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客家傳統節令及文化內涵

2020-12-24 問溫祖溯溫源

石城縣是中原漢人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形成最早的發祥地和最大的中轉站之一。石城客家的傳統節令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其文化內涵集尊祖敬宗、祀神求祥、慶賀祈福、崇尚禮儀、講究衛生為一體。石城客家傳統節令較多,每個節令都有獨特的風俗禮儀。

一、石城客家傳統的節令風俗

1、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屬石城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這天的凌晨必須擇出吉時吉向開門,焚香、點燭、燃放歲爆,拜祝天地、祖祠、神廟。然後拜賀尊長、鄰居,並互設酒菜、茶果為敬。

這天起床後大家都要穿上新衣、說吉利話,停止一切勞作,不挑水、掃地、洗衣服、笤飯。早餐吃素齋戒,每家都要上一碗芥菜,俗稱「豐菜、禾石菜」,即用不切碎的芥菜於大年三十日晚煮熟,春節早餐時再加工成菜食用,以求得五穀豐登之意。

2、拜社公年:

正月初三必須向社公拜年。各家各戶必須備好雞、鴨、魚肉、米酒到社公下上供,焚香、點燭、燒紙錢,以求社公保佑吉祥如意。

3、米穀神誕辰日:

正月初五是米穀神的生日,這一天不可以笤飯,並要祭祀米穀神,以祈求新年五穀豐登。

4、立春:

立春這天俗稱「交春」,各家各戶在「交春」時刻必須燃燭、放鞭爆。這一天視為全年最大的一天,凡出嫁了的女兒不可以在娘家食宿,否則會對娘家帶來不吉利。

5、吃七種羹:

正月初七,各家用七種配料煮羹,吃過七種羹之後,各家各戶可以開始做活計,俗稱「吃了七種羹,各人做零星。」,以祝願事事順利之意。而正月初一至初六主要是以走訪親朋為主。

6、丁日:

正月十一為丁日,各家設香案、放鞭爆、迎「丁神」。頭年「添丁」的家庭必須備筵請客,俗稱吃「丁酒」,客人都必須攜帶鞭爆以示祝賀。

7、上元節:

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又名為元宵節,是新年娛樂告一段落之意。這天要焚香敬祖、全家聚餐。晚上卸焚「歲紙」,各種燈彩亦要焚毀,曰「謝燈」。

8、賽神:

俗稱「菩薩出巡」或「過案」,多在正月中、上旬進行。抬著神的塑像,用鐵銃開道後面鼓樂、旌旗涼傘、香爐等簇擁而行,最後跟隨著若干臺童男童女扮裝的「故事」等。沿途各戶均要燃香放爆,以示恭迎,祈求神靈保佑大吉大利、風調雨順。

9、驚蟄日:

驚蟄這天各農家要爆禾包(用糯谷燜爆)、炒花生、豆子,煮「驚蟄茶」。傳說這一天開始蟲蛇出洞、蜂開眼,炒了驚蟄果,吃了驚蟄茶,可保佑人們平安無事,農作物的病蟲害也會減少。

10、花朝日:

農曆二月十五為「花朝日」,各家做花朝餈,焚香敬花神,可外出踏青、遊春、採花。同時在這天結婚者較多。

11、清明節:

這天崇家祭,祖祠開春祭,各房族掃墓挽紙,祭奠先祖,並設清明宴,「俗稱吃清明」。

12、春社: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這天要敬社神、做社餈、各家聚餐。這天開始,可以用牛耕地。

13、立夏:

立夏這天各家吃糖炒蛋、狗肉或其它補品,俗稱補夏,以祝願身體健康之意。

14、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稱五月節。這天各家以蒲劍、艾虎掛在大門兩旁,以葛 藤、桃枝掛於門首,以驅病邪。房屋內外灑雄黃酒以防蛇蟲。這天還要吃糯米粽,設家宴,沿河還會進行賽龍舟。

15、食新:

