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期推送廣州本土文化,同城活動,吃喝玩樂,資訊八卦,商家優惠等諸多優質內容,廣州最接地氣、重服務的本地微信平臺!關注我們妥妥沒錯!!!
荔枝灣復古開新,柳樹飄揚,樹蔭與湖水相映,不只吸引了聞名而來的遊客,悠閒逸致的生活更得益了居民。讓我們透過這些荔枝灣湧的歷史影像,追憶老西關記憶中念念不忘的童年情懷。
「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這是昔日廣州西關荔枝灣的寫照,也是歷代廣州人的溫馨記憶,荔灣區亦得名於此。
荔灣漁唱 一半荷塘一半溪
荔枝灣始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南越時期,一直是廣州著名的風景名勝地,一度成為殷商顯貴、騷人墨客集聚遊玩之地。在唐代,那裡建有著名的園林名勝「荔園」,南漢時,又在周門建有皇家園林「昌華苑」,每當荔熟之時,皇帝與妃子及臣子在那裡賞荔遊樂,稱「紅方宴」。周門至今仍有一處叫「西園地」的地方。明代,這裡被列為羊城八景之一「荔灣漁唱」。
民國時期(約1947年)的荔枝灣一景色。
荔枝灣的荷塘。(黃勉持提供)
昔日的泮塘荷塘邊,是人們消閒的好去處。(黃勉持提供)
二十世紀80年代的荔枝灣,逆光下的荔枝灣湧,榕樹婆娑、波光粼粼、木船搖曳,一派南國水鄉美色。(龐偉攝)
昔日兩岸停泊著遊艇的荔枝灣。
昔日荔枝灣上遊河的情景。
20世紀30年代,一艘小遊艇在經過荔枝灣的河湧,在岸邊還有些水牛在嬉戲。
海山仙館 商賈名流浮世繪到了清朝,十三行商人等富商巨賈紛紛在泮塘下西關湧沿岸營建花園豪宅,吸引遊人觀賞,這裡也開始被稱為(新)荔枝灣,逐漸取代了原來的荔枝灣。嘉道年間,富商潘仕成的嶺南一代名園「海山仙館」,宛如人間仙境鑲嵌其間,「夏日,泊畫船綠蔭下,枝葉蔭覆,渺不知人間有盫蒸氣。」每當「荔枝紅熟,綠樹叢中,如綴如繒,遊人乘畫舫泛舟溪中,歌吹相鑑。」這一情景一直延續到解放初。
裝飾豪華的「紫洞艇」,常常是達官貴人宴飲的地方。
20世紀30年代的文塔。
攝於20世紀20年代的泮塘。泮溪:一半是塘,一半是溪。
1959年,由荔灣湖公園望向泮溪酒家。
70年代末80年代初拍下的荔枝灣最後的花艇。阿婆吃力地劃著殘破的花艇,仿佛帶著歲月的滄桑,或昔日的輝煌,一槳一槳划進了歷史的博物館。 圖/ 駱昌威 文/林洪浩
西關人家 地道廣府風情畫到了近代,每每在荔紅荷香、月明風清的夏夜,遊客們坐在畫舫遊艇上,往來穿梭於鍾靈毓秀的荔枝灣,一面臨水憑風賞月,一面品嘗嶺南佳果,還有魚片粥、艇仔粥、炒田螺等風味小食……於是,荔枝灣在眾民心中更成了一處天堂樂園,人間仙境,是一個展現廣州西關風情的旅遊勝地。
泮塘水鄉,河湧遍布,每年五月端午,出動龍舟。圖為泮塘鄉民的龍舟競渡。
1988年美國攝影大師埃迪·亞當斯在西關人家做客,在廣州度過了一個春節。
1988年,美國攝影大師埃迪·亞當斯鏡頭下的西關人家風情。
1988年,美國攝影大師埃迪·亞當斯鏡頭下的 醒獅賀新春。1988年,美國攝影大師埃迪·亞當斯鏡頭下的新年燃爆竹。1988年,美國攝影大師埃迪·亞當斯鏡頭下的新年逛花街。1988年,美國攝影大師埃迪·亞當斯鏡頭下的西關人家,男主人是一位嶺南派老畫家。1988年,美國攝影大師埃迪·亞當斯鏡頭下的 西關人家。
以上為荔灣區檔案館館藏荔枝灣老照片
復湧治水 老街坊的新童話
1999年,荔灣區政協提出了關於「復建荔枝灣故道」的提案。為迎接亞運,2009年正式實施,1992年填埋的最後一段河道重見天日。2010年10月16日凌晨,荔灣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湧,曾經的荔枝灣湧迎來新生。
荔枝灣湧夜光舞龍迎元宵 記者 駱昌威 攝荔枝灣湧復興西關小吃,從利用蓮藕、馬蹄、茨菇等「泮塘五秀」製作的砵仔糕、馬蹄糕、馬蹄爽到雞仔餅等各類傳統知名小吃一應俱全。 記者 駱昌威 攝影
《西關小姐》劇組演員遊荔枝灣湧 記者 駱昌威 攝
復湧後的荔枝灣再現南國水鄉的美景。 記者 駱昌威 攝
每年端午節,來自廣州各區及佛山鹽步龍船聚集荔枝灣湧巡遊,觀眾如潮,熱鬧非凡。記者 駱昌威 攝
節日期間流光溢彩的荔枝灣新年燈會 記者 駱昌威 攝
經過整治之後的荔枝灣如今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人更和。 記者 黎旭陽 攝荔枝灣湧再造"嶺南水鄉"風情,治水,不單單是改善人居環境,也把廣州的歷史文化提煉出來。隨著市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那鳥兒成群飛來栖息,歌舞文藝同匯集的景象不再是一個童話,它將會成為真實,那是一個方向,寄託著廣州人的願望。
來源:大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