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
近日,福建省消委會、福州市消委會發布現制現售奶茶開展比較試驗,本次比較試驗選取福州市20家現制現售奶茶店40件樣品。比較試驗結果顯示,都可、快樂番薯等4款奶茶一滴奶都沒有;85℃、貢茶等4款樣品脂肪含量較高;小確茶、奈雪の茶、益禾堂等14款無糖奶茶,糖含量超過建議攝入量25克。有奶茶店表示產品「不加糖」指不另外加糖,並不代表是無糖飲品。(中新社)
「奶茶無奶,無糖有糖」,神奇的「奶茶命名學」,簡直就是抖機靈的腦經急轉彎。相較於抽查結果,店方的回應更是充滿爭議:不加糖」指不另外加糖,並不代表是無糖飲品……這句話貌似有理,實則是經不起深究的。要知道,但凡宣稱「無糖奶茶」,消費者必然默認是「不含糖的」。店家的這種表述,明顯有誤導之嫌。面對這種大概率的誤解,店方並沒有進行主動的告知和釋疑,這多多少少有欺騙的成分了。
就市場營銷和產品宣傳而言,奶茶可以說是將「文字遊戲」玩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倘若嚴格以相關廣告法規的標準較真,許多奶茶產品其實都存在著過度宣傳、不實表述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奶茶屬於現場調製飲品,對之「廣告宣傳」的監督,客觀上確實弱化於對預包裝食品的監督力度。即便在有關部門發現「無糖奶茶含糖」之後,相關奶茶店也沒有承諾更改產品說明、避免消費者誤會,這足可見整個行業對打擦邊球玩法根深蒂固的路徑依賴。
對於都市男女來說,奶茶從來是一種「負罪感」很強的食品。作為應對,許多奶茶品牌都開始打起了「無糖」「低熱量」「純天然」等健康牌。消費者對此也很是買帳。但營銷話語終究是營銷話語,其既不是事實也經不起檢驗。對此,奶茶的擁躉們還是應該拋掉幻想、端正預期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