農曆六月第一個辛日,首次吃新米笤的飯,必備酒菜聚餐,以祝豐收之意。

16、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了,又稱七月節。七月十四晚上必須於是祖神堂燃香燭、上供素果、燒紙錢,三更做飯黎明行蔬食供,送祖先外出購買兒孫。這天做印子餈,中午行牲儀供。當晚,外出人員必須趕回家中歇息,傳先祖要清點兒孫數目。睡不掩扉、帳不垂簾,以方便祖宗送進買來的子孫。夜晚還必須於路口焚錢錠,救濟過往神鬼。

18、嘗芋:

農曆八月初一各家嘗新芋,宗祠開秋祭、掃墓。

19、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節。這天為全家團聚之日,吃月餅、瓜果,全家聚餐賞月。晚上有拜月光,請「月光姑姐」下凡問事等風俗。

20、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又稱豆莢節。這天有攜伴登高之俗,兒童嬉放風箏,設家宴聚餐。亦有吃柚子、嘗豆莢的風俗。

21、冬至日:

這天百無禁忌,可遷葬、修房、開禁山。

22、小年日: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為小年日,俗稱入年假。這天打掃房舍、焚香敬神、掛門帘紙、外出者歸家,並備酒菜聚餐。晚上各家焚香放爆,送灶神上天奏事。從這一晚到除夕那天,凡出嫁了的女兒不可以在娘家留宿。

23、除夕:

俗稱大年日。這天各家搞衛生、裝紅燈、貼春聯、敬神靈、祀灶君、換太歲、合家團圓,備酒菜聚餐。晚上,玩燈、喧鼓樂、放鞭爆、守歲、笤年飯,煮「禾石菜」、灶內留火種。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

二、石城客家傳統節令的文化內涵

石城客家傳統節令及其風俗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它的形成與中原文化傳統、當地土著的習俗、生存環境、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其每一個節令都有著特殊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尊祖敬宗:

尊祖敬宗是客家精神的主要內容,客家人的根在中原,中原漢人是背著祖宗的牌位南遷的,他們對自己的祖先有著十分崇敬的意識,由於遠離故土,他們的尊祖敬宗之情更強烈。為了藉助一定的時機和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因此,石城客家人在春節、上元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原節、中秋節、冬至日、小年日、除夕等傳統節日中都要進行尊祖敬宗的儀式。

如:除夕吃團圓飯前,首先必須到宗祠及家中廳堂祖宗神位前進行敬祖上供活動。備上三牲、酒、香燭、鞭爆紙錢,並行叩拜禮;春節擇吉時吉向在祖祠中舉行開門儀式,房族中的主要男丁都要在祠堂中集中,換上新衣服,焚香、點燭、燃爆,叩拜祖宗;中原節(七月半),將紙錢捆成包,書寫陰下某祖先收,陽上某子孫後代寄。夜晚點燭、焚香、燃爆、燒紙錢包祭祀祖先;清明節,要帶上煮熟的三牲、米酒到祖輩的墳前修整墳地、焚香、點燭、燃爆、燒紙錢、掛紙;冬至日到祖墳前除草培土。

在這些傳統節令中開展尊祖敬宗活動,主要是表達後人對已逝死祖輩的崇敬思念之情,並祈禱祖輩們能保佑子孫後代平安如意,事業興旺之意。

2、祀神求祥:

中原漢人南遷之時,歷盡千辛萬苦來到異地他鄉,依山傍水、建村立寨、刀耕火種、尋求生存之路。由於當時人口數量較少、文化科技水平也低、勞動工具落後、抵禦自然災害及病蟲害的能力差。因此,他們逐漸形成了求助神靈保佑平安吉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習俗。

如:春節早上向灶君神拜年、早餐吃素齋戒、吃「禾石菜」;正月初三上供品、焚香、燃爆拜社公年;禮儀講究、隆重肅穆的賽神(菩薩出巡),及各家各戶焚香、燃爆、恭迎菩薩光臨;驚蟄目舉行儀式以求減少病蟲害;花朝日焚香敬花神;春社敬社神;端午節掛桃枝,蒲、艾、灑雄黃酒;中元節晚上燒紙錢;小年日送灶神上天奏事等;這些都是想藉助神靈的作用,以求得保佑平安、健康、吉祥、豐收之意。

