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獨立時,華人商會建議定漢語為國語,為何李光耀堅持選英語

2020-12-11 執筆讀春秋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佔比超過七成的國家,但是他們的「母語」卻是英語。因為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把英語納入了新加坡人的母語範疇。新加坡獨立之前,曾經長期被英國人、日本人殖民統治。殖民時期,英語至上,只會講華語的人得不到公平的教育、工作機會,天長日久形成了習慣。

獨立之後,民族成分複雜,除了華人,還有馬來人、印度人和混血人種。在定哪種語言為國語的時候,華人商會曾派代表遊說李光耀,建議他定漢語為國語,但是李光耀最後力排眾議,堅持定英語為「母語」。一來想通過語言,打破族群之間的隔閡;二來也是想與西方世界接軌。

但是與此同時,新加坡同樣重視漢語教育。只可惜英語搶先佔據了社會的主導地位,而漢語備受冷落,社會資源都被講英語的人搶走。一家企業分設漢語部和英文部,前者必在後者的統屬之下。所以即使政府、學校努力推廣漢語,也收效甚微。

平時生活中講英語,導致華人漢語學習困難,部分華人對本民族母語產生了厭惡情緒。九十年代末的一項調查顯示,新加坡當時已經有超過兩成的華人來生不願再做華人。2019年,有中國朋友去新加坡旅遊,發現當地的漢語學校,已經徹底淪為三流。

一、新加坡的母語教育

九十年代中期,大陸向新加坡引進了不少電視劇。現代劇有《獅城勇探》、《人在旅途》,古裝劇有《鶴嘯九天》、《崑崙》。當時的新加坡,甚至還拍中國的歷史劇。

看過這些劇的中國觀眾才發現:原來在海外,還有一塊叫做新加坡的地方。這個國家中大部分人是中國人的後裔。於是。他們認為新加坡與中國同根同源,風俗一致,講的也是漢語。誰知道事實與想像,大相逕庭。

新加坡建國之初,74%的人口是華人。但是許多人從一出生起,就開始學習英語。新加坡國家地理得天獨厚,佔據了東南亞與西方世界的海上航道。通過外貿中轉來盈利,為了經商方便,也要使用英語。漢語使用的範圍逐漸縮小,並不能為個人獲取社會地位及福利。單純講漢語的人,根本不可能成為社會的精英。

新加坡政府擔心英語完全佔據主流,會讓國家失去獨立性。曾在八十年代發起推動漢語教育的運動,到1999年,已經執行了二十年,但是收效微乎其微。很多新加坡年輕人對本民族的認同薄弱,還不如印度人、馬來西亞人。

由於被殖民統治時間很長,擺脫殖民統治之後,新加坡先歸附馬來西亞,後宣布獨立。但至今仍屬於大英國協成員國。英語在新加坡社會的統治地位,是不可置疑的。

許多新生代的華人,漢語完全不會講,只會講英語。出國留學再回來,就搖身一變,成為了社會精英,而單純只講漢語的人卻被社會拋棄。

為了扭轉漢語頹勢,新加坡制定政策將漢語分成ABC三個級別。分別培養漢語精英、普通人才和基本認得漢文字的人。B級C級特別針對學習漢語困難的人群,降低了漢語學習的難度但是20年後的今天,有去新加坡旅行回來的朋友說:漢語學校,已經徹底淪為三流。

二、新加坡和李光耀

新加坡在19世紀初開始,被英國和日本輪流殖民統治,其間一百二十餘年,社會上一直使用英語。李光耀本人也是在這種殖民環境下長大,因此一直有人懷疑他的漢語水平。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英國人退出新加坡後,新加坡通過全民投票的方式,拿到了71%的贊成票,加入了馬來西亞。為了通商和社會生活的方便,繼續使用英語作為母語。

1964年前後,在經濟活動中,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時有摩擦。當時華人吃苦耐勞,積累了大量社會財富。其中新加坡的表現尤為突出,而新加坡超過七成的人都是華族。

馬來西亞第一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馬來西亞最後落到華人的手上。於是在議會發起投票,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通過修憲,把新加坡趕出了聯邦。

於是,新加坡開始獨立。獨立之後的新加坡只是一座孤城,為了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李光耀帶領新加坡先加入聯合國,再加入了大英國協。但是在當時,新加坡國內的失業率比較高,很多人連飯都吃不上。

為了解決經濟問題,李光耀開始大量從外國引進投資,並轉做金融轉口貿易。在這種情況下,全民推廣英語,與西方人打交道是最好的選擇。後來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果然上去了。然而政府操心的是,漢語教育出現了危機。

李光耀祖籍是中國廣東梅州,祖上是遷居新加坡的客家人。他從12歲開始學習英語,堅持到日據時期結束。獲得了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赴英國留學。後來獲得經濟、法律雙重學位。

李光耀本人是英主教育的受益者,他堅持主張在新加坡推行雙語教育,這並不是因為沒有對本民族的認同感。李光耀本人堅持「雙語教育」,只是因為他本身受雙語教育,獲得了成功。

