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ALDI的商品力、供應鏈能力 對中國零售業有何啟示

2020-12-16 聯商網linkshop

德國零售業巨頭ALDI(阿爾迪)(以下稱ALDI)在中國的端午節小長假落戶上海,用奧樂齊的中文名稱開出兩家門店。過去一周這兩家門店吸引了無數同行前去參觀體驗,這些業內人士會比普通消費者更多一層觀察的維度。按理說,改革開放這些年來,中國零售業與國際巨頭同場交手多年,也算見過不少世面,一家外資超市的到來,為何仍舊會引發這麼大的關注?

一方面是ALDI的行業地位,根據公司官網,2016年奧樂齊北方+南方集團共實現營收5420億元,擁有10394家門店。背後原因在於,這兩年正是中國本土零售市場劇烈變化,新零售成為行業趨勢,從商業模式到經營理念都在發生轉變,零售業在努力吸收新的營養,來摸索出更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跨界向網際網路學習是一個方面,向國外成熟零售業企業學習則是另一個方面。

ALDI的到來引發同行熱議,到是使得筆者想起零售圈內一個經典的爭論。在2018年CCFA全零售大會上,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說中國零售業落後世界先進零售企業至少5-10年,此語一出,全場譁然。隨後上臺的步步高董事長王填代表本土企業發聲,說中國零售業出現了許多世界範圍內都沒有出現過的新模式,新做法,他認為應該是中國零售業領先世界才對。

拋開所有的意氣之爭,中國零售業與世界零售業之間的比較,恐怕也是需要一個足夠複雜的記分牌才行。至少阿爾迪的到來,讓很多人能夠感受到世界零售業巨頭的不同理念,包括他們靈活應對市場的能力。當然,我們也能通過對照,看到本土零售業自身存在的優勢和特點。

ALDI就是一面鏡子,能夠從鏡子中看到多少啟發,不同的角度觀察或各有心得。筆者根據近日參觀上海靜安寺體育中心店的體會,從幾個細節入手再談ALDI的特點,拋磚引玉。

三個細節看商品力

關於ALDI的解讀,各路同行專家都以說過不少,我們這次直接上圖,從三個細節看ALDI的商品力。

圖一,啤酒陳列

這張圖大家看出來有什麼特點沒?很多人都說到ALDI拆箱式陳列很有特點。第一易於操作,第二,方便顧客購買時整箱搬走。圖片右邊的啤酒就是這樣陳列,但是注意左邊的啤酒。有獎徵答,同一個品類同一個貨架,為什麼左右陳列不同?

答案如下:左邊的德國原裝進口啤酒奧丁格,8元一罐,售價較高,當然毛利也高。但終歸是啤酒中的高端產品,筆者查了一下,京東商城今天賣168元一箱,7元一罐,ALDI價格略貴,這類商品屬於可能讓人嘗鮮的商品,所以預計很少有人會整箱搬走。右邊的啤酒價格比較親民(特別是在左邊的襯託下),所以拆箱式陳列在暗示消費者,我便宜,快把我整箱搬走!

圖二,食用油陳列

這個陳列本身沒有什麼特殊,關鍵在於,如果你去過門店會發現,ALDI的大米是放在最裡面的貨架。大米和食用油作為關聯商品,卻沒有陳列在一起。為什麼?關聯陳列算是零售業的基本要求。

這個還是要結合門店的布局來看,雖然門店不大,但是仍舊有自己的動線。食用油和大米都是高頻商品,但是相比較而言,食用油的引流功能更強,是炒菜離不開的,所以是必備品。很多超市過去做促銷,效果最好的就是雞蛋和食用油。而大米的消費則要看家庭的口味,如果一家人都是山西人,也許麵食會常見。

所以,ALDI選擇把食用油放在一進門中間的動線上,這叫業績堡壘商品。

通過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德國人的嚴謹中,也透著靈活。

圖三,葡萄酒顯示屏

這個電子顯示屏不是擺設,當消費者拿起一瓶紅酒放到掃碼口掃一下的時候,顯示屏上會出現紅酒的產地和產品介紹,相當於電子說明書。

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設置,有趣,增強互動感?最重要的作用應該還是培育市場。

在葡萄酒這個市場,消費力正在逐漸顯現出來,但是同時這也是一個消費知識門檻比較高的類別,不像啤酒和白酒那樣普及。所以,市場培育工作十分重要。如果有足夠的場地和人力,很多零售商也會採用品鑑會的方式來與消費者互動,加強深度連接。但是這種方式做的比較重,而ALDI則採用了成本最低但是也有一定效果的方式。

