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居多的新加坡為何沒把漢語定位國語?歷史因素很關鍵

2020-12-06 舊時樓臺月

新加坡原本是馬來西亞聯邦的一部分,但是後來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新加坡被馬來西亞聯邦踢出,只能宣布獨立,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剛剛獨立的新加坡情況不容樂觀,作為一個新國家,它急需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承認,並且由於是一個海島國家,新加坡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想要發展就需要大量的淡水,新加坡只能低聲下氣地與其他大國商談獲取淡水。

雖然新加坡剛剛成立時的情況十分惡劣,但是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東部的口岸,溝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同時具有許多天然港口的新加坡發展船舶的停靠和中轉經濟,因此新加坡的經濟逐漸發展起來。

新加坡與中國的地理位置較為接近,因此在中國大陸尚未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有不少中國商人選擇去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進行商業發展,華人在新加坡發展經濟並且在那裡定居生活,華人對新加坡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新加坡也有將近七成的人是華人,但是新加坡的國語卻不是漢語,而是西方國家的語言英語,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英語被選擇作為新加坡國語

新加坡的國語是英語而不是漢語其實是在一個人的促使下做出決議的,這個人就是李光耀。李光耀曾經擔任過新加坡的總理同時他也是新加坡的開國元首,作為新加坡的最高領導人,他擔任過許多的職位,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覺得,為新加坡的發展做出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本人也因此被譽為「新加坡國父」。

李光耀其實是新加坡華人,作為一個華人,漢語肯定更加親切,再加上新加坡中華人對人口佔比等現實情況,李光耀卻沒有選擇漢語為新加坡的國語,而是選擇了英語,這自然有他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新加坡作為二戰時期重要的轉口貿易中心,經濟進入了停滯不前的狀態。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經濟結構單一,工業不發達,根本就沒有工業基礎。當英國軍隊撤離新加坡後,沒有了英國的支持,原本就處於停滯不前狀態的新加坡經濟情況更加危急,雪上加霜的事情不斷出現,新加坡的社會局面逐漸白熱化。

為了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的發展,使新加坡經濟擺脫只能依賴於轉口貿易的現狀,李光耀只能不顧新加坡國民七成都是華人對現實條件,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宣布將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國語。

很多人到了現在都不能理解李光耀做出的這個決定,明明新加坡有七成以上的人口都是華人,如果選擇漢語為國語不是更加方便治理嗎?

而李光耀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卻不這麼認為。關於選擇英語為國語的原因,李光耀始終沒有明確的做出解釋和回答,直到後來由李光耀本人親自撰寫的《李光耀觀天下》在各國相繼出版,這個問題才有了答案。

二、選擇英語為新加坡國語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三個,一個是經濟原因、一個是政治原因還有一個則是歷史原因。首先李光耀認為過去統治新加坡的國家是英國,這是一個典型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這個國家在新加坡也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新加坡與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道不同不相為謀。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如果新加坡另行其道,以漢語為國語,那麼在與西方國家的交流中就佔據了不利地位。

這樣做就不利於新加坡國家的經濟發展,而新建立的新加坡在當時最需要的就是經濟的發展,以英語為國語再加上實行招商引商的優惠政策,這樣就可以吸引大批西方資本家到新加坡進行投資,建立大量的工業,也可以學習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先進經驗,使新加坡建立起良好的工業基礎。

新加坡作為海島國家,國土面積狹小,嚴重缺乏淡水資源,在經濟上很大的程度上需要依賴於其他國家,李光耀認為只要建立起良好的工業繼承,擺脫新加坡以前的港口經濟發展模式,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改變這一現狀。英語在當時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語言,以英語為國語可以為新加坡的學生出國留學提供便利,這些學生在出國留學學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後可以轉而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服務,這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就是在當時的世界,由於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並立,世界上的國家主要劃分為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兩大陣營,原本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新加坡如果選用漢語為國語,那麼就會引起西方國家的懷疑,得不到資本主義國家的支持,但由於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它也不能進入社會主義陣營,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與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撇清關係,進入資本主義陣營,獲得資本主義國家的支持。在李光耀的堅持下,新加坡只能選擇英語為國語。

還有一部分是歷史原因,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可以說是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古代中國建立了以自己為中心的封貢體系,古時候的新加坡就是這個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而到了近代,中國衰落,封貢體系瓦解,新加坡也脫離了這個體系。

封貢體系瓦解後,許多國家都選擇忽略或者遺忘曾經作為封貢國的歷史,比如日本和韓國,新加坡也不例外。在建國之後,新加坡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不願意再讓人想起自己曾經依附於中國,因此即使當時新加坡有將近七成國民是漢人,新加坡為了不讓人想起古代的歷史,就選擇了英語為國語。

總結:

