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用電話亭不妨來個華麗「變身」

2020-12-21 河北新聞網

曾經,公用電話亭是城市的一個標誌,滿足了人們的通信需求。可如今,它卻成為城市中小廣告的棲身地、「牛皮癬」的集中地。公用電話亭會不會退出城市設施的歷史舞臺,諸多探索正在進行。(據中國經濟網8月29日報導)

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手機成為人們的「標配」。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地區行動電話普及率已達到每百人176.7部,移動通話已經成為主流的通信方式。這種情況下,公用電話亭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因為缺乏管護,一些電話亭破舊不堪,甚至淪為違法小廣告的發布平臺,成為城市中一道「扎眼」的風景。

然而,移動通信時代的公用電話亭雖然「失寵」,但卻並非毫無用處。在一些緊急時刻,這種街頭的電話亭還是能夠發揮作用。比如在遭遇危險的時刻,就可以通過這些公用電話報警和求救,或者在手機丟失和沒電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這些公用電話進行聯絡。有調查統計顯示,2018年上半年,北京地區路側公用電話共通話30多萬次,平均通話時間約5分鐘,其中,撥打緊急電話(110/119/120/122)共6.5萬次,通話總時長約20萬分鐘。所以,對於曾經「輝煌一時」的城市公用電話亭,一味地拆除顯然不是上策。

為了彌補城市公用電話亭使用頻率不高的問題,一些地方已經有了成功的嘗試。比如上海市徐匯區在保留電話亭外形和通話功能的基礎上,逐批安裝智能觸屏,並引入圖書借閱、有聲朗讀等內容,將公用電話亭改造為24小時不打烊、設有充電口與免費WiFi的「悅讀亭」,方便市民使用。而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的探索也很有新意。今年3月份,該區將街頭公用電話亭改造為「心願亭」,任何人都可以走進亭內寫下自己的心願和祝福,貼在心願板上。此外,除通話功能外,電話亭還能進行愛心捐款、給手機充電、享受免費WiFi以及查詢城市導覽等。這樣「變身」之後的公用電話亭,既滿足了人們的新需求,也成了城市裡一個新的文化符號。

衡量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要看設施夠不夠現代化,還要看有沒有考慮到人們的具體需求。讓閒置的公用電話亭華麗「變身」,體現了城市的品位和格調,更能凸顯以人為本的城市溫度。(錢夙偉)