3、慶賀祈福:

石城客家傳統節令中都有慶賀祈福的內容;如:春節慶賀農曆新年的到來,立春慶賀春回大地;丁日慶賀添丁;上元節的鬧元宵;農曆六月食新;農曆八月一日嘗芋;中秋節合家團聚;重陽節嘗豆莢;除夕夜全家吃團圓飯、守歲等。這些節令都含有慶賀祈福的文化內涵。

4、崇尚禮儀:

石城客家傳統節令中,也充分體現了石城客家人崇尚禮儀、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如春節期間,客家人每家每戶有一項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非常熱情地招待拜年的客人。從正月初一到元宵期間,親朋鄰裡之間相互串門拜年,即使是境較貧困的人家,也會盡其所能,熱情招待串門的客人。同時串門拜年時會相互贈送糖果、水果、自製點心、對兒童互贈壓歲錢等。而在平時,石城客家人則是節衣省食、勤儉治家,充分與展示了他們講究禮尚往來、重視團結友愛、善良淳樸的道德品質。

5、講究衛生:

講究衛生、推崇自然、保持健康在石城客家傳統節令中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如花朝日到野外踏青觀花;端午節每家每戶都要採回大量的草藥如:菌陳、魚醒草、六月雪、金銀花、千裡光……等,以備平時保健之用。同時在端午節這天,房前屋後灑雄黃酒防蛇蟲、在門上掛桃枝,菖蒲、艾葉等驅病邪;立夏吃補品;小年日徹底大掃衛生;大年日清洗炊具、用具等。這些衛生習性,對生活在山區的石城客家人起到了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石城客家人傳統節令的形成,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社會背景和生存環境。雖然有一些封建落後的成份,但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對石城客家人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這些傳統節令中的一些風俗,對社會生活有很大的約束力和威懾力。尊循這些風俗,對培養石城客家人形成尊祖敬崇、善良淳樸、勤勞務實、團結互助、熱情好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簡介:溫湧泉,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贛南師大客家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郵箱: wyq5727081@126.com)

