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電話亭尷尬怎樣破解?中學生出妙招

2020-12-21 央廣網

公用電話亭曾遍布城市街頭,串聯著通話雙方綿綿不絕的情思,傳遞著線路兩端的喜怒哀樂。然而,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公用電話亭越來越陷入無人問津的境地。如何改善公用電話亭尷尬求生的局面?來自北京市第五中學的高二學生張硯衡和李嘉睿,在調研後開出了自己的藥方。在剛剛落幕的第38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他們的這一研究拿下了社會科學類一等獎。

問卷調查

公用電話呼叫服務不可廢棄

出生於千禧年之後的00後們,可謂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智慧型手機的存在對他們來說自然而然,公用電話亭只是偶爾充當著應急的角色。「有一次手機沒電了,用過一次公用電話。」張硯衡回憶說,「那也已經是兩三年之前的事情了。」

雖然用得少,但是見的卻不少。在學校附近、居住的小區周邊,兩個人經常能見到略顯破敗的電話亭,見諸報端的對其尷尬求生局面的討論也引發了兩個人的關注。他們開始意識到,曾經作為城市必要公共服務設施的公用電話亭,逐漸成為了人們身邊的「閒置資源」;新的時代發展背景下,如何提高他們的利用率?又需要與時俱進地添加哪些功能?他們對此展開了問卷調查。

調查顯示,只有1.27%的被調查者表示經常使用公用電話亭,16.03%的人表示偶爾使用,多達82.7%的人表示不會使用公用電話亭。在呼叫用途的調查中,24.05%用於緊急呼叫,8.86%用於日常使用,另有8.02%用作他用;66.24%的人表示不使用。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電話亭的呼叫功能可以被取消了呢?

兩個人又查詢到這樣一組數據,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北京聯通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公用電話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主要為社會公眾提供通信服務和公益信息服務。據統計,2016年共發生通話1900萬分鐘;應急公益通信服務(110、119等)102萬次、780萬分鐘。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公用電話至今仍然為部分市民提供了大量的通信服務。同時,公用電話亭作為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礎服務設施,是社會公眾在緊急情況下獲得救援的通道,在保障人們生命安全、減輕災害損失、維護社會治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見,現在的公用電話亭僅在提供呼叫服務這一點上就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

在保留呼叫功能的前提下,又該增加哪些新功能呢?調查後他們發現,呼聲最高的是「手機充電」,其次為「地圖、導航等服務」,再次為「應急品售賣」;WiFi發射的提議也頗受歡迎。

問卷結果還顯示,除了手機的普及讓公用電話亭降低了使用的必要性之外,電話亭的衛生條件差也是讓人對其難以產生使用興趣的原因之一。「改造不僅要解決新功能的開發,還有維護的工作要做。」張硯衡說。另外,通過收集反饋,改造外形、以引起公眾注意也是改造的重要部分。

