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國文化有「泛食主義」傾向

2020-12-14 澎湃新聞
編者按:中國人如此重視年夜飯,它有什麼特別含義?奇裝異服究竟是展現個性,還是大逆不道?都說死要面子活受罪,真的不要面子可以嗎?大家都喜歡人情味,卻討厭人情交易,這是為什麼?怕死、講吉利的中國人,為何偏偏對棺材「情有獨鍾」?性慾強烈且精於此道的人,不是流氓就是娼妓 ?易中天在《閒話中國人》中,從飲食、穿衣、單位、人情等極其普遍的生活現象出發,揭示中國文化最核心的秘密,於無聲處聽驚雷。

吃出來的和做出來的

有人說,中國文化是吃飯吃出來的,西方文化是做愛做出來的。

這當然不像話,也沒什麼科學依據,卻也不是全沒影兒。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要生存,要發展,這「飲食男女」四個字是不能不講的。就連動物,都知道不能不覓食,不能不求偶。這是本能。用句文雅的話說,就叫「食、色,性也」,管你張三李四天王老子,都一樣。反正不吃飯,就會一命嗚呼(個體無法存活);不做愛,就會斷子絕孫(種族不能繁衍)。不能生存,何談發展,又哪有什麼文化?

這可是天大的事,擱到誰頭上也含糊不得。

所以中國便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為天」。就是說,吃飯這事,有天那麼大,或者直接的就是天。可惜「天」只有一個,給了「食」,就不好再給「色」了。因此不曾聽說過「民以色為天」的。民以色為天,舉國上下都是「淫夫蕩婦」,那還了得?再說,「飽暖思淫慾」,填飽了肚子才談得上其他。如果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哪裡還動得了別的心思?

因此重視歸重視,偏心眼兒卻也難免。大體上說,「飲食男女」這四個字,中國人似乎更看重「飲食」,西方人則似乎更在乎「男女」。西方人會因為一個女人去打仗,中國人就不會。像古希臘人那樣,為一個什麼名叫海倫的女人而發動一場特洛伊戰爭的事,中國人是不會幹的。中國人只會在打敗了仗以後把責任推到女人身上,讓女人當替罪羊,比如妲己或楊貴妃。中國人打仗也有搶女人的。比如曹操攻破鄴城,曹丕便趁機把袁熙的老婆甄氏「笑納」了。但那是「摟草打兔子」,捎帶的事。主要任務還是搶飯碗,打人家鍋碗瓢盆的主意,文雅的說法叫「問鼎」。鼎是什麼玩意?燒飯鍋麼!

當然,「問鼎中原」的那個「鼎」,已不簡單的只是一口燒飯鍋了。作為政權和權力的象徵,它也是一種神器。這事我們以後再說。但用燒飯鍋來做神器和權柄,這就很有些意思,至少說明管飯比管別的什麼更重要一些。男女之事當然也很重要,因此也有用性器來做神器和權柄的,比如「圭」就是。圭,玉制,狀如男根,大小不一。天子所持者曰「鎮圭」,一尺二寸;公爵「桓圭」,九寸;侯爵「信圭」,七寸;伯爵「躬圭」,五寸。反正誰的陽器粗壯偉岸,誰的權力就大,地位就高。看來,上古時期人們要解決的,主要就是「飲食」和「男女」這兩件大事。一個「鼎」,一個「圭」,便都好生了得。鼎供在廟堂之上,圭拿在諸侯手中。拿在手中的沒怎麼聽人說要奪,供在堂上的卻老是有人來問,「鼎」的分量顯然要重於「圭」,「飲食」還是比「男女」重要。

其實不要說神器,就連神,也中西有異,職司有別。西方人的神是上帝。上帝是創世神。他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人,而且一造就是男女兩個。這就麻煩。你想,孤男寡女弄到一起,豈有不出事的?果然弄出了些尷尬事體,以至於上帝一怒之下,把他們逐出天堂,罰往人間生兒育女,這才有了人類社會。吃飯的問題,也由人自己想辦法,上帝是不管的。

