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野餐?

2020-12-25 3T生活指南

辭職三個月來,我一直嘗試著有條不紊地找回生活的「另一種」節奏。每周差不多一半的時間聊工作、寫方案、開會,另一半時間用來跟朋友聚會、在家喝咖啡吃早飯、串北京的胡同。經常會有那麼一瞬間,突然感受到虛度光陰的愜意,和隨之而來微小的幸福感。相信比我早一年離開「飛魚秀」賦閒在家的小飛,體會更深。於是我們在走街串巷、酒肉穿腸、的一次次無法觸及靈魂地懇談中,聊出了一個彼此都認為「更幸福」的議題——野餐。

當然,在這之前,我們也有一個共同的疑問:「我們為什麼要野餐?」

之後,我們各自回家打開電腦網頁、社交軟體、影視劇集、世界名著,開始找尋一些關於它的蹤跡與合理解釋。

沃爾特·利維(Walter Levy)曾在《The Picnic: A History》一書裡面寫到,「野餐是伴隨著近代史而來的,從田園生活到城市生活的轉變,村莊沒落,城市興起。」

雖然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已在戶外覓食,但是直到中世紀的狩獵聚會上,人們才開始特意隨身攜帶大量食物同行。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野餐是:

有目的在戶外自然環境中組織聚餐。而這種行為大概出現在500年前左右。

當你去野餐的時候,你其實是想要擺脫平庸。事實上,人們一直幻想野餐能夠把自己帶離城市,回歸到一個更簡單自然的生活狀態。而這種逃離在藝術作品中的表現似乎更明顯。

隨後野餐變成一種流行的休閒行為,富人們可以藉此消遣時間,而藝術家們通過野餐盡情揮灑他們的對田園生活的臆想。

讓我來看看藝術家眼中和畫筆下那些動人的野餐吧~

《草地上的野餐》菲利普德安傑利

《 草地上的野餐》菲利普德安傑利,又名菲利普納波利塔諾(1589?~1629)。這幅畫對大自然的精確描述,顯現出河邊一個動態中的、活靈活現、妙趣橫生的世界:那林地中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變化和一群飛向浩瀚天空的鳥兒;近前,畫家用較小的場景生動地描繪出草地上的野餐以及野餐所用的器皿和食物。

《野餐》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雅姆·蒂索

17世紀,貴婦們身著巴洛克時期的浮誇長裙,舉著水晶酒杯飲酒嬉鬧,男人們則滔滔不絕的談論著文學、藝術、政治、軍事。這時的野餐已經變成了一種特殊的社交形式。

《五月的野餐》帕爾.西涅伊.默西

《五月的野餐》(1873年,帕爾.西涅伊.默西,匈牙利。布達佩斯匈牙利國家美術館藏)畫家描繪了明媚的五月風光,綠草如茵,鮮花盛開,幾位紳士淑女正在午餐,盡情地包攬大自然的景色,享受著自由與幸福,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畫作表達了畫家對自由的渴望與追求,以一種理想主義的色彩,描繪了他心中理想的圖景。

《草地上的午餐》愛德華·馬奈,是關於野餐最著名的畫作之一。

法國畫家愛德華·馬奈創作於1863年,並在落選者沙龍中展出那飽受爭議的《草地上的午餐》,也就是那幅拿破崙想用皮鞭抽打的不朽之作。在那之後,世界畫壇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而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的《船上的午宴》畫的也是野餐主題,那些飽嘗普法戰爭之苦的人們終於在鄉間野外找到了喘息的機會,當時正是摩登生活(La vie Moderne)的開始,人們盡情地嘗試著各種日常生活外的極致,還有什麼比野餐更自然更能撫慰心靈?

《船上的午宴》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
《 一家人的野餐》愛德華·馬奈

馬奈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生於法國巴黎。他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態度,卻深深影響了莫奈、塞尚、凡高等新興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代主義的道路上。他所創作的另一幅作品《一家人的野餐》通過鮮明的色彩對比,形象的展現一家人的尊貴生活以及優雅浪漫的人生境界。

《草地上的午餐》莫奈

而莫奈在一八六五年到一八六七年之間話了好幾件巨幅作品,主題都是『草地野餐。這些畫作裡,莫奈避開了馬奈引起爭議的尖銳道德議題,而以平時優美的畫面抒寫巴黎假日午後公園或戶外森林裡真實的度假遊憩市民生活。