相關焦點

  • 城市公用電話亭變身廣告牌,過時公用設施何去何從?
    隨後,記者又發現,南京新莊國展中心門前的5個公用電話也全部故障。南京光華路西段,1.4公裡的道路兩側,21座公用電話亭中有13個電話損壞,故障率超六成。日常巡查維護工作跟不上那麼,這些公用電話亭日常維護管理情況如何?
  • 城市公用電話亭:拆撤還是「變身」?
    袁勇攝曾經,公用電話是城市的一個標誌,人們通過那一個個「小亭子」滿足便捷通信需求;可如今,它成為小廣告的棲身地,不少城市中的「牛皮癬」集中地,不僅被遺忘,還破壞市容。公用電話會不會退出城市設施的歷史舞臺,諸多探索正在進行,也期待更多有創意的解決方案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手機幾乎成為每個人的「標配」。
  • 城市公用電話亭可否實現華麗轉身
    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公用電話亭的作用在慢慢地消退,其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被人們遺忘的角落」。如果說在北京街頭還能找到公用電話亭而且部分能用,在其他國內城市,公用電話亭恐怕已經不是「歷史陳跡」,而是基本上只存在於人們的歷史記憶中。
  • 拆除不該是城市公用電話亭的唯一選項
    拆除,當然是處理廢舊城市公用電話亭的一種辦法,可以將更多的城市空間還給市民,目前大多數城市採取的就是這種選擇。但是,拆除不該是城市公用電話亭的唯一選項,城市公用電話亭的命運不能只剩下被拆除。在人人習慣使用手機打電話的今天,城市公用電話亭單獨打電話的功能和作用確實已經基本喪失了。但是,城市公用電話亭具備的應急功能並沒有過時、喪失,相反,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城市公用電話亭依然是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礎服務設施。
  • 電話亭變身「廣告亭」,誰在利用過時公用設施牟利?|荔枝特報​
    閒置電話亭變身 「商業廣告牌」     記者注意到,雖然公用電話已陷入「基本沒人用」、「故障無人修」、「IC卡買不到」的尷尬境地,但電話亭卻被「開發」出了新用途。   一位自稱是合作廣告商的人員向記者提供的報價顯示,南京市單個公用電話亭廣告費用為1500元兩周,算下來基本上合到100塊錢一天。
  • 讓公用電話亭注入時代新元素
    市民盛讚公用電話亭是便民亭、為民亭,是上海街頭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然而,隨著電信事業的發展,開始是家家戶戶陸續裝上了電話座機,隨後又人人用上了手機,昔日「街邊風景」公用電話亭喪失了「用武之地」,如明日黃花,風光不再。全市「零通話」的電話亭越來越多,而維護的成本卻越來越大,對此怎麼辦?把它作為「無用」的過時物加以拆除,是一種最簡單的辦法。不過,這將導致一種資源的浪費,為明智者所不取。
  • 徐匯區改造舊電話亭 變身家門口的「悅讀亭」
    「悅讀亭」亮相徐匯衡復歷史風貌保護區 /徐匯區文化局供圖是任其變成擺設、成為城市環境中的一道新「傷疤」,還是在保留一定數量電話亭滿足緊急聯絡的需求後一拆了之,抑或是積極更新,促其成為城市風景中的一處新「亮點」?  徐匯區給出了自己的探索之道:把舊電話亭改造成為家門口的「共享悅讀亭」,用靈活的形式與主題滿足市民對閱讀的各種需求,助力「文化徐匯」的發展,也把這批公共資源再度盤活。昨日,首批6個「悅讀亭」在徐匯衡復歷史風貌保護區內亮相。
  • 公用電話亭 城區已難覓蹤影
    而曾經紅極一時的公用電話亭卻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22日,記者走訪棗莊市中區多條主幹大街發現,已難覓公用電話的身影。五十歲婦女也愛玩微信  當下,手機幾乎成了每個人手中必備的通訊工具,用手機打電話、發簡訊甚至不太著急的事情用QQ、微信交流已經成為了人們習以為常的聯繫方式。
  • 老舊公用電話亭化身心願亭 小亭子傳遞城市溫度
    老舊公用電話亭化身心願亭 小亭子傳遞城市溫度 2018-03-07圖為「心願亭」。定海區旅遊局提供  走在大街小巷不難發現,公用電話亭有的已淪為小廣告窗口,有的則損壞嚴重,還有的虛有其表不能通話,公用電話亭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  定海區文明辦副主任徐燕紅表示,隨著手機普及度越來越高,公用電話亭已然褪色了,「但當我們為電話亭賦予了新的含義,為它換上新的色彩,它就成為了城市一抹新的風景線,而這也是文明城市建設的開端。」
  • 公用電話亭尷尬求生:IC卡停售 幾乎沒有人使用
    根據《今日早報》報導,截至2005年左右,杭州的公用電話亭數量曾達到2300餘個,遍布杭州的大街小巷、學校、部隊、風景區。  然而,時過境遷,公用電話亭已經不復曾經的輝煌。上述報刊亭老闆感慨道:「我好幾年前就不賣IC卡了,IC卡每次用的時候都要插入,金額用完還不能充值,用完一張是一張,手機逐漸普及後,大家就陸陸續續不再來買了,尤其是現在手機打電話很便宜,隨時隨地都能打電話,用不著跑到外面找電話亭了。」  北京聯通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如今已經不再售賣IC卡,因為沒有市場,依然存在的小部分電話亭使用者也是通過「交通一卡通」來打電話。
  • 公用電話亭尷尬怎樣破解?中學生出妙招
