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雁門 遙想「雁行商」穿越雄關艱難北上

2020-12-11 湘湘愛旅行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萬裡長城「外三關」。得雁門關者,贏中原;失雁門關者,失天下。雁門關,雄踞於忻州市代縣縣城西北20公裡處勾注山之巔,主峰海拔1800多米。它是萬裡長城最具代表性的軍事要塞之一,是長城軍事防禦體系之一。

其實,雄關雁門更是一條聞名天下的商貿之道,它是清代晉商赴蒙、俄貿易的必經之路,人們也稱這條商道為用生命堆砌的「命關道」。地勢險峻,雁門關十八彎,每走一步都是險。

蒼涼、凝重、肅穆、雄渾、大氣,雁門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風土人情,詠頌著一代又一代邊貿往來的傳奇。雁門古道上,晉商自晉中出發,經忻州至代州,過雁門關,分東西兩路,走西口,闖東口。忻代晉商也從這裡出發,溝通內地與塞外、中原與漠北、農耕與遊牧的經濟文化交流。

風雪探訪雁門關,雁行商出走口外

「遠與君別者,乃至雁門關。黃雲蔽千裡,遊子何時還。」採訪團一行抵達雁門關時,已近黃昏,正趕上了雁門關入冬第一場雪,雄關漫道、朔風烈烈,從雁門關口內到口外,溫度變化極大。採訪團一行稱這是風雪探訪雁門關,實則也是夜探雁門關,天越黑,氣溫越低,冷至徹骨,滿是車轍痕的青石古道,凹凸不平,行走起來十分艱難。

《今日雁門》主編劉睿介紹,雁門關自然條件艱苦,青石彎道車轍痕還是明清以後曾修復過的,在這之前,都是泥土流沙之路,走商道更是艱難。古人行走雁門關時,車輪散架、馬蹄斷裂的事情時常發生。

關於雁門關傳說很多,得此名,有人說是每年春天和秋天,都會有一群群大雁從這裡經過,大雁飛過群山峻岭,總會在關門盤旋很久,叫聲迴響,才能飛過去。《唐書·地理志》講述:「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亦曰雁門關。」

戰車、和親車隊、商貿駝隊,都從雁門關經過。春去秋來,「萬裡茶路」上有一支晉北晉商勁旅,他們被稱為「雁行商人」,走西口、闖東口,往來雁門關,北上塞外淘金求生,雁行商人經商極不易,卻創下「家國春秋」載入史冊的晉商之道。

「生在忻代二州,紅在東西兩口」。他們不僅是經商,還將文化交流帶入口外,將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結合起來。忻州、代州兩地的商人逐漸興起(以下簡稱忻代商人),也興起了雁門商旅文化。在清末民初,忻代商人的發展達到鼎盛,在塞外地區的商界佔有重要地位。

在包頭,忻代商人佔據多半城。在張家口張庫大道上旅蒙商人裡,晉中商人為主,忻代商人緊跟其後,形成了地域性的商幫。在新疆地區,忻代商人佔據主要位置,以晉幫在新疆經商出現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久、影響力最大而著名。

忻代商人走口外,與地理原因分不開,塞外謀生,成為他們的主要特徵之一。以同族同鄉為紐帶,形成商幫組織協作打天下。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之一。「遠離家鄉忻代州,學會蒙話草地走。換回皮毛賺大錢,千裡迢迢奔包頭。」與其他晉商幫相比較,忻代商人在塞外經商主要集中於地理優勢、鄉親幫扶、政策導向。

當時,清政府開始鼓勵內地百姓進入蒙古地區生活。忻、代地區本身農耕區域少,人口眾多,由清政府發放通商照路,便產生了大量的勞動力「走西口」到歸化城討生計的場景,他們在蒙古地區耕種或者經商,對忻代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耕農之家十居八九,貿易商販者十之一二」,由此可見經商的比例比較高。