相關焦點

  • 城市公用電話亭變身廣告牌,過時公用設施何去何從?
    曾幾何時,公用電話亭是市民生活中重要的通信聯絡工具,也是城市的標誌性設施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隨著移動通信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公用電話亭逐漸沒落。近日,江蘇新聞廣播記者在南京,蘇州,鎮江等城市街頭調查發現,公用電話亭已陷入「基本沒人用」、「故障無人修」、「IC卡難買到」的尷尬境地。
  • 城市公用電話亭:拆撤還是「變身」?
    在此背景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公用電話已經是一種「被遺忘的存在」。記者發現,儘管依然有不少公用電話亭矗立在路邊,但是,上面貼滿了各類小廣告。記者近日在北京市西城區針對公用電話現狀進行了隨機走訪。在一段約3公裡的道路內,記者共發現了20部公用電話,在一處公用電話密集的區域,記者停留觀察了近2個小時,發現該區域附近的3部公用電話都一直無人使用。
  • 公用電話亭尷尬求生:IC卡停售 幾乎沒有人使用
    時過境遷  公用電話亭存在於很多「80後」、「90後」的記憶裡,在十五六年前,公用電話亭曾火爆一時,有張IC卡是一件很方便的事,北京商報記者曾經也是IC卡的擁躉者,在中學時期都是靠著IC卡和公用電話跟家裡聯繫,電話亭前面排著的長隊也曾經是校園一景。
  • 讓公用電話亭注入時代新元素
    市民盛讚公用電話亭是便民亭、為民亭,是上海街頭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然而,隨著電信事業的發展,開始是家家戶戶陸續裝上了電話座機,隨後又人人用上了手機,昔日「街邊風景」公用電話亭喪失了「用武之地」,如明日黃花,風光不再。全市「零通話」的電話亭越來越多,而維護的成本卻越來越大,對此怎麼辦?把它作為「無用」的過時物加以拆除,是一種最簡單的辦法。不過,這將導致一種資源的浪費,為明智者所不取。
  • 公用電話亭 城區已難覓蹤影
    而曾經紅極一時的公用電話亭卻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22日,記者走訪棗莊市中區多條主幹大街發現,已難覓公用電話的身影。五十歲婦女也愛玩微信  當下,手機幾乎成了每個人手中必備的通訊工具,用手機打電話、發簡訊甚至不太著急的事情用QQ、微信交流已經成為了人們習以為常的聯繫方式。
  • 拆除不該是城市公用電話亭的唯一選項
    公用電話亭何去何從,是擺放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拆除,當然是處理廢舊城市公用電話亭的一種辦法,可以將更多的城市空間還給市民,目前大多數城市採取的就是這種選擇。但是,拆除不該是城市公用電話亭的唯一選項,城市公用電話亭的命運不能只剩下被拆除。
  • 公用電話亭成擺設 電信:暫不拆
    公用電話亭成擺設 電信:暫不拆   本報訊(實習生潘雪娜)近日,有網友在河池網網絡問政專區建議,河池城區公用電話亭或拆出或重建。對此,電信部門回應稱,暫不拆除此類公用設施。
  • 城市公用電話亭不妨來個華麗「變身」
    曾經,公用電話亭是城市的一個標誌,滿足了人們的通信需求。可如今,它卻成為城市中小廣告的棲身地、「牛皮癬」的集中地。公用電話亭會不會退出城市設施的歷史舞臺,諸多探索正在進行。(據中國經濟網8月29日報導)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手機成為人們的「標配」。
  • 公用電話亭遭冷落 曾惠及市民的公共設施今面臨淘汰
    十五六年前,公共電話亭曾火爆一時,有張IC卡是一件很方便的事。但隨著手機的發展和普及,公用電話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它們佇立在各條街道上,但卻很少被來往注意。「我已經很多年都沒用過了,」被採訪的80後的王先生表示關於公用電話的記憶要追溯到9年前,「以前上學的時候還經常用,因為那時公用電話的資費比手機話費便宜多了,學校裡經常得排隊打。」在這個智慧型手機已經普及的時代,公用電話亭被遺忘在街角,話機上落滿灰塵。圖為北京西站北廣場,一排公用電話已被廢棄,兩端入口已被圍欄圍住。
  • 人人都有手機 公用電話亭該「下崗」了?
    「目前,全縣公用電話亭不足30臺,且已經停售IC卡。」梁磊介紹,這些公用電話亭主要分布在幾所高校和市看守所,並且是這些單位主動提出要求保留做應急之用。  該負責人表示,2009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同時發放了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手機用戶的增長量十分迅猛,導致語音業務逐漸被冷落,「公用電話亭代表了城市形象,且能提供應急服務,當它的使用率低至基本無人會用時,就會被時代淘汰。」
