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表現了少男少女之間初戀的那種朦朧、純真的情感

2021-01-11 影視之瘋狂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傑出的中篇小說。1926年1月至2月間由"文藝時代"發表。《伊豆的舞女》曾先後6次被搬上銀幕。影片表現了少男少女之間初戀的那種朦朧、純真的情感。給了讀者一份清新之感,也淨化了讀者的心靈,把人們帶入一個空靈美好的唯美世界。

根據川端康成同名小說的改編,《伊豆的舞女》不論是清新俊逸的三浦友和,還是山口百惠的清純之美,都仿若將人置身於了這位名家筆下的世界,於此中電影對情感尤為細膩的把握,即使那少男少女間青澀淳樸的愛戀變的如此動人,也在最後使那並非童話的結局回味悠長。

電影裡,整個故事就持續了幾天而已,匆匆離去的傷愛人,美麗而短暫,鮮豔而悽傷,芳草依舊,物是人非,阿燻永遠保存在了記憶中,在文字和影像的記錄裡不會老去。原著文中最後那一段:「船艙的燈光熄滅了,……我聽任淚水向下流,……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只感覺甜蜜的愉快。」也許伊豆旅行前的憂鬱有所排解,但與阿燻離別後的無限惆悵伴隨著回憶與她交往的許多美麗往事的甜蜜,成了一曲青春的讚歌和輓歌。忘情於歲月的流失,痛苦於愛人的擦肩而過,當遺憾不能成為圓滿,就讓她成為記憶,成為往事的酒料。

《伊豆舞女》的結尾濃墨重彩的描述到:「這時我的心情是美好的、空虛的。明天我將帶著老奶奶到上野站去買前往水戶的車票,這也是完全應該做的事。我感到這一切全融為一體了。我的頭腦變成了一泓清澈的水,它一滴一滴溢了出來,最後什麼也沒留下——我心裡快活得甜滋滋的。」引文中出現的「空虛」、「頭腦變成了一泓清澈的水」、「最後什麼也沒有留下」,實際上這正是人們在悲哀中由於心靈的相互交流、相互撫慰而產生的和諧、幸福的一種理想境界。這也許就是因愛情的不唯美,而引申到人格的趨向唯美吧。

