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代走古城,風雪探雁門|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2020-12-11 騰訊網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忻州站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山西晚報採訪團在路上……

忻州站

▲採訪團在雁門關合影

忻州古城

書院商號遺韻連綿

雁門關隘

山險道崎茶路猶存

忻州,地處晉北交通樞紐,也是晉北商品集散地,更是晉商萬裡茶路的重要節點。

▲忻州古城城門樓

忻州古城歷史上商賈雲集,造就了實力雄厚的忻商,使其成為晉商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末民初,忻州古城有商鋪400餘家,大街小巷商店林立、鱗次櫛比,各商鋪貨物齊全,種類繁多。尤其是地處城中心的十字街,更為熱鬧繁華。

▲忻州古城古城牆遺址

全城商業以綢、茶、幣、紙、錢、糧、鐵、藥、當等行業為主,以郜、王、張、陳、石、連等姓氏家族為主要業主。他們開辦錢莊、發行鈔票、辦理匯兌。同時六大財主在城內設有帳莊,負責總、分商號的結算,成就了許多具有豐富內涵與人文背景的老字號。

▲忻州古城中的關帝廟

如今的忻州老城,就是在這些老商號、老建築的遺存上翻修、復建而來的,基本上保持了當時的風貌。在忻州老城中,秀容書院依山而建寬大宏偉,作為忻州第一所學府,培養了大量的知識人才參與到晉商各商號的管理與經營中,為晉商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雁門關,山勢險峻、道路崎嶇,作為軍事要塞,歷來是扼守中原、屏障三晉的咽喉。換個角度來講,雁門關也是北方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區,是古代南北通商的重要貿易通道,更是晉商萬裡茶路唯一的孔徑。

▲雁門關的明月樓

據史料記載,和平年代雁門關隘門大開,商隊熙熙攘攘時常擁堵滯留甚至發生衝突。為解決這一問題,清乾隆三十六年,代州知州專門立分道碑制定交通規則,碑文曰「雁門關北路緊告山崖,往來車輛不能並行,屢起爭端,為商民之累。本州相度形勢,於東路另開車道,凡南來車輛於東路行走,北來車輛由西西路徑由,不得故違」,從而合理地分開了上行下行,有效地緩解了交通壓力。這碑文正是當時「關道」繁忙程度的真實寫照。除分道碑外,如今雁門關也有記載當初過往的晉商捐款捐物維修道路的碑文。

如今的雁門關,沒有了金戈鐵馬,但那斑駁的牆體、曲折的古道、高聳的旗杆猶如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訴說著曾經的滄桑與輝煌。

▲代縣古縣城的阿育王塔,

原為圓果寺中的建築,又稱圓果寺塔,

寺已毀,塔獨存。

走古城

且看古遺蹟記錄昔日商貿繁華

忻州,地處山西中北部,北倚長城與大同、朔州為鄰,西隔黃河與陝西、內蒙古相望,東臨太行與河北接壤,南屏石嶺關與太原、陽泉、呂梁毗連。它是連接冀、陝、蒙的商貿集散地,也是山西重要交通樞紐、軍事要塞。

忻州,有「九原」「秀容」「臥牛城」之稱,名人輩出:有「宮詞之祖」班婕妤,「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一門忠烈」楊家將,敢為人先、更敢為人言「公車上書」程化鵬,共和國元帥徐向前等。從古至今,忻州晉商都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他們被稱為「口外商人」「雁行商」。忻州雁門關口內的眺望,忻州古城商貿往來的吶喊,都深藏著縷縷濃鬱的鄉愁。

11月18日、19日,採訪團一行來到忻州,迎著風雪,直面寒冬。在忻州古城「慢下來」細細品悟。夜探雁門關,從「口內」走到「口外」,在雁門關古道尋晉商足跡,並進行網絡直播。

忻州古城:

三座城樓遙相顧

晉北重鎮舊貌依稀

忻州古城,本就是一座商貿之城。高大雄峻的南門城樓和莊嚴肅穆的東門城樓、北門城樓在城牆的相連中遙相呼應。11月18日,採訪團一行從北大街走到東大街,穿梭在忻州古城錯落的小巷之間,尋訪晉商遺蹟。

▲忻州古城街景

忻州市長城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峻峰介紹,忻州古城始建於東漢年間,距今已近1800年的歷史,曾獲「南絳北代,忻州不賴」之贊,又有「文躋九原、雅出秀容」之譽,更具「晉北鎖鑰、三關總要」之名,是晉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鎮。

