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7成是華人!李光耀: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2020-12-06 文史天下觀

前言

百度上有一個詞條,關於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去新加坡可以說中文嗎?"好奇的驅使,許多的人不由自主地點入瀏覽。

在眾多人的認知裡,新加坡像是我們另一處的"友誼港灣"。今年大熱的電視劇中,有這樣一部特別的"混血兒"——《小娘惹》

【圖】《小娘惹》劇照

製作人員以及劇情設置讓影片成為2020年大播熱劇之一,它也因此將新加坡文化帶入更多人視野之中。

"新加坡裡好多人都說中文。"許多短評中都涉及到這樣一句話。"但是我們並不說中文,理論上我們只是會說。"在無數短評中有這樣一位新加坡網友這樣談到。

01 新加坡的船長是華裔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廣州生在新加坡的華裔。自幼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他從時局動蕩的環境裡成長,輾轉西方熟稔歐洲文化,正統的西方文化孕育出這位"開國元首"李光耀。

【圖】"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時代更迭,戰爭不斷。"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李光耀求學回歸新加坡,正式走進政治領域,把馬來西亞聯邦的港口變成了如今的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國際舞臺上一顆姣姣明珠。

但如今"中新"建交多年友誼深厚的背後,有許許多多曾經相悖的故事。"華人眾多,一度成為新加坡自治的阻礙之一。"局勢的逼迫,讓新加坡的分離政治自我成立國家變得尤為艱難。

李光耀是一個優秀的掌舵者,他在動蕩不安,交雜反覆的國際關係中,找到合適的鏈條,相互搭建,最終華人眾多的馬西亞聯邦將其分離,新加坡也利用好時機正式成為自知自主的新國家。

世界原本就是一片蔚藍的大海,每一塊有生命的土地是後天形成的。

【圖】15世紀的地圖

新加坡建國初期尚未完全脫離馬來西亞的幫助,難以自給,舉步維艱。過於緊密依靠的關係,在走遠之後越是難捨難分。

李光耀是個聰明的政治家,運籌帷幄,一系列的問題逐漸解決,新加坡最後還是散發出了它的邊界光芒,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

02 西學刻骨,中學難易

國父李光耀自小接受正統的西方文化,如同我們年幼便刻入骨子裡的中華文化,他雖是華人血脈後代,但他不長於這一塊土地,澆灌成長的肥料,是咖啡而不是濃茶。

新加坡原本隸屬於英國殖民地馬西亞聯邦,所有文化的土壤都埋了咖啡的種子,就算是茶葉,也是矮腳桌上華麗歐式杯具裡的紅茶。

時間過了太久,文化的土壤像是香菸裡的尼古丁,有衝擊也有融化。西方文化早在殖民的那一刻融進一個國家的文化。

因而,新加坡的英國文化太過久遠,滲進了文化的骨頭,難以改變更難以消磨。

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資本家的"開拓之旅"在各方土地都留下了文化的影子,包括必不可少的語言,這也是英語成為第一個世界通用語言的原因之一。

【圖】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交流溝通形成了記憶,英語是最好最方便的方式,工作、經商、交談甚至是歌唱,生活在新加坡裡近七成的華人也早已習慣了英語交往。

他們離開中國的時間太長,在新加坡的國度裡歷經了一代又一代,有些人甚至早就認同了自己的國籍不屬於中國。意識裡中國文化的日漸淡薄,也是"中文成為官方語言"的阻礙之一。

官方語言代表國人普及。

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港口每天來往多國貨運,交談甚多,總有是要統一的語言才可快速完成必要的交流。"中文重新學起來太難。"

它幾乎能在新加坡的每個角落裡流行,卻不能完整有效地進入意識裡,因為離開太久了。或許完整地中文交流,但那些"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意味還是難以深入人心。

03 尊重他們的選擇

李光耀的觀點提出,引發許許多多的評論,其中有好有壞,網際網路的世界裡,各執其詞,難以統一。

人們總是過多地在意結局是否統一,卻忽略了太多過程中意料之外的插曲。

項羽自刎烏江,度過江東之後或許能夠再起東山,但是他卻覺"天要亡我"。最後慷慨赴死,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選擇,就算是換成一個大國,也是同樣的道理。

【圖】新加坡

很多人至今難以理解,新加坡七成以上都是華人,用漢語不是更好地治理嗎?李光耀根本不這麼認為,很長一段時間裡,李光耀沒有對廢除漢語作出解釋,直到2013年。在這一年,李光耀撰寫了《李光耀觀天下》,在這本書中李光耀終於對此給出解釋。

李光耀選擇這樣的文化阻斷,也是在新加坡的實時局勢下的文化選擇。或許他的中國名字和血液裡的中華因素讓他一直存留在我們的文化認同裡,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過於主觀地評判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國家的選擇。

原來新加坡剛剛獨立後,當地中華總商會代表們就組團遊說李光耀,希望將漢語作為新加坡國語。李光耀跟代表們交談時很強硬,「你們得把我打倒,否則漢語永遠不可能作為新加坡國語。」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是李光耀擁抱西方的標誌之一。