    公用電話亭曾遍布城市街頭,串聯著通話雙方綿綿不絕的情思,傳遞著線路兩端的喜怒哀樂。然而,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公用電話亭越來越陷入無人問津的境地。如何改善公用電話亭尷尬求生的局面?來自北京市第五中學的高二學生張硯衡和李嘉睿,在調研後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 人人都有手機 公用電話亭該「下崗」了?
    「目前,全縣公用電話亭不足30臺,且已經停售IC卡。」梁磊介紹,這些公用電話亭主要分布在幾所高校和市看守所,並且是這些單位主動提出要求保留做應急之用。  該負責人表示,2009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同時發放了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手機用戶的增長量十分迅猛,導致語音業務逐漸被冷落,「公用電話亭代表了城市形象,且能提供應急服務,當它的使用率低至基本無人會用時,就會被時代淘汰。」
  • 公用電話亭成擺設 電信:暫不拆
    公用電話亭成擺設 電信:暫不拆   本報訊(實習生潘雪娜)近日,有網友在河池網網絡問政專區建議,河池城區公用電話亭或拆出或重建。對此,電信部門回應稱,暫不拆除此類公用設施。
  • 公用電話亭遭冷落 曾惠及市民的公共設施今面臨淘汰
    十五六年前,公共電話亭曾火爆一時,有張IC卡是一件很方便的事。但隨著手機的發展和普及,公用電話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它們佇立在各條街道上,但卻很少被來往注意。「我已經很多年都沒用過了,」被採訪的80後的王先生表示關於公用電話的記憶要追溯到9年前,「以前上學的時候還經常用,因為那時公用電話的資費比手機話費便宜多了,學校裡經常得排隊打。」在這個智慧型手機已經普及的時代,公用電話亭被遺忘在街角,話機上落滿灰塵。圖為北京西站北廣場,一排公用電話已被廢棄,兩端入口已被圍欄圍住。
  • 人手一部手機的時代,你認為還需要公用電話亭嗎?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當下,公用電話亭很難再起到原有的作用,日漸衰落是不難理解的。但公用電話亭是不是就該消失?純粹打電話的公用電話亭時代已經過去,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公用電話亭需要「轉身」,走哪一步?在通訊不便的時候,公用電話亭滿足了市民撥打電話的需求。而如今的公用電話亭幾乎已成為一種裝飾。可以說公用電話亭經歷了時代的變遷,是「時代的見證者」。實際上,儘管公用電話亭利用率低下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但它仍然具有作為城市基本服務設施一部分的現有價值。
  • 你最後一次用公用電話是什麼時候?很多00後沒見過的公用電話亭
    曾遍布街頭的公用電話亭,承載著一代人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這些年,一路見證著城市發展的電話亭,現在還好嗎?公用電話的發展也鐫刻著社會的進步和城市的變遷。從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背景的影視作品中也能看到,最初的公用電話是這樣的:一座大院或者一幢居民樓只有一部電話,接到電話了,傳呼員就在專門的本子上記錄:誰打來的?電話號碼是什麼?方便居民回撥。20世紀90年代,公用電話開始在街頭出現,極大地滿足了公眾的通信需求。1996年公用場所正式開通無人值守公用電話??IC卡電話。一時間,這種公用電話成為城市設施完善的體現,也是電信部門的主要收益點。
  • 公用電話
    原標題:公用電話   上海是一個由弄堂構成的城市,弄堂口總會有一個公用電話亭,當年叫傳呼電話。   阿拉弄堂口,看傳呼電話的是一個老頭,矮小的個子,光禿禿的腦門,走起路來風風火火、搖搖擺擺,像一隻鴨子。   上世紀六十年代,居民對公用電話十分依賴。
  • 這或許是上海最後一爿公用電話亭 78歲的她想守住時代的回音
    27年來,沈玉琇留在這隅不足五平米的角落,守護著或許是全上海最後一爿公用電話亭。從1952年上海第一部傳呼電話誕生以來,光陰變遷。1993年,福州路614弄弄堂口的這爿公用電話亭,交棒沈玉琇管理。此後的十年裡,電話亭前人來人往,上演一幕幕家長裡短。沈玉琇細心地保存著好幾本公用電話日報表,幾月幾號哪戶人家打了幾分鐘電話花了幾塊錢,一筆一划記得清清楚楚。
  • 百年公用電話亭正在變!變!變!
    如果把城市比作公共客廳的話,那麼遍布於街頭的公共設施必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點綴。在上海街頭,有一樣公共設施已經靜靜陪伴了我們近百年,那就是"公用電話亭"。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公用電話亭,似乎漸漸成了擺設。但最近,它們正悄然變身。
  • 北京市有多少個公用電話亭?別讓街頭電話亭「形同虛設」
    隨著手機的普及,城市的公用電話和家庭固定電話的使用率大幅度減少。但是,作為一種應急通訊工具,公用電話必不可少。  10月19日至22日,筆者去一些地方辦事時,每當遇有街邊有公用電話亭,都會拿起電話筒聽一聽,看看還能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