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湖塘、隍城一帶做客吃過酒席的人,大約都吃過這些地方的籠床蒸米粉肉。而吃過這種米粉肉的人,無不印象深刻,對其讚不絕口。一張八仙桌上,一皮大籠床,加上八碗或九碗或十碗菜,卻也蔚為壯觀,不僅實惠,口味也相當不錯。
蒸籠(當地人叫籠床)是篾制的,直徑約50公分。每皮籠床裡大約要用到4斤鮮豬肉。肉要頭天備好,切成厚約1公分,寬約10公分,高約5公分大小,然後用醬油、米酒、食鹽等拌勻,醃製一晚上,讓肉入味。米粉也是當地生產的大米,加入五香、八角等調料炒熟以後,磨碎備用。次日一早,在蒸籠里舖好時令蔬菜,把醃製好的豬肉和炒米粉拌勻,疊放到蒸籠裡去。為了確保口味,每鍋通常最多只蒸10皮籠床,加上底座和頂蓋,共12層。12層籠床整齊疊放在大鍋上,約有一米二高,看上去氣勢磅礴。煙霧氤氳中,高聳的籠床若隱若現,柴火的氣味,加上米粉肉滲出來的香味,很能勾起人們的食慾。
米粉肉要經過約三小時的柴火蒸製才能蒸熟。為了確保疊放在上面和下面的米粉肉都能夠蒸熟,在蒸到一個半小時左右時,還要給所有的蒸籠上下位置相互對調,並再次給蒸籠裡的米粉肉加入適量滷水,滷水是大廚師傅按自己的經驗和喜好調製的,米粉肉的味道好不好,滷水的調製很關鍵。
籠床蒸米粉肉,主要流行於河西的湖塘、隍城和董家等地區,南昌市新建區的松湖鎮也保留著這個習俗。這些地方做紅白喜事時,籠床蒸米粉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而按照風俗,紅喜事時,菜的數量應該成雙,白喜事時則成單。早些年,每個籠床裡都是疊成八份的,八仙桌上坐八個人,每個人一份,大家只吃自己面前的一份。吃不了的,還可打包帶回家去。
關於籠床蒸米粉肉的來歷,民間有多種傳說。最貼切的說法是,元朝末年,社會動蕩,兵災四起,很多地方的人紛紛湧向西山萬壽宮和黃堂宮去朝仙,祈求許真君保佑平安。湖塘、隍城是豐城、高安、樟樹通往萬壽宮和黃堂宮的必經之地,香客們為了表示對許仙的虔誠,又不方便從大老遠的地方帶來貢品,便在靠近萬壽宮、黃堂宮的湖塘、隍城以及鄰近的松湖等地購買豬肉作為貢物。而貢物只需要豬頭和豬尾,豬身是用不上的,於是,每逢朝仙季節,這幾個地方的豬肉泛濫,當地人根本吃不掉,而存放久了又容易壞掉,當地人只得把豬肉賤賣掉。而即使這樣,也有不少豬肉賣不掉,只得眼睜睜看著這些豬肉壞掉。
有一年正月二十七,正是許真君的生日,前往朝仙的人再次蜂擁而來。眼看豬肉多得賣不出去,豬肉也在慢慢變質,老百姓苦無良策。一個客棧老闆靈機一動,把大家滯銷的豬肉統統收購進來,切成大塊,用炒好的米粉加上許多佐料拌在一起,用大蒸籠蒸熟。朝仙回來的香客路過客棧,聞到了一股奇特的香味,便進店吃飯休息。這時,客棧老闆讓店小二把大籠床蒸好的米粉肉端出來,一小份一小份地賣給香客。香客們吃得嘴巴流油,價格又公道,個個讚不絕口。這家客棧的生意越來越好,米粉肉的名氣也越來越大,聞名遐邇。
鄉親們見客棧老闆變廢為寶,也動了心,便學著客棧老闆的樣子,每到朝仙季節,就殺豬做籠床蒸米粉肉,賣給南來北往的香客。由於籠床蒸米粉肉口味純正,經濟實惠,不僅朝仙的香客喜愛,當地人也覺得很好,把它作為待客的一道看家菜。慢慢地,當地人辦紅白喜事時,因為來的客多,便也用這種方法接待家裡的客人,籠床蒸米粉肉的習俗便一代代流傳下來,成為湖塘、隍城一帶極具特色的美味佳餚,讓遠隔千山萬水的遊子魂牽夢縈,回味無窮。
籠床蒸米粉肉突然躥紅,也派生出另一個新興產業——打籠床。由於米粉肉名氣大,需求量也大,很多篾匠師傅便專門打制籠床,於是出現了一個新的名稱:管打制籠床的師傅叫「籠床客」。同時也形成了一個奇特的現象:盛產毛竹的地方並不出籠床,而湖塘、隍城和松湖一帶並不產竹子,卻籠床盛行,且享譽全國。很多篾匠因此轉行專門打制籠床,至今,在湖塘、隍城一帶,幾乎家家戶戶家裡都有籠床。而闖蕩於全國各地的籠床客,幾乎全都是湖塘、隍城一帶的人。
長按二維碼可輕鬆關注
聯繫 / 合作 / 線索:13755860012(微信同號)
原創首發 尋找最美麗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