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符號」讓西方世界恐懼 強勢崛起世界震驚
而原有的世界強國,尤其是西方世界的諸多國家對中國的極速成長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感。這在近段時期以來的奧運事件、藏獨事件中,西方國家表現出來的傲慢、無理以及公然在世界傳播攻擊中國的論調等惡劣行為上顯現得十分明顯。 西方國家為什麼會如此恐懼中國的強勢發展呢?原因只有一個??他們不希望看到中國承擔起世界頭號強國的歷史使命,不希望看到中國的符號成為世界的主流。
-
英雄聯盟 虛空恐懼科加斯 中英之經典語錄
英雄聯盟 虛空恐懼科加斯 中英之經典語錄 發布時間:2011-08-03 10:59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52pk整理
-
英國僑領:中英文化大繁榮文化元素扣成產業鏈能走更遠
英國僑領:中英文化大繁榮文化元素扣成產業鏈能走更遠 他認為,促進中英文化大繁榮,文化元素扣成產業鏈能走得更遠。 祖籍廣西桂平市的貝學賢旅英14年,一直從事中英文化交流工作。他說,英國首相訪華,無疑為中英開放互通營造了良好的大環境。兩國籤證方面的福利,便利了中英人民的往來走動;開放的大環境吸引中國企業到英國投資創業,既是給英國華人帶來商機,也讓旅英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後留英發展有了更多元化的選擇。
-
陳大鵬雕塑貢獻中英文化交流 白金漢宮將收藏
曾袁媛攝 央廣網北京10月29日消息 (記者曾袁媛)28日,以「民族與國際對話」為主題,由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等共同主辦的「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陳大鵬雕塑展」在北京啟動,記者獲悉,該展覽將於11月2日至12日在英國倫敦奧林匹亞國際展覽中心和大英博物館同時舉辦,旨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明,最大的恐懼是中國人會粉碎他們的……
相對中國,美國現在依然佔有優勢。與中國目前的經濟和政治發展模式相比,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政治領導人仍然很關心其政治盟友會說英語,並上過美國大學。這種方式給美國和西方在對抗前蘇聯的鬥爭中帶來了巨大的優勢。然而,川普總統堅稱,它已經失去了作用,它的盟友們非但沒有成為美國影響力的有用工具,反而把美國當作傻瓜和搭便車。
-
「文苑英華」展與中英文化交流的歷史記憶
該展覽是中英文化交流項目「大英圖書館在中國:共享知識與文化」的嶄新延續。此前,該項目已經在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辦過一次大型展覽。後來,它又在江蘇烏鎮的木心美術館舉辦了一次別具一格的展覽,兩個展覽都吸引了數萬人參觀。
-
為渲染中國威脅,英國塑造一個最恐怖的中國人,西方各國聞之色變
的確,無論是教科書介紹還是文獻資料記載,那個時候的中國通俗來講就是給人一種灰濛濛的絕望,對外戰爭少有勝利,對待列強除了割地就是賠款,中華民族自有的敢打敢拼精神早已被清政府的屈膝投降消磨殆盡,可又有誰能想到,我們自己這樣看待那個時候的中國,而西方國家卻對中國人是完全另一種看法,尤其是義和團運動之後,西方國家對中國人產生一種深深地恐懼,他們害怕中國人給他們帶來威脅,他們害怕中國再次產生像義和團那種瘋狂的信徒
-
中國成西方建築師「試驗場」
就這樣,跪著的「大褲衩」與站著的「秋褲門」,同時成為中國城市建築審美爭議的紅色靶心,反對者大呼雷人,支持者讚賞有加,儘管建築形態的審美因人而異,但這並不等於完全不存在評判建築好壞的統一標準,撇開建築本身的形態不談,筆者為此走訪的多位建築界人士均表示,在「秋褲」與「比基尼」引發的怪談背後,真正該引起警惕和反對的,恰是政府決策者和開發商對所謂西方現代建築的盲目崇拜、地方利益和執政者的利益驅使等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
-
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究竟有什麼區別?