李光耀認為:一個民族的母語,由家庭為之奠定基礎,可以用一生的時間慢慢去學習,英語是賺錢生財的工具,學好它是當務之急。但是後來他才意識到,一個人想要同時熟練運用兩種語言,那是非常困難的。並且最嚴重的問題是,只使用英語的家庭開始逐年增多。

到了九十年代末,已經有很多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拋棄了漢語。繼續發展下去,還會動搖華人社會的根基,嚴重地會危及新加坡本身的獨立發展與生存。

2015年李光耀去世,而他的回憶錄當時已在中國內地出版很久了。他在回憶錄中完整剖析了自己當初堅持推行雙語教育的初心。回顧了主推英語後,受到了困擾,總結了雙語精英教育的成功經驗,也提及了負面的影響。

結語

現在的中國,同樣是雙語教育。幾十年間,中國人的英語水平逐年提高。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對很多事物也都可以通過比較,做出相對客觀、公允的評價了。

英語的普及,讓國人的眼界開闊,中國近些年經濟發展迅猛,不能不說,與此有一定的關聯。但是同時,中國和新加坡一樣,推行雙語教育後產生的負面影響,逐漸顯露。

參考李光耀回憶錄,完整地了解新加坡雙語教育之路,會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相關焦點

  • 新加坡獨立初,華人建議把漢語定為國語,李光耀:除非打倒我
    當時新加坡的中華總商會代表成員為了自身組織的長遠發展,曾多次遊說其總理李光耀,建議把漢語定位新加坡國語。那就是,李光耀決定把英語定位為官方語言,這一行為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因為新加坡原本就是一個移民國家,其本土國民少之又少,多達%74.2的人口是從中國南方的廣東福建一帶移居過去,有著絕大多數的華人血統。而其他部分也絕大多數是印度尼西亞血統和歐洲血統以及馬來西亞血統。
  • 華人佔新加坡人口74%,為何李光耀拒絕將華語定為新加坡國語?
    從這個詞條當中也能夠感受的到,新加坡居民對漢語的了解程度之高。其實在新加坡,有將近75%的人是華人,就連這個國家的開國首腦李光耀也是中國人。本以為這個華人比重如此高的國家,將漢語當做國語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 李光耀:新加坡七成是華人,只要有我在,漢語就永遠不會是國語
    相信大家對於新加坡都非常的熟悉,因為這個國家的人口組成是以華人為主的,因此天然就有非常親近的感覺,事實上並非如此,新加坡雖然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華人大國,但是對於華人的態度卻不怎麼友好,反而對西方非常的親近,而且新加坡的國語是英國,那麼為何不把漢語作為第一語言呢?
  • 新加坡7成人口是華人,李光耀為何不定漢語為國語,反而選擇英語!
    可是誰也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新加坡就被迫獨立出去,成為了一個小國家。 雖然老天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但對於新加坡人民來說,生活還是要過下去的。針對新加坡目前的現狀,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在這些政策中,有一條看起來是無比地令人驚訝,甚至可以說是荒謬:把漢語廢除,用英語作為國語。
  • 新加坡7成人口是華人,李光耀為何不定漢語為國語,反而選擇英語
    可是誰也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新加坡就被迫獨立出去,成為了一個小國家。 雖然老天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但對於新加坡人民來說,生活還是要過下去的。針對新加坡目前的現狀,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在這些政策中,有一條看起來是無比地令人驚訝,甚至可以說是荒謬:把漢語廢除,用英語作為國語。
  • 李光耀:我為什麼寧願得罪華人,也不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市大埔縣,是一位華人後裔,不過他對祖國的情感就要淡化很多。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之初,中華總商會的兩位華人董事康振福和郭佩弦就找到李光耀,希望能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遭到了李光耀的嚴詞拒絕。李光耀曾在其著作《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這樣記錄當時的場景:「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時,中華總商會的一組代表向我遊說希望將華語選為國語。
  • 新加坡明明華人居多,卻為何廢除漢語?李光耀:使用漢語沒有好處
    眾所周知,新加坡的華人佔比超過了70%,無數華人為新加坡的獨立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建國伊始,有很多居住於新加坡的華人富商為了傳承和宣傳中國文化,創辦了很多中文學校。然而,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在上臺之後,卻對漢語採取了一系列禁止措施,不僅廢除了漢語,禁止漢語的相關學習,還停辦了南洋大學(近代歷史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
  • 李光耀:此生最自豪的事,把英語而非漢語作為新加坡官方語言
    新加坡是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人均GDP6.4萬美元。有人問,這個以華人佔絕大多數的國家,為何不以漢語作為官方語言?按道理來說,新加坡以華人為主體,在國語選擇上應該選擇華語才對,但新加坡卻偏偏選擇了英語作為國語,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 李光耀為何說:如果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將會是一個錯誤
    所謂「雙語政策」就是把英語作為通用語言,然後各個民族再單獨學習自己民族的語言。這個決定在當時看起來是非常荒謬的,要知道新加坡裡有75%的居民都是華人,包括李光耀自己也是華人。為何要選擇英語作為通用語言,用漢語難道不是更方便嗎?對於這一疑惑,李光耀並沒有做出過多解釋,只是讓下面的人堅定的執行下去。
  • 李光耀為何說:如果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將會是一個錯誤