基於現實考慮,李光耀放棄漢語把英語定為了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因為他認為漢語劣勢明顯,無法提高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李光耀甚至曾斷言,如果未來新加坡將華語定為工作語言,那將是非常愚蠢的,因為現在即使是中國人從幼兒園到大學也都在學習英語。

結語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在我們的文化人認同裡,中華文化已經是我們內心裡歸屬感的源頭,那是我們血液裡帶著的根,也是我們在無數個成長過程中哼唱的鄉音。

【圖】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

世界變換不停,逐漸拉大的地域距離只是發展的必要規律,但是文化是存活在人精神世界裡的東西,它永遠不會消失,也永遠不會停止生長。

我們可以要求自己不斷地深入挖掘中華裡的無數個瑰寶,把自己的根扎進冒著水的泥土,但是我們不能要求別人也這麼做。

華裔並不是中國人,他們雖然是留著中國的血脈,但他們並沒有成為我國的公民,沒有享受到中國的權利,更沒有責任去履行義務。

他們說著中國語言,但他們已經在歷史長河裡生長出了自己的文化,我們不可以也不可能要求非中國人去繼承或是認定中國的文化。

相關焦點

  • 李光耀:新加坡七成是華人,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大家聽說過新加坡嗎?這是一個比較發達的國家,而且這裡氣候宜人,所以每年都有不少的遊客喜歡來這裡旅遊。不過在很久的之前,這個地方的馬來西亞聯邦就被踢出來了。這個時候它還被宣布獨立。那個時候,新加坡也才才剛剛獨立,他們的人口也不多,只有200萬,其中華人就佔了75%。
  • 新加坡獨立初,華人建議把漢語定為國語,李光耀:除非打倒我
    當時新加坡的中華總商會代表成員為了自身組織的長遠發展,曾多次遊說其總理李光耀,建議把漢語定位新加坡國語。雖然李光耀的祖籍也在中國,身體裡流淌著一部分中華民族的血液,但是經過反覆思考,李光耀給出中華總商會成員們的答覆卻是:"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可能成為國語"。這一回應讓商會成員們倍感失望,也讓同有一處中華血統的中國人感到寒心。
  • 李光耀:新加坡七成是華人,只要有我在,漢語就永遠不會是國語
    相信大家對於新加坡都非常的熟悉,因為這個國家的人口組成是以華人為主的,因此天然就有非常親近的感覺,事實上並非如此,新加坡雖然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華人大國,但是對於華人的態度卻不怎麼友好,反而對西方非常的親近,而且新加坡的國語是英國,那麼為何不把漢語作為第一語言呢?
  • 新加坡李光耀:漢語不會成為官方語言,除非你們把我打倒
    新加坡超過7成都是華人,李光耀卻說,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官方語言 引言 越喜歡一個人,受這個人的影響越大。 即便是到了現在,提到新加坡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想到李光耀這三個字,這便是他的影響力。新加坡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其國內有超過7成的人數是華人,漢語已經成為了一種通用的語言,但是卻從來未被官方定義為國語,這一切的根源則與李光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新加坡有超過7成的華人,為何李光耀說,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國語
    就是在英國殖民期間,他們也從未規定讓新加坡人民必須使用哪種語言。但是在李光耀上臺之後,他直接廢除了漢語,並且禁止了漢語的相關學習,更是將南洋大學停辦了。他只主張將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在那時中華總商會的一些人曾向他提過建議,其實漢語當作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利大於弊的,但是李光耀卻表示:可以,但是你們要先打倒我。意思很明確了,就是只要他還在為一天,那麼官方語言就有一天不會是漢語。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漢語絕不會成為官方語言,除非你們把我打倒!
    新加坡超過7成都是華人,李光耀卻說,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官方語言 引言 越喜歡一個人,受這個人的影響越大。 即便是到了現在,提到新加坡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想到李光耀這三個字,這便是他的影響力。新加坡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其國內有超過7成的人數是華人,漢語已經成為了一種通用的語言,但是卻從來未被官方定義為國語,這一切的根源則與李光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新加坡有超過7成的華人,但因為他的存在,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國語
    可由於新加坡的華人佔比超過了7成以上,這樣的數據讓秉承著馬來人至上觀念的,馬來西亞人開始擔心華人是否會在未來的日子裡掌控馬來西亞,於是經過商討過後,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將剛進來才兩年的新加坡逐出了馬來西亞。新加坡雖然獨立了,但它的獨立卻並不是自願的。
  • 新加坡華人佔七成,李光耀卻堅持將英語作為官言:除非你們打倒我
    新加坡是中國之外唯一以華族人口佔多數的國家,其華人數量佔國民總人口的70%以上。早在獨立之初,不少華人富商為更好傳承中華文化,興辦中文學校;英國殖民期間基於華人在新加坡的影響力,也未強制新加坡人拋棄漢語改學英語。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只要我在位一天,漢語就永遠不會成為國語
    前言作為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新加坡是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並且也是亞洲為數不多的移民國家,這片只有7915.7人/平方公裡曾經被人諸多國家佔領過,如今的新加坡已經成為了國際四大金融中心了,經過多年的奮鬥,這裡是一個眾多華人聚集的地方,佔有國家總人口的