中國的神就不同。造人的是女媧娘娘,而且並不單造一男一女,一造就是一大群。造出來以後,老太太就樂呵呵地看著他們生育繁衍,自己躺在雲裡霧裡安享那天倫之樂。至於吃飯的問題,則留給另一位「準神」去解決。這位準神就是伏羲。伏羲究竟是人還是神,不大說得清楚,大約是半人半神吧!但可以肯定他是一個廚子,或者曾經當過廚子,要不就是「司務長」。伏羲又叫庖犧。庖就是庖廚,犧就是犧牲。主管庖廚和犧牲的,不是紅案就是白案。史書上說他「教民漁獵畜牧」,說了歸齊也就是解決了大家的吃飯問題,自然功莫大焉。於是這個「伙頭軍」和「大師傅」的地位便越弄越高,弄到最後,就連造人的女媧,也居然成了他的太太,甚至還有說伏羲和女媧由兄妹而夫妻者。這就不能不說是把「飲食」看得比「男女」還重要了。

我們知道,神的職能無非是滿足人的需要。有什麼樣的人和人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神。古希臘奧林帕斯山上的諸神們,平時都幹些什麼呢?也就是打情罵俏尋歡作樂捎帶著爭風吃醋罷了。中國的神、神王或先聖就辛苦得多。比如伏羲要發明捕鳥獸的網和捕魚的罟,神農則要發明種地的耜和耒。反正得想辦法讓老百姓把肚子吃飽,老百姓才會尊你為神為聖。這就叫「民以食為天」。

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沒有。中國人既然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甚至「普天之下,莫非一吃」。

難怪中國人要把什麼都看成吃,說成吃了。

泛食主義

的確,中國文化有一種「泛食主義」傾向。

首先,人就是「口」,叫人口。人口有時候也叫人丁。或者男人叫丁,女人叫口。但不管女人男人,也都可以叫人口。人既然是口,謀生也就叫餬口,職業和工作也就是飯碗。幹什麼工作,就叫吃什麼飯。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說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兒。總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自己不謀生,靠積蓄過日子,就叫吃老本,粵語叫食谷種。老本總有吃完的一天,就叫坐吃山空。老本吃完,或並無老本可吃,就只好喝西北風,粵語則叫吊砂煲。砂煲是用來煲飯吃的,居然吊了起來,顯然是無米可炊,文雅的說法叫「懸磬」。

當然,最讓人羨慕的還是吃皇糧。吃皇糧的人,捧的是鐵飯碗,吃的是大鍋飯。鐵飯碗打不破,大鍋飯不定量,可以放開肚皮吃,不怕「吃空心湯圓」。最讓人看不起的則是「食拖鞋飯」。所謂「食拖鞋飯」,就是靠與自己有密切關係的女人出賣色相過日子。男子漢大丈夫,原本應該養家餬口的,居然墮落到食拖鞋飯,豈不可恥?

和「食拖鞋飯」相關的是「賣生藕」和「吃豆腐」。「賣生藕」是廣州話,意思是女人把自己白嫩的肉體當生藕賣;「吃豆腐」是上海話,意思是男人把女人白嫩的肉體當豆腐吃。前者指女人賣弄風情,後者指男人心懷不軌,但語氣比調戲婦女略輕,大體上屬於性騷擾的擦邊球,因此叫「吃豆腐」。豆腐白嫩,使人聯想到女人的肉體;豆腐又是素的,意思是並無真正的性關係。所以,吃吃豆腐,在許多男人看來也沒什麼了不起。但如果碰到特別潔身自好的正派女人,也可能讓他吃耳光,甚或讓他吃官司。即便不會吃官司,一個釘子碰了回來,也是吃癟,很沒有面子。

不體面的還有「飯桶」。一個人沒什麼用,是個「飯桶」,廣州、香港叫食塞米,北方叫白吃飯;受冤枉背黑鍋,廣州、香港叫食死貓,北方叫吃冤枉;被老闆或上司申斥,廣州、香港叫食貓面,上海叫吃排頭;如果挨打,在上海就叫吃生活,而開車開到路口過不去則叫吃紅燈。紅燈尚且可「吃」,還有什麼吃不得?

