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茶海之心鳳岡,如不走入茶海深處,走進茶鄉人家,灌下幾壺清茶,喝下幾碗油茶,那斷然是無趣的事情。
鳳岡人飲茶,雅俗共賞,各有千秋。或細瓷秀盞,或陶壺雅杯,細沏慢煎,淺嘗輕酌。再邀三兩好友,圍爐夜話,是何等的風雅與快活。或喝下幾碗釅稠香濃的油茶,或灌下一壺清涼醒脾的清茶,又神清氣爽、幹勁十足。所以,來鳳岡飲茶,細呷慢品是不夠的,你得喝上幾碗,灌下幾壺,任茶湯、茶水直通腸底,穿過細胞、滲入血液,興奮了每一根神經後,才能透過片片柔姿曼妙的茶芽,讀懂這塊土地的茶樣情懷,讀懂這方百姓的戀茶情結。
風岡民間茶點
「早起一罐清茶水,晌午一鍋油茶湯」,鳳岡人的一天,在茶氣升騰中開啟,又在茶香瀰漫中升華。鳳岡土地上有記載的產茶史,可追溯至唐代夷州。茶,這一南方嘉木,從唐代《茶經》記載的黔中產茶重地「夷州」走來,從宋代《太平寰宇記》記述的土貢茶之地「夷州」走來,穿越歷史煙雲,歷經滄海桑田,依戀著鳳岡這片土地繁衍生息、綿綿不絕。而這方土地上百姓的茶緣,已悠悠上千年,把茶視如生活的知己,把茶奉作生命的神靈,從生到死,相伴與茶。
「茶是山中靈芝草」,鳳岡人對茶的喜愛與敬仰,早已在春官們年復一年的「說春詞」中,住進他們的心裡,並代代相傳。生時茶相迎,活著茶相伴,死時茶相送。孩子出生時,上點年歲的婆姨姑嬸們會提醒,要用上好的綠茶或苦丁茶水,給新生兒洗眼、淨身,藉此去邪除穢、明目養顏,祈福小兒康健吉祥、小兒們的一日三餐,自然是少不得茶飲茶食的。不必說寨寨村婦們都拿手的油茶,更有那茶葉蛋、茶湯麵、茶麵塊、茶稀飯、茶麵粉,都饞得懵懂小兒們常流口水。但有勞作或玩累時,進屋就會大喊一聲:「媽,茶呢?」接著就端起一碗涼茶,咕嚕咕嚕直灌入腸。
鳳岡茶園
長大成人,談婚論嫁,「茶」似乎又多了深意。男方初次到女方家提談親事,試探女方心意時,得拿上好的細茶為禮,稱「頭道茶」,也稱「露水茶」,即為投石問路之意;待男女雙方有意,男方家即裝廂下聘的所有聘禮,則被統稱「二道茶」,即為正式確定婚戀關係;「三道茶」則為遞允書,即雙方正式訂婚,確定婚姻關係,並約定婚期;同時,還得派「請茶」,前去邀請親朋來參加結婚典禮。接親時禮生帶到女方家去的進禮十供樣:茶、米、花生、糖、堅果、盒肉等,茶當然排在首位。而女方家給男方家回禮時裝的米花、黃絞、蕎皮等油茶輔食,亦被稱作「泡茶」。
成家立業,茶於鳳岡男人與女人,又有了知遇之情、關懷之恩。累時一壺茶解乏,閒時一壺茶逗趣;苦時一壺茶消愁,喜時一壺茶添樂。親朋上門,先倒茶裝煙相迎;拜親訪友,提起「茶」相贈。節日慶典,上茶、上好茶,祭天地、拜香火、敬祖宗、請神靈,都是借茶的清正和雅,來感天謝地、祈祖求神,保佑家門昌光、人畜興旺。待過花甲之年,聽世事風雲變,觀兒孫千裡行,一切的一切,都裝進那罐老茶中,慢煨慢飲。總有老爺子喜歡泡茶館,要得杯蓋碗茶閒酌,意不在茶,在於約老友或下棋或敘舊或唱茶戲了度餘生;總有老婆子,無論在城裡還是鄉下,捨不得的是那碗油茶。不時邀約幾位老姐妹,邊喝油茶,邊唱當年的十二花園姊妹茶燈調,嗑當年的茶事。
「茶逢瑞草發萌山,知人待客它在先,幾片龍芽垂緬念,願親暢飲樂仙般。」待某一天,生命戛然而止。於是,本地道師先生又會以一杯清茶,口念上述祭語,將亡人請上家族香火。
人事千秋載,悠悠一壺茶。從唐代夷州一路走來,鳳岡茶無論是茶樹品種,還是制茶工藝,早已花樣翻新、百態千姿。福鼎丹桂和觀音,綠茶紅茶兼抹茶,還多了有時尚感的花茶、果茶。鬥轉星移山河變,茶葉相伴似當年,茶於今天的鳳岡老百姓來講,遠非是山野間的那棵茶樹,壺杯中的那汪茶水,而是相伴千年的老友,融入血脈的知已,已深深印刻在靈魂裡,流淌在文化裡……
文/秦智芬
刊頭設計/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浩宇
文字編輯/邱奕
視覺/實習生 曹芳芳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