同樣是戶外,同樣是午餐,而且有「茂密高大的樹木綠蔭間篩下一點一點穿過樹隙的陽光」這樣的環境下,莫奈的畫作中出現的人物形象是「兩名女子坐在餐布的邊緣,鋪開蓬蓬的裙裾花邊」,是「樹幹旁斜躺著一名男子,穿白襯衫,黑色小背心,長褲皮靴」,還是「穿著入時的服裝」。

貌似跟野餐不太搭調的莫奈

到19世界30年代,一批著名攝影師開始在閒暇的時候去拍攝那些郊遊的人們,布列松的《馬恩河畔的周日》就好像是把之前的油畫作品搬到了現實生活中。

《馬恩河畔的周日》布列松

那些關於野餐的關鍵詞

中世紀歐洲貴族們的野餐

· 關鍵詞一:狩獵

野餐的最開始,是貴族狩獵後的宴會。《野餐史》(The Picnic: A History)的作者沃特利維(Walter Levy)說,在野外和親朋好友席地而坐吃點食物喝點飲料的行為,其實應該從遠古就有了,只是沒有一個正式的名詞去稱呼它。而演變成書面記載,則可溯及貴族狩獵後在野外進食的習慣。

油畫中拿破崙在狩獵

14世紀末一位法國菲比斯伯爵所著的《狩獵之書》就詳盡地記載了當時歐洲貴族在外進餐的細節:當貴族去狩獵時,貴族的陪侍僕就要在野地搭起桌子鋪上臺布、擺設餐具,由廚師準備清晨出發前就備好的半成品,如火腿和餡餅等處理好,席間飲用的酒水也先在山泉裡冰著,確保入口清涼消暑,等貴族打獵完,疲了渴了,馬上就有食物可吃,過程其實一點都不輕鬆,反而是專屬貴族的一種象徵。這種戶外飲酒作樂的形式,則被視為「野餐」最早的起源。

英國皇室在野外,估計後廚還在備餐(別解釋)

· 關鍵詞二:社交

隨著18世紀的中產階級的出現後,享樂就不只是上流社會的貴族專利。歐洲鄉紳社交也少不了在野外打造精細優雅的餐會,這也成了青年男女互相結識的重要社交場合。

簡.奧斯汀筆下的野餐

簡.奧斯汀的小說及戲劇情節裡,野餐的場景不勝枚舉,男女在風景優美的野地裡,或坐或倚各顯風情,搭上色彩豐富的食材和餐具,人和風景結為一體,這也成為畫家們眼中的最佳作品靈感。

《亂世佳人》裡,16歲的郝思嘉。

· 關鍵詞三:分享

「野餐」(picnic)這個詞更要算是近代的產物,《野餐史》考證,picnic一詞是從法文Pique-nique而來,原指每位參與者應自備食物與酒水茶飲,這個詞後來傳到英國,一群熱愛法國文化的倫敦人組成了野餐社團(Pic-Nic Society),團員每人攜帶餐點到約定的地點,一邊大吃大喝,一邊演演戲,朗誦幾句詩,漸漸的出現了西洋野餐的雛形。

而在東方,野餐的習慣可以追溯到清明寒食節。舊俗農曆3月的寒食節,民間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到了唐朝,寒食慢慢演變為祭祖掃墓的日子,祭掃完畢後就齊聚踏青郊遊,帶去的供品或餐點就在野外當午餐吃掉,也演變成野餐的形式。

尤其古代的女子平時不能出門,而清明節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門的好時節,她們在這一天會精心打扮,早早出門去祭奠先人,然後就踏青遊玩,所以在古代清明節也是女人們的節日,她們可以到郊外賞玩春色,放風箏,然後野餐。由此看來,無論東西方,「野餐」從未改變的意義,就在於「自己攜帶食物,並且與他人分享」的精神。

· 關鍵詞四:野餐籃

而攜帶食物最重要的容器,首推藤編野餐提籃。這種形式的提籃似乎專為野餐打造,只要看見它,就自然而然連想到優雅的草地野餐。但當初人們使用這種籃子,純粹是因為食物放籃中重量可觀,以從前材質來看,藤編最耐重,所以多用藤編提籃。但是名畫給人的印象實在太深刻,以至於到現在,即便輕巧耐重的材質輩出,只要一想到野餐,大家還是會想要用藤編野餐籃裝食物,似乎更感優雅。

各種形式與材質的野餐籃,毫無疑問是野餐這件事中的絕對主角。

· 關鍵詞五:野餐墊

平常人們很難一屁股就在草地上坐下來,但是神奇的野餐墊就像是一塊魔法墊,只要一舖在地,似乎就是宣告:「這塊地方是我們的地盤」,大人得以在瞬間拋開矜持或坐或臥,小孩可以任意奔跑,大家盡情吃喝歡笑,有野餐墊的地方,彷佛就是一個個「家」的延伸。