    如今新加坡被獨立出去,對當地的百姓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這個時候李光耀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針對新加坡當下的狀況,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的決策。 正是李光耀的這一系列決策,為新加坡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也正是因為他的帶領,新加坡才有了今天這樣經濟成就。新加坡人也一直尊稱李光耀為「國父」,從此稱謂中就可以看出李光耀對新加坡的重要程度。
  • 新加坡大多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而獨立之後的新加坡,積極開始了自己的改革,而其十分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廢除漢語,以英語作為國語。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新加坡此舉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從多方面推動了新加坡綜合國力的進步,加強了新加坡與世界的聯繫,尤其是身處東南亞腹地,它需要更為激進的政策來為自己謀發展。
  • 新加坡七成人口為華人,為什麼要以英語為國語?
    分家成了事實,我辜負了馬來亞、沙巴和沙撈越許許多多的人……一些國家原本就獨立,一些國家爭取到獨立,新加坡的獨立卻是強加在頭上的。對新加坡來說,1965年8月9日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日子。我們從沒爭取新加坡獨立。然而,新加坡的獨立已成現實。獨立後的新加坡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其中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就是,國內華人,馬來人,泰米爾人之間的種族矛盾。
  • 李光耀:漢語沒有競爭優勢,不能成為新加坡的主導語言
    李光耀晚年在與老友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聊天時,施密特問他這輩子幹過最自豪的事情是什麼,李光耀回答:「我把英語而非華語作為新加坡的主導語言。」眾所周知,新加坡的華人比例非常高,達到百分之七十五,這些人大都是廣東和福建一帶移民的後裔。
  • 新加坡有超過7成的華人,但因為他的存在,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國語
    可由於新加坡的華人佔比超過了7成以上,這樣的數據讓秉承著馬來人至上觀念的,馬來西亞人開始擔心華人是否會在未來的日子裡掌控馬來西亞,於是經過商討過後,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將剛進來才兩年的新加坡逐出了馬來西亞。新加坡雖然獨立了,但它的獨立卻並不是自願的。
  • 華人居多的新加坡為何沒把漢語定位國語?歷史因素很關鍵
    新加坡與中國的地理位置較為接近,因此在中國大陸尚未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有不少中國商人選擇去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進行商業發展,華人在新加坡發展經濟並且在那裡定居生活,華人對新加坡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新加坡也有將近七成的人是華人,但是新加坡的國語卻不是漢語,而是西方國家的語言英語,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
  • 新加坡有超過7成的華人,為何李光耀說,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國語
    就是在英國殖民期間,他們也從未規定讓新加坡人民必須使用哪種語言。但是在李光耀上臺之後,他直接廢除了漢語,並且禁止了漢語的相關學習,更是將南洋大學停辦了。他只主張將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在那時中華總商會的一些人曾向他提過建議,其實漢語當作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利大於弊的,但是李光耀卻表示:可以,但是你們要先打倒我。意思很明確了,就是只要他還在為一天,那麼官方語言就有一天不會是漢語。
  • 新加坡華人眾多,李光耀為何將英語定為行政用語?
    ,然而其領導人卻冒著得罪人的風險將英語定為行政用語。 見賢思齊,三思後行 1965年,新加坡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人們為了制定屬於新加坡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焦頭爛額。因為新加坡大部分人都是華人,人們便向李光耀提議漢語。
  • 華語為何不能作為新加坡國語?李光耀:那會是個錯誤
    但沒想到開國首腦李光耀卻拒絕這樣做,甚至表示如果選擇漢語作為國語,會是新加坡的一大錯誤。這究竟是為何呢? 可沒想到的是李光耀卻說將華語定位新加坡國語,將會是一個錯誤,為何李光耀會這樣說呢? 突破語言大關 作為新加坡的當政者,李光耀很清楚要將新加坡打造成怎樣的一個國家。更知道相比於漢語,英語才是國民需求。
  • 新加坡基本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是什麼使新加坡獲得了如此巨大的進步呢? 那麼則不得不提一個人——新加坡最偉大的總理李光耀;那麼則不得不提一項重大的政策——廢除漢語,將英語作為國語。新加坡一實現獨立便廢除漢語,在上個世紀的世界裡,可以說是一項極具積極意義的決策,它從多方面推動了新加坡綜合國力的巨大進步。
  • 李光耀為何說:漢語劣勢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
    ,李光耀卻是地道的華人,祖籍中國廣東,在英語與漢語之間,李光耀一定是對漢語更為熟悉,而且,作為母語存在的漢語,李光耀對其的情感也是尤為特殊的。 不過,在新加坡宣布獨立之前,1963年,李光耀當選新加坡州長之時,他就已經開始在漢語與英語之間做出了選擇,當選後的第二天便將南洋大學理事會主席陳六使的公民權吊銷並關閉這所大學,要知道,當時的南洋大學是中國以外世界上唯一一所漢語大學,日常也以傳播中華文化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