一代女帝武則天親創「天」「地」字異體字,雁門關古典故事多

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趙武靈王、駐守邊關戰國名將李牧、北擊匈奴秦將蒙恬、數次馳騁雁門古塞內外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出塞和親王昭君,寧死不屈「楊家將」楊業戰死之地,1937年雁門關伏擊戰……3000多年來,這些與雁門息息相關的古典故事多達1000多部,腥風血雨,那些鮮活的歷史仍影響至今。

關南第一道城門又稱為「天險門」,石座磚券,門洞上方匾額書刻「天險」二字,據說「天」字是武則天所創異形字。劉睿介紹,「天」字很有看頭,上面是個草字頭,中間是田地的田,下方是大動幹戈的戈,表示馬有草,田裡有糧食,還有武器,這樣才能行走天下。

同時,劉睿提到天險門對應的地利門洞上方的額匾刻有「埊利」二字,那個「埊」字也是武則天所創,同「土地」的「地」字是一個字。上面一個「山」字,中間一個「水」字,下面一個「土」字,表示有山有水有土地。

佇立在門洞,寒風呼呼吹,但是眼前仿佛仍能看到當年雁門關邊貿繁華的情形。

天險門上建有城樓,即關樓,也稱為雁樓。雁樓上巨匾「中華第一關」格外顯著。中國古建築學家、長城專家羅哲文曾考察雁門關所提寫並評價:「雁門關是中國北方最重要、最雄偉的長城雄關,是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關。」

雁門關邊貿街,立著一座牌坊,牌坊中間門額上寫著「達北漠」三個字。歷史上,雁門關也是重要的互市通商口岸,中原與漠北的「南北通衢」,是著名的「玉石之路」和「茶馬古道」。

邊貿街是由70多間仿明代建築所構成,這裡主要展示和經營了具有雁門關地區特色的手工藝製品和紀念品,同時也再現了當年邊關貿易的盛況,是一條極具地域特色的風情街。

街的盡頭東側還有一座牌坊,牌坊正中間門額上寫著「通南江」三個字,劉睿介紹,這三個字表示,經過雁門關就可以通達大江南北,中原人民與漠北遊牧民族在此通商互市。

走口外重要的交通線路就是雁門古道,當時,遊牧民族將牛、馬、羊及畜產品運送至雁門關,換取內陸的糧食、布匹、鐵器等。中原商賈採購貨物,經雁門關運出,一路從張家口轉運至俄羅斯遠東地區;一路經殺虎口運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後轉至恰克圖,與俄商進行貿易,進入歐洲市場。

雁門關甕城: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爬陡坡、走彎路,生猛、兇險,從邊貿街牌坊走到這裡,關城北側有一座城高6米的護門小城,呈半圓形或方形,人們也稱其為甕城,作為關城的防護設施可加強關城的防守。

劉睿介紹,甕城設計是從防禦角度考量,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增加攻城難度,以防止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

雁門關甕城門俗稱小北門,磚券門頂,明代時鐫刻的「雁門關」三個字,兩側鑲嵌磚刻楹聯一副:「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據說這是明清之際大學者傅山先生的手筆。

楹聯中「三邊」是指古代幽州、并州、涼州,也有人說是指明代北邊、東北邊、西北邊三大防區,「九塞」是說戰國時就名聞天下的九大關塞,雁門關被推崇為「三邊衝要」「九塞之首」,這副楹聯形象地道出了雁門關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三邊」「九塞」無論從軍事還是歷史文化考究,都彰顯著雁門關的重要地位。

進入甕城,看到與天險門相對應的地利門,是關城北面的正門,甕城的設計就是為了保護此門。

雄關漫道真如鐵,甕城雖小仍建關帝廟

「拜完關老爺,就是平安回家了。」劉睿介紹,關帝廟所處的這個院落在甕城之中,正對著地利門的門洞,立於平臺之上。

關帝廟大殿位於地利門的西側,坐西朝東,面寬三間,大殿門額上有明朝末年曾任兵部尚書的代州人孫傳庭手書匾額一塊,上書「天日同昭」四個大字。大殿正中間的塑像是武聖人關羽坐像,關羽左前側站立的塑像為關平和周倉。

