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額爾古納市:發展特色種植 助力精準脫貧

2020-12-12 經濟日報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在建檔立卡貧困戶比較集中的黑山頭鎮舉辦為期一周的中草藥種植技能培訓班,鼓勵當地居民利用自家房前屋後的土地,發展庭院經濟,培育地區中藥材產業發展,助力精準脫貧。

↑中草藥種植技能培訓班開班。

在黑山頭赤芍種植基地裡,當地中草藥種植專家連續多日為學員實地講解芍藥種苗選擇、栽種模式、病蟲害防治、施肥追肥等栽培技術,為他們提供全面細緻的諮詢指導。本期培訓班學員一共56名,其中28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56歲的梁西村村民馮秀芹是其中的一位。因病致貧的她,這兩年在國家和地方一系列精準脫貧政策的幫助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家裡的人均年收入從2015年每人不足三千元到現在的一萬多元。這次參加了中草藥種植培訓班,她想著把自家閒置的院落收拾出來,種上幾畝芍藥來增加家庭收入。據介紹,芍藥花全身都是寶,花可以用作茶葉,種子可以榨油,根可以做藥材,種植三四年以後,每畝純收入可達兩萬多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美麗綻放的芍藥花。

額爾古納市就業服務局局長喬國巍告訴記者,雖然建檔立卡戶已經完成了脫貧目標,但是按照上級政策,脫貧不脫政策,要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選擇他們適合的發展產業。希望通過技能培訓,使建檔立卡戶真正掌握一項技能,為今後的穩定增收、穩定脫貧打下堅實的基礎。

黑山頭鎮是額爾古納市的畜牧業重鎮,也是旅遊特色鄉鎮,與俄羅斯隔河相望。藉助獨特的地域和區位優勢,近年來當地將精準脫貧和產業發展相結合,積極引導群眾走多元化發展的路子。中草藥種植就是該鎮針對精準脫貧而打造的特色產業項目,將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保戶吸納到中草藥種植合作社,既培育了增收支柱產業,同時有效解決了當地居民土地閒置和村民本地化就業問題。通過項目扶持,進一步鞏固了現有的脫貧成效。目前該鎮已有20戶居民開始進行中草藥種植,芍藥的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經濟日報記者餘健 通訊員 秦緒偉 於龍江)

