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搶玩具就是霸道?背後的原因要了解,3招讓孩子聽話照做

2020-12-17 龍漁教育

三歲的豆豆有一個壞習慣,就是看到其他的小朋友有新的、好玩的玩具,就會一把搶過來,抱在懷裡不放,然後把別人的玩具拿回家。

有一天,表妹來家裡玩。開始的時候,豆豆還讓著表妹,沒一會,他就不幹了,自己的玩具都不給表妹碰。表妹帶來了一個漂亮的公仔,豆豆看到了,跑過去把公仔從表妹的手裡搶了過來。

表妹不樂意便和豆豆爭搶起來,然後,豆豆用力把表妹推倒了,表妹隨即嚎嚎大哭。豆豆媽媽聽到哭聲趕緊跑過來,生氣地把豆豆手裡的公仔奪了過來還給表妹妹。

小區裡有幾個和豆豆同齡的小朋友,大家經常在一起玩。而豆豆特別能搶玩具,每當他搶了別人的玩具,大人們就會拿其他的玩具去哄被搶了的孩子。

豆豆媽經常教育豆豆不能搶別人的玩具,要友好相處。但是無論媽媽怎麼說都不管用,豆豆還是一如既往地搶別人的玩具,搶不過就會又哭又鬧,這時候,人家的家長看到了這種情況一般都會勸自己的孩子讓著豆豆,把玩具讓給他玩一會兒。

令人費解的是,豆豆媽每次帶著豆豆去文具店或商場時,他對各種文具和玩具都沒有多大的興趣。可是去到幼兒園,他看到其他小朋友很好看的學習用具或者好玩的玩具,就很想要,並且經常是不由分說,上去就搶。

為此,豆豆經常和小朋友發生爭執,挨老師的批評。然而,即便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後,豆豆也不會格外喜歡和珍惜,總是隨意地扔在角落裡。

媽媽經常對他說,如果有自己喜歡的玩具,可以告訴媽媽,到時給他買,不能隨便搶別人的東西。即使這樣,豆豆還是改不了搶別人玩具的毛病。

豆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處於自我意識的時期,剛剛建立「我」的概念,還不能正確地區分自己和其他的事物,更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3歲左右的孩子,他們心裡會認為,不管誰手裡的玩具,都是我的,我可以隨便玩,因此,就會出現看到別人拿什麼就上去搶的行為。

如果孩子長期以往,不顧他人感受、不為他人著想,勢必會影響孩子與他人之間的社交關係發展。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正確地引導,而不是強制地從孩子手上奪回玩具就了事。

那麼,對於經常搶玩具的孩子,父母應當如何引導呢?

在孩子搶玩具時,我們應當深入了解孩子搶玩具背後的原因和動機,根據美國經濟學家凡勃侖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奇特的消費傾向,就是某個商品的定價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人們反而越容易購買。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凡勃倫效應」。對於孩子來說,也有這樣一種心理:玩具越不是自己的,孩子越覺得好。

比如有一個玩具,平時根本沒人玩,一直安置在角落裡,孩子看到了也不玩。當有一個孩子拿起來玩時,他就覺得這個玩具好,認為這個玩具好玩、有趣,就會想方設法地搶到手裡自己玩。

類似的情況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比如說,有的人本來自己都擁有某樣東西,但是看到別人也擁有,就覺得別人的好,甚至有一種怪異的思想:「別人家的孩子」「飯是別人家的香」等。

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正確對待,並有意識地進行引導,避免孩子的個性朝不良方向發展。

孩子搶奪玩具的行為並不是蠻橫霸道、不能教育的。如果孩子強行搶走別人的玩具,父母要馬上介入,並告訴孩子:那是別人的玩具,想要玩必須得徵得別人的同意才行。

在經過勸說後,如果孩子既不去和玩具的主人商量,又霸道地不歸還,媽媽就要強行把玩具還回去,給他樹立這樣一種觀念:搶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當孩子搶玩具成了習慣,就會面臨這樣一個後果:其他的小朋友都不喜歡跟他一起玩,也會失去好多朋友。