李光耀選擇英語為國語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做出了諸多考量才最終做出了這個決定,結果也證明他的努力不是沒有效果的,在當時的那個年代,李光耀做出的這個決定保全了新加坡同時也為以後的發展奠定的基礎,新加坡的經濟飛速發展,成了「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

相關焦點

  • 新加坡明明華人居多,卻為何廢除漢語?李光耀:使用漢語沒有好處
    眾所周知,新加坡的華人佔比超過了70%,無數華人為新加坡的獨立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建國伊始,有很多居住於新加坡的華人富商為了傳承和宣傳中國文化,創辦了很多中文學校。然而,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在上臺之後,卻對漢語採取了一系列禁止措施,不僅廢除了漢語,禁止漢語的相關學習,還停辦了南洋大學(近代歷史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
  • 新加坡華人高達74%,為何國語是英語卻不是漢語?三個原因很重要
    正因為新加坡的歷史因素較為複雜,當地屬於一個多元化的國家,只不過大家所熟知的只是新加坡華人較多。為何新加坡大部分都是華人?根據了解,上個世紀末,新加坡的華人高達230萬,佔據總人口的77.3%,其中閩南人有20%;客家人不足10%。
  • 新加坡華人居多,有4種官方語言,英語第一,漢語為何只排第三?
    新加坡華人佔70%以上,官方文字為何是英文?李光耀:為求發展!新加坡華人居多,漢語為何不是第一語言?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新加坡的第一語言是英語。所謂第一語言,就是政府公文寫作的通用語言。新加坡常駐人口有560多萬,其中華人佔了人口的74.2%,是個以華人為主導的國家,但是,作為華人的母語漢語,在新加坡仿佛成了「外語」。漢語在新加坡的地位為何如此尷尬呢?
  • 新加坡有超過7成的華人,但因為他的存在,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國語
    可由於新加坡的華人佔比超過了7成以上,這樣的數據讓秉承著馬來人至上觀念的,馬來西亞人開始擔心華人是否會在未來的日子裡掌控馬來西亞,於是經過商討過後,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將剛進來才兩年的新加坡逐出了馬來西亞。新加坡雖然獨立了,但它的獨立卻並不是自願的。
  • 華人佔新加坡人口74%,為何李光耀拒絕將華語定為新加坡國語?
    從這個詞條當中也能夠感受的到,新加坡居民對漢語的了解程度之高。其實在新加坡,有將近75%的人是華人,就連這個國家的開國首腦李光耀也是中國人。本以為這個華人比重如此高的國家,將漢語當做國語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 李光耀:新加坡七成是華人,只要有我在,漢語就永遠不會是國語
    相信大家對於新加坡都非常的熟悉,因為這個國家的人口組成是以華人為主的,因此天然就有非常親近的感覺,事實上並非如此,新加坡雖然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華人大國,但是對於華人的態度卻不怎麼友好,反而對西方非常的親近,而且新加坡的國語是英國,那麼為何不把漢語作為第一語言呢?
  • 新加坡大多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寫道:  「一些國家原本就是獨立的,一些國家爭取到獨立,新加坡的獨立則是強加在它頭上的。每當我們回顧籤署協議,使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的那個時刻,我們總會感到痛苦,我從來沒這樣悲傷過。分家成了事實,我辜負了許許多多的人。」
  • 新加坡7成人口是華人,李光耀為何不定漢語為國語,反而選擇英語!
    可是誰也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新加坡就被迫獨立出去,成為了一個小國家。 雖然老天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但對於新加坡人民來說,生活還是要過下去的。針對新加坡目前的現狀,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在這些政策中,有一條看起來是無比地令人驚訝,甚至可以說是荒謬:把漢語廢除,用英語作為國語。
  • 新加坡7成人口是華人,李光耀為何不定漢語為國語,反而選擇英語
    可是誰也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新加坡就被迫獨立出去,成為了一個小國家。 雖然老天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但對於新加坡人民來說,生活還是要過下去的。針對新加坡目前的現狀,李光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在這些政策中,有一條看起來是無比地令人驚訝,甚至可以說是荒謬:把漢語廢除,用英語作為國語。
  • 華語為何不能作為新加坡國語?李光耀:那會是個錯誤
    其實在新加坡,有將近75%的人是華人,就連這個國家的開國首腦李光耀也是中國人。本以為這個華人比重如此高的國家,將漢語當做國語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沒想到開國首腦李光耀卻拒絕這樣做,甚至表示如果選擇漢語作為國語,會是新加坡的一大錯誤。這究竟是為何呢?
  • 新加坡獨立時,華人商會建議定漢語為國語,為何李光耀堅持選英語
    獨立之後,民族成分複雜,除了華人,還有馬來人、印度人和混血人種。在定哪種語言為國語的時候,華人商會曾派代表遊說李光耀,建議他定漢語為國語,但是李光耀最後力排眾議,堅持定英語為「母語」。一來想通過語言,打破族群之間的隔閡;二來也是想與西方世界接軌。但是與此同時,新加坡同樣重視漢語教育。
