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它的存在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

2020-08-27 如詩天地

恆山,人稱「北嶽」,位於山西大同市渾源縣城南,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自古即為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和重要的道教發祥地之一,是中國古代疆域四至的象徵和地理重要標誌,與其他四嶽一起承載著厚重的中華山嶽文明和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是歷史悠久、人文燦爛的中華國山。

到了停車場,一下車,就見一座張果老倒騎仙驢的雕像。相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的,在恆山留下了大量的仙蹤遺蹟和神話傳說,這座雕像成為源遠流長的恆山道教文化的代表符號。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帘,峭壁上「恆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梁,點捺大如牛。恆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恆宗」二字最具恆山特色。

踏上步雲路,向上而行,大約一華裡,就到了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相傳,張果老在恆山修道時,經常系驢於此小憩。一天,狂風大作,一隻白額猛虎怒吼而出,白驢與其鬥法,將古樹主根拔起,懸於地面。此處故名「虎風口」,也便有了「虎口懸松」的典故。


繞過懸根松,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小圓坑,據說張果老歸隱恆山,經常倒騎毛驢往返於步雲路的崎嶇小道間,一個雨天,大仙雲遊歸來,行至此處仙驢蹄陷泥窩,情急果老欲墜忙以手託起,這便留下了顆顆蹄印和人掌印, 曰「果老仙跡」,此嶺也因此得名「果老嶺」。

天氣酷熱,感覺登山特別消耗體力,不一會就熱汗淋漓,氣喘籲籲。停步、喝水、歇息。見山路邊有一巨石,形似鱷魚臥伏。傳說上古時代恆山地區是一片沼澤溼地,有鱷魚出沒傷人,玄武神化作烏龍為民除害將其斬殺,其物由於在恆山常年修得靈氣,化作青煙升造極樂,其軀化石留於此處,故曰「鱷魚石」。

穿越林蔭道,峰迴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古時講,進入此門,才算真正開始登臨恆山。

過牌坊,就進了馬神殿,也叫御馬間,是為北嶽大帝的坐騎所建。帝位的尊貴其馬如同其主,故稱「神駒」,於此建廟以神而奉之。馬神殿後是白虛觀,外面的牆壁上寫著「佛」「道」兩個大字,似乎也是佛教和道教共存的地方。

前行不遠,有一小亭,名玄井亭,亭內南北並列雙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逕庭,一井苦澀難咽,一井甘甜爽口,故稱「苦甜井」。 唐玄宗李隆基當年巡幸恆山,飲後讚嘆之餘,賜額「龍泉觀」。

仰望,只見崇山峻岭間,殿宇樓閣星羅棋布,那龐大的古建築群,呈現出一種濃鬱的道教文化氛圍,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恆山留下了他們風雨滄桑的足跡,顯示出北嶽恆山無窮的魅力。

過了紫芝峪就到了崇靈門。走進高大的崇靈門,是傾斜四五十度的103級的臺階,那陡峭的臺階看上去就有些令人生畏。我們在臺階下猶豫了半天,還是咬著牙,四肢著地,一鼓作氣爬上了臺階。

上了臺階,迎面是規模宏大的恆宗殿。恆宗殿,亦名貞元殿,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02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這裡是北嶽恆山寺廟群的正殿,是北嶽大帝的供所,看上去氣勢不凡。

一口氣爬上103級陡峭臺階,喘息未定。倚在朝殿前的石欄杆上,眺望,只見對面險峻的崖壁上有一石洞,不注意還真看不出,洞口上刻有「白雲靈穴」四個大字。據說此洞的深淺、通向,至今不得而知。每到天陰洞內吐出團團白霧,霎時風雨來臨,甘林遍野,俗話說:恆山戴帽,大雨必到,當地人稱「出雲洞」。「石洞流雲」為恆山古十八景自然奇觀。只是,此刻,豔陽高照,註定是看不到這種奇觀了。

繼續向上,一路上可以遮擋的樹木越來越少了。路旁,兩株青松,枝繁葉茂,相互依偎,是為「姐妹松」。回望,峭壁上 ,「恆宗極天」四個大字在陽光下鮮豔奪目,此為當代知名書法家高建國先生所題。

