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有一個地方非常著名,卻不為人們所熟知,那就是紫微城。紫微城在哪裡?就在隋唐洛陽城的西北隅。它的正南門是應天門,主要建築有明堂、天堂、九洲池……有人會說,這不就是隋唐洛陽城宮城嗎?
大唐洛陽盛世長卷(局部) 寇衡 畫
在洛陽,有一個地方非常著名,卻不為人們所熟知,那就是紫微城。
紫微城在哪裡?就在隋唐洛陽城的西北隅。它的正南門是應天門,主要建築有明堂、天堂、九洲池……有人會說,這不就是隋唐洛陽城宮城嗎?
對,紫微城就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名字。現在,我們來講講和它有關的那些往事。
唐太宗巡幸洛陽宮
唐滅隋後,唐太宗將隋東都改稱為洛陽宮。為避免重蹈隋煬帝的覆轍,他放棄了重修殿宇的念頭,每次巡幸洛陽,就住在紫微城的舊宮室中。
宮室雖舊,人卻是新的。唐太宗在這裡做了幾件不一般的事,其中就包括將14歲的武則天召入宮中。
當時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長孫皇后已經去世。唐太宗巡幸洛陽,聽說故荊州都督武士彠(yuē)的女兒才貌雙全,就召其入宮,立為才人。他沒想到,因為自己的這一決定,唐王朝的歷史差點兒被改寫。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武才人入宮數年,並未獲得唐太宗的過多關注,倒是一位高僧從西域取經歸來,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
對,這位高僧就是玄奘。
玄奘俗姓陳,洛州緱氏(在今偃師)人。他生於公元600年前後,10多歲即在洛陽淨土寺出家,一心要「遠紹如來,近光遺法」。唐太宗貞觀初年,他不顧禁令西行求法,一路歷盡艱辛,直到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初才回到大唐。
當時,唐太宗正在洛陽,準備親徵遼東。玄奘將帶回的經書、佛像等留在長安,便風塵僕僕地趕赴洛陽。唐太宗在紫微城的儀鸞殿召見了他,從早到晚問了很多問題,仍意猶未盡。
見玄奘氣度不凡,才學出眾,唐太宗冒出一個想法,讓玄奘還俗輔政。玄奘不願還俗,只想到嵩山少林寺清靜譯經。唐太宗拒絕了他的請求,讓他把譯經場所放到長安,並儘快把西域之行的見聞寫出來,為朝廷經營西域提供服務。
玄奘無奈,只得在一個月後回到長安。他口述了自己的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書寫,一年多後著成《大唐西域記》一書。該書記錄了西域諸國的地理、氣候、物產、風俗及傳說故事等,尤其保存了有關印度的大量史料。
公元649年,唐太宗病逝,太子李治繼位,就是唐高宗。身為唐太宗的嬪妃,武則天已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卻將她迎進後宮,後來又力排眾議,將她立為皇后。
隨後,洛陽宮被改稱東都,紫微城的重修和改建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唐高宗頒詔建東都
唐高宗改洛陽宮為東都,是在顯慶二年(公元657年)。
這一年,他行幸洛陽,頒布了《建東都詔》。在詔書中,他稱洛陽地處天下之中,自古就為王都。朝廷應兩京並重,因此「宜改洛陽宮為東都」,並擴大其範圍,將周圍的汜水、河陽、新安、澠池等縣皆納入。
與此同時,他又命人重修紫微城,並對司農少卿韋機說:「兩京,朕東西二宅,來去不恆,卿宜善思修建。」
則天門(即今應天門)是紫微城的正南門,唐初曾被唐太宗下令焚毀,唐高宗命人對其進行了重修。公元660年,名將蘇定方平定百濟,將百濟王扶餘義慈等押送至洛陽,獻俘儀式就是在這裡舉行的。
當時,唐高宗登上則天門樓受俘,對百濟王等進行了責問,然後將他們釋放。扶餘義慈此後便定居洛陽,去世後也葬在北邙山上。
就在受俘這一年,33歲的唐高宗李治患了風疾。他苦於風眩頭重,目不能視,只好將政事交給皇后來處理。武則天比李治大4歲,生性機敏,很有才幹,她不僅參與治國理政,還極力勸唐高宗到泰山封禪。
其實,早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就有人提出封禪之議,但因種種原因,最終沒能實現。公元659年,大臣許敬宗曾向唐高宗上表,提議封禪泰山,武則天深表贊同。她說服唐高宗後,朝廷便對封禪一事進行籌劃,定在數年之後舉行。
營建東都的工作也在持續進行。公元665年,則天門的改建已經完工,在紫微城正殿乾陽殿的舊址上,規模稍小的乾元殿也已建成。這年十月,萬事俱備,唐高宗便率文武百官從紫微城出發,踏上了封禪之路。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封禪有皇后及命婦參加,隨行的還有波斯、百濟等許多國家的酋長和使節,隊伍連綿數百裡不絕,聲勢十分浩大。一路上走走停停,到當年十二月底,大隊人馬終於抵達泰山腳下。
武后封禪與定名神都
何謂封禪?封是祭天,禪是祭地,封禪就是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通常由皇帝率文武百官參加,皇后是沒有機會露臉的。
不過,武則天不一樣。就在出發之前,她向唐高宗提出,祭地是太后配享,因此皇帝行過初獻禮之後,應由皇后而非公卿行亞獻禮,這樣才算合乎禮儀。
唐高宗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因此,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在祭地大典上,唐高宗為初獻,武則天為亞獻。由皇后率命婦參加亞獻之禮,這也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封禪歸來,武則天的威望越來越高,唐高宗的身體則越來越差。公元674年,朝廷下了一道詔書,尊皇帝為天皇,皇后為天后,由此形成了二聖臨朝的局面。
隨著風疾加重,唐高宗痛苦不堪,自顧不暇,一度想讓天后攝政,由於宰相反對才作罷。
武則天還想封禪嵩山,但因唐高宗多病,遲遲未能成行。公元683年,唐高宗在嵩山奉天宮病情加重,回到紫微城貞觀殿靜養,宰相以下的大臣皆不得見。十二月的一天,他欲親至則天門樓宣布改元,但因氣逆不能上馬,只好將群臣及百姓召到殿前,宣讀赦令。
當天夜裡,唐高宗駕崩於貞觀殿,時年56歲。他留下遺詔,命太子李顯柩前即位,宰相裴炎輔政。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由天后定奪。
李顯即唐中宗,是武則天與唐高宗的第三子。他登基後以為大權在握,不聽宰相勸告,很快觸怒了武則天。次年二月,武則天在乾元殿召集百官,當眾宣布廢李顯為廬陵王,並讓人扶他下殿。李顯黯然離開了洛陽紫微城,算起來,他這次在位只有短短兩個月。
廢黜李顯後,武則天改立第四子李旦為帝,就是唐睿宗。唐睿宗性格較為懦弱,平時居於別殿,朝政都由武則天說了算,這樣母子倆才相安無事。
武則天在洛陽臨朝稱制,不欲再回長安,遂將關中之事託付給西京留守劉仁軌,稱:「昔漢以關中事委蕭何,今託公亦猶是矣!」
當年八月,唐高宗入葬乾陵。九月,武則天大赦天下,改元光宅,「旗幟皆從金色。八品以下,舊服青者更服碧。改東都為神都,宮名太初」。
也就是說,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則天改東都為神都,稱紫微城為太初宮。在這裡,她將開啟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時代。(記者 張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