忻州古城被稱為「晉北咽喉和門戶」,城內南大街是昔日太原往北唯一通道,南來北往必行之路。北門城樓「拱辰門」為四門之首,城樓總高28米,簷下高懸「晉北鎖鑰」門匾。新修復的南門城樓「景賢門」,三層簷下正中懸掛「三關總要」匾額。新建的甕城及城牆、馬面和堞樓巍巍壯觀,將新城的高樓和浮華阻隔,劃分出城裡、城外不同的生活方式。

忻州古城內,保留著秀容書院、泰山廟、關帝廟等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還雲集忻州14個縣(市、區)的特色風物、地域文化及典型院落。「以城造城,將古樸和現代結合起來,讓忻州古城『活』起來。」忻州古城運營部經理王建文表示:忻州古城就是要堅持打造地域特色,成為一座可以讓人們休閒、放鬆的古城,而且秉承一店一品的原則,打造上百家特色小吃、農家樂、特色民宿、非遺文創品等鏈條。

秀容書院:

被視為「文脈之地」

「寥天閣」待學子攀登

忻州古城內的秀容書院依地形而建,由東向西地勢逐漸升高,分為下、中、上三個院落。錯落別致的庭院,屋角相接,萬瓦鱗次,被忻州人視為「文脈之地」。

「文章出苦心,誰為苦心人?正有苦心人,舉世幾人知?」秀容書院一隅牆壁上雕刻著大文學家元好問的詩句,這位元代文學大家與秀容書院有著千絲萬縷關係。

王建文介紹,忻州古時又稱秀容。清朝乾隆四十年,時任忻州知州魯潢為了彌補元好問故鄉沒有書院的缺憾,倡導創建「秀容書院」,這也是忻州的第一所學府。

秀容書院上院是書院的主體部分,過牌樓沿石階上行,可以看到高臺壁上鯉魚躍龍門磚雕圖案,寓意深厚,暗含知識改變命運的旨意。上院由文昌寺、山長室和槐樹院、棗樹院、柏樹院組成。順著書院西坡行走,還可以看到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其中,六角亭舊稱「寥天閣」,也有發音為「瞭望閣」,堪稱三亭之最,每邊長約三米,亭高約九米,它是忻州古城最高點,立於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

中院的「天慶觀」是書院最古老的建築,觀內供奉道家的三清祖師,創建於唐天寶年間,重建於清康熙年間。後因有白鶴在老子誕辰之日盤旋飛落之異象,人皆稱奇,改為「白鶴觀」。下院是新建的二座四合院式仿古建築——國學院和展陳院,會不定時舉辦主題性、年代性、非遺產品展覽、展演等活動。

王建文介紹:「秀容書院從古到今,從建築風格到內涵意義,一直被視為增長見識、學會貫通、包羅萬象的智慧道場。」

▲忻州古城裡的秀容書院全景

晉商遺蹟:

關帝廟財神廟

皆為遠行商旅心之所託

心之嚮往,砥礪前行。楊峻峰介紹,出門在外的晉商都抱有一種信仰,這種信仰根基在於「晉」,而不是商。商為生存之道,晉則為鄉思牽絆根基。

晉商留下的遺蹟,總離不開關帝廟、春秋神像、會館等。

忻州古城裡,有因關帝廟而得名的古巷,人們稱它為關帝廟巷。這裡的關帝廟始建於宋宣和年間,後幾經重修再修,現存為明清建築。楊峻峰說,晉商走「口外」其實都是生死未卜,走之前,他們都會在關帝廟神像前一拜,祈福平安,也是增添一份內心力量。

忻州關帝廟,又稱護國寺,廟門上關帝廟和護國寺兩塊牌匾並列。廟內供奉「顯靈義勇武安王」關羽,配祀姜太公、驪山女媧娘娘等神殿,大殿稱崇寧殿,現在為忻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忻州財神廟曾是晉商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曾是清政府特準代發對俄貿易「信票」之地,也是忻縣商會舊址。據說,當年的喬貴發從祁縣走到這裡,專門到財神廟跪拜,然後踏上「走西口」之路。一巷之隔的泰山廟則是自民國以來忻縣的金融市場(當時稱錢市)。每天早晨,州城各銀號、錢莊都要委派精通業務的代表到泰山廟來「上市」,也有個體散戶、買賣雙方直接交易。

晉商精英:

兩次赴京上書

為「萬裡茶路」謀個公平

在忻州東大街牛髒巷33號,採訪團一行來到了程化鵬住所。這座被稱為「晉中建築」風格的老宅院,沿用太谷宅院模式新修蓋四合院磚瓦木結構,磚雕匾額上方四個字:履謙恆益,道出忻州晉商經商之道,即商家行為舉止謙和,且保持誠信,生意就會越做越興隆。

「毫不誇張地說,當時情形嚴峻,沒有程化鵬,就不會有萬裡茶路對蒙俄出口貿易。」楊峻峰介紹,為謀求公平對外貿易,程化鵬曾赴京上書兩次。

程化鵬從小出塞,在塞外經商50餘載,曾以販運雜貨到蒙古,抵西伯利亞轉售俄商。在出關時,官吏橫加盤剝,唯利是圖,往往扣貨或苛罰商民,讓很多商民犯難。為此,程化鵬專門赴京上書,將萬裡茶路上對蒙俄貿易現狀列舉出來,清廷為嘉獎程化鵬上奏之功,還特準其代發信票。從此,晉商可與俄國人直接交易,打通了晉商對蒙、俄的貿易通道。恰克圖的山西商號迅速翻倍,增至120多家,茶葉銷售額亦逐年增加。

清同治初年,俄商與晉商的不公平競爭致晉商只剩4家,程化鵬等人再次上書,提出準許商民「由恰克圖假道俄邊行商」,並奏請減輕茶商關稅。清廷出於維護政權的需要,批准了程化鵬等人的請求,降低關稅,並下令取消一切浮費。程化鵬等為山西茶商爭得商業機會與尊嚴,「萬裡茶路」因而才能從南到北,衍生至國外長久貿易。

「程化鵬堪稱萬裡茶道上的『晉商精英』。」田建表示,程化鵬最值得學習的不僅是「敢言」上書,還有他的經營理念,樂善好施、積極做公益的品格。

代州鼓樓:

萬裡長城第一樓

代縣,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據說,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代縣古城也被稱為代州古城,它是中國古代北境著名的邊塞重地和軍事重鎮,是南北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商埠,歷為州、郡、道行政治所和軍政治所。放眼望去,代州築城布局主要以「背山面水、四方為城」防禦為主。東南西北開四門,時代浪潮前進中,代州古城也逐步從防禦鎮守角色轉變為邊境貿易重要的一站。

11月19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來到代縣,行走於代州古城,訪國家級文物寶藏,更穿梭在光陰裡覓晉商足跡。

「代州鼓樓應縣塔,正定府的大菩薩。」直至今日,人們都會盛傳這樣一句話。代州鼓樓,又稱為「邊靖樓」,它地處代縣縣城中央鐘樓街上,被世人稱為「萬裡長城第一樓」,整座樓為磚木結構,梁架巧思,建造雄偉壯觀。

▲代縣的代州邊靖樓

登樓可北望雁門,南俯淳陀。邊靖樓整體由磚砌的券洞臺基和三層四簷山頂樓樓身兩部分構成,抬頭可見懸掛的亞洲第一匾「聲聞四達」,邊靖樓北面則懸掛著「威震三關」四個大字,在它的下方則有我國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所書「萬裡長城第一樓」的匾額。邊靖樓南向樓前建有牌坊,上書「天朝良弼」。這些匾額大有內涵,與忠烈守關楊家將不可分。那時候,邊靖樓主要是眺望遠處所用,古長城上每隔五裡都會設有一個烽火臺,負責傳遞信息,守衛北邊,使之安寧。當時,還產生了一個詞語「秋防」,主要是秋天農耕收莊稼時,防範關外少數民族入侵而設。除了鎮守邊關之外,邊靖樓還是守關將士們詩酒茶重要的文化場所,在這裡,邀明月、談國事、聊故鄉,將思緒全部寄托在鼓樓之上。

過去,惡劣的自然氣候,匱乏的物質條件,許多代州人都選擇了外出經商,他們更是以塞外經商、邊疆行商而聞名。張家口、歸化、包頭、庫倫、多倫、海拉爾等處都有代縣商人,其中,包頭城更是隨處可見代縣人。當時,代縣人以拉駱駝謀生,後又以駱駝隊載運茶葉、綢緞、布匹等,與牧民進行以物易物交換皮毛、耕地、牲口等,再進而轉銷。如今,代縣商人仍舊遠聞天下,雖做大不多,但也頗為富足,以代州黃酒、代州油坊等為主打。