  • 新加坡獨立初,華人建議把漢語定為國語,李光耀:除非打倒我
    當時新加坡的中華總商會代表成員為了自身組織的長遠發展,曾多次遊說其總理李光耀,建議把漢語定位新加坡國語。那就是,李光耀決定把英語定位為官方語言,這一行為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因為新加坡原本就是一個移民國家,其本土國民少之又少,多達%74.2的人口是從中國南方的廣東福建一帶移居過去,有著絕大多數的華人血統。而其他部分也絕大多數是印度尼西亞血統和歐洲血統以及馬來西亞血統。
  • 新加坡有超過7成的華人,為何李光耀說,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國語
    但是由於新加坡的華人佔比數量太高,馬來西亞的人擔心在之後會不會慢慢的被華人掌控馬來西亞。於是在1965年,進行了是否讓新加坡獨立的投票會議中,以128票同意,零票拒絕的絕對優勢讓新加坡被迫獨立了。到這裡,剛剛來到馬來西亞才不到兩年的新加坡被趕出去了。
  • 新加坡七成人口為華人,為什麼要以英語為國語?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再次獨立,對於新加坡來說,再次獨立並不是那麼高興的一件事情,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到:「我從來沒這樣悲傷過。分家成了事實,我辜負了馬來亞、沙巴和沙撈越許許多多的人……一些國家原本就獨立,一些國家爭取到獨立,新加坡的獨立卻是強加在頭上的。對新加坡來說,1965年8月9日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日子。我們從沒爭取新加坡獨立。然而,新加坡的獨立已成現實。獨立後的新加坡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其中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就是,國內華人,馬來人,泰米爾人之間的種族矛盾。
  • 新加坡7成是華人!李光耀: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華人眾多,一度成為新加坡自治的阻礙之一。"局勢的逼迫,讓新加坡的分離政治自我成立國家變得尤為艱難。李光耀是一個優秀的掌舵者,他在動蕩不安,交雜反覆的國際關係中,找到合適的鏈條,相互搭建,最終華人眾多的馬西亞聯邦將其分離,新加坡也利用好時機正式成為自知自主的新國家。
  • 李光耀為何說:漢語劣勢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
    可如今來看,李光耀做出這樣的選擇的確是審時度勢的結果,而恰恰是將英語作為國語的決策推出後,推動了新加坡日後在國際領域的發展。 由此可見,看待任何歷史、國際、社會問題時,只有放在大環境中去考量,才不會產生不必要的偏見,我們看待問題才會更加理性。
  • 李光耀:漢語沒有競爭優勢,不能成為新加坡的主導語言
    李光耀晚年在與老友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聊天時,施密特問他這輩子幹過最自豪的事情是什麼,李光耀回答:「我把英語而非華語作為新加坡的主導語言。」眾所周知,新加坡的華人比例非常高,達到百分之七十五,這些人大都是廣東和福建一帶移民的後裔。
  • 新加坡基本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是什麼使新加坡獲得了如此巨大的進步呢? 那麼則不得不提一個人——新加坡最偉大的總理李光耀;那麼則不得不提一項重大的政策——廢除漢語,將英語作為國語。新加坡一實現獨立便廢除漢語,在上個世紀的世界裡,可以說是一項極具積極意義的決策,它從多方面推動了新加坡綜合國力的巨大進步。
  • 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為何有四種官方語言?
    為什麼不是漢語?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新加坡也有大約3/4的人口是華族,為什麼漢語既不是國語,也不是共同語呢?其實,華人太多也正是漢語不能夠成為新加坡國語或共同語的原因之一。沒有英國政府撐腰的新加坡,只是一個資源不足的新生小國,一個以轉口貿易為經濟支柱的國家,周邊國家的態度是它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地緣政治因素導致新加坡不能將漢語作為國語,以免觸動西方及東南亞部分國家的神經。事實上,新加坡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一直頗為謹慎,直到1976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首次訪華,中新兩國之間的外交冰河才被打破。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只要我在位一天,漢語就永遠不會成為國語
    74.2%左右,漢語曾經這這片土地上流行了許久,只不過隨著一人的上臺之後,這裡就變了,甚至此人還說: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國語,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01深知這個國家人民的厲害這個人就是李光耀,被譽為新加坡的國父,自他上臺以後,就直接將漢語廢除了,並且還全面禁止了有關漢語的學習項目,甚至連當時有名的南洋大學都關閉了,之後他便開始大力宣傳英語的好處,並且積極推動,讓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由於新加坡的華人數量佔比比較大,所以其推廣難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