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讓他體驗由此帶來的失落感,同時告訴他:因為你總是搶別人的玩具,人家就不跟你玩了,以後不能搶人家的玩具了。

同時,可以鼓勵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或者輪流玩,讓他體驗到合作遊戲帶來的愉悅感,孩子也就學會分享和合作。

當孩子搶奪玩具時,父母可以試試以下三個方法對孩子進行引導:

1、教孩子分清物權

孩子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不能清楚地分辨事物的所屬關係,這個理解需要一定的過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東西,同時也讓他記住屬於別人的東西,教會孩子分清物權。

孩子的記憶力是很厲害的,不僅能認識並記住屬於自己的東西,還會強烈地維護自己的東西,往往還會把不屬於自己的物品也誤認為是自己的,尤其是他喜歡的,更是迫不及待地要抓在手裡。

因此,幫孩子分清物權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搶奪玩具的行為,讓他明白,不能隨便搶別人的東西。

2、教孩子禮貌地說出自己的要求

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表達能力還未完善,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沒有辦法完全說清楚,因此,直接搶過來是最有效的辦法。

因此,對於孩子的搶奪行為,父母在及時制止的同時,也要教他用文明的語言禮貌地說出自己的要求,來杜絕他搶奪別人的東西。

比如可以和孩子這麼說:「寶寶想玩這個玩具對不對?那我們不能去搶別人的哦,那樣子是不對的。你和哥哥說,可以借給我玩一下嗎?我玩一會就還給你。」

孩子並非天生就喜歡搶奪東西,只是他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去借。所以,父母應當教會孩子說出自己的要求。

這樣不僅加強孩子的禮貌觀念,也讓他明白,講文明懂禮貌才能成為受歡迎的孩子。

3、幫孩子建立交換的意識

當孩子搶奪他人的玩具得不到時,孩子的心理是這樣的:不給我?那我就搶過來。此時,父母應當及時提醒,禁止用否定性的評價,更不要要喝斥孩子。

可以指導孩子建立交換的意識,為他積累交換的經驗,從而教孩子不再搶奪。比如,文中豆豆的媽媽,可以這麼提醒豆豆:「豆豆,你想玩一下表妹的公仔對嗎?那好,豆豆用自己的玩具汽車和表妹換過來玩一下吧。」

相信有禮貌地交換玩具玩耍,孩子會很樂意的。當孩子有了第一次成功交換的經驗之後,以後也會樂於用這種方式跟小朋友交往。在為孩子做了一次引導後,就要支持、鼓勵孩子自己去進行交換,來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END

