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因地處襄水之陽,也就是襄水的北面(古人稱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反之為陰,此處的襄水並不是指漢江),所以取名襄陽。
襄陽更名之前稱之為襄樊,是襄陽、樊城兩城合稱,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於此而得名,襄陽以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樊城始於西周,襄陽築城於漢初。自東漢獻帝荊州牧劉表徙治襄陽始,襄陽曆來為府、道、州、路、縣治所。
襄樊市始建於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為省轄市,1983年9月與襄陽地區合併,實行市帶縣體制。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2010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批覆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
襄陽,有2800多年建制歷史,地處漢江中心的地理位置為襄陽航運提供了巨大的優勢,使得襄陽自古即為水陸轉運的交通要塞,也是襄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因素之一。襄陽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
襄陽歷史上第一個名人是東周時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的太宰(百官之首,相當於後來的宰相或丞相)------仲山甫,也叫鐘山父,山甫或山父是他的簡稱,山甫為姬姓。
《詩經·大雅·丞民》就是歌頌仲山甫的,說他品德高尚,為人師表,不侮鰥寡,不畏強暴,總攬王命,頒布政令,天子有過,他來糾正等等。仲山甫的突出政績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即廢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稅」,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大力發展商業等。因此仲山甫被周宣王封為樊侯,他曾率軍挺進江漢流域平定荊蠻的叛亂,在襄陽以北修築了樊城。仲山甫的封號「樊」意為「樊籬、屏障」,樊城亦因此而得名。
襄陽城今存古城牆建於明代。1365年,明軍攻佔襄陽後,派鄧愈守城,從此開始對毀於元統治者之手的襄陽城進行重建,逐漸形成了周長十二裡的雄偉城牆,這也是今天襄陽城格局的基礎。建成後的襄陽城共六座城門,到萬曆年間,知府萬振孫將其分別命名為東門陽春、南門文昌、西門西成、小北門臨漢、大北門拱宸、長門震華。古人對城門的命名往往具有深意。它們的名字值得每個襄陽人銘記。
襄陽古城地處漢水中遊南岸,始建於西漢高帝六年,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時由原土城改為磚城。襄陽古城被歷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築防禦體系之一,也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禦建築。
襄陽古城總長為7322米,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古城護城河最寬處約250米,平均寬度180米,為亞洲最寬的護城河。明洪武初年維修古城時,漢水南岸北移,為使北城與漢水緊連,加強城東北角防禦能力,把城向東北擴展,遂使城周長達7.3公裡,面積達2.5平方公裡。
襄陽城在明清時,古建築較為完整: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點綴十裡城郭,金瓦琉璃,高牆飛簷,煞是壯觀,整個城池都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受。整個襄陽城布局嚴謹,形勢險要,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固若金湯。護城河是襄陽城池的組成部分,漢朝時期築城取土形成高牆,東、南、西三面環城。宋代在城河西南處開渠與襄水相通,並在今陵園路旁響水洞處築閘,以調節護城河水位,又在長門處建閘洩水。
臨漢門,夫人城,昭明臺,荊州古治遺址,仲宣樓,拱宸門,長門......古城裡的古建築有很多,關於它的故事也有很多,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關羽水淹七軍、金庸先生筆下郭大俠抗擊蒙古都發生在這裡。感受古城文化魅力,讓我們一起暢遊襄陽吧。
古建家園-- 古建中國,以古建築傳統優秀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建築網際網路創新平臺!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