相關焦點

  • 難怪伊豆的舞女6次重拍觀眾最愛山口百惠,導演一句話道破天機!
    點擊播放 GIF 2.3M山口百惠與三浦友和《伊豆的舞女》小編的話:《伊豆的舞女》是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伊豆的舞女》小說和同名電影中「我」與小舞女「阿薫」唯美、淡雅、純潔、朦朧而令人嘆惋的初戀與愛情故事曾感染了無數讀者和觀眾。各個版本電影中所共同塑造的「阿薫」的形象成為了日本電影中女性形象的經典,《伊豆的舞女》本身也成為了小說改編為電影的成功典範。影片表現了少男少女之間初戀的那種朦朧、純真的情感。給了讀者一份清新之感,也淨化了讀者的心靈,把人們帶入一個空靈美好的唯美世界。
  • 2018年讀書筆記第103本·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是一篇傑出的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一位19歲高二學生,為排遣內心不可言喻的憂鬱和苦悶,隻身來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藝人一行,並對那裡的小舞娘產生了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寫了從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後"我"和薰子的離別的過程。
  • 每日推薦——山口百惠《伊豆的舞女》,朦朧純真的初戀
    不過聽這首歌之前,我要給大家介紹一部小說《伊豆的舞女》,她是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早期成名作,被譽為「世界第一初戀」,被翻拍的記錄更有6次之多,其內容清淡、文雅又蘊含了深厚的人生意味。一開始,男主角錯認了女主角的年齡(猜想18歲,實際上才14歲),也像一般人對舞女產生了男女之間的邪念,後來經過朝夕相處,男女主之間產生了似念非念的思慕之情。女主角阿燻,外表文雅、恭順、有著超越實際年齡的成熟,身份職業使她顯得低賤,可外表卻具有脫離塵世的純美,她的心靈沒有在骯髒的藝伎生活中被玷汙,依然高尚美好。
  • 《伊豆的舞女》川島與阿薰雲泥之別的身份,註定是無疾而終的相遇
    而「物哀觀」同樣濃厚的《伊豆的舞女》也時時刻刻在向觀眾、向讀者流露真情。川端康成曾說過:「《伊豆的舞女》也罷,《雪國》也罷,我都是抱著對愛情表示感謝的心情寫就,這種表現,在《伊豆的舞女》中純樸地表現了出來,在《雪國》中則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現。」作為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寫出了少男少女之間初戀的那種朦朧、純真的情感。
  • 品伊豆的舞女,只是一種朦朧的記憶
    很久之前就聽說過川端康成這個人,也許是源於他的小說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我以前卻沒讀過他的小說,只是在無意間看到他的小說《伊豆的舞女》,當時我讀到這本小說時,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他要用伊豆來形容舞女呢?後來,讀了內容才知道作者是有目的的。窗外天氣很好,風不是很大,我獨自體會著作者發自內心敏感、纖細的感覺。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你找到初戀了嗎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可能一提起《伊豆的舞女》電影就能看出年齡了,還記得曾經那個作為我們「初戀情人」的山口百惠,不知道當時驚豔了多少人的時光,那可能就是我們心目中初戀的代表。《伊豆的舞女》裡面,最為一個正在旅行中的「我」,因為一直在旅行中有一個舞女作為陪伴,所以內心中正因為這樣才感覺特別的快樂,以及自己在面對舞女薰子時由剛開始的好感變成了惶恐不安。
  • 主演過《伊豆的舞女》的兩個時代的男神,他們都是娛樂圈的典範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曾先後6次被搬上銀幕。影片表現了少男少女之間初戀的那種朦朧、純真的情感。給了讀者一份清新之感,也淨化了讀者的心靈,把人們帶入一個空靈美好的唯美世界。
  • 《伊豆的舞女》:青春年少的懵懂,是人生第一朵綻開的鮮花
    在懵懂的年紀,留下了一輩子無法忘卻的記憶,那份單純而純粹的情感,是人生第一朵綻開的鮮花,乾淨而清澈,沒有一絲的雜質,如雪般乾淨的感情,也許再也不會有。初戀的純真,是我們內心深處最美麗的風景,一想到情竇初開、有緣無份,空靈而浪漫的唯美心動。
  • 關於女藝伎,關於初戀,最好的電影是《伊豆的舞女》
    講到關於初戀的,也是關於日本藝伎的好電影,我想最好的一部,應當是《伊豆的舞女》了!《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成名作,那是一段經典的愛情,恬靜清淡,而又蘊含深意。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對青年男女之間的故事。初戀的朦朧、純美,總是讓人帶著一點憂傷的。
  •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編織的一個純愛故事,讓伊豆名揚天下,也成就了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愛情神話。所以,一提到伊豆,人們就會聯想起美麗的「舞女」,充滿浪漫唯美的色彩。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柔情蜜意消解在伊豆的旅程中
    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中很出眾的代表人物,於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借鑑了西方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形成了對日本國民文化性的獨特表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會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物哀、幽玄美學,《伊豆的舞女》就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溼漉漉的伊豆舞女,徒勞的美麗與哀愁
    今天,林主將向大家推薦的是川端康成——日本文學界的泰鬥級人物,這次是他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溼漉漉的伊豆舞女,徒勞的美麗與哀愁。日本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傳承自漢唐文化,後經自身孕育蛻變而成的 「物哀」精神。
  • 伊豆的舞女:一場純真的愛戀
    《伊豆的舞女》,我很喜歡的小說,第一次認識川端康成就喜歡了,此後買了他的諾獎作品《千紙鶴》,發現一點也不好看,看不下去,年初,終於硬著頭皮看完了。好像也還可以。記得當時還在聽一個日語電臺,有一次一個主播在念信,我忽然想到《千紙鶴》裡女主人公給男主人公寫的信這個情節,忽然好感動。其實川端康成的《雪國》也還不錯。
  • 《伊豆的舞女》:海鳥跟魚相愛,只是一場意外
    不知怎麼的,kindle給我推送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趁著夜晚冷寂,就欣然讀了下去。那些乾淨而不瑣碎的文字,行文間只留下模模糊糊的影子,在我心中紮下了根,竟讓我久久不能釋懷……川端康成描述的這段短短的故事,發生在涼涼的山中清秋,細雨空濛,一個大學預科生邂逅了一個漂亮的十四歲舞女薰子。
  • 世間最澄澈而又傷感的初戀——《伊豆的舞女》
    這六個版本的電影《伊豆的舞女》分別是:1933年版,田中絹代主演; 1954年版,美空雲雀主演;1960年版,鱷淵晴子主演;1963年版,吉永小百合主演;1967年版,內藤洋子主演;1974年版,山口百惠主演。之所以能夠被翻拍這麼多版是離不開原著的魅力的。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溫柔融化在伊豆的旅程中
    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的傑出代表,他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傳統文化基礎上中,他吸收了西方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形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獨特表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他經常流露出獨特的玄美學,《伊豆的舞女》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好在哪裡?既浪漫又現實,既美好又悲哀
    兩年之後川端康成在新感覺派的主陣地《文藝時代》上發表了《伊豆的舞女》,這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川端康成回歸傳統的一次重要嘗試。《伊豆的舞女》兼具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雙重風格,始終瀰漫於其中的淡淡哀愁容易使人將之與日本文學中的「物哀」傳統聯繫起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和「物哀」的起源之作《源氏物語》相比,《伊豆的舞女》無論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有較大差別。
  • 靜岡伊豆河津櫻
    日期:五天四晚2020.02.18-2020.03.10 之間參考價格:¥29899元 / 人起 2人成團¥16900元 / 人起 6人成團費用包含全程五天中文司兼導及用車全程四晚住宿,海遊亭標準和室房兩晚含早
  • 《伊豆的舞女》——究竟是初戀的進行曲還是葬歌?(上)
    我想談的不是這三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著作,而是他的另一部代表作——《伊豆的舞女》。這本書由眾多小章節組成,有些以敘事為主,有些自傳性質極強,還有的以議論說理為主。從現象到本質,川端康成喜愛撥開事物的表面,一層一層揭露人的本質,從而讓你看到一個不曾發現過的靈魂和世界。書的推薦是這樣介紹的——每個有幻想的人都應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