相關焦點

  • 江西石城客家燈彩的藝術特質及文化內涵
    (摘要:石城縣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客家人重要的中轉站和聚散地之一。在客家民系形成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南遷石城的中原漢人,帶著中原文化與當地的原住民文化進行融合、創新,開創出了許多獨特的客家文化。如石城客家燈彩,就是石城客家人聰明智慧的結晶,是客家文化藝術中光彩奪目的藝術奇葩。
  • 從客家文化看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從江西石城「后稷廟」說起
    客家民系是漢民族中的重要民系之一,客家人均是炎黃子孫,客家文化是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本文以江西省石城縣的「后稷廟」為切入點,結合石城縣的其他客家文化特質,淺述客家文化是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第二、在石城的后稷廟,增加了聚眾祭祀的節日,除了慶賀后稷的生誕之日外,還增加了正月初五米穀神的生日、四月間的做魚苗戲的慶賀廟會。第三、石城后稷廟還被用作舉辦五月初五端午節龍船競渡的開始儀式和舉辦獨特的「掃拓接紙儀式」的場所。同時,在廟內還必須長年存放一艘龍船,無形中增加了龍文化的內涵。
  • 《客家發祥地——石城》(韻文)
    一、南遷為客祖根中原 石城客遷晉唐宋清 南徙萬千永嘉之亂 晉朝變天 黃剿起義 戰事連綿金人入侵 宋室重建 清兵入關 攜家逃邊太平天國 烽火硝煙 躲避戰亂 漢人南遷跨過黃河 越過山巔 渡過長江 路途遙遠四周環山 贛江之源 土地肥沃 生存安全依山傍水 村寨創建 刀耕火種 子孫繁衍同化畲瑤 文化開篇
  • 江西石城:首屆客家擂茶宴喜迎八方客
    「來喝擂茶咯——」在江西省5A級鄉村旅遊點、贛州市石城縣大畲旅遊新村,隨著客家妹子的熱情吆喝,前來品嘗清香味純客家擂茶的遊客來了一批又一批。近日,石城縣以「情濃石城、客滿天下」為主題舉辦首屆客家擂茶宴,推出擂茶文化展、客家採茶戲表演、「擂王」挑戰賽、擂茶製作體驗、品客家擂茶宴等精彩的美食文化系列活動,讓廣大遊客在茶香瀰漫的氛圍裡,感受客家民俗文化的可觀可賞可體驗。
  • 贛州古村位於通天寨腳下,有「石城客家文化第一村」之稱,古韻濃
    大畲村緊靠武夷山脈,峰巒崔巍、巖洞遍布、蒼松翠竹、山水奇特,加上名勝古蹟、客家圍屋等古建築的映襯,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通天寨位於村內,周圍有土石砌成的寨牆,東南西北各有麻條石砌成的寨門。寨上石山高聳,大小巖洞共有7處。
  • 【全域旅遊全景石城】全域石城兩日遊推薦線路
    石城是「中國的燈彩之鄉」,燈彩內涵豐富,表達了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客家圍屋特色餐——大畲村古戲臺邊吃邊聽邊看,八仙桌吃著一桌飯,臺上看著客家燈彩表演,背景是通天寨,和演員現場互動,「客家婚俗打蒸蓋」「俏妹子」「倒採茶」等客家小調別有一番滋味。
  • 江西贛州這座小縣,竟是客家的文化的發源地,素有客家搖籃的美稱
    贛州最美的賞荷地,十萬畝蓮花美似仙境,還是客家文化的搖籃!石城縣位於江西東南部,是贛州市下轄的一座美麗的小縣城。這裡群山林立,處在閩贛交界處,境內「環山多石,聳峙如城」,故而得名。由於石城獨特的地理因素,這裡成為了客家先民遷徙的重要中轉站,由此繼續遷徙到福建
  • 【全域旅遊全景石城】初心團建二日遊
    在這裡,可自行選擇各式各樣的風味小吃,品味地方傳統美食文化。l 前往博物館,這裡展現了客家傳統文化,帶我們一起感受客家人古樸民俗。桂花屋是極為典型的贛南「九井十八廳」的客家民居建築,體現了獨特的客家建築文化。
  • 客家文化 |客家傳統服飾,你知多少?
    服飾的起源客家服飾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末及兩宋時期由於中原戰亂南遷,客家先民把優秀的中原文化藝術、人情風俗帶到了閩粵贛,並與當地土著風情文化不斷交融,形成了由中原文化藝術元素為基礎變化發展而來的文化藝術形式,客家服飾在這時期得到了較全面的充分的傳承、發展,創造了以簡潔大方、舒適耐磨的客家服飾,成為客家傳統文化藝術寶庫當中的奇葩
  • 聖誕樹花樣繁多,燈籠一盞難求:傳統節令文化,要不要拒絕商業?
    中秋將至,市民唐芸想在家中掛一盞素雅的傳統燈籠,可網上網下卻遍尋不著。過去年年幫公司採購西方聖誕節慶裝飾的她很感慨:聖誕樹花樣百出,可原本同樣花色多變的傳統燈籠,為何如此難買?從元宵到七夕,「國潮」崛起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傳統節日,尋找節日所承載的傳統文化意義。
  • 客家的起源地,石城美景看不完
    「環山多石,聳峙如城」,古稱石城。石城是千裡贛江的源頭,豐富的水資源和茂密的植被造就了石城秀麗的山水美景。走閩粵通衢、探丹霞地貌、沐峽谷溫泉、淌高山流水、賞百裡荷花、覽萬畝杜鵑,石城四時皆適合遊玩。讓我用不太短的篇幅,做一個不完全的石城攻略,也許你看完了也會想去石城的。客家發祥地,看南廬屋漢族有個特殊的支系,客家人。石城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客家邊城。
  • 石城二日遊精品旅遊線路,快來get!
