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自駕西雙版納,經成都中轉南下。那天原計劃要趕到昭通夜宿,因為天色將晚,遂決定借宿鹽津。熟不知就是這個不經意的決定,竟走進了世界上最狹窄的縣城鹽津。
從鹽津縣以北20公裡的普洱收費站下來,駛入G247國道。一路萬山重疊,峰迴路轉,導航顯示距縣城20公裡,可走出19公裡依然不見蹤影。直到最後1公裡,才看到有建築群出現,一定是鹽津縣城了。
走近看的清楚,鹽津縣被城夾於峰巒疊嶂的大峽谷之間,狹窄而又幽長,還有一條關河相伴。一棟棟樓房,高低錯落,借山勢地形,密匝匝矗立於峽谷河道兩側。搭眼看去,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巍峨而又壯觀。如此一座縣城,臨山而建也就罷了,夾於峽谷而且狹窄幽長,實為罕見。百度一查,竟然號稱世界之最。
由此想到了山城重慶,甚至聯想到了曾經去過的瑞士、奧地利等山地國家。那些巧借山勢,依山而建的房屋,與眼前這座狹窄幽長的鹽津縣城相比,實在不敢相提並論。要說山城,這鹽津縣算是最地道、最標準、最完美的一座。要說狹窄悠長,世界上也難找出第二個。於是找到縣城樓層最高的一家酒店住下,迫不及待出去轉悠,領略這峽谷山城的廬山真面目。
出得酒店,便是一條數百級的臺階。拾級而上,站得高看的遠,發現這鹽津縣城幾乎沒有大一點的廣場平地。峽谷夾一河,河又佔去了峽谷的一半,把本來十分擁擠的縣城擠到了兩面的坡上。僅有一條寬一些的馬路,還是G247國道,穿過樓宇沿河邊而過。如果說寸土寸金,這鹽津縣應該名副其實了。
沿臺階繼續而上,只見商鋪林立,鱗次櫛比,一間挨著一間,分布在高高低低的臺階兩側。時有小道從小巷穿過,一階高過一階,通向更高的樓群之間。行至半坡,忽見一棟樓中有人進人出,熙熙攘攘,走近一看,是個菜市場。再上一層是水果市場,還有小商品市場等。正所謂「大隱隱於市」,鹽津縣城的喧囂與繁華,原來還隱沒於這依山而建又重重疊疊的樓房之中。
這座夾於峽谷號稱世界之最的狹窄縣城,巧借山勢地形,重重疊疊又層次分明。往往前樓的中層或者高層,便是後樓的底層或者中層,前樓的後門又往往是後樓的前門。如此珠聯璧合,與山城重慶有太多的相像之處,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忽然恍悟,這不正是鹽津這座城市最為奇美之處嗎?
有了這般恍悟,於是登上酒店最頂層,再去鳥瞰峽谷中的縣城,果然奇美無比,蔚為壯觀。原來,這鹽津縣城的奇美,在於它的山川地形,在於被峽谷河流兩邊相擁,在於它的狹窄而又幽長,更在於它不屈於險山地勢、矗立於此的執著與頑強。
不僅如此,更為奇美的是,鹽津雖地處深山峽谷,名不見經傳,但在兩千多年前卻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尤其在縣城以南20多公裡處,還保留一座秦漢雄關——豆沙關。於是頓感驚喜,第二天一早便慕名而去。
向南走出20多公裡,果然看到一座關樓,迎面而立,巍峨壯觀,上書「豆沙關」三字。從字義上咋看,似有一盤散沙之意,熟不知古時稱之為「石門關」,卻有固若金湯之意。千百年來,石門關憑藉天險,扼守四川以及中原通往雲南交通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穿過豆沙關樓,一座明清風格的古鎮躍然呈現,正是豆沙關古鎮。
據說豆沙關古鎮是在原舊址上重建而成,但與此緊鄰的石門關卻是一處原汁原味的歷史遺留。石門關前有座牌樓,上書「本固邦寧」,一看即為固國安邦之義。
牌樓之內,一組馬幫雕像,展現的是千百年來不畏艱辛、跋山涉水、行走於蜀滇之路上的馬幫們的形象。
石門關上,有條凸凹不平的石徑小道,稱之為「五尺道」。顧名思義,僅有五尺之寬的小道,被歲月磨礪的無稜無角又黝黑髮亮。其中有許多深深的腳印,據說是千百年來馬幫們留下的足跡。五尺道見證的是歷史,承載的也是歷史,同時也是在告訴人們,它所歷經的歲月與滄桑。
沿著凸凹不平的五尺道攀上石門關隘,一覽眾山之小。只見關河水奔流不息,將絕壁石巖一分為二,渾圓天成一道石門,牢牢扼住了蜀滇之間的去路。難怪千百年來石門關被視為交通咽喉和兵家必爭之地,正所謂「一夫當關萬人莫開」,果然名不虛傳。
正因如此,古老的石門關留下了眾多的歷史傳說和遺蹟。其中對面巖石絕壁上有道裂縫,縫中擱架著6具棺木,肉眼依稀可見,望遠鏡卻能看的真真切切。這些棺木稱之為「僰(bo)人懸棺」,用整木鑿成,架在那裡已有兩千多年。
從介紹上看,僰人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周武王伐紂時期。至於僰人懸棺是如何放置在懸崖絕壁之間,而且歷經千百年天災人禍而不毀,至今是個謎。
石門關歷史悠久,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然而自古以來卻沒有過多的文字記載。據說僅有的是五尺道上的一面摩崖石刻,是由唐代御史中丞袁滋赴滇途中所題。題字雖然只有122個,但卻成了見證和研究石門關歷史的珍貴資料。
石門關以及五尺道不過200多米,卻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蹟。如古關樓、城堡、觀音閣、五尺道、僰人懸棺、摩崖石刻等。
還有一道罕見的奇觀——五道並行交通奇觀。所謂五道並行,即站在石門關的關隘上,可將幾千年來形成的五條交通要道盡收眼底,天下唯有此處,極為罕見。
縱觀五道並行交通奇觀,如上圖所示,從左至右分別為:關河水道、內(江)昆(明)鐵路、G247國道,古「五尺道」、銀昆高速。
五道並行交通奇觀,見證的是石門關千百年來的歷史變遷,展現的是自古到今石門關歷經的歲月滄桑。如今,除了關河水道和五尺道外,其它三條均為連接中原與西南的大通道和交通要道。
鹽津——豆沙關——石門關,一個世界上最狹窄的縣城,卻沉澱著世界上最悠久的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