作者簡介:池沐,多平臺原創作者,專注親子教育,用溫暖的筆觸,寫深情的文字,做精益父母,關注我,一起攜手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這三個原因
    那麼,孩子不聽話,是孩子的問題嗎?不,有可能是這三個原因——1 沒有深入了解孩子如,2歲左右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萌芽期,他們會在心裡不斷地問「我能做我自己嗎?」所以,他的「不」只是在證明自己的獨立性。這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選擇。
  • 文墨軒練字: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我們調查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以下一些原因是家長的如:家長過去嬌慣孩子,孩子養成說一不二的壞習慣,現在不聽話了。家長粗暴,經常打孩子,孩子反感他們。家長曾傷害過孩子的自尊心。家長沒有起到模範作用,孩子對家長不服氣。孩子經常挨訓,已經和家長形成對抗心理。家長冤枉孩子,孩子很委屈,所以不聽話。家長對孩子說話時態度不好,語言不文明,不尊重孩子。
  • 孩子總是搶別人玩具?凡勃倫效應在作怪,家長不妨這樣處理
    一、孩子總是搶別人玩具?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凡勃倫效應,由於這個效應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凡勃倫所先發現的,所以這種情況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 孩子搶奪其他孩子的玩具也是屬於這種情況,他們總是認為玩具還是其他人的好,所以才會出現很多的情況。
  • 兩歲寶寶總亂扔玩具,叛逆期到來如何引導?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
    其實,家長在面對很多育兒問題的時候,都會進入一個誤區:那就是  急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沒有去深究問題背後的原因。  想要從源頭上有效地解決孩子的問題,先找到原因才是正確的方法。理解孩子亂扔玩具背後的原因,家長就不會感到生氣或者是焦慮了。
  • 孩子受委屈總哭怎麼辦?父母學會3招,巧妙改善孩子「蛋殼心理」
    跟當幼兒園老師的朋友甜甜聊天,說起幼兒園孩子,她說:「班上有一個4歲左右的小女孩,人挺乖巧,就是經不住說。比如她搶了小朋友玩具,告訴她不要搶玩具,要分享玩耍,她就會覺得受了委屈,就會哭。」我反問她:「那她的爸媽對這件事怎麼看呢?」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學會「糾正型結果」,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同時打罵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孩子們的叛逆心,可能會變得越打越犯,越罵越不聽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呈直線下降,最終導致孩子和家長的關係越走越遠。同時家長們也一定要注意,在糾正孩子錯誤的時候,一定要就事論事,只和孩子討論錯誤,當然糾正型教育也可以伴隨一些「小懲罰」,例如「三天不能看動畫片,將孩子喜歡的玩具沒收一段時間,」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了事就必須承擔。
  • 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父母三種錯誤做法危害大,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JoJo媽帶JoJo在樓下小區玩耍,很多小朋友拿著自己的玩具在一起玩耍。突然有一個3歲左右的小男孩搶走了JoJo手上的泡泡機,JoJo瞬間坐到地上大哭起來。小男孩的媽媽也在旁邊,看到她家孩子搶走別人的玩具,她動都沒動,揮著手說,「小孩子家的爭搶,我們不用管,讓他們自己解決吧」。
  • 孩子出門啥都怕,在家卻橫行霸道:大多數原因都是出在父母身上
    其實我在身邊見過很多這樣的孩子,在家裡做事恃強凌弱,性格霸道強勢,遇到不滿意的事情就發脾氣誰也不服,經常對父母大喊大叫,但他們一旦到了外面就很聽話,做事說話很謹慎,甚至有時表現出膽小的樣子,他們在被欺負時一聲不敢吭,更別提反抗了。
  • 孩子「玩具被搶」,通過孩子的反應,就能了解孩子的性格
    孩子「玩具被搶」,通過孩子的反應,就能了解孩子的性格1.不哭不鬧,去找大人幫忙這類孩子的性格是比較沉穩的那種,懂得如何正確的處理困難,心思比較細膩。1.讓孩子了解別人的感受一個不了解別人感受的人,是很難體諒別人的。雖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這些你或許不想讓孩子過早知道。但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體諒父母的辛苦,對孩子卻是不無益處的。
  • 2-4歲的孩子無端哭鬧,不外乎這7種原因,家長了解後應對更自如
    進入兩歲以後,他就時不時地無端哭鬧,在我眼裡,他就是在用無理取鬧挑戰我的底線。那天本來是一個好心情要帶他出去玩,結果走到電梯那一刻,愉快的一天就結束了。當時電梯門口有3個人在等電梯,他非要按,個子又不夠高。別人還著急,我就強行把他抱回家,先哭了一場。
