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估計是描寫雁門關最有名的詩句了。
素聞雁門關為塞下雄關,路過山西代縣當然不能錯過。雁門關是呂梁山與恆山相交之地,自古為戍邊要地。景區離代縣縣城約30公裡,來此遊玩最好自駕。我從南向北進的雁門關,進山途中可見八路軍雁門關伏擊戰遺址。最初建關的是戰國時趙武靈王進行軍事改革後,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所以名將李牧是守備雁門關的第一任「關長」。
進山後的路馬上變得彎急坡陡,人們起名為18彎。當然18是概數,實際得有幾十道彎。我在13彎處稍息。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河套)之地」
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雁門關,直逼晉陽。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大同東北的馬鋪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後來,劉邦採用陳平之計才得脫險。
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越雁門關南犯,著手反擊。元光五年,漢武帝下詔發卒整修雁門關。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圖中碑賦為建國後國道208通過雁門關,政府在18彎途中立碑賦頌古道變通途。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激烈爭奪的戰場。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為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雍熙三年,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殉國。
明清以後,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著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當時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關城僅存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靖邊寺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杆,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後的數株青松。
路過「十八彎」過山頂後馬上就可以見到題字的雁門關景區。景區門前路對面題了三個大字「雁門關」,未聽說毛主席專門為雁門關題字,孤陋寡聞了,呵呵。
進來景區購票後到檢票的明月樓約兩公裡。大多數遊客都選擇擺渡車前來。參觀的第一站即古代雁門關城廓的北口第一道門戶——明月樓,正中嵌「雁門寨」石額現在已字跡不清,城樓西是關溝河水域景觀帶;東是明月湖。
過明月樓後拾階而上,路兩側為售賣旅遊用品的商戶。雁門關村原有50多戶,200多人,歷史的變遷使得如今的村莊僅剩6戶。現在都以旅遊業為主了。這條由七十多間仿明建築組成的邊貿街是其收入來源之一。
這家酒店以楊繼業故事為背景招攬遊客。
王昭君出塞時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牌樓,周天子西巡時一定沒有。小說裡郭靖從漠北通江南一定是這。呵呵
古雁門關,即鐵裹門,前身為北陵、西隃、勾注塞,址西陘關舊址。西陘關因位於勾注山之西,即陘嶺之西而名。《唐志》載:「西陘,關名也,在雁門山上,東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歷為中國北境重鎮要隘和重要的戍邊軍政治所。「漢高祖北徵」、「昭君出塞」、「宋欽徽二帝北擄」、「楊家將鎮守三關」等重大歷史事件均於此關聯。
雁門關城門建有寧邊樓(圖中左側門樓),二層歇山頂結構,所建門樓為楊六郎祠,兩側塑孟良、焦贊像,供設楊六郎鐵刀一把,城樓上供設大炮兩尊。
宋明以前,越過這段長城,北邊就是塞外、漠北。長城盤於山間呈雁型,雁門之典我猜來源於此吧。
天險門為關城南側之門,是關南第一道城門。我是初春前來的,天險門下仍有積雪,證明山頂氣溫還是挺低的。
天險門上建有雁樓,坐西朝東,主體為明代所築,殘缺部分已於2010年整修如初,恢復了明代風貌。門洞上方額匾篆體書刻「天險」二字。門洞內的青石板為明代原物,上有600多年間清晰車轍。
明正德六年為紀念戰國時趙國的守關大將李牧而建,稱武安君廟,俗稱李牧祠。李牧守邊十餘年,威鎮塞北,使匈奴始終不敢越雁門半步,因而成為了後世守關將士的楷模而被建祠奉祀。清朝改名護國鎮邊寺。山門前有石砌平臺,上豎石旗杆1付,配設石獅1對。正中左右各築踏垛臺階,並配以石雕、石欄柱、石攔板。山門兩旁建有鐘鼓二樓,祠院分前後兩進,為中軸式建築,前院兩側為廂房,正面有過殿,過殿兩側留過道。後院有正殿,東西各有配房。1937年日軍佔領雁門關後使鎮邊寺遭到毀滅性破壞,再加之文革浩劫等多次劫難,寺院地面建築盡數遭毀,僅存地基。2009年以來按原樣復建後改名鎮邊祠,成為展示幸偃公、李牧、薛仁貴、楊家將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間的守關名將事跡的主題展館。
這是政府立的最早的文物保護碑記
雁門古道,有多少詩人像李賀在此吟誦,有多少大將像楊業在此據守。
過關即拾級而下了,有西北軍戰鬥的遺址及歷代石刻。比較搞的是景區還弄了個蕭峰跳崖處,估計金庸先生知道這事在天上也會笑出來。下山往南即是太原盆地一馬平川可達南邊黃河進而去洛陽或西安。
因為我要北去大同,於是沿路返回了,出景區門口迎面立了一面碑牆。
碑牆上浮刻了歷史上駐足雁門關的人物:李牧、衛青、霍去病、李靖、王昭君、薛仁貴、李克用、孫傳庭、李自成、陳毅等等。有顯赫的,有屈辱的、有黯然的、有昂揚的。他們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