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傑出的中篇小說。1926年1月至2月間由"文藝時代"發表。《伊豆的舞女》曾先後6次被搬上銀幕。影片表現了少男少女之間初戀的那種朦朧、純真的情感。給了讀者一份清新之感,也淨化了讀者的心靈,把人們帶入一個空靈美好的唯美世界。
根據川端康成同名小說的改編,《伊豆的舞女》不論是清新俊逸的三浦友和,還是山口百惠的清純之美,都仿若將人置身於了這位名家筆下的世界,於此中電影對情感尤為細膩的把握,即使那少男少女間青澀淳樸的愛戀變的如此動人,也在最後使那並非童話的結局回味悠長。
電影裡,整個故事就持續了幾天而已,匆匆離去的傷愛人,美麗而短暫,鮮豔而悽傷,芳草依舊,物是人非,阿燻永遠保存在了記憶中,在文字和影像的記錄裡不會老去。原著文中最後那一段:「船艙的燈光熄滅了,……我聽任淚水向下流,……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只感覺甜蜜的愉快。」也許伊豆旅行前的憂鬱有所排解,但與阿燻離別後的無限惆悵伴隨著回憶與她交往的許多美麗往事的甜蜜,成了一曲青春的讚歌和輓歌。忘情於歲月的流失,痛苦於愛人的擦肩而過,當遺憾不能成為圓滿,就讓她成為記憶,成為往事的酒料。
《伊豆舞女》的結尾濃墨重彩的描述到:「這時我的心情是美好的、空虛的。明天我將帶著老奶奶到上野站去買前往水戶的車票,這也是完全應該做的事。我感到這一切全融為一體了。我的頭腦變成了一泓清澈的水,它一滴一滴溢了出來,最後什麼也沒留下——我心裡快活得甜滋滋的。」引文中出現的「空虛」、「頭腦變成了一泓清澈的水」、「最後什麼也沒有留下」,實際上這正是人們在悲哀中由於心靈的相互交流、相互撫慰而產生的和諧、幸福的一種理想境界。這也許就是因愛情的不唯美,而引申到人格的趨向唯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