在邊靖樓內,一座晉商經商的雕塑吸引了記者們的眼光。雕塑裡的人物,是清代晉北的巨商,名叫王廷相,數百年的老字號「大盛魁」的大掌柜之一。

說起「大盛魁」,便不得不提及晉商聞名一時的王相卿。王相卿是晉中太谷人,人稱「王二疤子」。清康熙年,他與晉中祁縣人張杰、史大學一起,將生意越做越大,他們創立的字號「吉盛堂」等也最終統一更名為此後威震中蒙俄的大商號之一「大盛魁」。據邊靖樓內的史料牌匾記載,王廷相生於清嘉慶十九年,在歸綏市(今呼和浩特市)「大盛魁」任大掌柜,「經商有方、生財有道」,將生意做遍了大半個中國,並做到了外蒙(今蒙古)、俄羅斯等國家。牌匾上記述,「聞名於俄蒙……代州城內的日昇當、日昇昌、日昇永等字號,都是王廷相的支號」。但隨同採訪團的晉商專家、祁縣晉商研究所所長田建指出,按照晉商的傳統,王廷相既為「大盛魁」大掌柜,便不可能兼任其他字號、特別是盛極一時的平遙票號「日昇昌」等的掌柜。他不可能是「日昇當、日昇昌、日昇永」等字號的掌柜,更不可能是這些字號的東家。因此,這裡明顯的是後人記述他的生平時,有了誤讀或者刻意誇大。退 一步說,即便王廷相後來真的為「日昇當、日昇昌、日昇永」等字號的掌柜,也是必須在辭去「大盛魁」的一切職務時,方能實現。因此,關於這塊記載尚需斟酌,有待考證。

▲華北現存最大的州文廟——代縣文廟全景

探雁門

遙想「雁行商」穿越雄關艱難北上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萬裡長城「外三關」。得雁門關者,贏中原;失雁門關者,失天下。雁門關,雄踞於忻州市代縣縣城西北20公裡處勾注山之巔,主峰海拔1800多米。它是萬裡長城最具代表性的軍事要塞之一,是長城軍事防禦體系之一。

其實,雄關雁門更是一條聞名天下的商貿之道,它是清代晉商赴蒙、俄貿易的必經之路,人們也稱這條商道為用生命堆砌的「命關道」。地勢險峻,雁門關十八彎,每走一步都是險。

蒼涼、凝重、肅穆、雄渾、大氣,雁門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風土人情,詠頌著一代又一代邊貿往來的傳奇。雁門古道上,晉商自晉中出發,經忻州至代州,過雁門關,分東西兩路,走西口,闖東口。忻代晉商也從這裡出發,溝通內地與塞外、中原與漠北、農耕與遊牧的經濟文化交流。

▲山西晚報記者在雁門關採訪

風雪探訪雁門關

雁行商出走口外

「遠與君別者,乃至雁門關。黃雲蔽千裡,遊子何時還。」採訪團一行抵達雁門關時,已近黃昏,正趕上了雁門關入冬第一場雪,雄關漫道、朔風烈烈,從雁門關口內到口外,溫度變化極大。採訪團一行稱這是風雪探訪雁門關,實則也是夜探雁門關,天越黑,氣溫越低,冷至徹骨,滿是車轍痕的青石古道,凹凸不平,行走起來十分艱難。

《今日雁門》主編劉睿介紹,雁門關自然條件艱苦,青石彎道車轍痕還是明清以後曾修復過的,在這之前,都是泥土流沙之路,走商道更是艱難。古人行走雁門關時,車輪散架、馬蹄斷裂的事情時常發生。

關於雁門關傳說很多,得此名,有人說是每年春天和秋天,都會有一群群大雁從這裡經過,大雁飛過群山峻岭,總會在關門盤旋很久,叫聲迴響,才能飛過去。《唐書·地理志》講述:「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亦曰雁門關。」

戰車、和親車隊、商貿駝隊,都從雁門關經過。春去秋來,「萬裡茶路」上有一支晉北晉商勁旅,他們被稱為「雁行商人」,走西口、闖東口,往來雁門關,北上塞外淘金求生,雁行商人經商極不易,卻創下「家國春秋」載入史冊的晉商之道。

「生在忻代二州,紅在東西兩口」。他們不僅是經商,還將文化交流帶入口外,將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結合起來。忻州、代州兩地的商人逐漸興起(以下簡稱忻代商人),也興起了雁門商旅文化。在清末民初,忻代商人的發展達到鼎盛,在塞外地區的商界佔有重要地位。

在包頭,忻代商人佔據多半城。在張家口張庫大道上旅蒙商人裡,晉中商人為主,忻代商人緊跟其後,形成了地域性的商幫。在新疆地區,忻代商人佔據主要位置,以晉幫在新疆經商出現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久、影響力最大而著名。