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究竟有什麼區別?西方文化,我們通常說的就是歐美文化,其太祖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其太宗是文藝復興。而這段文化的流變中,發生了哪些歷史大事呢?其歷史概括起來就是古希臘衰落,羅馬王國崛起,羅馬王國被日耳曼蠻族殖民,文藝復興開始。
-
「當倫敦遇上溫州」——中英藝術家雲上對話暨紀錄片首發式舉行
9月28日,由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永嘉楠溪書院承辦的「當倫敦遇上溫州」——中英藝術家雲上對話暨紀錄片首發式活動,在永嘉楠溪書院舉行。作為東方人必然也會思考中國藝術作為東方藝術的代表與西方藝術到底有何不同。基於對人類藝術未來發展可能性的思考,也基於對中國藝術未來發展的思考,我們組織了以中國藝術家為代表的東方藝術與歐美藝術家為代表的西方藝術的交流,通過文化交流,建立中國與不同國度的藝術家在文化藝術上的合作與友誼。
-
習大大訪英:中英文化交流互鑑 推動人類文明發展
中英文明交流互鑑不僅豐富了各自文明成果、促進了社會進步,也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中英兩國都曾創造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然而,雙方如何交流互鑑,推動人類文明發展? 中國的儒家、道家思想在英國文化中留下印記 在18世紀末第一個英國外交使團訪華之前,有關於中國的一切,一開始都是經由歐洲大陸再轉到英國。儘管兩國一開始直接接觸較少,但是英國對中國的了解並不少,因為歐洲大陸出版的有關中國的書籍,英國人很快便譯成英文出版。
-
中英教育差異被人為放大
「其實,我一直在嚴肅地思考學校原有的一些教學是否出現了偏差,我是否有能力繼續勝任校長一職。有不少朋友寬慰我說,你想開一點吧,對於不好的評論就一笑置之。」頂著壓力,尼爾一邊鼓勵老師要保持韌性,一邊著手解決困難。 5位中國老師離開博航特中學以後,究竟留下了什麼?「中國老師離開後,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流淚了,他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建立了非常良好的關係。」
-
成己達人|中英人壽五位代理人詳解成功秘笈
也因著這份執著和熱愛而獲得殊榮,成為中英人壽保險代理人團隊中的佼佼者,他們就是中英人壽四川分公司總監蔣豔、中英人壽山東分公司總監鄭芙蓉、中英人壽河北分公司總監陳新、中英人壽湖南分公司總監文化和中英人壽黑龍江分公司總監王玉波。8小時之外,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但守護之心卻隨時在崗,隨時準備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到更多的人,讓家家有平安。
-
「文苑英華」展與中英文化交流的歷史記憶-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展覽是中英文化交流項目「大英圖書館在中國:共享知識與文化」的嶄新延續。此前,該項目已經在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辦過一次大型展覽。後來,它又在江蘇烏鎮的木心美術館舉辦了一次別具一格的展覽,兩個展覽都吸引了數萬人參觀。
-
英國漢學六百年——以英國漢學的發展看中英文化文學之交流
儘管出使未果,作為兩百年前英國人對中國沿海口岸到內陸腹地廣大疆域的首次訪問,使團上下都留下了厚厚的記錄,描述了當時中國地理環境、人文風貌、社會制度、宮廷生活,以及對兩國迥異風俗的對比觀察,較為忠實地記述了沿途見聞,這批材料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引起強烈反響,成為中國形象在西方社會進入一個修正階段的起點。
-
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項目概覽
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英國文化季3月在中國啟動,共有三十場英國文化活動陸續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推出。以下為活動一覽。1.聽見,城市的瞬間 廣州 2015年3月31日-5月31日英國知名藝術技術聯盟組織Circumstance利用該項目將他們開創的全新藝術形式帶到中國。廣州有軌電車的乘客將經歷一段獨特的視聽體驗,配樂響起時電車車窗變成了電影屏幕,窗外匆匆閃過的世界成了電影。Circumstance標誌性的音樂合成技術將各種聲音糅合在一起,講述一座城市和你周邊的人的故事。
-
緊張的中英關係,增加了中國對英國投資的不確定性
五年前,中英兩國曾經籤署一項協議,將把位於倫敦濱河的35英畝的廢棄區域改造成一個繁華的金融中心。如今,由於英國脫歐和中英關係發生降溫,開發商徐衛平將這裡建造成另一個金絲雀碼頭的願景,看起來像是海市蜃樓。
-
西方發明的「中國文化」
世界最大的一家fortune cookies生產商,每個月能賣出6千萬顆!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任何「唐餐館」都提供 Fortune Cookies,幾乎是中國菜的飯後必需品。由於中國餐廳沒有什麼甜點,在習慣吃飯後甜點的西方人社會,餐廳提供這種免費的玩意兒(還有炸冰泣淋、炸香蕉等),吃的時候,同時讀內藏的小紙條上的預言。據一些認真人的認真考據,這是1920年代 Los Angeles 的華人發明的,從此遍布所有非華人世界裡的中國餐廳,成為了洋人心目中的中國文化代表。
-
西方的中國敘事需有一場革命(中英雙語)
來源:人大重陽編者按:中國在教訓中成長,在經驗中積累,同樣也在進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在環球時報英文版第50篇「變局」專欄中表示,中國人越來越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狀態,而一些西方媒體與政客對中國人權發展的詬病,實在太偏頗。西方慣用的中國敘事恐怕確實需要一場革命式的變化。本期人大重陽君為您推薦英文版、中文譯文。
-
英國前文化官員表示 中英兩國未來文化領域合作令人期待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梁弢):從2013年起至今年3月,蘇·歐文擔任英國文化、媒體及體育部常務秘書長,任職期間,她一直致力於推動中英雙方在文化領域的合作,親自見證了多份兩國文教及創意產業合作文件的籤署。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她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70年來的發展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未來中英兩國在文化領域的合作特別令人期待。英國前文化,傳媒及體育部常務秘書長蘇歐文(攝影梁弢)談及近年來中英兩國在博物館領域的交流合作,現年64歲的蘇·歐文女士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