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公用電話亭是城市的一個標誌,滿足了人們的通信需求。可如今,它卻成為城市中小廣告的棲身地、「牛皮癬」的集中地。公用電話亭會不會退出城市設施的歷史舞臺,諸多探索正在進行。(據中國經濟網8月29日報導)
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手機成為人們的「標配」。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地區行動電話普及率已達到每百人176.7部,移動通話已經成為主流的通信方式。這種情況下,公用電話亭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因為缺乏管護,一些電話亭破舊不堪,甚至淪為違法小廣告的發布平臺,成為城市中一道「扎眼」的風景。
然而,移動通信時代的公用電話亭雖然「失寵」,但卻並非毫無用處。在一些緊急時刻,這種街頭的電話亭還是能夠發揮作用。比如在遭遇危險的時刻,就可以通過這些公用電話報警和求救,或者在手機丟失和沒電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這些公用電話進行聯絡。有調查統計顯示,2018年上半年,北京地區路側公用電話共通話30多萬次,平均通話時間約5分鐘,其中,撥打緊急電話(110/119/120/122)共6.5萬次,通話總時長約20萬分鐘。所以,對於曾經「輝煌一時」的城市公用電話亭,一味地拆除顯然不是上策。
為了彌補城市公用電話亭使用頻率不高的問題,一些地方已經有了成功的嘗試。比如上海市徐匯區在保留電話亭外形和通話功能的基礎上,逐批安裝智能觸屏,並引入圖書借閱、有聲朗讀等內容,將公用電話亭改造為24小時不打烊、設有充電口與免費WiFi的「悅讀亭」,方便市民使用。而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的探索也很有新意。今年3月份,該區將街頭公用電話亭改造為「心願亭」,任何人都可以走進亭內寫下自己的心願和祝福,貼在心願板上。此外,除通話功能外,電話亭還能進行愛心捐款、給手機充電、享受免費WiFi以及查詢城市導覽等。這樣「變身」之後的公用電話亭,既滿足了人們的新需求,也成了城市裡一個新的文化符號。
衡量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要看設施夠不夠現代化,還要看有沒有考慮到人們的具體需求。讓閒置的公用電話亭華麗「變身」,體現了城市的品位和格調,更能凸顯以人為本的城市溫度。(錢夙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