除了這三個細節,在ALDI的上海賣場裡,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關於商品力的點。比如嬰兒紙尿褲只選日本花王的;牙膏卻沒有一款是超市裡場常見的;再比如,在曲奇餅乾這個品類,有好幾款產品價格都是20元,克重卻不一樣。有200克和150克。而一款自有品牌是29元,克重是400克。前幾款產品突出的是性價比,20元的價格讓你形成固定印象,重複消費,而後一款29元則讓你感覺抬高一下消費力,克重又不吃虧。

總的來說,阿爾迪做到了在商品層面強化精選的概念,而對於消費者,則是提供了一種「精簡」的生活方式。這裡的簡是簡單,而不是節儉。因為日常的消費是需要慣性決策的,一個人如果習慣了早餐吃牛奶麥片的搭配,一段時間內買哪種牛奶,吃哪種麥片,是穩定的。而ALDI強化的就是這種印象。

當然,雖然ALDI對於中國市場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在生鮮這個大類上,ALDI以包裝淨菜為主,不上活鮮的選擇,可能短期內也會受到一些挑戰。目前上海的生鮮市場購買選擇多樣,而且競爭激烈,消費者的口味也比較挑剔,特別是服務業成為一個和商品品質並重的競爭點,目前了解的信息是ALDI主要通過第三方配送。

700平的包容力

談完商品,我們再看門店整體。ALDI的門店面積不大,在德國本土大約是800平。靜安寺店根據目測和各方資料,應該接近700平。值得注意的是,700是在中國零售業態劃分裡比較模糊、比較少見的「尺寸」。如果說它像便利店,大概除了成都的紅旗連鎖,業內很少有人會開這麼大的店,當然,從品類結構來看,也與便利店完全不同。如果說社區超市,那麼似乎又有點小,一般要做到1000-2000平,才能囊括足夠多的品類,有社區超市的基本結構。

從面積上看,700平的門店可以同時囊括米麵糧油、酒水飲料、生鮮食品這些以吃為核心的大類,類似的做法最近兩年國內也有。北京好鄰居便利店在農科院大院開出了一個800平的店,雖然好鄰居是便利店,但是品類結構比較類似。當時談及做這個店型的想法,好鄰居便利店總經理陶冶有句點睛之語,要測試在低流量場景的商品經營能力。

那麼ALDI從選址看,從ALDI店門口出來就是十字路口,三面可以通行,正對著數座高棟住宅樓。從燈火通明的感覺看,小區入駐率不錯,晚上門口照例有中國特色的大媽廣場舞。可以說,這個選址還是不錯的,說低流量可能有點過,但是這個店的商品結構也是主要服務周邊居民,說「固定流量」總應該是沒錯的。

700平這個面積雖然讓中國零售同行覺得陌生,但是最近還有一家外資企業也在嘗試,就是家樂福。家樂福最近在北京王府井的中環廣場也開了一家很袖珍的超市,也是700平。

讓我們暫時離開ALDI,來到北京看一看小號的家樂福,你會有什麼感覺?至少有兩個特點是趨同的。第一,這兩家超市的選品、裝修風格都很「中產」;第二,這兩家超市都用大約700平的面積,囊括了米麵糧油、酒水飲料、生鮮食品這些以吃為核心的大類。

這說明什麼,說明在全品類精選的思路下,700-800平的面積,完全可以做出一個滿足白領階層社區生活日常所需的生活超市。

前提是,你有能力做到真正的精選。而精選的背後,意味著你首先知道什麼是好的商品,而且了解目標消費者的需求;其次,你有足夠多的供應商資源;第三,你能夠按照你的設想去組合這些資源,有充足的的話語權和議價能力。

供應鏈組織者

談及商品的精選能力,很多人就會談供應鏈能力,ALDI作為世界知名零售商,有著非常強大的全球供應鏈,其實這一點其他外資零售商也經常談及。比如我們在家樂福中環店就看到這樣一個場景:

這是家樂福可以出售的來自世界各國的商品種類數量。

但是從過去10年的發展看,無論沃爾瑪還是家樂福,這些國際化的供應鏈並沒有在中國市場發揮出最大的威力。外資超市的發展逐漸被本土龍頭趕上並超越。當然這裡面的原因很複雜,本地化能力是被討論最多的原因。因為中國的市場一方面比較廣闊,消費力層級比較多,很難一招通吃,同時各地消費習慣又都有各自的特點。很多本土零售企業其實都是零售、供應鏈兩手抓,甚至出現了永輝這種強供應鏈型的零售商。在高度分散的生鮮市場,永輝的生鮮供應鏈水平算是國內第一梯隊。

這兩年,伴隨著新零售的發展,很多人開始認識到供應鏈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中國,食品安全成為一個高危話題。為了控制風險,很多食品、零售、快消品企業,甚至都開始深入產地,包下果園,做產品研發,供應鏈成為越來越重資產的行業。當然,這也和中國生鮮市場的大爆發有關,和其他品類不同,生鮮供應鏈確實需要零售商參與。