忻代商人走口外,與地理原因分不開,塞外謀生,成為他們的主要特徵之一。以同族同鄉為紐帶,形成商幫組織協作打天下。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之一。「遠離家鄉忻代州,學會蒙話草地走。換回皮毛賺大錢,千裡迢迢奔包頭。」與其他晉商幫相比較,忻代商人在塞外經商主要集中於地理優勢、鄉親幫扶、政策導向。

當時,清政府開始鼓勵內地百姓進入蒙古地區生活。忻、代地區本身農耕區域少,人口眾多,由清政府發放通商照路,便產生了大量的勞動力「走西口」到歸化城討生計的場景,他們在蒙古地區耕種或者經商,對忻代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耕農之家十居八九,貿易商販者十之一二」,由此可見經商的比例比較高。

一代女帝武則天親創「天」「地」異體字

雁門關古典故事多

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趙武靈王、駐守邊關戰國名將李牧、北擊匈奴秦將蒙恬、數次馳騁雁門古塞內外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出塞和親王昭君,寧死不屈「楊家將」楊業戰死之地,1937年雁門關伏擊戰……3000多年來,這些與雁門息息相關的古典故事多達1000多部,腥風血雨,那些鮮活的歷史仍影響至今。

關南第一道城門又稱為「天險門」,石座磚券,門洞上方匾額書刻「天險」二字,據說「天」字是武則天所創異形字。劉睿介紹,「天」字很有看頭,上面是個草字頭,中間是田地的田,下方是大動幹戈的戈,表示馬有草,田裡有糧食,還有武器,這樣才能行走天下。

同時,劉睿提到天險門對應的地利門洞上方的額匾刻有「埊利」二字,那個「埊」字也是武則天所創,同「土地」的「地」字是一個字。上面一個「山」字,中間一個「水」字,下面一個「土」字,表示有山有水有土地。

佇立在門洞,寒風呼呼吹,但是眼前仿佛仍能看到當年雁門關邊貿繁華的情形。

天險門上建有城樓,即關樓,也稱為雁樓。雁樓上巨匾「中華第一關」格外顯著。中國古建築學家、長城專家羅哲文曾考察雁門關所提寫並評價:「雁門關是中國北方最重要、最雄偉的長城雄關,是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關。」

雁門關邊貿街,立著一座牌坊,牌坊中間門額上寫著「達北漠」三個字。歷史上,雁門關也是重要的互市通商口岸,中原與漠北的「南北通衢」,是著名的「玉石之路」和「茶馬古道」。

邊貿街是由70多間仿明代建築所構成,這裡主要展示和經營了具有雁門關地區特色的手工藝製品和紀念品,同時也再現了當年邊關貿易的盛況,是一條極具地域特色的風情街。

街的盡頭東側還有一座牌坊,牌坊正中間門額上寫著「通南江」三個字,劉睿介紹,這三個字表示,經過雁門關就可以通達大江南北,中原人民與漠北遊牧民族在此通商互市。

走口外重要的交通線路就是雁門古道,當時,遊牧民族將牛、馬、羊及畜產品運送至雁門關,換取內陸的糧食、布匹、鐵器等。中原商賈採購貨物,經雁門關運出,一路從張家口轉運至俄羅斯遠東地區;一路經殺虎口運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後轉至恰克圖,與俄商進行貿易,進入歐洲市場。

雁門關甕城:

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爬陡坡、走彎路,生猛、兇險,從邊貿街牌坊走到這裡,關城北側有一座城高6米的護門小城,呈半圓形或方形,人們也稱其為甕城,作為關城的防護設施可加強關城的防守。

劉睿介紹,甕城設計是從防禦角度考量,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增加攻城難度,以防止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

雁門關甕城門俗稱小北門,磚券門頂,明代時鐫刻的「雁門關」三個字,兩側鑲嵌磚刻楹聯一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據說這是明清之際大學者傅山先生的手筆。

楹聯中「三邊」是指古代幽州、并州、涼州,也有人說是指明代北邊、東北邊、西北邊三大防區,「九塞」是說戰國時就名聞天下的九大關塞,雁門關被推崇為「三邊衝要」「九塞之首」,這副楹聯形象地道出了雁門關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三邊」「九塞」無論從軍事還是歷史文化考究,都彰顯著雁門關的重要地位。