甕城雖小,關帝廟設在此,既是軍事要塞鎮守之關,也是晉商出走口外的信仰寄託。出走與歸來,晉商先輩們都會先到這裡拜一拜關帝,祈求平安,祈禱所盼,心中念想得以抒發。

大殿對面是「春秋樓」戲臺,這座戲臺的屋頂是歇山頂,看上去別具一格。戲臺是一種建築形制,也是一方文化天地。戲臺上「咿咿呀呀」,牽腸百轉,唱出了多少波瀾壯闊、忠孝節義的故事。

雁門關地利門:我國現存不多的「古代交通規則碑」

採訪團順著古道,來到雁門關地利門,當地人介紹,這裡有中國現存不多的「古代交通規則碑」。採訪團一行很是好奇,再看碑文內容大致為:「正堂禁示:雁門關北路緊靠山崖,往來車輛不能並行,屢起爭端,為商民之累。本州相度形勢,於東陲另開車道,凡南來車輛於東路行走,北來車輛從西路終由。不得故違於咎未便,特示。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吉日立。」

這碑文正是當時「關道」繁華的真實寫照,祁縣晉商研究所所長田建表示,雁門關是萬裡茶道上商賈往來的重要通道,通過碑文,可以看到當時交通盛況,也可以看到當時的守則和秩序。雁門關往來頻繁,單一一條路已無法滿足往來車輛的通行需求,上行下行之分,有效地緩解交通壓力。

雁門關圍城與關城之間,有一座典型的邊關古村落,稱為雁門關村,也曾名曰明月村。雁門關村依山而建,中間是一條由北向南、逐漸升高的石子路,明月樓位於路的北端。

這裡的村民們被稱為地道的「邊民」,關外人眼裡,他們是「關裡人」,關裡人眼裡他們又是「關外人」,兼容南北,從生活習俗到語言表述,他們也是中原與塞外分界點上的生存印跡。

雁門古道作為溝通南北的通商要道時,也造就了關內漢民族與關外遊牧民族的溝通,那些守關將士的後代成為這裡的村民。

村民們眼中,「靠關吃關」,他們靠近的是一條千年雁門古道,鋪滿錢財的「金馬玉路」,這條路上也造就了一個新的職業「護關」。因為關道的關口在山頂的關城,海拔極高,地勢險峻,山路崎嶇。

由於對當地地形的了解,「護關」人的工作就是幫助商人車輛貨物上下山,直至盤山公路與交通工具的改變,護關職業才逐漸消失。護關村民們也大多遠走他鄉,遷離出雁門關村,少數留下來的村民也改為耕種、畜牧為主。

當地流傳這樣的民謠,「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百裡並無梨棗樹,三春那得桃杏花。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村民們說當地生活自然條件很艱辛,隨著這些年景區建設,寂寥的古村逐漸熱鬧了起來,雁門關早已不是一個簡單又具體的地名,他們也從護關人轉向了農家樂客棧的打造人,為往來遊客提供餐飲和住宿。

山西晚報記者 孫佳森

(責編:褚嘉琳)