仰望,頭頂不遠處有一小亭,不禁一陣歡喜,想到馬上就到山頂了,便鼓足幹勁,三步並作兩步爬上了小亭。放眼一看,不由一陣沮喪。原來,在山下時,由於巖石的阻擋和角度的關係,我們看到的最高點就是這座小亭,便以為小亭這裡就是山頂。結果上來一看,才發現離山頂還有好長一段距離,空歡喜了一場。

先不管它,休息一會,看看風景再說。眼前的山峰高聳直立,寬展如屏,然而,誰能想到,這些巍峨陡峭的巖石曾經在海底沉睡了幾億年。在這滄海桑田的巨變前,只感覺自己的渺小。

小憩過後,朝著峰頂進發。最後的這段路,光禿禿的,沒有一丁點遮攔,時值正午,日光正烈,烤得我們焦油四流。此時,我的水喝光了,咽喉幹得要冒煙,肚子也餓了,體力即將消耗殆盡,通向峰頂的路變得異常艱難,幾乎是走幾步就要歇幾步,腦海中甚至閃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瞬間就打消了這個念頭,曙光在望,堅持就是勝利。

咬著牙,忍著累,一步,又一步,終於登上了恆山主峰天峰嶺。靠在天峰嶺海拔2016.1米的地理標誌碑上,激動不已。小悅悅說如果不是為了這塊碑,可能早就放棄了,大夥都有同感。想來,旅行也好,人生也罷,都得有個目標,才有前行的方向和動力。

站在峰頂,極目不知千裡遠,舉頭唯見萬山低。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讚美恆山層巒疊嶂,氣勢磅礴。只是當天雲霧朦朧,恆山看上去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壯美。其實,在我們翻山涉水,千裡奔波的旅程中,有時候不就是在尋求一種親近自然的感覺、忘我的境界嗎?閉上眼睛,屏住呼吸,靜靜的,記憶中永恆芳華的時刻,這樣的感受,足夠美好。

中國的五嶽揚名海內外,每一座山都有它的特點。論歷史地位,東嶽泰山為五嶽獨尊;論雄奇險峻,西嶽華山當仁不讓;論風景秀麗,南嶽衡山得天獨厚;論地貌多樣,中嶽嵩山傲視群雄。而北嶽恆山有著其他四嶽所不具備的獨特之處,那就是恆山是歷代軍事要地。


北宋山水畫家郭熙曾經這樣形容五嶽的地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衡山如飛,嵩山如臥,恆山如行。一個「行」字道出了恆山群峰連綿,奔騰起伏,天然屏障的山勢特點。恆山,東接太行山,西連呂梁山,綿延500裡,就像是一道天然屏障,矗立在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

有古話說「得恆山者得天下」,因為歷代就有十三位皇帝曾經在這一帶帶兵打過仗。作為塞外高原逼向冀中平原的咽喉要衝,恆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甚至可以這樣說,恆山的存在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


