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3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提交初步招股文件,啟動在香港的上市計劃。
這不是阿里巴巴第一次在香港上市。
2007年11月6日,阿里曾在香港上市,隨後因其私有化改革,又於2012年6月退市。
當時阿里的退市引起了各界的廣泛猜測,如「金融危機說」、「圈錢說」等,但私有化之後的阿里,完成了單純的從買家數量增長到服務體驗升級的轉型。
2013年9月,整合後的阿里再次提出香港上市計劃,當時馬雲提出了「合伙人」方案,即一種特殊的同股不同權,這在當時的港交所的規則中還屬先例,最終因港交所無法接受這種規則,阿里巴巴與港交所失之交臂。
時隔6年多,阿里巴巴準備回歸。
1
什麼是同股不同權?
同股不同權(雙重股權)理解起來非常簡單,就是你像原始股東一樣持有股票,但是你不能參與公司決策的投票。
早在1898年,就有美國公司開創了同股不同權的先河,即將發行的股票分為優先股和普通股,優先股具有投票權,而普通股則沒有投票權。
目的就是規避公司創立者被後來的投資者奪權。
馬雲在湖畔花園創業
到了阿里巴巴這裡,馬雲又對這一股權結構做了新的設計。
由於外部融資增多,馬雲和蔡崇信早已不是公司的大股東,現有的股權不能足夠保證創始團隊對公司的控制權。
馬雲團隊便設計出了「湖畔合伙人」制度,即阿里幾位創始的合伙人,享有董事會多數名額的提名權。
舉例來說,阿里巴巴上市以後,一半以上的董事,都需要由合伙人團隊向股東大會提名。
譬如,合伙人團隊向股東大會提名了7個董事會人選,如果股東大會不同意,那麼再提7個人。合伙人團隊擁有提名權,可以無數次地提名,直到通過為止。股東大會有表決權和否決權,但實際上只能從合伙人的提名人選裡表決。
為了保證阿里合伙人決定多數董事的制度不被動搖,阿里的公司章程還規定,如要修改公司章程中的相關條款,必須獲得出席股東大會的股東所持表決票95%以上通過方可。
也就是說,只要馬雲等管理團隊持股達到5%,阿里合伙人決定多數董事的規則就堅如磐石,難以打破。
而僅馬雲一人,就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就持有了6.2%的股份。可以說,雖然馬雲宣布退休,以馬云為首的合伙人也對阿里巴巴集團擁有絕對的掌控權。
阿里巴巴的這種合伙人制度設計,實際上是AB股同股不同權設計的一次改進,其雛形是羅馬元老院制度。
無奈2013年,在阿里籌備香港上市之時,港交所在激烈爭論之後,認為「所有股東應得到平等對待」的一派佔了上風,不願意將阿里劃入特殊情況。
2
上市的風險
歷史上,股票交易所設計出了AB股(即同股不同權),阿里設計出了合伙人制度。其目的,就是保住公司的控制權,同時也最大限度防止公司被做空後的風險。
金融史上,被做空的公司不計其數,許多巨頭在發展過程中,都經歷過被奪取控制權或被做空的風險。
如特斯拉自2010年6月29日上市以來,持續被美國金融大牛做空,成了號稱史上被做空最多的公司。
新車還沒有出廠,就被媒體抹黑說不具備生產能力;新車交付,被做空機構說有質量問題;司機個人出現交通事故,被媒體放大成製造缺陷;公司財報沒有盈利,被做空機構說撐不過冬天……
做空者Einhorn收到了馬斯克支持者寄來的短褲(做空,英文為short)
對衝基金綠光資本的負責人David Einhorn一直看衰特斯拉,即使在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扭虧為盈,依然堅持不看好馬斯克,可謂執著的做空者。
如果我們留意特斯拉上市以來的股票價格,會發現兩點:
1. 漲幅相當驚人,2011年6月的17美元上市價格,到如今翻了20倍。
2. 波動特別大。
可見,做空特斯拉相當有利可圖。
為了防止被惡意做空,馬斯克也曾在去年8月8日希望以每股420美元的收購價格,總交易規模720億美元的條件退市,差點成為史上規模最大的退市交易。
上市公司要接受監管機構嚴格的審查。
有關公司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消息,都要及時公布。有時候,甚至關乎個人的隱私。
貝索斯的婚外戀被媒體盯上,最後夫妻倆趕緊離婚
如有人想利用貝索斯的婚外情做空亞馬遜的股票,通過《國家詢問報》(National Enquirer)等媒體發布一些桃色新聞。
最終,貝索斯起身反擊,高調宣布和結髮妻離婚,前妻宣布放棄所持股票的投票權,並與貝索斯保持「愉快的朋友關係",支持貝索斯,以此保住了亞馬遜的市值,也挫敗了做空資本。
兩人宣布愉快地離婚