相關焦點

  • 內蒙古額爾古納市
    額爾古納市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下轄縣級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大興安嶺西北麓,呼倫貝爾草原北端,額爾古納河右岸。地理坐標北緯50°01′~53°26′、東經119°07′~121°49′,是內蒙古自治區緯度最高的市,也是中國最北的邊境城市。額爾古納市面積2.84萬平方公裡;2018年末總人口79942人。額爾古納是蒙古語「捧呈、遞獻」之意。
  • 額爾古納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西北麓
    額爾古納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西北麓,呼倫貝爾草原北端,額爾古納河右岸。北緯50°01′~53°26′、東經119°07′~121°49′,為內蒙古自治區緯度最高的市。額爾古納是蒙古人發祥地,境內留有蒙古祖先穴居遺址,室韋部落傳說、黑山頭古城遺址、三河原、金界壕等。室韋更是全國唯一的俄羅斯民族鄉。室韋室韋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境內,主要由室韋蒙古族發祥地區域和恩河俄羅斯民族村區域組成,是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現行最北部的鄉(鎮)之一。
  • 額爾古納市蘇沁農牧場發展智慧農業為現代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際網路、雲計算和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成果也正在被廣泛運用到農業領域,中國農業正在大跨步的邁入智慧農業時代。額爾古納市蘇沁農牧場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以全面發展智慧農業,驅動農場轉型升級,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 河北團組織「靶向定位」助力精準脫貧
    精準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共青團河北省委繼2017年推出「脫貧攻堅團青建功」行動後,今年在全省再次發起「脫貧攻堅 鄉村振興·團青建功」行動。「組織動員全省團幹部、團員青年在能為可為領域精準幫扶,對症下藥,靶向定位,滴灌實施。」
  • 中國最北的邊境城市內蒙古額爾古納市
    額爾古納市是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一個縣級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大興安嶺西北麓,呼倫貝爾草原北端,額爾古納河右岸。東是內蒙古自治區緯度最高的市,也是中國最北的邊境城市。額爾古納市面積2.84萬平方公裡;總人口7.7萬(2010年) 2013年,額爾古納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0.9億元。 額爾古納市境內居住有蒙族、漢族、回族、俄羅斯族等14個民族。額爾古納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西北麓,呼倫貝爾草原北端,額爾古納河右岸,為內蒙古自治區緯度最高的市。
  • 建甌:發展特色產業 助力精準脫貧「組圖」
    陽澤村光伏發電精準扶貧項目裝機容量為50千瓦,年預計發電量5.4萬千瓦時。近年來,福建省建甌市小橋鎮陽澤村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依託當地自然條件優勢,大力發展茶產業、旅遊業、果蔬種植業等特色產業,加強茶旅融合,吸納村民就業,帶動村民增收,助力精準脫貧。
  • 西科大牽手長武縣 培育特色人才助力精準脫貧
    助力脫貧攻堅,西科大特色產業扶貧煤礦防治水培訓班開班。西部網訊(記者 郎俊琴)今天(6月21日)上午,西安科技大學與鹹陽市長武縣人民政府籤訂助力脫貧攻堅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約。「西安科技大學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一所地礦特色高等院校和西部最重要的地礦類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長武縣礦產資源豐富,煤炭、煤層氣、石油等資源分布廣,藏量大,縣域經濟產業發展需求與我校的學科專業優勢高度契合。」楊更社說,這是雙方開展校地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礎。
  • 烏魯木齊市精準幫扶和田地區,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烏魯木齊市精準幫扶和田地區,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9-11-25 09:37:34 來源:新疆網 閱讀:烏魯木齊市七區一縣對口幫扶和田地區七縣一市以來,在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的統籌安排和協調下,各區縣和各部門主動對接,精準服務,凝聚工作合力,確保對口幫扶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助力和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精準施策、過細工作。
  • 內蒙古額爾古納簡介 額爾古納溼地被譽為「亞洲第一溼地
    額爾古納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西北麓,呼倫貝爾草原北端,額爾古納河右岸,為內蒙古自治區緯度最高的市。額爾古納市區域範圍為北緯50°01′~53°26′、東經119°07′~121°49′,市境東北部與黑龍江省漠河縣毗連,東部與根河市為鄰,東南及南部與牙克石市、陳巴爾虎旗接壤,西部及北部隔額爾古納河與俄羅斯相望。
  • 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盡顯塔裡木力量
    建成了以沙漠公路為代表的2500公裡油地共用公路,建成中國石油一號援疆項目——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累計供氣超380億立方米,讓南疆42個縣市、21個農牧團場的400多萬各族百姓用上了清潔天然氣。特色產業扶貧:「酒香出深巷」2019年以來,塔裡木油田扶持英霍伊拉村發展以溫室大棚為載體的特色種植產業,讓村民嘗到「地裡增收、腰包變鼓」的甜頭。
  • 華潤萬家打出精準扶貧組合拳 助力脫貧攻堅關鍵年
    為助力我國「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穩步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整體目標,華潤萬家積極履職央企責任,發揮多元零售業務優勢,打出精準扶貧「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組合拳,探索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精準扶貧長效機制,助力脫貧攻堅關鍵年。
  • 助力精準脫貧,宜萬鐵路再增一座特色站
    助力精準脫貧,宜萬鐵路再增一座特色站 2020-10-02 1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祝: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原標題:天祝: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近年來,天祝縣直面深度貧困的挑戰,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盡銳出戰、精準施策,23萬各族兒女牢記使命、不負重託,以「滾石上山、敢死拼命」的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共赴這場時代大考,在砥礪奮進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脫貧答卷。
  • 精彩案例:最美的夏天,最後的冬天——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市城市...
    (1)區位:額爾古納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西北麓,呼倫貝爾草原北端,額爾古納河東岸,西北隔額爾古納河與俄羅斯相望,邊境線長額爾古納市的「十五」發展規劃確立了農畜產品加工、能源工業、礦產資源開發、林上林下產品深加工和中草藥種植加工五大產業經濟體系。
  • 美菜網:響應精準扶貧號召,助力農產品上行
    2019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攻堅克難的關鍵一年。從聚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對脫貧攻堅的具體部署可以看出,著力解決產銷脫節依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攻克的關鍵問題。發展特色產業一直是貧困地區精準施策的重中之重,但是大量特色產業的推進,也帶來了小農戶無法對接大市場、農產品供給區域性過剩、價格被壓低、貧困戶利潤被擠壓等問題。
  • 右玉:發揮生態優勢 精準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右玉縣發揮生態優勢,精準助力脫貧攻堅,通過森林管護、生態補償等政策手段,千方百計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生產力,讓右玉人民共享更多的「生態紅利」和「綠色福利」。在右玉縣賈家窯山的松濤園裡,護林員黃敬文一大早就開啟了日常巡山的一天。2018年之前他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僅靠種植的10畝農田維持生存。
  • 內蒙古突泉縣及四名個人獲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
    打造集生態觀光、農俗體驗、特色餐飲住宿於一體的農俗遊示範村。成立了太僕寺旗首個中藥材協會,帶動50餘戶貧困戶增收,為婦女、中老年勞動力提供季節性務工的場所,有效增加村民收入。如今的邊牆村景美、人富,百姓享受到了發展的成果。北京凱達恆業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長安獲奉獻獎。
  •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新驛鎮:精耕特色農業 助力精準扶貧
    走進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新驛鎮型堂村,大棚裡成片的西瓜、甜瓜長勢喜人,田間地頭杭白菊、紅花、白朮等中草藥也豐收在望,種植戶和技術管理人員來回穿梭,一片繁忙景象呈現在眼前。在發展特色種植的同時,型堂村更加注重對村內剩餘勞動力特別是精準扶貧戶的扶持,儘可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讓更多村民享受紅利。據統計,型堂村特色種植用工50餘人,其中精準扶貧戶4戶,租賃村內40餘戶村民土地95畝,預計可為本村增加村集體收入約27萬元。
  • 內蒙古額爾古納邊檢站「菜籃子」成效顯著
    額爾古納邊檢站官兵正在查看瓜果成熟度額爾古納邊檢站「菜籃子」成效顯著  央廣網內蒙古7月14日消息(通訊員 蔣滎)經過兩個月的建設、摸索、育苗等工作,近日,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額爾古納邊檢站首次培育的大棚種植成效顯著
  • 特色產業+旅遊 農行精準、創新金融服務助力三江脫貧攻堅
    1988年,布央村將茶葉作為主要產業之一,經過一批又一批人的艱苦創業,如今的布央村已經成為三江縣茶葉發展「第一村」。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等,布央村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茶葉產業鏈,帶動著全村村民走向致富小康之路。12月中旬,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赴布央村調研了解到,目前布央村僅有2戶、4人未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