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出發,去尋找美好的班級
這裡是【一班一世界】第9次推送
[班級每周一籤,點擊圖片後即可保存]
石頭班的的四張班級座位表
最近從萬能的淘寶上選購添置了一幅磁力片座位表,排起座位來更加方便,宛如行軍布陣一般。從教第11年,所帶班級的座位幾經變遷,好比一個孩子的「女大十八變」,真是「越變越漂亮」了。今天,我就用四張圖回想一下班級座位這件「小事」。
本期作者介紹
吳磊丨任教於衢州市菁才中學,擔任班主任八年連續15個學期被評為優秀班主任。開設有個人公眾號【惟石能言】。
▼
1.「行列式」
這是我從實習開始就面對的傳統座位方式,班級學生一行一列規規矩矩地坐著,就像廣場閱兵隊伍一般整齊。班主任排座位可以類比「插秧」,講究的是勻稱。「話多的孩子不能放一起」,「戀愛苗頭要離遠點」,「最佳位置要留給種子選手」等等都是排座位時必須考慮的潛規則。
這種座位成型的關鍵在於一個強勢的班主任,如果能做到「我讓你坐哪就坐哪」,自然表面上就風平浪靜。但是稍聽民意就會失去控制,尤其是遇到倔強的孩子,偏偏不坐指定的位子,班主任會很頭疼。孩子(家長)要求換座位的正當理由也很多,例如視力不好、個子不高、性格不合等等。所以這樣排座位最佔優勢的往往是「小個子」「近視眼」「成績好」三個特徵具備的孩子。
2.「方陣式」
大概在工作第五年的時候,我受小組學習的啟發,想在所帶高中學段的班級裡搞「小組管理·自主學習」,但是學生被動學習的習慣難改、教師灌輸講授的習慣難改等原因都成了逾越不過的鴻溝。最後我痛下殺手,座位來了個大調整,選取了「方陣式」的座位。
這種座位採用「面對面的小組管理」,七人左右為一個小組,最適合小組活動。這種方式的理念源自課改要求的對學習方式的改變,它拋開黑板、拋開教師,讓學生將學習的核心放在小組自主合作探究上。這種座位的課堂最好是「四面都有黑板」,可惜事實上我們的教室最多只能做到「前後兩面都有黑板」,無論看前還是看後學生的頸椎都受不了。
不過,這時期的座位在小組管理上獲得了突破。座位的組成方式也由自上而下的班主任設置,變為自下而上的學生「雙向選擇」自由組合(即學生民主選舉組長,並填報入組志願,組長錄取組員三步成組);我的班級管理核心也從班委變為「小組長聯席會議」;班級的活動主體、評價主體都變成了小組。這一系列改變也就成了我之後座位調整的「不變的基礎」。
3.「梳子式」
鑑於「方陣式」座位的不盡如人意,結合孩子們的意見做出改變後形成了這種座位。「梳子式」就是將背對投影(投影在黑板左側,教室左前方)的孩子轉個方向,讓他們正面坐如「梳齒」,而另一排看投影沒有問題的孩子則原位不動,成為「梳柄」。這樣既無需轉頭就能看投影,又只需側身便可討論;既對得起「頸椎」,又不改變小組的整體性。
「梳子式」座位作為一種激進變化後的調整,給我更多的啟發是:教育的核心是關注人,當初起意變革座位是為了關注人,現在激進後的冷靜,目的也是關注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當然,如果座位為一端的各種教育行為要做出改變,「關注人」的表現還在於不斷整合教師、學生多方意見,堅持該堅持的,改進該改進的,甚至推倒該推倒的。教育不能不作為,也不圖面子、不求花哨,一切該是以學生為本的作為。
4.「劇場式」
新學期,菁才的課堂裡裝上了衢州市一流的觸控一體機。教學設備的突飛猛進,也讓我思考座位是不是應該與之協調。電子白板的位置與原先投影儀的位置比更靠中心,這就意味著中間的兩排「梳子」看它將變得不再順暢。於是「劇場式」應運而生了。
讓中間兩個小組三人一排分兩行正對黑板而坐,這樣討論比兩人一排分三行要方便,只需要第一排轉轉身子就行。因為本班是7人小組,所以兩組各多出的一個人就坐在兩組之間,二人座。初步定為組長的座位,需要討論時組長離開座位融入組中也不困難。
另外因為三人一排,中間區域座位多出了大量空間,我選擇讓中間排向後靠,以留下一片空地。再看看,覺得講臺也是多餘的,反而阻隔了教師與學生,索性到一角去。
劇場式的座位將更有利於教師在課堂上深入學生,黑板前的這塊空地將是大有潛力的一塊區域,它可以成為師生近距離溝通的平臺,也可以成為課堂活動、班團活動等的小型舞臺。也許這種座位方式將來之成敗就繫於這片「留白」的使用。
作為班主任,我一直希望班級的教室再大一些,放得下更多的東西。但是在有形空間還無法拓展的背景下,這地方還是能容得下我們的無窮想像的。現在的石頭班至少裝得下書櫥,裝得下背景牆,更裝得下自由與民主、開放與包容!
-End-
下周五 再見
欄目編輯丨張丹丹
/ 2017年度班主任帶班藝術及育人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