與之相比,其他上市公司創始人的遭遇,未必會有如此幸運。尤其是夫妻店和家族企業,一旦家庭成員爆發醜聞,被媒體揪住不放,被肆意擴大,即使屬於個人隱私,也往往會波及上市企業的股票,給企業經營帶來不可預期的風險。
美國金融市場有很多上市公司的專業做空者,他們捕風捉影,或者給出非常詳盡的分析報告,通過媒體和各種途徑製造做空信息,影響短期股票價格從而獲利。
做空機制
著名的做空公司渾水,想必許多人並不陌生。渾水顧名思義就是「渾水摸魚」。
2010年成立之初,就盯上了中國概念股,其手段也並不複雜,即運用一定的調查,發現上市公司真真假假的「缺點」、「疑問」,將這種混雜的信息做成報告,然後通過媒體將這些報告公之於眾。
這種做空是一種完全的商業行為,並沒有什麼不好,也有利於監督、淨化股票交易市場,讓投資者多了一種投資工具。但對於一些經營良好,但不善於應對做空的上市企業,無異於割肉。
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公司,如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Visa、臉書等都遭遇著機構的巨額做空。
可見,公司上市,不僅僅是跑馬圈錢那麼簡單,還要時刻面臨被做空和喪失控制權的風險。
對於許多上市公司來說,前期未必能夠籌到更多的資本,反而增加了公司的運營成本和風險。
3
那些選擇不上市的公司
瑪氏
成立於1883年的食品業巨頭瑪氏是堅持不上市的公司之一。旗下有士力架、德芙、MM豆、箭牌等知名品牌。
瑪氏的家族董事會成員之一史蒂芬·白吉爾認為(Stephen Badger),保持私有化就保持了公司的競爭力。
私有化的瑪氏管理層,非常了解股東,可以召集股東直接商討問題,方式靈活。
在2008年230億美元收購箭牌時,股東們之間進行了非常簡短的交談,就完成了公司歷史上最大的收購。公司不上市,瑪氏的管理團隊就不必在乎股票的漲跌,也不用太在乎短期的盈利情況。
宜家
全球最大的家具產品零售商宜家,1943年創立至今,70多年,也堅持不上市。它的創始人坎普拉德曾經說過:「宜家永遠都不會上市。」
宜家擁有者認為,上市帶來的透明化必然會阻礙複雜的「宜家體系」的運作,但除此之外,上市也意味著投機,這樣會分散宜家管理者的精力。如果上市,宜家還要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盈利分紅,若不上市這些錢就能成為公司的儲備金,用於研發。
老乾媽
老乾媽上下遊產業鏈帶動了幾萬人就業,但是老乾媽一直拒絕上市。用「老乾媽」本人的話說:「上市就是騙人錢!」。
老乾媽的商業模式是我保證供貨,給你質量合格的辣椒醬,你給我現金,不賒帳,不欠帳,沒有應收款,沒有負債。無論是收購農民的辣椒,還是把辣椒醬賣給經銷商,陶華碧永遠是現款現貨,保證了充足的現金流。
老乾媽多年來口味相對穩定,質量有保障。並且將產品價格基本維持在8-13元區間。也成了辣醬行業的參照價, 「低於老乾媽沒利潤,高過老乾媽沒市場」。
作為家族企業,老乾媽的股份分配也非常簡單,兩個兒子,一個51%,一個49%,基本對半。
這些不上市的企業,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就是家族企業,不上市的原因,也不難理解:
第一,家族企業上市後必須定時披露財報,進行改制,建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團隊等結構,增加了開支不說,未必有利於企業的決策和運營。
第二,有充足的現金流。在行業內有獨特的價值。對上市需求不強烈。
對於企業來說,上市,還是不上市,沒有絕對的答案。也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上市就意味著公司管理權的讓渡,不上市,也意味著喪失了很多融資渠道和機會。
那些能延續百年,代際傳承的偉大企業,都不在於是否上市,而在於有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和堅持,為世人提供了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任何時候,適合自己經營的,才是最好的。
更多犀利、客觀、深度的鄭州樓市分析、團購活動、人文教育等,請關注微信平臺《鄭州樓市》,這是一個媒體。
米宅:米宅旗下,專業研究全國房地產的宏觀、前策、戶型、房企、景觀、運行、營銷、成本等領域,有案例、有分析有數據、是你了解房地產、購房置業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