但是這次ALDI其實呈現出來不一樣的面貌,簡單說就是ALDI做了一家零售商該做的事。那就是,組織好各種供應鏈資源,而不是費力去打造新的供應鏈。根據資料,ALDI的供應鏈有幾個特點,第一,全球採購。哪裡的產品有競爭力,就從哪裡進貨,從原產地國進貨,長年大批進貨就保證了價廉;其二,由進口商或國外製造商提供質量保證;其三,控制了穩定的貨源。

這也是短期內ALDI能夠迅速開出水準不低的門店的原因。他們圈定品類,然後在每個品類中,選擇中國消費者最信賴的商品;或者從自己的供應鏈資源中,選出最有競爭力的商品,來測試反應。

所以,這樣的零售商,其實也是一個超級大買手,選擇更多更好有差異的優質商品,推送給消費者。這需要有強大的供應鏈資源和掌控能力,在歐洲,一些重要的供應商甚至需要籤訂保密協議(不僅是獨家),才能進入這些巨頭的超市渠道。

ALDI面對的市場環境確實不同,他們在歐美市場,產品鏈上遊的成熟度和品牌化程度,遠非國內可以比。上下遊之間的協同能力與信任程度,也非國內可以比。也許隨著ALDI開出更多門店進入更多市場,他們也會碰到中國同行同樣的供應鏈困境。

從第一批門店的現有狀況來看,ALDI體現出兩點非常突出的能力,第一是依託強大供應鏈精選商品的能力;第二,則是為消費者提供「精簡」的體驗方式,雖然門店本身已經不大,但還是儘可能通過精細化運營,來節約用戶的選擇時間成本(拆箱式陳列、不同克重相同價格)。

這方面相對而言,中國零售商很多還做的比較粗糙,更多的是把儘可能多貨物填滿貨架,用促銷來打動消費者。

不過面對中國市場最大的堡壘生鮮產品,ALDI的中國考驗才剛剛開始。本地化供應鏈是生鮮產品的標配,這也是自有商品的難點,而中國的農業產業基礎配套不成熟,也曾經讓外資零售商吃過苦頭,所有這些坑,ALDI都需要放下已經熟練的自有商品打法,重新來過。

(來源:虎嗅 房煜)