古人讚嘆恆山「危峰過雁採秋色,萬裡黃沙散夕陽」,其實,邊塞軍事文化才是北嶽之魂,恆山之宗。恆山,憑藉連綿不斷的天險,極具戰略價值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五嶽之北嶽的地位,更成為記錄中國歷史,演繹中華文化的自然畫卷。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四個兵家必爭之地,得者可安天下,有你的家鄉嗎?
    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無數的王朝頻繁更迭,而自古以來有這麼四個地方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你知道是哪四個嗎? 河南。河南一帶自古被稱中原,入主中原就是拿下河南,得中原者得天下,也說明河南地區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性。武王伐紂、春秋諸侯爭霸,嶽飛抗金等都是發生在河南。
  • 在中國古代,哪些城池稱得上「兵家必爭之地」,具備哪些要素?
    而在戰場之中,又存在著一些經典的地方,他們被稱之為「兵家必爭之地」,是史書中的常客。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有哪些地方稱得上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們有哪些要素? 徐州位於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交界,是津浦路和隴海路的交匯點,是連接華東和華中、東南沿海的咽喉,是古都南京的門戶,它東近黃海,西連中原,北倚魯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是中國南北的
  • 自古兵家必爭之地的「漢中」還有這款不為人知的「茶葉」!
    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古代便成為軍事重地,南北方向主要以秦嶺、巴山為屏障,東西方向有漢江作為戰略優勢,實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域,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因得漢中而得天下,東漢末年,諸葛亮輔佐劉備奪取漢中,而三分天下,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自古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漢中不僅歷史悠久,還山清水秀、綠樹成蔭。
  • 兵家必爭之地,千年歷史古戰場
    函谷關,故址在今河南靈寶縣,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潼關則是在今陝西潼關縣,兩者相距70多公裡。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區,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 「遊山西 讀歷史」恆山為何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然而歷史上的恆山,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卻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恆山,含狹義和廣義兩個概念。狹義的恆山,即所謂「北嶽恆山」,亦名「太恆山」,主峰在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境內,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中華五嶽,自古即為中國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和重要的道教發祥地之一。
  • 千年以來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的三個城市,有沒有你的家鄉?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中間歷經朝代更迭,大小戰事不斷。在中國歷史上的無數戰爭中,有不少堪稱「兵家必爭之地」的城市,曾經爆發多很多大戰。那麼何謂「兵家必爭之地」呢?首先,此地的戰略地位很高,多是防守一方的門戶,進攻一方的前進的跳板,一旦失去或得到,極易扭轉整個戰場的局勢。
  • 浙江新晉的5A古建築,歷來兵家必爭之地,金庸筆下「江湖」原型
    因為其處的地勢十分的驚險,在深山之中是自古這裡就是一處,兵家的必爭之地,東邊是安民關,西邊是六石關,南邊是楓嶺關,北邊是仙霞關,在四個方位上面,都坐落著重要的關口排布著,可見這個地區是十分之難攻克的,還特別容易防守,它能成為必爭之地也是必然的結果。
  • 兩千多年歷史的襄陽,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襄樊市始建於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為省轄市,1983年9月與襄陽地區合併,實行市帶縣體制。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2010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覆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 襄陽,有2800多年建制歷史,地處漢江中心的地理位置為襄陽航運提供了巨大的優勢,使得襄陽自古即為水陸轉運的交通要塞,也是襄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因素之一。襄陽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
  • 關中地區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何日軍從未對其動手?
    「必爭之地」就是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這種地區一般是防守一方的門戶,進攻一方前進的跳板。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
  • 古代軍事重地盤點,每一處都是埋骨萬千的兵家必爭之地!