其實不但民間話語說「吃」,官方話語也說「吃」。比如孔子說《韶樂》之美,就說「三月不知肉味」;孟子說義利之辯,就說「熊掌與魚不可得兼」;毛澤東說實踐的重要,就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焦裕祿說創新的可貴,就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西漢初年,曾爆發了一場關於「湯武革命」是否合理合法的爭論。道家的發言人黃生認為商湯周武以下犯上,是「弒」。儒家的發言人轅固生則認為是「受天之命」。主持討論的漢景帝左右為難,完全無法表態。肯定黃生,則高祖皇帝代秦而即天子位也不合法;肯定轅固生,則等於承認自己這個皇帝也可以由他人取而代之。最後只好宣布:吃肉不吃馬肝,不算不懂味道吧?意思是說討論這個問題,如食有毒之馬肝,還是繞過去算了。反正大家都是美食家,馬肝又吃不得,不如一起去喝排骨湯。

諸如此類的說法還有很多。比如思索叫咀嚼,體驗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見慣叫家常便飯,輕而易舉叫小菜一碟,學風浮躁叫淺嘗輒止,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廣泛流傳叫膾炙人口,改變處境叫苦盡甘來。此外,如吃苦、吃虧、吃不消、吃不準、吃得開、吃裡扒外、吃不了兜著走、不吃那一套,以及生吞活剝、囫圇吞棗、秀色可餐、食古不化等等,都是見慣不怪的說法。反正好事也好(吃小灶),壞事也好(吃官司),有利也好(吃回扣),沒利也好(吃工夫),都能吃、可吃、該吃。即便什麼都沒吃到,也是「吃」,比如吃啞巴虧、吃閉門羹。

看來,說中國文化是一種食的文化,也沒什麼大錯。

本文摘選自《閒話中國人》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作者: 易中天,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8年1月版