【來源:山西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探雁門 遙想「雁行商」穿越雄關艱難北上
    其實,雄關雁門更是一條聞名天下的商貿之道,它是清代晉商赴蒙、俄貿易的必經之路,人們也稱這條商道為用生命堆砌的「命關道」。地勢險峻,雁門關十八彎,每走一步都是險。蒼涼、凝重、肅穆、雄渾、大氣,雁門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風土人情,詠頌著一代又一代邊貿往來的傳奇。
  • 忻代走古城,風雪探雁門|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華北現存最大的州文廟——代縣文廟全景探雁門遙想「雁行商」穿越雄關艱難北上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萬裡長城「外三關」。採訪團一行抵達雁門關時,已近黃昏,正趕上了雁門關入冬第一場雪,雄關漫道、朔風烈烈,從雁門關口內到口外,溫度變化極大。採訪團一行稱這是風雪探訪雁門關,實則也是夜探雁門關,天越黑,氣溫越低,冷至徹骨,滿是車轍痕的青石古道,凹凸不平,行走起來十分艱難。
  • 忻代走古城,風雪探雁門|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華北現存最大的州文廟——代縣文廟全景 探雁門 遙想「雁行商」穿越雄關艱難北上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
  • 雄關-雁門
    素聞雁門關為塞下雄關,路過山西代縣當然不能錯過。最初建關的是戰國時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後,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所以名將李牧是守備雁門關的第一任「關長」。
  • 戰雲已遠,雄關猶在,你所不知道「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雁門關內外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周幽王巡邊、三家分晉、李牧鎮邊、秦太子守邊、漢高祖北徵、昭君出塞、武則天築關、浴血奮戰精忠報國的楊家英烈、宋欽北擄等等重大歷史事件均發生於此。從代縣縣城出發,進入雁門關景區,有三條路可以選擇。
  • 速來圍觀|長城攝影家楊東鏡頭下的雁門雄關之銀裝素裹
    當銀裝雁門遇見勵志一生拍長城的熱血少年在他的鏡頭裡被尊為「九塞之首」的雁門雄關蒼茫壯闊中氣勢磅礴中氤氳著靜謐的美好在他的鏡頭裡「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國風光銀裝恢弘中閃爍著青春的熱忱南思洞庭水 北想雁門關
  • 速來圍觀|長城攝影家楊東鏡頭下的雁門雄關之銀裝素裹
    當銀裝雁門遇見勵志一生拍長城的熱血少年在他的鏡頭裡被尊為「九塞之首」的雁門雄關蒼茫壯闊中瀰漫著蓬勃的生機在他的鏡頭裡,象徵著「民族脊梁」的萬裡長城氣勢磅礴中氤氳著靜謐的美好在他的鏡頭裡「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國風光銀裝恢弘中
  • 一關分南北 千年話雁門
    次年,北魏從平城遷都洛陽,取道穿越太行山的靈丘道,沒有選擇艱險難行的雁門關這條道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太子拓跋恂留守平城。當太子準備南赴洛陽時,部分不願意遷往洛陽的皇室成員,企圖將太子留在平城,「舉兵斷關,規據陘北」,即斷絕雁門關的交通,割據塞北。可見,在魏孝文帝時,雁門關已成為南北巨防。
  •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但雁門關是靠自己在歷史上的地位,你參觀了下面這些景點後,你就會對雁門關文化有了真正的了解。 雁門關景區分為兩部分,古雁門關和明雁門關。
  • 千裡來尋故地——雁門關
    雁門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位於山西忻州代縣城北。蘆芽山距離雁門關大約有130公裡,開車大概要3個小時左右。這裡也是楊家將徵戰的地方先上一張「天下第一關」雁門關是我國古代極其重要的雄關要塞明清以後,內長城戍邊的作用逐漸消弱,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現在能看到的雁門關,主要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
  • 一關分南北 千年話雁門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龍門—碣石線」在今山西境內為西南—東北向,從呂梁山南端開始,經過太原北邊,向東北穿越太行山。恆山山脈在「龍門—碣石線」以北,從植被生態而言,恆山屏障是古代山西更明顯的農牧分界線。有歌謠曰:「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百裡並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
