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環太平洋造山帶的日本是為數不多的火山國家。火山雖然有時會構成威脅,但也帶來了富士山那樣的秀麗山嶽景觀和豐富的溫泉資源。
主管溫泉的日本環境省統計了日本目前的溫泉資源,「泉源」(溫泉湧出處)總數約為2萬7000個。帶有住宿設施的 「溫泉地」 約為3000處。每分鐘的溫泉 「總湧出量」約為250萬升(L)。普通家庭的浴缸一般為200升,也就是說日本每分鐘的溫泉湧出量就可以裝滿1萬2500戶家庭的浴缸。
日本的溫泉主要是火山泉,因此擁有很多特色溫泉,比如42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泉、酸性泉和硫黃泉等。遺憾的是,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溫泉資源如此豐富的日本是從何時開始利用溫泉的。
歐洲出土了很多泉源地的供品,證明從公元前人類就開始利用溫泉。然而日本的主流文化是使用木材而非石材,由於酸性土壤較多等原因,並沒有留下使用的痕跡。不過,在從日本中部地區到北海道的溫泉源附近的高地上,發現了公元前數千年繩文時代的村落遺蹟,不難想像,當時的人們可能會利用溫泉來禦寒。
那麼,到了有文獻記載的時代後日本的情況又如何呢?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書籍是從7世紀下半期的飛鳥時代開始編寫,於奈良時代的公元712年完成的《古事記》。在此之前,只有中國的史書中出現了對日本的記述。
3世紀西晉的陳壽編著的《三國志·魏書》卷30《東夷傳·倭人》(通稱《魏志倭人傳》)中詳細介紹了當時的日本社會、政治和風俗文化。其中有一句話是,「已葬 舉家詣 水中澡浴 以如練沐」,描述了家人去世後入浴洗掉死亡汙穢的祓禊習俗,但沒有關於溫泉的記述。一直到7世紀上半期唐代的魏徵等人編著的《隋書·倭國傳》中也是如此,此書中已有關於火山阿蘇山的記述。
在中國,「溫泉」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的天文地理學家張衡(78~139)所著的《溫泉賦》中,文中描述了溫泉的功效:「有疾癘兮,溫泉汨焉,以流穢兮」。此後,由北魏的酈道元編寫,被認為大約在515年前後完成的地理著作《水經注》中經常出現「溫泉」一詞。其中還有不少關於溫泉的作用和功效的記述,比如 「有溫泉,療疾有驗」、「右出溫湯,療治萬病」(卷13),「瘍痍百病,浴者多癒」(卷37)。
《水經注》中還出現了與 「溫泉」 意思相同的 「溫湯」 一詞。「溫湯」 在3世紀的《魏書》卷29《華佗傳》中也出現過。隨著中國的古籍傳入日本,「溫泉」 和 「溫湯」 等詞語以及關於溫泉功效的記述也傳入了溫泉資源豐富的日本。不過,「溫泉」 一詞並沒有立即被使用。
日本文獻中最早指向溫泉和溫泉地的詞語是發音為 「yu」 的單個文字 「湯」,「yu」 還用來表示人體的溫熱分泌物,如yu-mari=尿液,yo-dare=口水等。
日本最早出現溫泉的文獻是上面提到的《古事記》。「允恭天皇」 的條目中出現了伊予國(現愛媛縣)的道後溫泉,即其中所述的 「伊餘湯(Iyo-no-yu)」。「允恭天皇」 被認為是《宋書·倭國傳》中記載的5世紀的 「倭五王」 中的第三位倭王 「濟」,因此溫泉最早出現在日本的文獻中是在5世紀。
其實,《古事記》中的「伊餘湯」並不是作為休閒放鬆和療愈疾病的溫泉勝地被介紹的。而是允恭天皇「容姿佳麗」的皇太子與 「豔妙」 的親妹妹陷入了禁忌之戀,因此皇太子被廢黜並流放到 「伊餘湯」。「伊餘湯」 從很早以前開始就是著名的溫泉勝地,所以修建有接待京城貴族的設施。
在《古事記》完成8年後於公元720年完成的《日本書紀》中,關於溫泉的最早記錄是飛鳥時代的舒明天皇於631年9月前往 「幸(於)津國有間溫湯」 和攝津國(現在的兵庫縣)有馬(Arima)溫泉遊玩了3個月。《日本書紀》中多次記錄了7世紀上半葉至下半葉天皇和皇族的溫泉之行。書中登場的溫泉地共4處,包括 「有間溫湯」、「伊予溫湯宮(Iyo-no-yu-no-miya)」(道後溫泉)、記載為 「牟婁溫湯(Muro-no-yu)」 或 「紀溫湯(Ki-no-yu)」 的和歌山縣南紀白濱溫泉,以及 「束間溫湯(Tsukama-no-yu)」(推測是長野縣的美原溫泉)。所以,道後、有馬和南紀白濱的溫泉並稱為日本三大古泉。
《日本書紀》中描寫溫泉時也使用 「溫湯」一詞,而非 「溫(溫)泉」。日本人可能認為,表示 「溫熱的液體」 和 「溫暖」 之意的 「yu(湯)」 這個原始詞語更適合描述溫泉。即使在今天,「湯」 和 「出湯(ide-yu)」 這兩個詞依然與溫泉有著密切的關係。
而 「溫(溫)泉」 一詞最早出現在介紹日本各地區的地方志《風土記》之一、733年在朝廷命令下完成的《出雲國風土記》中,此書中介紹現在島根縣海潮(Ushio)溫泉為 「川中溫泉」,而且 「溫湯」、「溫泉」 和 「湯泉」 的讀音都跟 「湯」 相同,讀作單音 「yu」。「川中溫泉」 的記述也沒有使用 「溫」 字,而是使用了俗體字 「溫」。自《出雲國風土記》之後,包括《萬葉集》在內的8世紀奈良時代的文獻都採用了 「溫泉」 的寫法。
比如,擁有日本最大的溫泉湧出量和泉源數量的別府(Beppu)溫泉所在地——大分縣的大部分地區的《豐後國風土記》中就有以下描述。
「玖倍理湯井。湯色黑,泥常不流。人竊到井邊,發聲大言,驚鳴湧騰,二丈餘計。其氣熾熱…緣邊草木,悉皆枯萎」
這段話是對現在的觀光勝地——別府·鐵輪(Kan-nawa)溫泉的描寫。該溫泉是噴湧熱泉的間歇泉,周圍的草木都在溫泉的熱氣下枯萎了。可見泉水的溫度非常高,甚至無法入浴。書中還記錄了溫泉誕生的瞬間。
「大有地震,山崗烈崩。此山一峽崩落,慍之泉處々而出。湯氣熾熱,炊飯早熟」
不僅是地震導致山峽崩裂湧出熱泉令人感到驚訝,文中還提到利用該溫泉水煮飯可以更快地煮熟。在別府·鐵輪溫泉,人們還利用溫泉泥塗抹家中的柱子。可見日本的溫泉自古以來就不是只有入浴一種用途。
從794年天皇遷都至京都開始的平安時代(持續約400年),貴族和才華橫溢的朝廷女官等的日記及各種故事作品中也出現了溫泉。日本人對溫泉的接受程度進一步擴大。
文·照片:石川理夫
編輯修改: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