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及大量的中間影子持股公司,所持股的金融機構超過44家,在資本市場馳騁20年的「明天系」,終於走到了命運轉折的關口。
本文由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原創並首發,作者:翁榕濤,編輯:陳澗
曾在資本市場上縱橫馳騁的「明天系」,仍在低調「撤退」中。
3月16日,哈爾濱銀行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撤回A股上市申請,原因是內資股股權結構可能發生變動。據多家媒體報導披露,「明天系」通過多家關聯公司持有哈爾濱銀行股份,股份總計達到25.7%,超過目前哈爾濱銀行單一第一大股東哈爾濱經濟開發投資公司19.65%的持股比例,也超過了銀監會對城商行單一股東及其關聯企業持股不得超過20%的規定。有金融行業人士認為,「不排除明天系出售哈爾濱銀行股份的可能性」。
在歷經3年的資本擴張之路後,「明天系」轉入戰略收縮,不僅在多起資本操作中臨時退出,而且還頻頻出售旗下資產。據外媒報導,肖建華稱今年內或將再出售1500億元資產以償還銀行貸款。
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明天系」版圖不斷擴大,當年與之齊名的「德隆系」已經消亡,「湧金系」式微,如今「明天系」也走在了收縮的路上。
剝離千億元資產
在資本市場沉浮多年,「明天系」再次走到命運抉擇的關口上。
「明天系」從去年開始不斷售出旗下資產,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2017年年初以來,「明天系」已累計剝離超過1000億元的資產。
此前的短短三個月內,「明天系」相繼出讓了旗下資產華夏人壽、恆投證券和瑞福鋰業,此外還在多起資本操作中臨時退出,涉及金額高達400億元。
3月7日,美都能源(600175.SH)發布公告稱,擬以29.06億元現金收購山東瑞福鋰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福鋰業」 )共計98.51%的股權,在不久前,「明天系」剛將手中瑞福鋰業的股份轉讓出去。
在2016年6月瑞福鋰業被重組前夕,「明天系」旗下重要成員天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安財險」)曾出資4億元增資瑞福鋰業,並引來了上海證券交易所關於「突擊入股」的問詢。
2017年4月30 日,在持有股份不到一年的情況下,天安財險將手中的18.18%瑞福鋰業股份轉讓給了合肥順安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後者則將股份出售給了美都能源,有望在短期內完成變現。
與出售瑞福鋰業股份的過程相似,「明天系」通過旗下企業進行資產的「快進快出」,並且形成「廣撒網」的投資格局,目的在於獲得投資收益,「明天系」實控人肖建華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進行財務投資是以量取勝,就像沃倫·巴菲特一樣進行分散投資。」
「明天系」出讓資產的路並非一帆風順。3月10日,為了完成對華夏人壽的收購,中天金融(000540.SZ)發布公告稱將出售公司持有的中天城投集團有限公司100%股權,交易對價為246億元,所獲資金將全部用於支付購買華夏人壽的股權轉讓款,而這仍然難以解決深交所和市場對中天金融資金是否充足的質疑,至今仍未獲得批覆。
「明天系」即將出讓的華夏人壽股份價值高達310億元,在目前所披露的出讓項目中所佔金額最大。據《財新周刊》報導,華夏人壽的第一、第五大股東北京千禧世豪與北京中勝科技,均為「明天系」殼公司,此次售出股份,意味著「明天系」將失去對華夏人壽的主要控股權。
自誕生之初,「明天系」就顯得神秘莫測,這與其擁有不計其數的殼公司有關。在「明天控股集團」的名下,據知情人稱其最多數擁有上千家殼公司,這些殼公司作為投資載體,為「明天系」進行資本收購提供註冊資本,也讓其得以隱於幕後。
▲明天控股集團被視為「明天系」的「直屬部隊」,圖片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對於為何採取複雜而隱蔽的公司架構,「明天系」實控人肖建華曾回應稱:「這是受制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比如入股時要求在當地註冊,利稅要留在當地,入股比例不能超過多少等等。」