  • 新加坡7成人口是華人,李光耀為何不定漢語為國語,反而選擇英語!
    可是誰也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新加坡就被迫獨立出去,成為了一個小國家。 雖然老天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但對於新加坡人民來說,生活還是要過下去的。針對新加坡目前的現狀,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在這些政策中,有一條看起來是無比地令人驚訝,甚至可以說是荒謬:把漢語廢除,用英語作為國語。
  • 新加坡7成人口是華人,李光耀為何不定漢語為國語,反而選擇英語
    可是誰也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新加坡就被迫獨立出去,成為了一個小國家。 雖然老天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但對於新加坡人民來說,生活還是要過下去的。針對新加坡目前的現狀,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在這些政策中,有一條看起來是無比地令人驚訝,甚至可以說是荒謬:把漢語廢除,用英語作為國語。
  • 李光耀為何說:漢語劣勢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
    而這僅僅是李光耀針對於新加坡國語政策推行的前奏而已,之後,在新加坡正式獨立成國之時,李光耀宣布將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國語,而為了表明自己堅定的立場,他對外宣稱:將漢語作為新加坡國語絕對不可能,想要推翻英語作為國語的政策,除非先把他打倒。
  • 新加坡明明華人居多,卻為何廢除漢語?李光耀:使用漢語沒有好處
    眾所周知,新加坡的華人佔比超過了70%,無數華人為新加坡的獨立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建國伊始,有很多居住於新加坡的華人富商為了傳承和宣傳中國文化,創辦了很多中文學校。然而,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在上臺之後,卻對漢語採取了一系列禁止措施,不僅廢除了漢語,禁止漢語的相關學習,還停辦了南洋大學(近代歷史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
  • 李光耀:我為什麼寧願得罪華人,也不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市大埔縣,是一位華人後裔,不過他對祖國的情感就要淡化很多。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之初,中華總商會的兩位華人董事康振福和郭佩弦就找到李光耀,希望能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遭到了李光耀的嚴詞拒絕。李光耀曾在其著作《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這樣記錄當時的場景:「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時,中華總商會的一組代表向我遊說希望將華語選為國語。
  • 新加坡獨立時,華人商會建議定漢語為國語,為何李光耀堅持選英語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佔比超過七成的國家,但是他們的「母語」卻是英語。因為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把英語納入了新加坡人的母語範疇。新加坡獨立之前,曾經長期被英國人、日本人殖民統治。殖民時期,英語至上,只會講華語的人得不到公平的教育、工作機會,天長日久形成了習慣。
  • 華人居多的新加坡為何沒把漢語定位國語?歷史因素很關鍵
    新加坡與中國的地理位置較為接近,因此在中國大陸尚未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有不少中國商人選擇去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進行商業發展,華人在新加坡發展經濟並且在那裡定居生活,華人對新加坡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新加坡也有將近七成的人是華人,但是新加坡的國語卻不是漢語,而是西方國家的語言英語,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
  • 7成以上的華人在新加坡生活,為啥要廢除漢語?只因有一短板
    新加坡宣布獨立自後,李光耀當上了新加坡總理,雖然他自己不希望新加坡能夠獨立,但還是廢除國內的漢語,並且將新加坡的官語改為了英文,7成以上的華人在新加坡生活,為啥要廢除漢語?只因有一短板。新加坡在獨立的時候人口總共在200萬,只不過是我國一個三四線城市那麼大,由於國土的原因,華人佔據了很大一部分,而李光耀這麼做也是為了能夠跟上世界的腳步,他覺得英語好學,漢語比較較難學,主要是拼音複雜化了,李光耀為了讓新加坡對外開放,融入世界中,第一步就是要把國語更換為英語。
  • 李光耀:漢語沒有競爭優勢,不能成為新加坡的主導語言
    李光耀晚年在與老友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聊天時,施密特問他這輩子幹過最自豪的事情是什麼,李光耀回答:「我把英語而非華語作為新加坡的主導語言。」眾所周知,新加坡的華人比例非常高,達到百分之七十五,這些人大都是廣東和福建一帶移民的後裔。
  • 新加坡華人佔7成,為何英語是官方語言?李光耀直言漢語劣勢明顯
    說起新加坡這個國家,許多中國人都不陌生。新加坡是全球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他們的人均GDP比香港還高,位居世界前列。新加坡不僅僅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而且他們的製造業非常發達。新加坡還是一個著名的移民國家,其中單單是華人就佔了7成。
  • 華人佔新加坡人口74%,為何李光耀拒絕將華語定為新加坡國語?
    從這個詞條當中也能夠感受的到,新加坡居民對漢語的了解程度之高。其實在新加坡,有將近75%的人是華人,就連這個國家的開國首腦李光耀也是中國人。本以為這個華人比重如此高的國家,將漢語當做國語是理所當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