相關焦點

  • 細數流傳中國幾千年的泛食主義文化!
    民以食為天有人說中國文化是吃飯吃出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先來說說,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要生存,要發展,那飲食這兩個字就不得不講!所以呢,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民以食為天"。意思是,吃飯這個事情,有天那麼大。或者直接就是天!什麼是泛食主義?你看啊,我們常說人·口,人口,有的時候也會叫人丁,比如成語人丁興旺。
  •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性:分析易中天的「中國古代沒有科學」論
    文/炳睿國學大師易中天前些年發表演說,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科學,而且阻礙科學的發展。果真是這樣嗎?筆者從中國和外國兩方面的視角來試分析之。文房有四寶(筆墨紙硯),書籍有四類(經史子集)……天文有五星,地理有五方,人身有五臟,頭面有五官,倫理有五倫,音樂有五音,糧食有五穀,味道有五味,茶葉有五茶(白茶,青綠茶,黑茶,紅茶,黃茶)……上面這些只是簡單舉例,由此可以看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無不合於天地自然之道,是包含科學而又遠遠高於科學的天人合一的道學文化!
  • 文學愛上A股易中天韓寒助陣果麥文化也難逃利益輸送旋渦
    日前創業板上市委公告,果麥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這家公司生來不凡,背後是馮唐、嚴歌苓、易中天、韓寒等多位知名作家,佔據了中國現代文壇的半壁江山。陽春白雪的文學迷上紙醉金迷的資本市場,A股的魅力可見一斑。
  • 對話易中天:讀書,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央視網記者專訪知名學者、作家易中天,聊聊讀書那些事兒。  央視網記者:人為什麼要讀書?  易中天:唯獨人類才有文字,有文字才可能有書籍,所以,貓咪們宅在家裡無所事事,就只能打呼嚕,人卻可以讀書。當然,你也可以不讀,但是多一個選項總是好的。書籍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讀書也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由此解開諸多歷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嗎?先秦諸子都是誰?魏晉風度長什麼樣?盛唐之音你聽見過嗎?當旅程結束時,我們或將明白:什麼是中華根、中華夢、中華魂。作品簡介: 總序《易中天中華史:文明的意志與中華的位置》易中天雄文單行本:我為什麼要寫中華史?未來世界舞臺,將是三大文明唱主角:西方現代文明、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
  • 歷史學界如何看待易中天?
    02.答主:老楊叔聊志願填報前兩天有個朋友問我要不要買《易中天中華史》這套書,我問他是自己看還是給孩子看,是休閒娛樂順便了解點歷史故事還是想了解點歷史知識和歷史觀,為什麼會這麼問?一定要有這麼多講究嗎?
  • 知名作家雲集,韓寒、易中天都有持股
    來源:中國基金報作者:文景 果麥文化順利闖關IPO!11月25日晚間,創業板上市委公告,果麥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在這家公司背後,是馮唐、嚴歌苓、易中天、韓寒等一個又一個知名的作家,如果將果麥文化服務的作者分排列序,幾乎佔據了中國現代文壇的半壁江山。果麥文化IPO通過11月25日晚間,創業板上市委公告,果麥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
  • 易中天說鄧曉芒是中國唯一的哲學家,太誇張,誰是真正的哲學家呢
    易中天說:「鄧曉芒教授在我心目中,不客氣的說是中國唯一的哲學家,他是唯一,不是之一,在我心目中,不代表別人。」易中天把鄧曉芒說成是中國唯一的哲學家,太誇張不著調,真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的。鄧曉芒是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德國哲學,亦研究美學、文化心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等,創立「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鄧曉芒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就是翻譯,主要是康德的《三大批 判》《實用人類學》《自然科學的形上學基礎》。鄧曉芒連哲學家都算不上,更不要說什麼唯一了。
  • 閒侃「網紅校長」鄭強,「學術超男」易中天,「哲學王子」王德峰
    易老師的講壇風格跟舊時說書人相近,言語生動風趣,不經意間抖包袱,留懸念,語調抑揚頓挫,非常有吸引力。從他嘴裡講出來的那些歷史人事,普通老百姓也能聽得懂,而且還聽得津津有味,甚至激起了不少人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的興趣,所以易老師能爆紅。
  • 經緯中國重倉8年,易中天、韓寒、馮唐背後的出版公司登陸創業板
    招股書顯示,近些年,果麥文化與易中天、楊紅櫻、韓寒、馮唐、嚴歌苓等眾多作家學者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許多作家或其家屬也是果麥文化重要股東。 截至2020年6月底,易中天《中華史》系列、蔡崇達《皮囊》、韓寒《我所理解的生活》、弗雷德裡克·巴克曼《外婆的道歉信》等圖書產品的銷量超百萬冊。