進入甕城,看到與天險門相對應的地利門,是關城北面的正門,甕城的設計就是為了保護此門。

雄關漫道真如鐵

甕城雖小仍建關帝廟

「拜完關老爺,就是平安回家了。」劉睿介紹,關帝廟所處的這個院落在甕城之中,正對著地利門的門洞,立於平臺之上。

關帝廟大殿位於地利門的西側,坐西朝東,面寬三間,大殿門額上有明朝末年曾任兵部尚書的代州人孫傳庭手書匾額一塊,上書「天日同昭」四個大字。大殿正中間的塑像是武聖人關羽坐像,關羽左前側站立的塑像為關平和周倉。

甕城雖小,關帝廟設在此,既是軍事要塞鎮守之關,也是晉商出走口外的信仰寄託。出走與歸來,晉商先輩們都會先到這裡拜一拜關帝,祈求平安,祈禱所盼,心中念想得以抒發。

大殿對面是「春秋樓」戲臺,這座戲臺的屋頂是歇山頂,看上去別具一格。戲臺是一種建築形制,也是一方文化天地。戲臺上「咿咿呀呀」,牽腸百轉,唱出了多少波瀾壯闊、忠孝節義的故事。

雁門關地利門:

我國現存不多的「古代交通規則碑」

採訪團順著古道,來到雁門關地利門,當地人介紹,這裡有中國現存不多的「古代交通規則碑」。採訪團一行很是好奇,再看碑文內容大致為:「正堂禁示:雁門關北路緊靠山崖,往來車輛不能並行,屢起爭端,為商民之累。本州相度形勢,於東陲另開車道,凡南來車輛於東路行走,北來車輛從西路終由。不得故違於咎未便,特示。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吉日立。」

這碑文正是當時「關道」繁華的真實寫照,祁縣晉商研究所所長田建表示,雁門關是萬裡茶道上商賈往來的重要通道,通過碑文,可以看到當時交通盛況,也可以看到當時的守則和秩序。雁門關往來頻繁,單一一條路已無法滿足往來車輛的通行需求,上行下行之分,有效地緩解交通壓力。

雁門關圍城與關城之間,有一座典型的邊關古村落,稱為雁門關村,也曾名曰明月村。雁門關村依山而建,中間是一條由北向南、逐漸升高的石子路,明月樓位於路的北端。

這裡的村民們被稱為地道的「邊民」,關外人眼裡,他們是「關裡人」,關裡人眼裡他們又是「關外人」,兼容南北,從生活習俗到語言表述,他們也是中原與塞外分界點上的生存印跡。

雁門古道作為溝通南北的通商要道時,也造就了關內漢民族與關外遊牧民族的溝通,那些守關將士的後代成為這裡的村民。

村民們眼中,「靠關吃關」,他們靠近的是一條千年雁門古道,鋪滿錢財的「金馬玉路」,這條路上也造就了一個新的職業「護關」。因為關道的關口在山頂的關城,海拔極高,地勢險峻,山路崎嶇。

由於對當地地形的了解,「護關」人的工作就是幫助商人車輛貨物上下山,直至盤山公路與交通工具的改變,護關職業才逐漸消失。護關村民們也大多遠走他鄉,遷離出雁門關村,少數留下來的村民也改為耕種、畜牧為主。

當地流傳這樣的民謠,「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百裡並無梨棗樹,三春那得桃杏花。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村民們說當地生活自然條件很艱辛,隨著這些年景區建設,寂寥的古村逐漸熱鬧了起來,雁門關早已不是一個簡單又具體的地名,他們也從護關人轉向了農家樂客棧的打造人,為往來遊客提供餐飲和住宿。