相關焦點

  • 蘇寧收購家樂福,阿里收購大潤發,騰訊收購沃爾瑪零售業要洗牌?
    實際上,蘇寧一直是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巨人,在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之前,就已經是「線上老三、線下萬店、經營全品類、城鄉全覆蓋」,大家看到此處是否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零售業格局是否要洗牌呢?零售業格局是怎樣的?
  • 2019-2020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
    調查數據顯示,有55%的樣本企業2019年對門店進行了調改升級,改造門店佔企業總門店的25%,實施半封閉或封閉改造的佔總門店6%。如合肥百大加快零售板塊轉型升級,百貨業因店施策、精準定位,提升商品力,優化商品與品牌,注重場景化構建與消費體驗,轉型升級。
  • 直擊Costco大陸首店首秀 對中國大賣場有何啟示?
    據蔣女士介紹,自己的爸媽、姐姐、哥哥目前人在中國臺灣、日本和美國,但都是開市客的會員,且每年都會續費。她認為開市客的商品力很強,之前開市客還在天貓開過旗艦店,「練過兵」算是有備而來。「而且開市客商品選品很接地氣,連茅臺、五糧液都賣,合作的廠商都是中國本土有實力的廠商。品類上,開市客大陸門店和全球其他店很接近,裡面的商品和品牌都會跟當地的廠商結合」。蔣女士向《聯商網》表示。
  • Superdry等外國快時尚敗走中國,對中國品牌有何啟示?
    這個在2016年才進入中國、已有25家直營店和41家授權門店,並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開設旗艦店的英國品牌——為何突然決定退出中國市場?外國快時尚品牌的退出,對於中國本土品牌而言,又有什麼啟示? Superdry等快時尚品牌紛紛退出中國,為什麼?
  • 裴亮解讀《2019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四大特徵支撐未來發展
    2018中國便利店TOP100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克遠 攝5月14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在2019中國便利店大會上發布《2019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我國的便利店行業已連續三年保持銷售額增速18%以上,在零售業各業態間保持領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在大會上表示,根據「2018年中國便利店TOP100」,便利店行業企業表現出四大特徵:第一,深耕當地市場,80%以上的便利店企業以深耕當地市場為主。第二,百強企業經營規模差距大,以中小規模為主。
  • 談談大陸首家Costco的商品力
    他們不怕遠距離驅車,他們忍受著擁擠不堪的賣場環境,他們有耐心長時間排隊等候結帳。距離遠、環境差、等候時間長,賣場內也沒有「新零售」那樣的堂吃餐飲體驗,更沒有大型綜合超市頻繁的打折促銷活動,甚至連叫賣吆喝聲都沒有,只看到咖啡、湯料產品等幾個試吃攤位,在悄悄地向客人展示著他們的產品。當天賣場內倒是有賣53度飛天茅臺,但在下午3點已經售罄。
  • 中國好店去襄陽好鄰居MAX看--做有溫度的超市
    消費心理將成為零售業一門重要的技術,心理學會大大地熱門起來。 從客流量驅動到客單價驅動轉變的邏輯——消費升級 商業對顧客的滿足服務的溫情價值固然重要,但核心要靠商品力。從商品力角度來說還是要回到消費者這個本源上,從中國消費大趨勢上看,消費總量下降,消費呈結構性層級化提升。
  • 美國、巴西森林大火對中國有何啟示?應急管理部回應
    應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副局長閆鵬表示,近年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接連發生森林大火,造成重大損失,這不僅警示森林大火風險在增加,也給中國帶來四點啟示。閆鵬說,一些國家的預警監測、裝備技術、航空救援能力值得學習,但我國在重視程度、動員能力、組織能力和專業力量方面也有自身優勢,因國情體制不同,不能簡單比照。
  • 2017-2018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
    2017-2018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 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 2017年的中國百貨零售業在經歷了實體零售轉型之痛後,經營困難局面逐步改 善,呈現出回穩向好態勢。《2017-2018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綜合了行業宏觀數據,通過對85家中 國典型百貨零售企業的經營報表分析和訪談,就中國百貨零售業的整體經營和運行 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對82家百貨零售企業進行問卷調研,探討中國百貨零售業的 轉型發展方向。在此,我們向給予本報告全面支持的各家企業,向參與本報告編寫 的專家、業內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 2011中國零售業20個趨勢
    2011年,我們將迎來中國連鎖20年。20年,對於一個人而言,意味著已成年。一個行業的發展亦不例外,通過近20年的歷程,中國連鎖零售業也已初長成。  只要中國經濟發展不出大的意外,零售業就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而且,隨著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國民收入分配機制的改革,老百姓的消費熱情有可能徹底釋放,零售業迎來「井噴」時代並不只是夢想。
  • 盒馬發力自有商品,對比Costco沃爾瑪贏面有多大?
    Costco在華開出首店遭遇消費者瘋搶時,作為競爭對手,盒馬總裁侯毅卻公開對Costco模式進行肯定,並表示,「中國零售業不缺消費需求,不缺渠道創新,主要差距就是商品力。」商品力是什麼?從字面意思看,可以簡單理解為商品的競爭力,例如你是否能做出差異化選品,是否能夠提供更加優質的商品,是否能做到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價格等。
  • 中國零售業行業發展回顧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2026年)
    《中國零售業行業發展回顧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2026年)》通過零售業項目研究團隊多年對零售業行業的監測調研,結合中國零售業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趨勢,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一手的調研資料數據,對零售業行業現狀及趨勢進行全面、細緻的調研分析,採用定量及定性的科學研究方法撰寫而成。
  • 顧國建:大潤發出售對實體零售商的啟示
    這樁發生在2017臨近歲末零售業中最大的併購案說明了阿里進入實體零售大的格局已經確定,因為對中國零售業來說,位例前茅的三大主力業態大型超市連鎖、家電連鎖和百貨連鎖的龍頭企業中阿里都有股份進入,通過資本進入實體零售業的主力業態,通過特許加盟的方式賦能以百萬級別數的個體雜貨店這套組合拳,阿里切實地實現了其「新零售」的戰略,為此騰訊去中心化的賦能實體零售的戰略應該要快馬加鞭了
  • 超市:供應鏈全線改革
    當供應鏈實現數位化後,對傳統的保鮮、分級、分選、包裝、發貨等環節實現各個環節的數字呈現。截至本月底,進入西安倉的六種水果就將有3780萬斤,來自甘肅、新疆、陝西等地。每天上午10點,西安倉準時準點開始運轉,打包好的成箱蘋果通過物流抵達消費者家中。西安倉是產地倉,但也具備銷地倉的功能。今年「雙11」期間,尚處於試運營期間的西安倉主要吞吐了新疆阿克蘇、甘肅花牛、陝西洛川三種蘋果。
  • 中國零售業的成長之痛
    在改革開放短短四十年的時間裡,中國零售業的高速發展期也只有不足三十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中國零售業從業態模式到市場規模都實現了快速跨越,這種跨越讓絕大多數零售企業都沒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價值門檻,顧客快速變遷、市場快速變化,企業的組織能力無法應對快速變化的顧客與市場,產品提供同質化甚至滯後化成為基本特徵。
  • 「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生無用之物」對職場有何啟示?
    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生無用之物」這句話對職場中的我們有何啟示?「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生無用之物」,淺顯易通,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有用之處,每一物都有它的用途!經歷人生低谷時,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異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