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45年8月9日美國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以來,一個問題就一直存在著:這種規模的死亡和破壞真的需要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嗎?
美國領導層顯然是這麼想的。幾天前,就在美國B-29轟炸機伊諾拉·蓋伊(Enola Gay)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被稱為「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子彈震驚世界16小時後,白宮發表了一份來自美國總統哈裡·s·杜魯門(Harry S. Truman)的聲明。
除了向世界介紹之前高度機密的原子研究計劃「曼哈頓計劃」,杜魯門還加倍強調了核武器對日本的威脅,日本是美國在戰爭中僅存的對手。杜魯門寫道,如果日本不接受盟軍領導人在《波茨坦宣言》中提出的無條件投降條件,「他們可能會期待一場地球上前所未見的毀滅之雨。」
但就在杜魯門發表聲明時,第二次原子彈攻擊已經在進行中。根據訂單起草7月下旬中尉萊斯利·格羅夫斯將軍的美國陸軍工程兵團,曼哈頓計劃的主任,總統已經授權下降更多的炸彈的日本城市小倉(現在的北九州),新瀉和長崎只要天氣是允許的。
長崎並不是最初的目標
1945年8月9日清晨,代號為Bockscar的B-29轟炸機從西太平洋的Tinian島起飛,攜帶近1萬磅重的鈽基炸彈,代號為「胖子」,飛往日本大型軍火庫所在的國倉。發現Kokura被雲層遮蓋後,Bockscar的船員決定前往他們的第二個目標長崎。
「胖子」於當地時間11點02分在海拔1650英尺的地方引爆,在長崎造成的死亡人數是三天前以鈾為基礎的「小男孩」在廣島造成的死亡人數的一半——儘管其威力估計為21000噸,比原子彈大40%。然而,地震的影響是毀滅性的:近4萬人當場死亡,三分之一的城市被毀。
杜魯門後來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原子彈威力的第二次展示顯然使東京陷入恐慌,因為第二天早上出現了日本帝國準備投降的第一個跡象。」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結束。
1945年8月9日,從小島嶼上看到的長崎上空的原子彈蘑菇雲。
官方的原子彈理由:拯救我們的生命
根據杜魯門和他的政府的其他人,原子彈的使用是為了縮短太平洋戰爭,避免美國入侵日本,拯救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的生命。
1947年初,戰爭部長亨利·斯廷森在《哈珀雜誌》上撰文稱,到1945年7月,「日本不接受無條件投降而參戰的決心沒有任何減弱的跡象」。與此同時,同年11月,美國計劃加強對日本的海上和空中封鎖,增加戰略空中轟炸,併入侵日本的本島。
史汀生寫道:「我們估計,如果我們被迫執行這個計劃,主要戰鬥最早要到1946年下半年才會結束。」「我被告知,這類行動的傷亡人數預計將超過100萬,僅就美國軍隊而言。」
1945年9月13日拍攝的原子彈在長崎爆炸的中心區域。前景中的兩個棚屋是用從廢墟中撿來的錫片建造的。
另一個原因?引起蘇聯的注意
儘管有史汀生和其他人的爭論,歷史學家們一直在爭論美國在日本使用原子彈是否合理,更不用說兩次了。多名軍方和文職官員曾公開表示,炸彈襲擊並非軍事需要。就像國務卿詹姆斯伯恩斯在1945年8月29日所說的那樣,日本領導人早在廣島原子彈爆炸之前就知道他們已經被打敗了,他們已經與蘇聯接觸,看他們是否願意在可能的和平談判中進行調解。就連著名的鷹派將軍柯蒂斯·勒梅也在1945年9月對媒體說,「原子彈與戰爭的結束毫無關係。」
這樣的說法讓《使用原子彈的決定》的作者加爾·阿爾佩洛維茨等歷史學家認為,原子彈的真正目的是在與蘇聯的鬥爭中佔得上風。按照這種思路,美國在長崎部署鈽彈,是為了明確其核武庫的實力,確保美國在全球權力體系中的霸權地位。
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兩次襲擊只是一次實驗,目的是看看曼哈頓計劃開發的兩種原子武器的效果如何。美國海軍第三艦隊司令、海軍上將威廉·「布爾」·哈爾西在1946年聲稱,第一顆原子彈是「一個不必要的實驗……(科學家們)有了這個玩具,他們想要試驗一下,所以他們把它扔了。」
為了迫使日本投降,有必要進行第二次核攻擊嗎?世界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對杜魯門來說,他似乎沒有動搖襲擊是正當的這一信念——儘管他排除了在長崎事件後沒有他的明確命令的情況下,未來會發生炸彈襲擊的可能性。「這是一個糟糕的決定。但我成功了,」這位第33任總統後來在給他妹妹瑪麗的信中寫道。「我這樣做是為了拯救25萬名美國男孩,在類似的情況下,我還會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