    石城是「中國的燈彩之鄉」,燈彩內涵豐富,表達了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客家圍屋特色餐——大畲村古戲臺邊吃邊聽邊看,八仙桌吃著一桌飯,臺上看著客家燈彩表演,背景是通天寨,和演員現場互動,「客家婚俗打蒸蓋」「俏妹子」「倒採茶」等客家小調別有一番滋味。
  • 舌尖上的石城,這些獨有的客家美食,你們都吃過嗎?
    舌尖上的石城,這些獨有的客家美食,你們都吃過嗎?聽說石城是個好地方,別看石城是個小縣城,它有不輸江浙的山靈水秀,同時也不缺江南園林的精緻。這裡的特色美味小吃也不少哦!下面就跟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石城都一些什麼好吃的吧!
  • 打卡客家起源地,帶你看石城美景
    石城是千裡贛江的源頭,豐富的水資源和茂密的植被造就了石城秀麗的山水美景。走閩粵通衢、探丹霞地貌、沐峽谷溫泉、淌高山流水、賞百裡荷花、覽萬畝杜鵑,石城四時皆適合遊玩。讓我用不太短的篇幅,做一個不完全的石城攻略,也許你看完了也會想去石城的。客家發祥地,看南廬屋漢族有個特殊的支系,客家人。石城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客家邊城。
  • 石城「屏山功夫」和「過漾」入選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各地、各部門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要求,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科學保護理念,制定規劃,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傳播工作,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邁上新臺階,為弘揚贛南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我市文化繁榮興盛做出新的貢獻。
  • 從化鳳二村 傳承客家文化 「繡」出古樸新內涵
    2019年,從化深入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結合鳳二村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大力進行微改造,用「繡花」功夫改善村莊的環境品質,充分挖掘鳳二村的客家傳統文化和村落歷史,盤活現代文旅特色產業,為這座古樸的客家山村賦予了新的內涵。
  • 世界文化遺產日,盤點贛南客家文化中的「非遺」有哪些?
    2005年,國務院規定,自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作為「文化遺產日」。2019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就在今天。作為客家人,今天我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贛南客家文化中的省級「非遺」遺產有哪些?什麼是客家文化?
  • 異姓共建祠堂的文化現象———以石城溫、黃兩姓為例
    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從來不會發生矛盾和爭執,充分體現了天下客家是一家的團結和諧氛圍。本文對石城縣這一異姓間共建祠堂的客家文化現象作一初步分析。關鍵詞:異姓 共建 祠堂 客家文化尊祖敬宗,是客家精神之一,從古到今,在客家區域姓氏宗族建祠堂,是客家人尊祖敬宗重要的表現形式。
  • 客家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作者:劉莎莎目前,一部名為 《圍屋喜事》的客家方言喜劇正在上映,引起了不少客家人的關注。該劇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有資料顯示,客家語被認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近20年全球會說客家話的人由6000多萬減少到不足3000萬,流失速度驚人。有感於此,2019年年初開始,在導演韓榮聲的帶領下,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語言和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共同投入到了電影《圍屋喜事》的創作當中。《圍屋喜事》的故事情節是,城市日益擴張、地產遍地開花的大環境下,馬家祖屋的老住戶們都住進了商品房。
  • 【全域旅遊全景石城】生態休閒遊
    4A級景區—【石城八卦腦景區】,八卦腦海拔1314米,千米高山見證一生一世的浪漫愛情之旅。桂花屋是極為典型的贛南「九井十八廳」的客家民居建築,體現了獨特的客家建築文化。這裡匯集了濃鬱石城客家特色美食:圓滾滾的肉丸、別有嚼勁的薯粉水餃、鮮美的土鍋魚、香噴噴的擂米茶、石城炒粉、高田沙琪、清脆酥軟的煎餃……。石城美食可謂色味俱佳、品種豐富、形式多樣,是名副其實的「吃貨」之城。這裡是市民休閒聚會的好場所,是集民俗餐飲、特色美食、休閒娛樂及文藝演出為一體的特色美食一條街。讓遊客們了解與品味石城地方傳統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