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北上廣」的80、90後而言,是風格簡約、商品低價的宜家溫暖了他們的「出租屋」。也有人說,中國人買家具,會分中式、歐式、美式或者宜家。
宜家作為蜚聲全球的商業王國,其背後故事卻非常神秘,而它的神秘多來自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
英格瓦從小就有做生意的天分,5歲倒賣火柴,17歲時他用父親的獎勵金創辦了宜家、銷售低價商品,二戰後開始主攻低價家具生產和銷售。他把低價定為基本營銷策略,並在同行的抵制中「被迫」找到了更廉價的供應商。
1965年,第一家宜家商場在瑞典開業,門庭若市。1970年,一場大火將宜家旗艦店化為灰燼。但因經歷過同行打壓,英格瓦居安思危,每年撥出營業利潤的14%以備不時之需,因此宜家商場很快得以在廢墟上重建。
重建後為降低宜家成本,英格瓦取消賣場推銷員,又合併倉庫與賣場,儘可能壓縮成本,讓利消費者。從「希望做人們買得起的家具」的願景出發,英格瓦用節儉的創富哲學打造了全球大的新式家居零售商。《家族企業》雜誌在遊學參觀宜家博物館時,也交流學習了宜家全球化的採購模式及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
但與宜家「簡單」的品牌理念相比,其背後的運作機制卻不「簡單」。
宜家作為家族企業,財富傳承是避不開的話題。但沒有人知道坎普拉德家族到底有多少財富,英格瓦也屢次否認自己是「首富」,並聲稱:「宜家只屬於基金會」,但他口中的基金會,其實就是為更好保障財富傳承所布設的體系:斯帝廷·英格卡基金會、英特宜家控股和英卡納集團。
宜家「有形業務」的母公司為英格卡基金會,1982年在荷蘭設立。因基金會的非營利性,稅率僅為3.5%,變相免除每年數十億美元的納稅。又因荷蘭對非盈利性機構寬鬆的資金管理政策,坎普拉德家族先將宜家的資金轉移至基金會,進而轉移到位於庫拉索的信託公司,由於當地法律保護,無法追查到資金的最終流向。
英格瓦長子彼得目前為該基金會的董事之一。而隸屬該基金會的英格卡控股的最高決策層是監督委員會,其成員就有英格瓦的次子,約納斯。
掌控宜家「無形業務」的英特宜家控股公司,每年收取宜家商場的品牌費,其所有人是荷屬安地列斯群島的一家同名公司,而後者所有權屬於庫拉索一家信託公司,因當地法律,此信託公司的所有人並未公開。如此,宜家每年高額品牌費又流入了所有權未知的信託公司。在英特宜家控股的董事會中,小兒子馬修斯擔任董事長。
而英卡納集團負責提供金融、保險、地產投資等服務,被外界認為是擔任家族財富管理者的角色,管理並投資家族的龐大資產。公司創始人為英格瓦的三個兒子。
英格瓦在2013年幾乎全權退出了對宜家集團的掌控,通過宜家基金會、品牌授權、宜家集團運營三權分立的創新模式,讓三個兒子各司其職又相互制衡。無視上市必然帶來的高額增值,英格瓦堅持「永不上市」的原因,或許更多是因為上市會干擾「宜家體系」的運作。
在企業文化上控制成本、倡導「簡單即美德」,在公司運營上以低調作風、複雜結構打造了「宜家體系」,英格瓦創造了一個由坎普拉德家族人員牢牢控制的宜家王國,避開了高稅負與家族紛爭的路障,實現了家族價值觀和財富的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