防潮墊、印花、格子、棉麻、編織毛毯……獨特的野餐墊是你彰顯品味與個人風格的最佳載體。

· 關鍵詞六:自由呼吸

野餐的精神之一,在於回歸大自然與放鬆自我的「自由呼吸」感。以行事低調嚴守本分的日本人來說,賞櫻時節已經演變成了日本野餐的高峰期,家人或同事在櫻花樹或吃燒烤或吃便當,喝著啤酒高談闊論。臺灣也有越來越多人,喜歡在賞花時節,坐在花叢下自擁一片天。

雖然有不少人批評,賞櫻季節是日本野外最吵雜的時刻,賞花的優雅蕩然無存,但某種程度這也是野餐的重點之一:就是人們可以比平常時候更加放鬆,不拘小節。尤其在高度科技化的現代,野餐就是「放鬆喘口氣」的同義詞,這也是野餐風氣之盛,從古到今一路不墜,甚至更加受到歡迎的深層關鍵了。

主題野餐

1988年的白色野餐日是主題野餐界的明星。活動創始人早年旅居國外、1988年回到巴黎時,想辦一場派對,邀請以前的朋友一起參加,參加的人數太多,聚會場地成為問題,於是他把派對場地選在了巴黎西邊的大公園「布洛涅森林」,並約定大家都穿白衣,以方便彼此確認。由於派對很成功,大家在會後相約隔年再以同樣模式再度相會。之後,這個私人的晚餐派對就沿襲此一傳統,演變成巴黎上流圈廣為人知的社交活動。

巴黎白色野餐日

白色野餐作為一項傳統而延續下來。時間定在每年6月白晝最長的那一天,參加人數可以多達一萬人。多年以來由於這個活動舉辦得非常成功,如今已經完全合法化,在全球各地大約有四十多個國家都有類似的主題活動。

我的野餐記憶

看了這麼多異彩紛呈的野餐內容,我們也開始回想自己人生中那些與野餐相關的片段和場景,想來想去最接近的似乎只有兒時的「春遊」了。在那個普天同慶的日子裡,每個孩子都會帶上家裡準備好的食物,和自己心愛的小物件來到公園、山野和田間。

而我的春遊野餐記憶,就不是那麼的美好了。

因為每年(至少小學)春遊我的野餐,基本都是帶著媽媽精心準備的饅頭夾荷包蛋前去赴宴(事實上不春遊的每天上學路上吃的也都是這個)。所以通常都是我獨自在樹後三五口吃完,再去跟同學們追跑打鬧而自己噎得半死。百年不遇的一次家裡多給了點零花錢,偷偷在集合前去買了一罐健力寶,還因為耽誤了集體的出發時間而被老師當場沒收長達數月之久。

————我努力昂起頭,不讓眼淚流下來————

所以直至今日,我的心中依然充滿了對野餐的嚮往。於是我、小飛、和家住芍藥居的商人楊先生,共同組建了一個神秘的生活方式研究機構——3T生活指南,開始了對野餐這件事的探索和親身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斷結識著更多有趣、且志同道合的朋友。

3T精神指引著我們不斷向前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為大家呈現和分享更多「野餐」所帶來的愉悅和美好。當然更重要的,一定是屬於你自己的那頓難忘的——野餐。

我們的野餐之旅就這麼開始了

在去野餐的路上,腳步淡定又從容。

圖片來自網絡及原創。

部分文字來自:

