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遊之成渝、成宜、成瀘線川南文化古鎮隆昌南關石牌坊古鎮、宜賓李莊、沿灘區仙市鎮、古藺縣太平鎮、合江堯壩鎮、樂至縣勞動鎮。
李莊鎮【萬裡長江第一古鎮】
李莊古鎮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莊」而得名,素有「萬裡長江第一古鎮」之稱。古鎮深處,是幾條古街巷,與其他以「古」為特色的景區不同,古街巷沒有任何「做舊」的痕跡。狹長的街巷兩旁,均是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四合院,像劉家院子、王家院子以及傳說中的龍門客棧等,清一色的石地木牆、精工建造。徜徉其間,每一座古宅似乎都在訴說著李莊昔日的繁華與滄桑。
抗戰時期的大學城:1939年,同濟大學、金陵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遷駐李莊,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和、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等雲集李莊達六年之久。
李莊的牌坊還不如它的白肉出名,一說起李莊古鎮,大家的第一個反應都是一片片切好的白肉,麻上辣醬油和各種調料,霍兩轉,捻一塊入嘴,那滋味,簡直不擺了!
公交:成都東站—宜賓西站—李莊
自駕:成都—成瀘高速—銀昆高速—李莊
南關石牌坊古鎮--中國石牌坊第一鎮
南關石牌坊古鎮位於四川隆昌石牌坊旅遊區,由南關石牌坊古鎮、蓮峰公園、北關景區組成。石牌坊古鎮以城南石牌坊景觀為中心,以千年古驛道為中軸線,「三橫三豎、六碑六牌」的布局自然而成,鎮內有12座仿明清川南民居院落,臨街立面、四合院、亭、臺、樓、閣古樸端正,水景、燈飾設計古典靈氣,體現了「千年滄桑古驛道,立體史書石牌坊」的獨特韻味,是一個集文化、旅遊、休閒、購物、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特色旅遊景點。
隆昌的石牌坊主要分為節孝坊、貞節坊、功德坊、德政坊、百壽坊、警示坊、花牌坊等種類。均為四柱三門重簷建造,每座牌坊的正門上面分別刻有不同的碑文。上下、左右兩側也分別刻有善長芳名、立坊年代以及闡述牌坊的典故和傳說。
公交線路:成都東站【動車】--隆昌北站【隆昌高鐵快速公交】--南關石牌坊古鎮
自駕線路:成都—成渝高速—隆昌收費站—南關石牌坊古鎮
仙市鎮--古鹽道上的明珠
仙市鎮依偎在釜溪河畔,這千年古鎮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仍然風韻猶存。曾是自貢井鹽出川的必經之地,被譽為古鹽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四棧、五廟三碼頭、一鯉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築群和佛教文化的興盛而聞名遐邇。因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並相繼確定為省級小城鎮試點鎮。
自駕線路:成都—成自瀘高速—自貢北收費站—沿灘區仙市鎮
古藺縣太平鎮--四渡赤水古鎮
太平鎮古街,是由數百級石梯由山而下到河邊,店鋪小攤分設兩旁,樓臺木屋大多建於清末明初。涵蓋太平鎮古街、渡口紀念碑、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長徵街的古建築和紅軍標誌等。許多鋪面上方的門楣上,都有一塊醒目標識:「紅軍炊事班」、「女紅軍住所」等。據了解,整個鎮有紅軍紀念遺址87處,紅軍渡口、長徵街等紅色景觀隨處可見。老街是一條極為古樸的街,70年前,工農紅軍長徵途經太平渡,駐紮於此。如今,老街早已輝煌不在,沿著老街石階往山上走,只有那磨光的石頭和古老的建築,訴說著歷史的滄桑。「紅軍和我們家家戶戶都建立了深厚感情,大家貼對聯,寫的都是紅軍。」
公交線路:成都東站【動車】--興文站【大巴車】--古藺縣太平鎮
自駕線路:成都—成自瀘高速—土城收費站—S303-古藺縣太平鎮
合江縣堯壩鎮
進士牌坊座落於古街最南端,為堯壩古鎮清代建築物。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皇帝嘉獎庚午科武進士李躍龍功績而御立。
堯壩古街道始建於明清時代,為南北走向,長1000米,寬5米。街面彎曲呈S形,採用山區青石板和長條石鑲嵌而成,跌宕起伏,無梯步,能通行車輛。北街是由新房子周其賓為代表的周氏家庭修建,南街是由武進士李躍龍為代表的李氏家族修建,素有周半場、李半場之說。街道兩旁有小青瓦房屋2000餘間。上街房依山而建,高低起伏、錯落有致,下街房寧靜平和,瓦脊成一線連貫,形成有節奏、有韻律的民居群落。家家有巷道和天井,戶戶有木樓,房屋進深一般為四至六間屋,房後有小路與水井相連
凌子風舊居,凌子風,誕生於1917年,祖籍堯壩陳牆上。祖父在清光緒時做過管錢糧的京官,父親凌望超任北洋工業學堂實驗工廠廠長,其姐凌眉琳、姐夫李苦禪都是齊白石的高徒
在古鎮的中央,有一座紅牆圍成的古廟,這就是東嶽廟。它臨古街道,依九龍聚寶山而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清康熙三年(1664),邑人杜天福募眾增修。清嘉慶元年(1796)邑人陳以堯募眾重修
公交線路:成都東站【動車】--興文站【大巴】--合江縣堯壩鎮
自駕線路:成都—成自瀘高速—堯壩收費站—堯壩古鎮景區
勞動鎮--陳毅故裡
只是遺憾在勞動期間竟再也沒去過.只是記得舊居是一個舊式地主莊園樣式,倒有幾分古氣.門前是一片稻田,屋後緊靠一座小山.舊居裡是三進院落,木瓦結構,裡面器物還是照原樣陳列.記憶中的事僅此而已. 不過縣城邊一山上有個陳毅紀念館(一般稱此為陳毅故居,原舊居大部分文物轉移至此處),即是館也是公園,同時也是樂至縣的青少年宮.佔地不大,卻極為精細.上面亭臺軒榭樣樣多有,詩詞歌賦比比皆是
勞動橋」的故事:1959年10月,陳毅同志到闊別36年的家鄉四川省樂至縣。當時,正值公社裡一座石橋建成。為感謝陳毅對家鄉的關懷,有人建議把這座橋取名為「將軍橋」、「元帥橋」。陳毅堅決不同意。他說:「我陳毅算老幾嘛!從前不也是個撿狗糞的放牛娃!真正值得歌頌的是勞動人民。是勞動的雙手創造了世界,我們還要用艱苦的勞動去建設共產主義哩!我也來取個名吧,叫『勞動橋』好不好?」鄉親們聽他講得有理,一致表示贊同。這段佳話至今還在陳老總的家鄉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