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時年15歲的馬雲還是一個白衣飄飄的少年。那年的7月1日,酷愛學習英語的馬雲在西湖邊閒逛,恰巧遇到了一家來自澳大利亞的外國友人,從此改變了馬雲一生的命運。
▲15歲的馬雲和他新認識的澳大利亞小玩伴戴維·莫利攝於西湖邊。戴維胸前佩戴著澳中友好協會旅行團的證件。
杭州西湖,可以說是馬雲一生最眷戀的地方之一。童年時,他在湖邊行走,扮成小導遊,希望能夠偶遇外國人來鍛鍊自己的英語水平;成年時,創業初期的工作室也位於西湖旁邊的湖畔花園;創業艱難時,在湖邊的漫步,讓他感覺壓力得到莫大的釋放;成功後,他在西湖邊開了一家叫HHB的音樂酒吧。
馬雲、趙朝陽等邀請金庸在西湖邊喝茶
1980年,那時的中國剛剛迎來改革開放。
來自澳大利亞的退休工程師肯·莫利帶著妻子以及三個孩子:戴維、史蒂芬和蘇珊,一家人來到杭州旅遊,在西湖邊遊玩時,一個和戴維年紀年紀相仿的中國男孩主動迎了上來,並且用還很生硬的英語打招呼:「你好,我叫馬雲,我正在練習英語口語,我可以做你們的導遊嗎?」
看到這個小男孩和自己的孩子年紀差不多,而且態度友好、真誠親切,莫利一家愉快地答應了。
這個小導遊的指引下,三個外國小朋友玩得非常開心,西湖之行結束後,肯·莫利主動給馬雲留了通信地址,就這樣馬雲和小戴維成為了異國筆友,開始定期用英文通信。
他們哪裡能想到,這個中國男孩在若干年後創建了一家影響全球的公司——阿里巴巴,而這段源自西湖畔的友誼,也橫跨大洋一直綿延至今。
西湖偶遇之後馬雲一直和肯·莫利一家保持著書信往來,在信中馬雲稱肯為「Father」,肯也很耐心地指出馬雲英文中的錯誤,就這樣通信了5年從未失去聯絡,他們的關係逐漸熟絡親近起來,從未讀過大學的肯·莫利得知馬雲升入大學後,為表示對其學業的支持,兩年間先後給馬雲寄過200塊澳元的支票。1985年,肯·莫利邀請馬雲去澳大利亞旅行。
這時的馬雲21歲,已經是杭州師範大學的學生會主席了,但從未出過國的他甚至連如何辦理護照都不知道。當他在順利地辦完護照之後發現,籤證才是最讓人頭疼的,那個年代還未開放個人赴澳籤證,馬雲前後連續7次申請均被拒籤。
換成別人可能就此放棄了,但馬雲對外面的世界充滿無限嚮往,肯·莫利也通過紐卡斯爾政府向中國大使館致電說明情況,在兩人的堅持下,馬雲終於拿到了去往澳大利亞的籤證。
第一次出國的馬雲在澳大利亞呆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他也非常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旅行,
他不但近距離地感受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和日常生活,更為可貴的是他通過這些經歷擁有了更寬廣的國際視野,可以說這次澳大利亞之行改變了馬雲的一生。
馬雲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說:「澳洲之行的29 天對我至關重要,當我回到大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完全是另外一個人了,沒有那29 天我永遠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我可能仍會像其他中國人一樣去思考。」
澳洲之行結束了,但馬雲和肯·莫利一家人的緣分還在繼續。
肯·莫利後來帶著他的二兒子史蒂芬·莫利來杭州回訪。因為父母家的房子太小住不下,所以馬雲只好把莫利父子安排到大學宿舍去。
1988年,馬雲和張瑛結婚時也買不起婚房,遠在澳洲的肯·莫利非常慷慨地饋贈2.2萬澳元,這讓馬雲非常感動。
可以說,肯·莫利雖然是一位普通的澳大利亞人,但他是一個對馬雲的生活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他不但向年輕的馬雲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向其灌輸了核心價值觀和全球視角,對馬雲的未來產生了積極影響,並為馬雲的個人成功和個人品牌做出了貢獻。
直到2004年莫利去世,馬雲和莫利一直是很親密的朋友。
2004年,78歲的肯·莫利去世。這一年馬雲40歲,已經獲得巨大成功的他非常悲痛。他在弔唁中稱肯·莫利是他的導師,他的澳大利亞之父,一個為他打開了世界之窗的人。
2017年2月3日,一直對肯·莫利懷有感恩之心的馬雲,再次來到肯·莫利的故鄉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因為身份的巨大轉變,這時接見他的已經是澳大利亞總理了。馬雲決定為紐卡斯爾大學出資2000萬美金,成立以自己的姓Ma 和Ken 的姓Morley 命名的獎學金Ma-Morley。
▲馬雲和他的少年夥伴戴維·莫利(Ken的長子)接受媒體採訪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馬雲說:我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成為像Ken那樣的人,幫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認識、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輕人。」
2018年6月24日,27名獲得「Ma-Morley獎學金」的首批學生飛到了杭州,他們重訪了馬雲和莫利一家40年前偶遇的西湖景點。馬雲和肯·莫利的跨國友誼似乎在他們身上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