華資實業(600191.SH)於2015年擬定増316.8億獲得華夏人壽51%股權,按此計算,則華夏人壽的估值在3年內翻了一倍,若中天金融完成收購,則「明天系」在此次交易中獲利超過152億元。
在瑞福鋰業、華夏人壽兩起資產出讓消息傳得沸沸揚揚時,「明天系」成功出手了旗下恆投證券(即恆泰證券)。今年1月2日恆投證券發布公告稱,公司的九名股東擬將所持有29.94%的股份出售給了中信國安集團,作價90億元人民幣,雙方已經籤訂框架協議。
截至目前,「明天系」僅公開消息中披露的剝離資產已超過400億元,而隱於公眾視線之外的可能已超過1000億元,市場上關於「明天系處置資產」的說法也不脛而走。一位金融行業人士告訴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明天系』出售旗下金融資產,而接下來可能還出售旗下所持有的部分銀行和信託公司的股份,以符合監管要求。」
監管趨嚴下持續減持
「明天系」縱橫資本市場20年,外界對肖建華和「明天系」的資本運作手法感到驚奇的同時,也質疑其層層疊疊的股權結構以及控制多家金融機構是否合規。
回顧「明天系」的擴張步伐,總是精確地踩在時代的節點上,最終從普通的內蒙古糖廠發展出萬億資產版圖。
1998年,當時年僅27歲的北京大學法律系高材生肖建華,通過參與運作地方國企上市、上市,逐步拿下後來聞名全國的「明天系」旗下三家上市公司:ST明科(600091.SH)、華資實業(600191.SH)以及西水股份(600291.SH)。以這三家上市公司為基礎,肖建華在頻頻施展資本運作後聲名鵲起。據肖自述,「明天系」首次取得成功,是因為在2000年左右投資了大量的金融股,在後來取得了高額的回報率。
進入2006年,在入股多家城商行後,「明天系」開始將金融版圖擴展到保險行業,彼時正值保險行業改革,全國掀起了設立保險公司的熱潮,「明天系」正是在這一階段完成了對華夏人壽、天安財險以及天安人壽等旗下主要保險公司的控制。
根據《新財富》雜誌的報導,「明天系」通過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及大量的中間影子持股公司,所持股的金融機構已超過44家,其中銀行17家、保險9家、證券8家、信託4家、基金3家、期貨2家、金融租賃1家。截至2016年末,「明天系」所控股的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合計已超過 3 萬億元。
▲「明天系」的金融架構,圖片來源:《新財富》,點開可看大圖。
在「明天系」不斷擴張的過程中,資本市場的監管也日趨嚴格。早在2008年4月23日,國務院頒布《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後,證監會對證券行業提出了「一參一控」的政策要求。「一參一控」要求同一單位、個人,或者受同一單位、個人實際控制的多家單位、個人,參股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制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
在《條例》頒布不久後,「明天系」就迫於監管層「一參一控」要求,向山東九羊集團有限公司轉讓了「明天系」旗下公司泰山祥盛和世紀華嶸所持有的太平洋證券全部股權,從明面上與太平洋證券脫離了關係。
3月9日,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的兩個配套文件,意在化解存量問題銀行股權,有序開展清理規範工作。對於一些金融控股集團持有的存量問題股權,設置了一年的整改期限。
若嚴格按照「一參一控」的監管思路,除了基金行業放寬限制,其他金融行業基本都要執行此標準,而熱衷於參控股金融機構的「明天系」或許仍需要出售不少資產。
銀監會副主席曹宇在3月7日曾就「明天系」控制多家銀行作出回應,他表示:「違規的就糾正,過去有些代持的我們不掌握,現在如果發現這個情況,我們都有各自的監管規定,我們會嚴格處置。」
曾經齊名的其它民營資本系族如「德隆系」、「湧金系」早已不復當年輝煌,而「明天系」卻發展至今並不斷壯大,肖建華曾稱:「我相信未來十幾年內,關於我的新聞仍然會很多,大家仍然會關注我們(明天系)。」他會如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