    有觀點大歷史新系列開啟——古代軍事要地錄!本文旨在盤點中國古時各兵家必爭之地,為更好展現地形效果,觀史君使用了遊戲圖。作為中國西南糧倉,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國美譽,但是,數千年來,想要進入四川盆地卻是沒那麼簡單。如圖所示,正中處就是扼守蜀地與漢中咽喉的梓潼。
  • 山西恆山為什麼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狹義的恆山,即所謂「北嶽恆山」,亦名「太恆山」,主峰在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境內,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中華五嶽,自古即為中國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和重要的道教發祥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恆山橫亙於山西北部高原與河北平原之間,是大同盆地、忻定盆地之間的南北屏障,也是忻定盆地與河北平原的東西障礙,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 中國歷史上的4座軍事重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中國歷史當中,爆發的戰役也不再少數,在經過數千年的作戰之後,人們對於城市的戰略也有自己的認識。那麼在中國的歷史當中,哪些城市能夠被稱為軍事重鎮?其實在歷史當中這四座城市,一直都被當做軍事重鎮來看待,畢竟它們的戰略地位,是在數次戰爭當中總結出來的。 一,襄陽。
  • 中國十大古城,廣府古城,兵家的必爭之地
    廣府古城 廣府古城是明代曲梁城的化身,這裡的地勢屬於四周環水,易守難攻,有著很好的軍事地理條件,所以歷朝歷代以來,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也正因如此,廣府古城充滿了武術的氣息。走進廣府,讓我們感受一下他的獨特魅力。
  • 古代六大兵家必爭之地,其中一地兩度失守,造成中華之殤
    它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地理優勢極為顯著,秦嶺在南邊,禁谷於東南,十二連城所在,黃河與渭洛二河則交匯於北面,華嶽臨西邊。潼關周圍層巒疊嶂,僅有一條小道作通途。歷史上多次戰爭發生在此,定關中必先取潼關。函谷關函谷關和潼關以一條狹長小道相連,相距僅僅140裡。在東漢以前,函谷關是比潼關更重要的關中門戶。它同樣是險要之地,並且更易於進攻。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函谷關功不可沒。
  • 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長沙往北1小時的地方,竟然藏著一個「小張家界」,它不僅風景秀麗,自古以來還是兵家必爭之地。它是抗日戰爭時期長沙會戰的主戰場之一,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珍貴的抗戰類遺址群。它就是位於長沙縣北部福臨鎮的影珠山。
  • 西班牙託萊多三面環水是天然的屏障,它曾經是兵家必爭之地
    雖然託萊多人的鑄劍和鑄甲工藝歐洲文明,但是也逃不過歷史的發展,現在冷兵器時代已經過去,為了生活,這裡的鑄劍坊現在打造的劍主要是供應給劇組,還有的劍坊打造的劍供遊客購買,屬於旅遊紀念品類型。或許對於鑄劍大師來說,生活在冷兵器時代是幸運的,而生活在當下才是悲哀,就像中國的幹將莫邪,他們只有生對了時間才被全世界記住,如果是生在現在,可能也就是個賣旅遊紀念品的。
  • 但是它又是兵家必爭之地!
    賀蘭山是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地理分界線,山體東側巍峨壯觀,峰巒重疊,向東可以俯瞰到黃河河套以及鄂爾多斯高原。賀蘭山東臨寧夏平原,黃河之水穿越而過,西側為阿拉善盟,往西就是騰格里沙漠。同樣賀蘭山也是中國草原與沙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西部為純牧區。在我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中就有五個在賀蘭山的周圍,其中包括了巴丹吉林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漠、騰格里沙漠。看起來突起的賀蘭山不僅擋住了風沙,還造就了塞上江南的寧夏平原。
  • 娘子關鎮舊關村地處太行山中段,又名故關,是兵家必爭之地
    娘子關鎮舊關村地處太行山中段,又名故關,歷史上稱為井陘關,是兵家必爭之地[2020年10月2日(周五)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娘子關鎮舊關村]圖文/玉文葉子雙行記>舊關位於太行山中部山麓、晉冀交界,古代亦名井陘口,又名故關、固關鎮,明代改稱古固關,清代更名舊關,是著名的險關要隘,晉冀咽喉和通京大道,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 北京一上千年歷史景區,曾是兵家必爭之地,距故宮1小時車程
    旅行是消除仇恨和無知的最好方法——馬克吐溫北京千年景區,曾是兵家必爭之地馬致遠的名詞《天井沙丘寺》中所描述的「古道西風瘦馬」,就是這個地方。。歷史上的門頭溝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距離故宮有一個小時的車程,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是當時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幹道,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 遊山西·讀歷史 | 西徵西行殺虎口,兵家要塞銘刻晉商血淚
    《走西口》歌中的「西口」就是「殺虎口」。它位於山西、內蒙古交界處的右玉縣,實際上是長城上的一道關隘。殺虎口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現在還留有雄偉壯觀的古長城、鱗次櫛比的烽火臺、蒼涼古樸的古戰場等景點。殺虎堡駐軍,平集堡是百姓活動聚集處,中關則設有「戶部衙門」,出關的通行證就是在這裡辦理。如今,平集堡城門裡遺留的小段官道,是條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寬度可供一輛馬車和幾位行人並行,現在看有些簡陋,但當年康熙平定噶爾遊山西·讀歷史| 西徵西行殺虎口,兵家要塞銘刻晉商血淚丹叛亂的兵馬就是從這條路浩浩蕩蕩出發,凱旋後也是在這裡痛飲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