  • 天下九塞 雁門為首
    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雁門雄關,號稱「九塞尊崇第一關」,其東西兩翼,連綿起伏,山脊長城,氣勢宏偉。雁門古塞內外,盈滿視線的是一片蒼茫的黃與生命的綠,迴響耳邊的是不竭的嘶喊與豪氣沖天。那些金戈鐵馬的曾經和那段穿越滄桑的歲月,不止一次潛入夢境,鮮明而富有動感。驀然間,目光落在了鎮邊祠前的石獅和石旗杆上,它們質樸,簡單,明了;它們智慧,蘊藉,深沉。千百年來的滄桑煙雲,它們瞭然於心。不需要表白什麼,只需真誠地與之對視,交流便在其中。三重關門,何嘗不是如此?
  • 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雁門關
    ,更加對雁門關充滿了憧憬,雁門關的模樣,也隨著不同的古詩詞,在心中變幻著模樣,一直嚮往能親身體驗雁門雄關遙遠、肅殺和悲涼。雁門關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恆山沿代縣北境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門關坐落於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的雁門山上。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 雁門關的感慨(劉章)
    我的家鄉興隆縣也有個雁門關,西峰壁立,青天一線,雁過必行其門,我曾有詩:"兩排高山將青天刺破,夾一線雲天像條銀河,自古那南北來去的大雁,只能從這條山縫裡飛過……"我想,山西代縣的雁門關,形勢也必似此,不過有雄關、古鎮、賓館、歌廳,像山海關一樣,遊人如織。
  • 騎行龍脊 漫步雄關 探望丞相 拜謁神仙,我的摩託穿越旅行第四季
    是歷史上久負盛名之雄關,為關中四大門戶(東有函峪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之一。 《史記》載:「北不得無以啟梁益,南不得無以圖關中」。「益」是指今成都,「梁」是指今漢中。陳倉又是楚漢相爭中劉邦從漢中北上奪下的第一個重鎮,更是諸葛亮北定中原的經常出沒之處。戰火硝煙又薰陶出姜子牙等一代名將。大詩人李白也在附近的秦州(今天水市)度過他的襁褓,飛將軍李廣和姜維也是天水人。 文才 武將兩方面,都出過中國最頂尖的人物,又有如此之多的戰爭經典實例。
  • 這裡是山西之關隘津渡 | 固若金湯雁門關
    在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分界的地方,矗立著一座雄關,一邊廣武飛虹,一邊雁門通天!雄踞於中原與漠北的雁門古道之上,雁門關歷經2500多年漫長而不平凡的歲月,親歷和見證了中華民族的風雲變幻、滄桑變遷的歷史進程。
  • 山西忻州一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一雄關還是國家5A級景區
    在山西忻州,有個這樣的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長城古道綿延不斷,雄關盤踞,古蹟眾多,是響噹噹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境內一雄關,現已開闢成國家名勝風景區,為國家5A級景區。這個縣叫代縣,其境內的雄關叫雁門關
  • 天下九塞 雁門為首-雁門關之行
    從小到大就喜歡各個地方之間跑來跑去,曾經三次到達雁門關,但都因120元的門票望而卻步,如今資金稍有富裕加之學生購票半價終於有幸踏上這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中華第一關」雁門關。上午十點驅車出發,從太原方向前往雁門關若走高速則必須經過雁門關隧道。
  • 朗誦:雁門關賦
    吾所驚者,以君身為雁門之人,且具靈秀之資,當應深得其義。」歷代名人雅士或贊詠雄關漫道之形勝,或追念壯士忠勇之肝膽,或憑弔英雄縱橫之遺蹟,或縹緲美人出塞之遐思。範仲淹望關興嘆,顧炎武臨風放歌,李太白泉畔吟詩,王昭君塞上落雁。『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千年清音,萬古悲歌,正凝鑄一脈雁門雄魂。此其雄秀之處也。」「而欲覽雁門積蘊之雄秀者,須懷望今思古之心境或可偶求。
  • 萬裡長城上的九大雄關
    在萬裡長城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臺、烽火臺。其中山海關、嘉峪關等九大雄關最為著名。六、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天下九塞,雁門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