《如何準備一次完美的野餐?》

《野餐:春日和印象派》

《原來,野餐只是有錢人的遊戲》

最美不過夕陽紅

相關焦點

  • 成功的野餐要計劃
    只要風和日麗,春季的周末野餐還是要繼續。成功的周末野餐,當然不是拍腦門就去的,需要做些小籌劃哦。(野餐是一種活動,是活動就需要策劃,不管大小。)考慮5W成功的野餐就是一個轉移場地的小趴體,所以需要考慮5W:誰(who)、主題(what)、時間(when)、為什麼(why)以及怎麼餐(how),這麼捋下來,就是要選個好地點、邀請一幫合適的親朋、帶上東西舒舒服服坐下,吃好喝好玩好。
  • 年輕人為什麼喜歡野餐
    沒有人知道,野餐是怎麼在2020年火起來的。儘管從社會學的角度上看,自從人類的日常進餐場所轉入室內開始,作為一種興趣活動的野餐,可能已經有了數萬年的歷史,但我們必須承認:野餐在今年的受歡迎程度,確實顯得有些不同尋常。病毒的威脅讓人們戴上了口罩,保持著社交距離,但這卻無法阻擋人們和好友一起帶著墊布和鮮花奔向自然的熱望。
  • 野餐布置Vol.01 | 春日就是要野餐!!
    趁著春天還在我們趕緊與大自然約會吧!鳥語花香萬物復甦綠樹成蔭早晨的太陽並不辣還伴著春日的微風在大樹的庇護下我們來了一場野餐!野餐要準備什麼?讓我們拍起來吧!桌遊簡單的桌遊也是可以有的,在享受陽光與綠草的滋潤時,不妨遊戲一下,讓彼此的笑聲蕩漾在公園裡。垃圾袋記得,要帶上垃圾袋,把垃圾殘餘都裝在一起帶走哦!做一個好市民也是基本的素養之一。
  • 親愛的跟隨最近的野餐風,我們去野餐,臺北七大野餐地點總整理
    文/行走的旅遊者親愛的跟隨最近的野餐風,我們去野餐,臺北七大野餐地點總整理「親愛的,我們去野餐吧!」,近年來臺灣吹起了一股野餐風,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們、尤其是臺北人,嚮往著帶著食物在野外或是寬闊的公園草地上席地而坐,沐浴在那種自在的空間、氣氛裡於是不同主題的野餐風格也就這樣紛紛應運而生。而這股有趣的野餐風也吹入了春天的新北市,3/5 由新北市主辦的新北市野餐日今年拉到了位於三重區的大臺北都會公園,說大臺北都會公園,這是二重疏洪道內的所有公園的統稱之名,大家或許更加熟悉的名字應該是幸福水漾公園。
  • 野餐照的終極套路,我們已經摸透了
    經過篩選「野餐」話題下帶有「拍照」標籤的筆記,穀雨數據把「名媛」們的拍照姿勢歸納為六大類。「俯身趴地」成為最主流的野餐照拍攝姿勢。即便戶外多雜草蚊蟲,也阻擋不了精緻女孩們光腳趴地咔嚓一張。當然,如果覺得凹造型太辛苦,博主們還總結了一個萬能法則——「躺就完事了」。將報紙或草帽要輕輕搭在臉上,表情管理也不用擔心了。
  • 帶好裝備去野餐 野餐要警惕4大隱患
    春暖花開的季節,風和日麗的周末,越來越多的市民想遠離市區的尾氣,帶上家人,約上兩三好友,攜帶野餐裝備,自駕到郊外大自然中享受一頓放鬆愜意的春日野餐。  不過,專家提醒,在享受自然風光和野餐樂趣的同時,要注意飲食安全和衛生,一次舒適、快樂的野餐之旅,需要安全作為基礎。食材的安全衛生、野炊工具的質量與清潔,以及烹飪的過程,都會對整個野餐體驗產生重大影響。
  • 我們無法想像遠古時代野餐的快樂
    與文人單調的飲酒賦樂相比,長安貴族婦女的活動要豐富得多。根據「長安士女遊春野步,遇名花則設席籍曹,以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幄。」根據《三月三與唐代上巳詩研究》,這一段史料記載了唐代貴婦在曲江在「仕女們騎著矮馬,帶著精心準備的菜餚,駐足稱心的景觀處,以群布為宴幌飲樂談笑、比賽技藝、笙歌畫船。」
  • 去野餐帶什麼?野餐裝備清單,酒水美食要備足!
    誰不愛野餐呢?在陽光正好的時候逃離城市的喧囂,旋轉跳躍在天地自然間,享受時光減速的愜意,正是出去開心野餐的大好機會。這次,我們為大家精心準備了這份「野餐攻略」,有了它,打造一次完美的野餐體驗就不是難事啦。首先,一定要找對野餐地點,找的好了就成功一半啦。
  • 2020,中國野餐元年
    來源:LinkedIn領英野餐——又稱皮克尼克——在中文裡,這是一個標準的偏正結構的詞語,「野」為偏,「餐」為正。但是,趣味來了,野餐更是一個倔強的詞,它並不屈服於語法結構,正如我們都知道,野餐的真諦從來不是餐,而是野。