  • 電話亭變身「廣告亭」,誰在利用過時公用設施牟利?|荔枝特報​
    近日,荔枝特報記者在南京、蘇州、鎮江等城市街頭調查發現,公用電話已陷入「基本沒人用」、「故障無人修」、「IC卡難買到」的尷尬境地;而不少電話亭則變身為「商業廣告牌」,公用設施多出了一絲商味兒。      南京:半條街公用電話成擺設   南京太平南路是通往著名景點夫子廟的主要道路。該道路南北長2公裡左右,道路西側沿線分布7座電話亭。
  • 人手一部手機的時代,你認為還需要公用電話亭嗎?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當下,公用電話亭很難再起到原有的作用,日漸衰落是不難理解的。但公用電話亭是不是就該消失?純粹打電話的公用電話亭時代已經過去,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公用電話亭需要「轉身」,走哪一步?在通訊不便的時候,公用電話亭滿足了市民撥打電話的需求。而如今的公用電話亭幾乎已成為一種裝飾。可以說公用電話亭經歷了時代的變遷,是「時代的見證者」。實際上,儘管公用電話亭利用率低下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但它仍然具有作為城市基本服務設施一部分的現有價值。
  • 這或許是上海最後一爿公用電話亭 78歲的她想守住時代的回音
    27年來,沈玉琇留在這隅不足五平米的角落,守護著或許是全上海最後一爿公用電話亭。從1952年上海第一部傳呼電話誕生以來,光陰變遷。1993年,福州路614弄弄堂口的這爿公用電話亭,交棒沈玉琇管理。此後的十年裡,電話亭前人來人往,上演一幕幕家長裡短。沈玉琇細心地保存著好幾本公用電話日報表,幾月幾號哪戶人家打了幾分鐘電話花了幾塊錢,一筆一划記得清清楚楚。
  • 老舊公用電話亭化身心願亭 小亭子傳遞城市溫度
    老舊公用電話亭化身心願亭 小亭子傳遞城市溫度 2018-03-07圖為「心願亭」心願板。定海區旅遊局提供  原來,這是一座由街頭公用電話亭改造的「心願亭」,任何人都可以走進這裡寫下自己的心願和祝福,貼在心願板上,靜靜期盼美夢成真。圖為「心願亭」。定海區旅遊局提供  眾所周知,公用電話亭曾是民眾生活中重要的通信聯絡工具,然而,隨著近年來固定電話、手機等通信工具的普及,公用電話亭逐漸被「冷落」。
  • 你最後一次用公用電話是什麼時候?很多00後沒見過的公用電話亭
    曾遍布街頭的公用電話亭,承載著一代人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這些年,一路見證著城市發展的電話亭,現在還好嗎?公用電話的發展也鐫刻著社會的進步和城市的變遷。從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背景的影視作品中也能看到,最初的公用電話是這樣的:一座大院或者一幢居民樓只有一部電話,接到電話了,傳呼員就在專門的本子上記錄:誰打來的?電話號碼是什麼?方便居民回撥。20世紀90年代,公用電話開始在街頭出現,極大地滿足了公眾的通信需求。1996年公用場所正式開通無人值守公用電話??IC卡電話。一時間,這種公用電話成為城市設施完善的體現,也是電信部門的主要收益點。
  • 北京公用電話亭將統一樣式 使用一卡通可打電話
    目前有6種樣式三年內實現一卡通打電話  本報訊(記者蒲長廷)今年起,北京將規範治理公用電話亭。街頭樣式各異的電話亭將在三年內統一樣式顏色,並且實現一卡通話機,市民使用公交一卡通可打電話。  這是記者上午從市政市容委獲悉的。
  • 公用電話
    原標題:公用電話   上海是一個由弄堂構成的城市,弄堂口總會有一個公用電話亭,當年叫傳呼電話。   阿拉弄堂口,看傳呼電話的是一個老頭,矮小的個子,光禿禿的腦門,走起路來風風火火、搖搖擺擺,像一隻鴨子。   上世紀六十年代,居民對公用電話十分依賴。
  • 城市公用電話亭可否實現華麗轉身
    近日,媒體記者在北京走訪東四、龍潭湖等旅遊者或居民比較集中的幾條代表性街道,調查幾乎被人遺忘的街頭公用電話亭的現狀,發現地圖導航APP上顯示出來的公共電話亭如今要麼並不存在、要麼電話均已不能使用,也有能用而沒人用的情形。詢諸附近路人,多數人不用公用電話,也不知道公用電話還能用。
  • 7月起,聯通公用電話全面停止服務
    對於許多90後來說,路邊的公用電話亭已是遙遠的回憶,在90年代,手機只有老闆級別的少數人才擁有,大多數人都是通過公用電話來與他人聯繫。公用電話又分兩種,一種是話吧、另一種則是公用電話亭。
  • 路邊公用電話亭「閒」得尷尬 該何去何從?
    曾幾何時,公用電話亭是人們解決通訊問題的首要選擇。在那個通訊條件並不發達的年代,經常可以看見在電話亭外,有人持卡排隊等候。而如今,在幾乎人人都有手機的網際網路時代,曾經風光無限的公用電話亭已成「被遺忘的角落」。那麼,這些至今屹立街頭的公用電話亭該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