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魯冰花》作者鍾肇政於5月16日19時去世,享年96歲。
自1951年發表了第一篇作品《婚後》之後,鍾肇政筆耕不輟,一生寫下了逾2000萬字的作品。其中最具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的作品當屬「濁流三部曲」(《濁流》《江山萬裡》《流雲》)以及「臺灣人三部曲」(《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
然而,他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則是1960年發表的首部長篇小說《魯冰花》,在經過改編為同名電影和歌曲後,廣為人知。1989年,甄妮在央視春晚上翻唱了同名歌曲,更是勾連起兩岸共通的情感,至今仍是兩岸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鍾肇政二十歲開始習漢字寫中文鍾肇政於1925年生於中國臺灣桃園,父母一個說客家方言,一個說閩南方言。在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後,曾就讀於臺灣大學中文系,但很快即輟學,回家鄉擔任小學教師。
「他在臺大中文系,只讀了兩天就退學了。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在兵役期間因高燒不退造成聽力障礙,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他用中文書寫很吃力,而且特別不習慣臺大老師五湖四海的口音。」 臺灣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文學批評家楊宗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鍾肇政自七歲起,「即被迫學習日語」,「到了進中學時,校內日常所用語言已全部是日語,迨至中學時代,讀寫不用說,連思考也全是日文」。
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之後,他立刻如饑似渴地學習中文。正如他在自傳體小說《濁流三部曲》之三《流雲》中所描寫的:先是飢不擇食地四處找書,借《三字經》《千字文》《七言雜字》等書認字,繼又專攻中文教科書,「把不會讀的字一個個抄下來,再翻漢和字典,註上切音……一篇文章用這方法讀會了,就到戶外去大聲朗讀,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直到能夠背誦為止。」從識字到寫作這個過程相當艱難,但鍾肇政從沒想過放棄。
最初的創作,他是「用日文思考,起草,然後自譯為中文;繼而,思考仍用日文,日文句子既成形,即在腦中譯為中文,免去寫下日文草稿的手續」;最後才終於完全跨越語言障礙,能夠直接用祖國的語言進行思考和寫作了。
「這種學習語言的過程,『創作即翻譯』的方式,不獨為鍾肇政所有,幾乎是他們那一代作家所共通的經歷。」楊宗翰說道。
《魯冰花》最為大眾熟知但不是他最好的作品1951年,鍾肇政發表了處女作《婚後》,經過近十年的練筆,於1960年發表了首部長篇小說《魯冰花》,兩年後由明志出版社出版。
《魯冰花》魯冰花學名羽扇豆,與臺灣方言裡的「路邊花」諧音。小說以此為喻,講述一位有著繪畫天賦的鄉村少年,不被周圍環境理解,不幸染病早夭的悽美故事。書中,鍾肇政藉助代課老師郭雲天之眼,呈現複雜的社會問題,其中貧富差距、學校教育、農村發展以及政治汙染等問題,到今天依然發人深省。
在楊宗翰看來,當時臺灣少有如此勇敢對社會真實面進行書寫的作家,「但畢竟是他的第一部長篇,文學質量很難說有多高,然而在相對簡單的故事中,小說仍然展出十分動人的氣質。」
因此,1989年被影視公司選中改編為同名電影搬上了大銀幕,導演是楊立國,編劇則是赫赫有名的吳念真。電影一經公映,立即火遍全臺,同年在大陸上映,看哭了無數人。
《魯冰花》劇照因為電影的風靡,其同名主題曲又由甄妮在當年大陸春晚的舞臺上帶給了全國觀眾,至今仍傳唱不衰,是幾代人記憶中的催淚金曲。2013年,鍾肇政88歲壽誕之時,《魯冰花》原唱曾淑勤獻唱祝壽,並表示,她演唱不少歌曲,但「沒有《魯冰花》,就沒有曾淑勤」,《魯冰花》不只是一首歌、一本書,更代表一種陪伴、溫暖、堅持與夢想。
不過楊宗翰也提醒,儘管一提起鍾肇政首先想到的就是《魯冰花》,但這「幾乎不可能是他最好的作品」,「他最有文學價值的當然是『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這樣的大河小說,他自己也肯定以它們為傲。」
所謂大河小說,原是法國文學中的一種形式,特指那種多卷本連續性並帶有歷史意味的長篇巨著,比如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裡斯朵夫》、李劼人三部曲式的歷史性作品《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
在「臺灣人三部曲」中,臺灣人民開發寶島、反抗侵略的鬥爭歷史,臺島的綺麗風光和淳樸民情,以及代代相傳的臺灣人的藝術形象,被鍾肇政藝術性地再現,為甲午戰爭後五十年的臺灣歷史狀況和社會生活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記錄,以至於有學者稱其為「一部可歌可泣的偉大民族史詩」。
翻譯、編輯身份不能忽視,培育了一大批作家在《魯冰花》的光環外,鍾肇政還有另外兩個重要身份——翻譯家和編輯。在楊宗翰看來,這兩個身份對臺灣文學的影響不亞於他的創作。
「他的翻譯量非常驚人,而且持續時間很長。從1950年代一直到1990年代,他翻譯了大量的日本文學以及由日本轉譯過來的其他外國文學,比如《金閣寺》《阿信》以及《歌德自傳》《史懷哲傳記》等等。」
1965年,鍾肇政開始參與一些文學雜誌和出版機構的編輯工作,策劃、主編了很多十分重要的叢書,如《本省籍作家作品》《臺灣作家全集》等,對客家文學乃至整個臺灣文學的發展都十分有功。
同時,他也十分注意培養和提攜新人,李喬、鄭清文以下的臺灣作家多多少少都受過他的庇蔭。比如,東方白的大河小說《浪淘沙》就是受他再三鼓勵才完成的,發表與出版事宜也是極力幫助。初涉文壇、暑假住在他家讀書寫作的鐘鐵民,也是在鍾肇政的鼓勵下而走上作家之路。其他諸如蘇進強、吳錦發、王幼華等等,都是他在擔任主編期間,極力催生呵護的小說家。四十年來,因為他的關愛、鼓勵、推薦而成為作家者多如江鯽,所以被文壇和媒體冠以「臺灣文學之母」的名號。
「為什麼是『之母』,因為『之父』已經有人了,是賴和。」楊宗翰解釋道。
鍾肇政對此也曾表示:「我尊重他(指賴和),我是個老頭,但在文學活動中也培養了很多弟子,作品有一些影響,被說成『文學之母』,沒什麼關係,我還要感謝,這是對我的恭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