  • 北京野餐攻略(野餐地點+野餐帶什麼+戶外野餐裝備)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知道北京適合野餐的地方有哪些?野餐吃什麼食物好?
  • 城市野餐不在「野」不在「餐」而是要「好看」
    根據媒體報導,過去1個月,小紅書野餐相關筆記發布量同比增長13.6倍,其中視頻筆記增長3.4倍。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和杭州成為發布量前五名的城市。疫情後的第一個小長假,野餐給了不能遠遊的都市麗人們一個好去處,成為今年城市生活的新風尚。城市野餐為什麼能火?
  • 郊遊野餐,飲食一定要注意
    夏日無限好,有什麼能比一場愜意的郊遊、一頓美味的野餐更令人嚮往呢?去野餐要注意什麼?野餐應該怎麼吃?今天,我們就好好聊一聊。野餐吃什麼?水是必備品。為了讓身體擁有充足的能量,主食要吃飽,建議選擇鬆軟易消化的饅頭、麵條等食物。野餐小貼士:第一,個人衛生一定要做好。進餐前要洗手,使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動水下洗淨雙手,或者在就餐之前使用手部消毒液。第二,攜帶的食物一定要清洗好。
  • 一年一度野餐季,我們需要準備什麼?
    以周邊遊和自駕遊主導的戶外經濟成了當下的熱門,消費者開始關注野餐裝備、燒烤食材、釣魚技巧和怎麼搭帳篷。蘇寧「五一」消費大數據顯示,從4月29日至5月4日,環比去年同期,汽車用品銷量增長256%,帳篷銷量增長121.18%,野餐墊銷量增長116.67%,野餐已成為「全民狂歡」的消費現象。
  • 對「野餐熱」要做好引導規範
    一張色彩斑斕的野餐布,幾隻手工編織的藤條籃,再配上冷餐、飲料、帳篷、香檳杯……近一個多月來,全國各地悄然颳起一股「野餐熱」, 成為年輕人頗具儀式感的休閒方式之一。疫情放緩後,戶外聚餐成風潮,網友們戲稱2020年成為中國「野餐元年」。
  • 在十六潭野餐
    想要尋個好地方旅行,時間又似乎不太夠,就在家門口逛一逛,又覺得太過枯燥乏味了,不如換個方式,一家大小來場公園野餐,避暑納晾,其樂融融。 一塊色彩斑斕的野餐布,幾個手工編織的藤條籃,再配上冷餐、飲料、帳篷、香檳杯……傍晚時分,在風景怡人的十六潭公園內,城區的居民紛紛走出家門,趁著清涼的秋意,與家人朋友享受難得的休閒時光。 不知從何時起,城區悄然颳起一股「野餐熱」, 野餐成為年輕人頗具儀式感的休閒方式之一。上周末的傍晚,我帶著孩子們來到十六潭公園「趕趟」。
  • 學學李子染的詩意生活,我們也去野餐吧
    看完李子染的「春日鮮花宴」後,腦海裡一直浮現著在天氣好的日子與家人或是三兩好友,一起去宜人郊外,或者是公園草地,鋪一塊舒適好看的毯子,準備一些適合野餐的食物,輕鬆享受詩意生活。為此,我特意準備了「野餐西部走戰略」,打包好心情,享受一次野餐計劃。
  • 一年一度野餐季,我們需要準備些什麼?
    以周邊遊和自駕遊主導的戶外經濟成了當下的熱門,消費者開始關注野餐裝備、燒烤食材、釣魚技巧和怎麼搭帳篷。蘇寧「五一」消費大數據顯示,從4月29日至5月4日,環比去年同期,汽車用品銷量增長256%,帳篷銷量增長121.18%,野餐墊銷量增長116.67%,野餐已成為「全民狂歡」的消費現象。野餐的英文單詞picnic,起源於17世紀的法國。
  • 今天,就應該去野餐!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儀式就漸漸淡出在我們的生活裡了。今天大榜就帶大家重溫一下慢生活時期的野餐時光。收好這份《野餐速成教程》,僅需三步,就能擁有一場完美的野餐。我們這次跑去了321文化創意園的大草坪上體驗了一回。
  • 野餐成功的十個貼士
    一、順應天氣我們都想像野餐應該在理想的天氣裡舉辦,那就是充滿陽光、萬裡無雲的日子,如果是夏季,微風會吹來陣陣涼意。但是根據專業人士,這些氣象條件並不是舉辦成功野餐的必要條件。如果天有點陰,或有點涼,那就穿上一件外套。只要不是壞天氣,都是去野餐的天氣。
  • 周末放送 -【冬天野餐很開心】
    冬天來了,親還想出去野餐麼?哦,當然去啊,為什麼不呢?(小鳥還在樹上歌唱,親怎麼可以宅在家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