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當幼兒園老師的朋友甜甜聊天,說起幼兒園孩子,她說:「班上有一個4歲左右的小女孩,人挺乖巧,就是經不住說。比如她搶了小朋友玩具,告訴她不要搶玩具,要分享玩耍,她就會覺得受了委屈,就會哭。」
我反問她:「那她的爸媽對這件事怎麼看呢?」
「她爸媽還好,比較了解女兒,倒沒有說過什麼,但你想人家孩子在幼兒園,總是哭哭啼啼,一副受委屈的樣子,就算人家家長不在意,咱們也過意不去啊。我和其他老師反正就是儘量減少說她。其實完全沒有惡意,但她就是非常脆弱,聽不得半點反對意見,只能聽進去讚美。」甜甜一臉犯愁地說。
其實,像這種經不了批評的孩子就是我們常說的「蛋殼心理」:心理脆弱,不能說不能受任何委屈。
其實孩子並非天生的「蛋殼心理」,「蛋殼心理」背後是父母長期家庭教育的結果。形成原因如下:
1、父母的過分驕縱
現在很多父母不願意讓孩子經歷自己童年曾經經受過的種種辛苦,所以對孩子百般疼愛。
其實疼愛孩子沒錯,但很多家長往往疼愛過度,到了驕縱孩子的地步,不捨得孩子吃苦,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需求。
在父母百依百順嬌慣下,孩子開始變得越來越脆弱,受不了別人的一點反對意見。
比如我們在外邊經常見到那種搶別人家孩子手裡玩具的孩子,而他的父母不是教育孩子學會分享等待,反而勸說別人把玩具給他家孩子玩。
2、父母對孩子期待過高
對孩子期待過高的父母,常常不允許孩子犯錯。被影響的孩子自然變得無比苛刻,不允許別人的反對意見。
而且因為父母的高期待,使得這些孩子從小就表現優秀,經常受到表揚讚美,因而到了校園後,如果受到老師的批評就會覺得無法忍受,甚至因此走絕路。
3、孩子缺乏抗壓力
因為從小的生活一帆風順,所以很多孩子根本沒有經歷過失落、被拒絕,因而缺乏抗壓力的他們,在進入學校嘗試到拒絕後,就會表現得受不了,這就是孩子「蛋殼心理」的表現。
缺乏抗壓力,所以經受不了挫折,遇到挫折和困難就放棄。
有著「蛋殼心理」的孩子往往在未來的路上走不遠,因為他們太敏感、太容易放棄,所以到了社會上,大家會不願意與他們合作。
因而家裡有「蛋殼心理」的孩子,父母必須幫他們打造一顆堅強的心。
1、尊重孩子,仔細觀察
孩子當然不是一出生就是「蛋殼心理」,實際上3歲往後的孩子才會慢慢形成「蛋殼心理」,因為3歲往後的孩子自我意識初步萌芽,他們對自我和世界有了初步認知,開始在意自己的面子形象。
因而當你的孩子到了這一階段時,你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並且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不要再隨意奚落孩子。
2、鼓勵孩子大膽去探索
很多具有「蛋殼心理」的孩子常常害怕犯錯,從而不敢去嘗試新事物。針對這一情況,父母要經常鼓勵孩子去主動探索,去試錯。
並且在孩子犯了錯誤後,不要責罵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讓他知道犯錯不可怕,只要事後改正即可。
3、不要事事順著孩子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不會一味順著孩子,他們會適時拒絕孩子,讓孩子知道世界不是圍著他轉的。
當孩子意識到他不是世界中心後,慢慢就不會過度在意別人的意見與看法,就不會過度敏感脆弱。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蛋殼心理」並不在意,總覺得是孩子太小無法經受委屈,但其實孩子的「蛋殼心理」如果父母不幫他們加以改善,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必定會受影響,因而父母要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