  • 孩子喜歡摔東西,可能是進入了叛逆期,要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但是孩子不僅僅會帶給我們驚喜,還會給我們製造很多的麻煩,尤其是在孩子到了兩周歲左右的時候,即到了「可怕的兩歲」,會特別不聽話,比如孩子特別喜歡摔東西,無論是飯碗還是玩具,只要自己不高興了,就會把這些東西摔在地上,讓家長十分頭疼。
  • 孩子哭鬧要買玩具,媽媽沒有打罵,說了一句話,孩子乖乖聽話
    前不久看到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四五歲左右的孩子在超市購物。按照這個年紀的通病,肯定會拉著他媽媽給他購買玩具。果不其然,小男孩的腳步停在了玩具區,看上一款遙控汽車。他開始扯媽媽的衣角,對其撒嬌,小男孩的媽媽蹲下了身子,輕輕地詢問孩子:「這種類型的玩具家裡有很多,你確定要買嗎?」
  • 孩子淘氣不聽話怎麼辦
    孩子在家庭的希望,每個孩子本身都是可愛的,善良的,活潑的,孩子愛動,愛鬧,愛淘氣,是天性,孩子很聰明,可就是淘氣不聽話,經常頂撞自己,不聽話淘氣的孩子家長該怎麼教育呢?1、理解孩子:家長要知道,小孩子淘氣不聽話是很正常的,小孩子本身就是活潑好動的,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要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想法,,淘氣不聽話是孩子的好奇心在起作用
  •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比在家更聽話?讀懂依戀理論,你就明白了
    小麗是一位年輕的寶媽,她對於自己的孩子就是非常擔心的,但是最近小麗發現了一個問題,好像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面變得更加聽話,從來不會像在家裡那樣無理取鬧了,這讓小麗感到非常不解。一、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比在家更聽話?
  • 換了100種說法孩子就是不聽?用「第三者效應」,讓孩子乖乖聽話
    寶寶要學會體諒一下媽媽哦。"小樂爸爸摸了摸小樂的頭。"好吧,那下星期一定不能忘記帶我去遊樂場哦!"小樂咧嘴一笑。"果然,女兒就是上輩子的情人啊,我說了那麼多,她一句都聽不下去,你三言兩語就把她逗笑了。"小樂媽媽酸溜溜地對她丈夫說道。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與孩子們溝通出現問題的時候,另一個人的出現卻往往能解決好問題。
  • 為什麼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是陷入「扇貝效應」的坑,要懂避開
    可卻沒想到,一旦停止了獎勵,孩子瞬間懈怠下來,還說有錢就做沒錢就不做。看來在以獎勵的方式培養孩子好習慣的問題上,小米媽媽也掉入了"扇貝效應"的坑,導致越是獎勵孩子,孩子變得越不聽話的後果。獎勵讓孩子更得寸進尺原因何在很多的父母在培養孩子一個習慣的時候,都會採用獎勵的機制。
  •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家長如何了解孩子厭學背後的真相?
    通過問其他孩子的情況,也能大致了解自家孩子的表現以及老師處理問題的方式。3、鼓勵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家長可以在家裡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家長扮演孩子,讓孩子扮演老師或者其他同學。多注意孩子的神情和心情在孩子放學後,家長多關注一下他的神情與心情,如果原本比較開朗的孩子突然變得內向起來,或者原本很願意去幼兒園的孩子,突然哭鬧著不願意去了,家長都應該重視起來。一定要弄清楚孩子不開心的原因,並第一時間找到解決方案。
  • 孩子一受委屈就哭鬧?想讓孩子聽話,父母要學會這幾招
    也許在某一個不經意間,一句無關痛癢的話,或者一件特別不起眼的小事,孩子就可能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委屈,從而傷心。小孩子的哭鬧,一定是有了家長沒有察覺到的的情緒。那麼在這個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時的去了解他們受委屈的原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把他們內心的情緒都宣洩出來,從而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的性格。
  • 該如何把握管教兩歲孩子的尺度?這樣做,你會發現管教孩子很簡單
    此時,如果家長總說「你不要碰這個,這個危險」「你不要拿那個,那個會割了你」「這個不行,你看看這個上面爬滿了蟲子」,這些嚇唬孩子的話說一回兩會還管用,時間長了孩子才不怕了,知道你在騙他。那家長應該做的就是收起這些危險物品,正常告訴孩子哪裡不可以去,不要去嚇唬他,儘量讓孩子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並提供一些玩具任其探索。
  • 這家孩子不會吵鬧著要買玩具,原因竟然是……
    在嘉定工業區越華社區,有一位媽媽,用自己的創意讓紙箱「72變」,成為孩子喜愛的玩具。跟著小嘉一起去看看……走進邵燕家中,一眼就能看到牆邊用廢舊紙箱製作的一套廚房設備,鍋碗瓢盆、冰箱、微波爐、水槽……不僅製作精細,且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