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人稱「北嶽」,位於山西大同市渾源縣城南,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自古即為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和重要的道教發祥地之一,是中國古代疆域四至的象徵和地理重要標誌,與其他四嶽一起承載著厚重的中華山嶽文明和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是歷史悠久、人文燦爛的中華國山。
到了停車場,一下車,就見一座張果老倒騎仙驢的雕像。相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的,在恆山留下了大量的仙蹤遺蹟和神話傳說,這座雕像成為源遠流長的恆山道教文化的代表符號。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帘,峭壁上「恆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梁,點捺大如牛。恆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恆宗」二字最具恆山特色。
踏上步雲路,向上而行,大約一華裡,就到了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相傳,張果老在恆山修道時,經常系驢於此小憩。一天,狂風大作,一隻白額猛虎怒吼而出,白驢與其鬥法,將古樹主根拔起,懸於地面。此處故名「虎風口」,也便有了「虎口懸松」的典故。
繞過懸根松,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小圓坑,據說張果老歸隱恆山,經常倒騎毛驢往返於步雲路的崎嶇小道間,一個雨天,大仙雲遊歸來,行至此處仙驢蹄陷泥窩,情急果老欲墜忙以手託起,這便留下了顆顆蹄印和人掌印, 曰「果老仙跡」,此嶺也因此得名「果老嶺」。
天氣酷熱,感覺登山特別消耗體力,不一會就熱汗淋漓,氣喘籲籲。停步、喝水、歇息。見山路邊有一巨石,形似鱷魚臥伏。傳說上古時代恆山地區是一片沼澤溼地,有鱷魚出沒傷人,玄武神化作烏龍為民除害將其斬殺,其物由於在恆山常年修得靈氣,化作青煙升造極樂,其軀化石留於此處,故曰「鱷魚石」。
穿越林蔭道,峰迴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古時講,進入此門,才算真正開始登臨恆山。
過牌坊,就進了馬神殿,也叫御馬間,是為北嶽大帝的坐騎所建。帝位的尊貴其馬如同其主,故稱「神駒」,於此建廟以神而奉之。馬神殿後是白虛觀,外面的牆壁上寫著「佛」「道」兩個大字,似乎也是佛教和道教共存的地方。
前行不遠,有一小亭,名玄井亭,亭內南北並列雙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逕庭,一井苦澀難咽,一井甘甜爽口,故稱「苦甜井」。 唐玄宗李隆基當年巡幸恆山,飲後讚嘆之餘,賜額「龍泉觀」。
仰望,只見崇山峻岭間,殿宇樓閣星羅棋布,那龐大的古建築群,呈現出一種濃鬱的道教文化氛圍,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恆山留下了他們風雨滄桑的足跡,顯示出北嶽恆山無窮的魅力。
過了紫芝峪就到了崇靈門。走進高大的崇靈門,是傾斜四五十度的103級的臺階,那陡峭的臺階看上去就有些令人生畏。我們在臺階下猶豫了半天,還是咬著牙,四肢著地,一鼓作氣爬上了臺階。
上了臺階,迎面是規模宏大的恆宗殿。恆宗殿,亦名貞元殿,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02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這裡是北嶽恆山寺廟群的正殿,是北嶽大帝的供所,看上去氣勢不凡。
一口氣爬上103級陡峭臺階,喘息未定。倚在朝殿前的石欄杆上,眺望,只見對面險峻的崖壁上有一石洞,不注意還真看不出,洞口上刻有「白雲靈穴」四個大字。據說此洞的深淺、通向,至今不得而知。每到天陰洞內吐出團團白霧,霎時風雨來臨,甘林遍野,俗話說:恆山戴帽,大雨必到,當地人稱「出雲洞」。「石洞流雲」為恆山古十八景自然奇觀。只是,此刻,豔陽高照,註定是看不到這種奇觀了。
繼續向上,一路上可以遮擋的樹木越來越少了。路旁,兩株青松,枝繁葉茂,相互依偎,是為「姐妹松」。回望,峭壁上 ,「恆宗極天」四個大字在陽光下鮮豔奪目,此為當代知名書法家高建國先生所題。
仰望,頭頂不遠處有一小亭,不禁一陣歡喜,想到馬上就到山頂了,便鼓足幹勁,三步並作兩步爬上了小亭。放眼一看,不由一陣沮喪。原來,在山下時,由於巖石的阻擋和角度的關係,我們看到的最高點就是這座小亭,便以為小亭這裡就是山頂。結果上來一看,才發現離山頂還有好長一段距離,空歡喜了一場。
先不管它,休息一會,看看風景再說。眼前的山峰高聳直立,寬展如屏,然而,誰能想到,這些巍峨陡峭的巖石曾經在海底沉睡了幾億年。在這滄海桑田的巨變前,只感覺自己的渺小。
小憩過後,朝著峰頂進發。最後的這段路,光禿禿的,沒有一丁點遮攔,時值正午,日光正烈,烤得我們焦油四流。此時,我的水喝光了,咽喉幹得要冒煙,肚子也餓了,體力即將消耗殆盡,通向峰頂的路變得異常艱難,幾乎是走幾步就要歇幾步,腦海中甚至閃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瞬間就打消了這個念頭,曙光在望,堅持就是勝利。
咬著牙,忍著累,一步,又一步,終於登上了恆山主峰天峰嶺。靠在天峰嶺海拔2016.1米的地理標誌碑上,激動不已。小悅悅說如果不是為了這塊碑,可能早就放棄了,大夥都有同感。想來,旅行也好,人生也罷,都得有個目標,才有前行的方向和動力。
站在峰頂,極目不知千裡遠,舉頭唯見萬山低。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讚美恆山層巒疊嶂,氣勢磅礴。只是當天雲霧朦朧,恆山看上去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壯美。其實,在我們翻山涉水,千裡奔波的旅程中,有時候不就是在尋求一種親近自然的感覺、忘我的境界嗎?閉上眼睛,屏住呼吸,靜靜的,記憶中永恆芳華的時刻,這樣的感受,足夠美好。
中國的五嶽揚名海內外,每一座山都有它的特點。論歷史地位,東嶽泰山為五嶽獨尊;論雄奇險峻,西嶽華山當仁不讓;論風景秀麗,南嶽衡山得天獨厚;論地貌多樣,中嶽嵩山傲視群雄。而北嶽恆山有著其他四嶽所不具備的獨特之處,那就是恆山是歷代軍事要地。
北宋山水畫家郭熙曾經這樣形容五嶽的地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衡山如飛,嵩山如臥,恆山如行。一個「行」字道出了恆山群峰連綿,奔騰起伏,天然屏障的山勢特點。恆山,東接太行山,西連呂梁山,綿延500裡,就像是一道天然屏障,矗立在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
有古話說「得恆山者得天下」,因為歷代就有十三位皇帝曾經在這一帶帶兵打過仗。作為塞外高原逼向冀中平原的咽喉要衝,恆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甚至可以這樣說,恆山的存在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
古人讚嘆恆山「危峰過雁採秋色,萬裡黃沙散夕陽」,其實,邊塞軍事文化才是北嶽之魂,恆山之宗。恆山,憑藉連綿不斷的天險,極具戰略價值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五嶽之北嶽的地位,更成為記錄中國歷史,演繹中華文化的自然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