曾經這麼主張過,被稱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也曾經建議中國廢除漢語。
  • 成中英:西方對中國文化有一點恐懼
    鳳凰網現場對話成中英鳳凰網文化訊 5月21日,第二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聖源書院開幕,鳳凰網現場對話夏威夷大學哲學教授、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中英而西方在面對中國文化時,因為沒有過多的心理準備,可能會有懷疑、抗拒,甚至恐懼。鳳凰網:你對「國學熱」有何看法?成中英:國學熱從80年代後期就開始,但是持續能量不夠,被經濟浪潮淡化。這是一個自然的現象,一方面我們要回到本原,了解自己的文化價值,掌握自己的文化資源,但因為經濟是具有很大引誘的世界,所以文化又開始喪失。
  • 李光耀的預測:30年後中國經濟將達到什麼程度?美國處於什麼位置
    眾所周知,現如今的中國仍舊是發展中國家,雖然GDP在全球的排行並不低,但總體來說,中國仍舊是個需要繼續上升的國家。之所以有這樣的現狀和晚清時期是分不開的,當時清政府主張的是「閉關鎖國」,這個政策讓西方列強不自覺地以為,中國是好欺負的國家,所以一個又一個地對我們發動戰爭。
  • 廣東大埔李光耀祖居景區開放
    該景區以李光耀祖居「中翰第」為核心,規劃佔地面積約1200畝,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分三期建設。至今,已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基本完成第一期核心景觀區的規劃建設,建設項目主要有李光耀紀念館、遊客中心、唐溪湖等。
  • 先在新加坡廢漢語,後又扶持漢語學校發展,李光耀果然是老狐狸
    可是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卻在上位初期就搞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首當其衝的就是漢語。時至今日,不得不說李光耀的這一政策做得非常成功,如今漢語在新加坡已經從幾十年前的通用語言退居二線,很多新加坡的年輕人已經不太認識中文,張口便是英語。李光耀為什麼對漢語看不順眼,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
  • 23國政要致哀送別李光耀 世界從葬禮看新加坡模式
    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我十分敬重的智者和長者。作為中新關係的奠基人、開拓者、推動者,李光耀先生同中國老一輩領導人共同確立了中新關係的發展方向,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開拓兩國合作作出了卓越貢獻。美國總統歐巴馬派前總統柯林頓率領一支高規格代表團前來參加葬禮。印度總理莫迪除親自到新加坡參加葬禮外,還把29日設為印度國家哀悼日。在這一天,印度舉國降半旗,並取消所有官方娛樂活動。
  • 李光耀27年前赴成都遊武侯祠 中文誦「攻心聯」
    天府早報記者段禎  他人評價  「他身上流淌著炎黃子孫的血液」  「我認為,至少在東南亞國家領導人中,李光耀是對中國了解最多的一位。」中國駐新加坡前大使張九桓告訴記者,因為本身李光耀一家就屬於華人,身上流淌著炎黃子孫的血液,這是無法更改的。
  • 李光耀: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01 新加坡的船長是華裔"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廣州生在新加坡的華裔。自幼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他從時局動蕩的環境裡成長,輾轉西方熟稔歐洲文化,正統的西方文化孕育出這位"開國元首"李光耀。02 西學刻骨,中學難易國父李光耀自小接受正統的西方文化,如同我們年幼便刻入骨子裡的中華文化,他雖是華人血脈後代,但他不長於這一塊土地,澆灌成長的肥料,是咖啡而不是濃茶。
  • 1967年的新加坡:剛被迫獨立,李光耀滿臉憂慮,市區街頭垃圾遍地
    【滿臉憂慮的李光耀】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馬來西亞無情驅逐,被迫走向獨立。當李光耀向民眾宣布這一消息時,他淚流滿面。當時擺在李光耀面前的新加坡,是一個資源匱乏、國民素質低下、強敵環繞、夾縫求生的小地方,危機重重。
  • 李光耀:沒人可以改變印度,我不行,尼赫魯也不行
    ,覺得趕超中國指日可待。李光耀不僅對新加坡的貢獻重大,為促進中國的和平統一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李光耀的促成下,海峽兩岸曾經在1993年4月27日,於新加坡海皇大廈舉行"汪辜會談",這次會談對中國的意義非凡。說了李光耀傳奇的一生,再來說尼赫魯的傳奇。尼赫魯對於印度,相當於李光耀對於新加坡。
  • 新加坡獨立初,華人建議把漢語定為國語,李光耀:除非打倒我
    雖然李光耀的祖籍也在中國,身體裡流淌著一部分中華民族的血液,但是經過反覆思考,李光耀給出中華總商會成員們的答覆卻是:"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可能成為國語"。這一回應讓商會成員們倍感失望,也讓同有一處中華血統的中國人感到寒心。
  • 李光耀為何說:如果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將會是一個錯誤
    世界上的兩大語種分別是漢語和英語,其中漢語更是蘊含了中華五千多年歷史的底蘊,漢字的進化史就象徵著中華民族的進化史。漢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沒有哪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簡單大方又磅礴大氣,也沒有哪種文字像中文這樣形式豐富。
  • 李光耀為何說:如果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將會是一個錯誤
    世界上的兩大語種分別是漢語和英語,其中漢語更是蘊含了中華五千多年歷史的底蘊,漢字的進化史就象徵著中華民族的進化史。漢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沒有哪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簡單大方又磅礴大氣,也沒有哪種文字像中文這樣形式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