  • 說<三字經>是放了三聚氰胺的奶粉 易中天偏頗了
    易中天:我為你孩子鼓掌。讓他讀安徒生童話吧,絕不讀《三字經》《弟子規》,那是放了三聚氰胺的奶粉。這是近日成都一次傳統文化講座中的對話。    易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研究,也有不少獨到和精闢的見解,但這次的觀點卻有失偏頗。試問,假如《三字經》《弟子規》是「放了三聚氰胺的奶粉」,那麼過去歷史上都以它為啟蒙,出了那麼多賢人智者,該作如何解釋?
  • 易中天:教授不能搶學生女友是特定語境之言
    近日著名學者易中天的「教授不能跟學生搶女朋友」一說引爆網絡。6日,易中天在浙江圖書館文瀾大講堂開講「先秦的政治智慧」。他在回答現場提問時表示,「教授不能跟學生搶女朋友」是他在特定場合特定語境之語,是針對大學教授底線而言,不宜誤讀。但易中天同時表示,中國各行各業都需要重視底線教育。
  • 易中天批新水滸:改掉「可愛」蕩婦潘金蓮沒意思
    駱俊澎稿源:中國新聞網  2011-08-22 11:38   易中天批新《水滸》  改掉「可愛」的蕩婦沒意思  近日,易中天在出席某活動時談到了當下正火的四大名著影視改編他說,無論從學術還是藝術的角度,新《水滸傳》都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水滸傳》原著中的女人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潘金蓮作為中國古代文學中有名的「蕩婦」,在原著中死在武松的手上,但新《水滸傳》中的潘金蓮卻是「因愛無奈被殺」。這讓易中天頗難接受:「沒意思,改掉這麼『可愛』的一個蕩婦。」易中天最反對改編《三國演義》,因為「它是在講史類小說中最有思想的,藝術水平最高的一本小說。」
  • 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不料,《文化苦旅》一出版,便一版再版,迅速風靡全國,每年連載五版,暢銷至斷版,餘秋雨因此一書成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接二連三地寫出《千年一嘆》《中國文脈》《行無疆》等「史文化大散文」系列作品,出版後依然暢銷,點讚無數,並由此掀起了一股文化大散文熱。尤其是《文化苦旅》,30多萬冊,在中文讀本中一直名列前茅,被譽為中國當代「印刷量最大的現代華文文學書籍」。
  • 韓寒、易中天來A股!這家「出版王國」能走多遠?
    在果麥合伙人名單中,有易中天、張皓宸、李繼宏等多位知名作家或其親屬,根據招股書,員工和合作作家持股平臺「果麥合夥」持有7.01%股份,而其中張皓宸、易中天分別持有果麥合夥2.83%、2.66%的股份。分析認為,知名作家持股可以深入綁定合作以保證版權所有權。
  • 《易中天中華史》16日發布
    從廈門大學躍上百家講壇的學者易中天,一年多來狂寫中華史。據悉,《易中天中華史》將從中華文明的神話人物寫起,開創性地以全球視角,從女媧寫到鄧小平,為讀者詳細講述3700年的中華正史。按易中天的說法,「2012年3月,《易中天中華史》方案啟動,策劃和預備期長達一年。
  • 易中天挑戰經典詞牌《滿江紅》,開篇別具一格,短短幾句耐人尋味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這是筆者想跟很多文化名人說的話。看了5季詩詞大會後,聽了太多嘉賓們點評、選手們背詩,但卻很少看到有嘉賓和選手願意自己寫詩,這是令人遺憾的事。筆者一直認為,其實很多文化名人早就有寫詩詞的水平了,只是顧慮太多不敢隨便寫。但顯然這些「膽小」的文化名人,不包括易中天。易中天是很愛在微博曬自己寫的詩作的,不但曬,他還要解析,告訴網友自己為何要這麼寫。說實話,這些作品的水平不算特別高明,不過倒也頗值得一看,因為寫得挺有自己的風格。
  • 「國學大師」易中天本周日做客科大 舉辦主題演講
    記者昨日獲悉,本周日上午10點,著名學者易中天將來到合肥市三孝口新華書店舉辦媒體見面會暨「易中天讀友會」成立儀式。當天下午,他還將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校區,舉辦名為「一個人的長徵」的主題演講。據悉,本周日上午的活動中,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50名讀友會首批會員將與易中天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下午,易中天將做客科大「英才論壇」,暢談《治國與做人》。對精彩歷史典故信手拈來,並從現代角度加以闡釋,易中天一向會在演講中表現出其特有的「易式幽默」。而此次面對科大學子,他的表現也同樣值得期待。演講將於當天下午3點在科大東區大禮堂開始,結束前他還將留出20分鐘時間,與學生互動交流。
  • 易中天點評少年的你 融梗什麼意思和抄襲的區別有哪些
    10月31日,著名作家易中天在微博點評曾國祥導演作品《少年的你》:「我給《少年的你》92分。使電影成為藝術的,是克制、分寸感和恰到好處。這部影片最讓我感動的,是陳念和小北的抱團取暖,就像兩隻孤立無援的小動物互舔傷口。
  • 創業於杭州的路金波帶果麥文化上市,韓寒、易中天均為股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11月25日,果麥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果麥文化」)首發申請獲創業板上市委員會通過,將於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果麥文化招股書截圖2012年,37歲的路金波來杭州創業,「杭州果麥文化傳媒公司」成立,後改名為果麥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據《投資時報》本月初報導,路金波和周巧蓉(韓寒之母)共同出資,其中路金波佔90%股份,周巧蓉佔10%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