▲雁門關天險門旁邊的鎮邊祠

文|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佳森 任俊兵

圖|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視頻拍攝、製作|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來源:山西晚報 文博山西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大同站
    茶路迢迢,關山重重;風雨兼程,因你而來。  11月20日,雪後初霽的大同市北魏鹿苑故地。在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鏡頭的聚焦下,一座規模宏大的倉儲式茶庫,正徐徐開啟一道打破「萬裡茶路」百年沉寂的雄渾之門。
  • 探雁門 遙想「雁行商」穿越雄關艱難北上
    其實,雄關雁門更是一條聞名天下的商貿之道,它是清代晉商赴蒙、俄貿易的必經之路,人們也稱這條商道為用生命堆砌的「命關道」。地勢險峻,雁門關十八彎,每走一步都是險。蒼涼、凝重、肅穆、雄渾、大氣,雁門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風土人情,詠頌著一代又一代邊貿往來的傳奇。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茶聖故裡覓茶道文化,嶽口古鎮探晉商遺蹟
    說起來,天門與山西淵源很深,緣分很深,情誼很深,這裡不僅是晉商萬裡茶路的必經之地,也是山西近代民族工業的奠基者之一的山西巡撫胡聘之的家鄉。2020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時,天門市是山西在湖北對口支援的三個城市之一,山西醫療隊傾「晉」全力救治患者的事跡在天門傳為佳話。昔日晉商販茶因商路與天門建立起來的情感又延續到當代,使兩地人民的友誼血脈相連。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大同站:塞外得勝堡見證晉商崛起繁盛,滄桑兩古橋...
    11月20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走進大同古城,在大同市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馬維平和大同文化學者翟勇的講解中,從有「古城第一街」之稱的雲路街開始了古城的探訪之旅。它的建成,標誌著「九邊重鎮」大同在明清萬裡茶路沉寂百年後重新擁有了大型茶葉倉儲中心,對於古都大同重振茶馬遺風具有興廢繼絕的意義。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抵達大同後,慕名來到九邊老茶倉,見證茶馬文化與晉商精神在萬裡茶道節點城市大同的傳承與弘揚。茶香縹緲,音樂曼妙。
  • 「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採訪活動蒞忻
    在忻州古城採訪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晉中市人民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由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邀請萬裡茶道沿線主流媒體以及學術機構聯合參與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採訪活動,於9月11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啟動。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民國老照片:歸綏地區的駱駝商隊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山西晚報採訪團在路上……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11月24日傍晚,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結束包頭的採訪,抵達呼和浩特市。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投票!在祁縣,最具代表性的茶路地標是哪家?
    隨後,採訪團一行從北關村出發,經劉家堖、來遠鎮、盤陀村、過子洪口出太行山,經魯村、走官道,在太平橋報平安,經團柏鋪、官道莊,一直向北到白圭鎮,再到曉義村、北堡村,沿著幾百年前晉商經商販茶的萬裡茶路,一路向北,繼續尋訪萬裡茶路遺蹟遺址,追溯萬裡茶路內涵,探訪當代晉商,探尋「以義制利、家國天下」的晉商精神。採訪團從武鄉縣南關進入祁縣境內,第一站是來遠鎮北關村。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祁縣:悠悠老街寫滿晉商故事 錚錚本翹彰顯濟世情懷
    隨後,採訪團一行從北關村出發,經劉家堖、來遠鎮、盤陀村、過子洪口出太行山,經魯村、走官道,在太平橋報平安,經團柏鋪、官道莊,一直向北到白圭鎮,再到曉義村、北堡村,沿著幾百年前晉商經商販茶的萬裡茶路,一路向北,繼續尋訪萬裡茶路遺蹟遺址,追溯萬裡茶路內涵,探訪當代晉商,探尋「以義制利、家國天下」的晉商精神。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恐龍之鄉,白雲悠悠說驛站風雲;中蒙邊境,寒風...
    那時,從南方辦茶而後北上的晉商,進入內蒙古後,無論走西口還是走東口,最終殊途同歸,多數會來到這裡,經過短暫休息和調整後沿張庫大道繼續北行。對於晉商而言,不管前行路上有多少艱難險阻,環境如何陌生惡劣,生活方式如何不適應,只要有商機,那就要去拓展。故鄉在身後已是遠方,每走一步都面臨巨大挑戰。但商路永無止盡,晉商的無所畏懼、不斷創新也永無止盡。
  • 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抵達大同:尋訪古城的晉商「足音」
    黃河新聞網大同訊(記者孫劍功)11月19日至21日,「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17人抵達大同,對古城、九邊老茶倉、得勝堡、古道車轍、懷德橋等大同市境內的萬裡茶道遺址、遺蹟等進行了尋訪。全長13000多公裡的萬裡茶路,跨越中蒙俄三國,其開拓者和經營的主力軍正是山西、特別是晉中一帶的商人。本次「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活動,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晉中市人民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活動包括系列文旅推介,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中蒙俄系列採訪,大型萬裡茶路攝影展等。
