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豆豆有一個壞習慣,就是看到其他的小朋友有新的、好玩的玩具,就會一把搶過來,抱在懷裡不放,然後把別人的玩具拿回家。
有一天,表妹來家裡玩。開始的時候,豆豆還讓著表妹,沒一會,他就不幹了,自己的玩具都不給表妹碰。表妹帶來了一個漂亮的公仔,豆豆看到了,跑過去把公仔從表妹的手裡搶了過來。
表妹不樂意便和豆豆爭搶起來,然後,豆豆用力把表妹推倒了,表妹隨即嚎嚎大哭。豆豆媽媽聽到哭聲趕緊跑過來,生氣地把豆豆手裡的公仔奪了過來還給表妹妹。
小區裡有幾個和豆豆同齡的小朋友,大家經常在一起玩。而豆豆特別能搶玩具,每當他搶了別人的玩具,大人們就會拿其他的玩具去哄被搶了的孩子。
豆豆媽經常教育豆豆不能搶別人的玩具,要友好相處。但是無論媽媽怎麼說都不管用,豆豆還是一如既往地搶別人的玩具,搶不過就會又哭又鬧,這時候,人家的家長看到了這種情況一般都會勸自己的孩子讓著豆豆,把玩具讓給他玩一會兒。
令人費解的是,豆豆媽每次帶著豆豆去文具店或商場時,他對各種文具和玩具都沒有多大的興趣。可是去到幼兒園,他看到其他小朋友很好看的學習用具或者好玩的玩具,就很想要,並且經常是不由分說,上去就搶。
為此,豆豆經常和小朋友發生爭執,挨老師的批評。然而,即便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後,豆豆也不會格外喜歡和珍惜,總是隨意地扔在角落裡。
媽媽經常對他說,如果有自己喜歡的玩具,可以告訴媽媽,到時給他買,不能隨便搶別人的東西。即使這樣,豆豆還是改不了搶別人玩具的毛病。
豆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處於自我意識的時期,剛剛建立「我」的概念,還不能正確地區分自己和其他的事物,更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3歲左右的孩子,他們心裡會認為,不管誰手裡的玩具,都是我的,我可以隨便玩,因此,就會出現看到別人拿什麼就上去搶的行為。
如果孩子長期以往,不顧他人感受、不為他人著想,勢必會影響孩子與他人之間的社交關係發展。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正確地引導,而不是強制地從孩子手上奪回玩具就了事。
那麼,對於經常搶玩具的孩子,父母應當如何引導呢?
在孩子搶玩具時,我們應當深入了解孩子搶玩具背後的原因和動機,根據美國經濟學家凡勃侖的研究,他發現了一種奇特的消費傾向,就是某個商品的定價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人們反而越容易購買。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凡勃倫效應」。對於孩子來說,也有這樣一種心理:玩具越不是自己的,孩子越覺得好。
比如有一個玩具,平時根本沒人玩,一直安置在角落裡,孩子看到了也不玩。當有一個孩子拿起來玩時,他就覺得這個玩具好,認為這個玩具好玩、有趣,就會想方設法地搶到手裡自己玩。
類似的情況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比如說,有的人本來自己都擁有某樣東西,但是看到別人也擁有,就覺得別人的好,甚至有一種怪異的思想:「別人家的孩子」「飯是別人家的香」等。
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正確對待,並有意識地進行引導,避免孩子的個性朝不良方向發展。
孩子搶奪玩具的行為並不是蠻橫霸道、不能教育的。如果孩子強行搶走別人的玩具,父母要馬上介入,並告訴孩子:那是別人的玩具,想要玩必須得徵得別人的同意才行。
在經過勸說後,如果孩子既不去和玩具的主人商量,又霸道地不歸還,媽媽就要強行把玩具還回去,給他樹立這樣一種觀念:搶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當孩子搶玩具成了習慣,就會面臨這樣一個後果:其他的小朋友都不喜歡跟他一起玩,也會失去好多朋友。
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讓他體驗由此帶來的失落感,同時告訴他:因為你總是搶別人的玩具,人家就不跟你玩了,以後不能搶人家的玩具了。
同時,可以鼓勵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或者輪流玩,讓他體驗到合作遊戲帶來的愉悅感,孩子也就學會分享和合作。
當孩子搶奪玩具時,父母可以試試以下三個方法對孩子進行引導:
1、教孩子分清物權
孩子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不能清楚地分辨事物的所屬關係,這個理解需要一定的過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東西,同時也讓他記住屬於別人的東西,教會孩子分清物權。
孩子的記憶力是很厲害的,不僅能認識並記住屬於自己的東西,還會強烈地維護自己的東西,往往還會把不屬於自己的物品也誤認為是自己的,尤其是他喜歡的,更是迫不及待地要抓在手裡。
因此,幫孩子分清物權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搶奪玩具的行為,讓他明白,不能隨便搶別人的東西。
2、教孩子禮貌地說出自己的要求
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表達能力還未完善,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沒有辦法完全說清楚,因此,直接搶過來是最有效的辦法。
因此,對於孩子的搶奪行為,父母在及時制止的同時,也要教他用文明的語言禮貌地說出自己的要求,來杜絕他搶奪別人的東西。
比如可以和孩子這麼說:「寶寶想玩這個玩具對不對?那我們不能去搶別人的哦,那樣子是不對的。你和哥哥說,可以借給我玩一下嗎?我玩一會就還給你。」
孩子並非天生就喜歡搶奪東西,只是他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去借。所以,父母應當教會孩子說出自己的要求。
這樣不僅加強孩子的禮貌觀念,也讓他明白,講文明懂禮貌才能成為受歡迎的孩子。
3、幫孩子建立交換的意識
當孩子搶奪他人的玩具得不到時,孩子的心理是這樣的:不給我?那我就搶過來。此時,父母應當及時提醒,禁止用否定性的評價,更不要要喝斥孩子。
可以指導孩子建立交換的意識,為他積累交換的經驗,從而教孩子不再搶奪。比如,文中豆豆的媽媽,可以這麼提醒豆豆:「豆豆,你想玩一下表妹的公仔對嗎?那好,豆豆用自己的玩具汽車和表妹換過來玩一下吧。」
相信有禮貌地交換玩具玩耍,孩子會很樂意的。當孩子有了第一次成功交換的經驗之後,以後也會樂於用這種方式跟小朋友交往。在為孩子做了一次引導後,就要支持、鼓勵孩子自己去進行交換,來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END
作者簡介:池沐,多平臺原創作者,專注親子教育,用溫暖的筆觸,寫深情的文字,做精益父母,關注我,一起攜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