  • 訪百年茶路,品萬裡茶香,追溯茶文化傳奇,傳承晉商茶道雄風丨 「重...
    訪百年茶路,品萬裡茶香,追溯茶文化傳奇,傳承晉商茶道雄風。8月26日,「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大型跨國採訪報導活動新聞發布會暨啟動儀式在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昭餘古城舉行,一場集結國內媒體力量、匯聚多省優勢資源、探索茶路歷史文化、追求創新視聽傳播的思想及文化盛宴正式開啟。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包頭站:鄉愁濃濃,跨草原融匯晉蒙兄弟情誼;茶路...
    經忻州過雁門關到黃花梁,眼前出現兩條通往蒙古大草原的商路:一條經大同、陽高,過天鎮「便行橋」,前去「東口」張家口;另一條是過大同「懷德橋」後,一路向西,經左雲、右玉,去往「西口」殺虎口。走「西口」的商人,過殺虎口「不是丟錢財,就是刀砍頭,過了虎口心還抖」,歷經千難萬險後到達包頭。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南船北馬襄陽地,東連西接晉鄉情;米公祠感受晉商...
    南船北馬襄陽地東連西接晉鄉情專家學者共同研討萬裡茶道9月23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到達湖北省襄陽市。與以往站點不同,襄陽站的採訪開始於一場主題為「南船北馬襄陽地東連西接晉鄉情」的座談會。主辦方特別邀請到多位襄陽當地文化名人,以及在襄陽的山西老鄉、介休北辛武冀以中(立信堂)冀氏後人等諸多萬裡茶道相關專家、新晉商代表參加了討論會。3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各方人員就萬裡茶路襄陽段的相關情況,現存老碼頭、遺址遺蹟,申遺現狀等進行了分享。同時,襄陽新晉商代表也紛紛表示,在外做生意,絕不能丟老家人的臉,一定把晉商精神發揚光大。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包頭站:鄉愁濃濃,跨草原融匯晉蒙兄弟情誼;茶路迢迢,因晉商崛起塞上水旱碼頭
    望輝煌:勤懇創新的喬氏家族  在包頭,從事對蒙生意的商人被統稱為「旅蒙商」,且以晉商為主,其中晉中祁縣喬家堡喬氏家族的經歷堪稱傳奇。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在包頭的走訪就從喬家金街開始。  喬家金街位於包頭市東河區財神廟與呂祖廟之間,是百年前喬家在包頭的商脈寶地。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在介休|這樣的琉璃牌樓!這樣的流光溢彩!
    ▲介休太和巖琉璃牌坊局部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山西晚報採訪團在路上……因為在「萬裡茶路」採訪中,無數次提到這個地方。在襄陽、在社旗、在洛陽等地,但凡有山西(山陝)會館的地方,總離不了介休的琉璃。也因為介休的琉璃,讓一座座山西(山陝)會館歷經數百年依舊色彩絢麗。 當在介休看到「太和巖」牌樓時,才真正明白為什麼每一座山西(山陝)會館都離不開介休琉璃。
  • 「晉商故裡」山西啟動「重走萬裡茶路」之旅
    8月26日,「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大型跨國採訪報導活動新聞發布會暨啟動儀式在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昭餘古城舉行。馬立明 攝8月26日,「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大型跨國採訪報導活動新聞發布會暨啟動儀式在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昭餘古城舉行。 馬立明 攝中新網晉中8月26日電 (楊傑英)8月26日,「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大型跨國採訪報導活動新聞發布會暨啟動儀式在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昭餘古城舉行。活動將跨越國內八個省區,途經中、蒙、俄三國38個城市,行程13000多公裡。
  • 一路所向 萬裡茶路
    一路所向,萬裡茶路。 今天繼續寫昨天,為了每天早上發稿的便利。 早上六點多走起,一路穿越晉商故裡榆次、太谷,穿越山水榆社,經古城上黨,進入河南。夕陽在山時候,我們順利住進了商丘市凱裡亞德酒店。 晉商是萬裡茶路的開創者,晉中商人無疑是這些開創者中的領軍人物。
  • 出發,重走萬裡茶路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王利軍) 9月11日上午,在風景如畫的武夷山下,「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採訪活動出徵發車儀式在晉商萬裡茶路起點下梅村隆重舉行。以全方位、多維度、新高度、新視角,記錄萬裡茶路上的晉中印記和晉商故事,從而更深層次的挖掘文化旅遊資源與商業密碼,助力晉中探索轉型發展新路子。
  • 山西晚報記者節特別策劃——我們走在萬裡茶路上
    這一天,我們收拾行裝,重新出發,繼續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探尋晉商的成功密碼,發掘萬裡茶路的歷史價值、當代意義。8月26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晉中市人民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採訪活動啟動。9月8日,採訪團正式啟程。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太谷:金太谷!金太谷!一部回味無窮的歷史奇書
    11月15日、16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市人民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活動採訪團一行,在結束了介休市的採訪後,來到晉中市太谷區,在這裡繼續尋找晉商曾經的輝煌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