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系加速資產重組 渤海人壽擬接手渤海信託控股權

2020-12-14 金融界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楊卓卿 劉敬元

海航系資產重組傳來新消息。

證券時報·信託百佬匯記者獲悉,海航資本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海航資本)擬將持有的渤海信託股權轉讓給渤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渤海人壽)。目前這筆交易尚未完成,但渤海人壽已經預付股權轉讓款3.07億元。

渤海信託系海航資本旗下核心資產,目前海航資本持有渤海信託51.23%股權。

在保險業人士看來,就綜合實力來講,渤海人壽在保險業並不突出,不排除這一交易是海航系內部資產騰挪。不過,如果交易達成,渤海人壽成功收購渤海信託多數股權,將使業內繼平安信託後新增一家保險系信託公司。

一位中小型保險公司投資相關負責人認為,保險公司控股信託公司,對保險公司特別是中小保險公司的投資業務很有助益,核心就是讓保險公司有了類似於資管公司的布局。

對於上述股權轉讓,截至證券時報·信託百佬匯記者發稿時,渤海信託暫未回應。渤海人壽相關人士則向記者表示,要以監管批准的公開信息為準,目前公司還不方便作回應。

渤海人壽推進收購

海航系深陷流動性危機已有一段時日,此時籌劃渤海信託控股權變更被認為是海航系資產重組、奮力自救的一個舉動。

記者獲悉,海航資本擬將其持有的渤海信託股權轉讓至渤海人壽。目前這筆交易尚未完成,但渤海人壽已經預付股權轉讓款3.07億元。

渤海信託成立於1983年12月,註冊地為河北省石家莊市,註冊資本為36億元。截至2019年末,渤海信託股東總數3家:海航資本、北京海航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國新華航空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有渤海信託51.23%、26.67%和22.10%股權。控股股東為海航資本,實際控制人、最終受益人均為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會。

渤海信託年報顯示,過去一年公司核心指標均實現不同幅度的增長,且多居於行業上遊水平。

2019年,渤海信託實現營業收入29.24億元,同比增長47.30%;實現淨利潤11.16億元,同比增長9.73%。其中,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21.13億元,同比增長34.41%;投資收益4.36億元,增長幅度超過280%。

截至2019年末,渤海信託的信託資產規模為5966.03億元,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其中,被動管理型信託資產規模自5200億左右降至3500億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渤海信託擁有海航旗下唯一信託牌照,隨著近年監管趨嚴,業界對信託牌照價值幾何多有爭議,但依然稱得上是「最稀缺的金融牌照」。海航流動性危機爆發以來,已出售多家金融子公司,但仍未放棄信託牌照。

渤海租賃

曾謀劃收購渤海信託

實際上,兩年前,渤海人壽第一大股東——渤海租賃也曾謀劃收購渤海信託,但並未成功。

2018年初,上市公司渤海金控(渤海租賃曾用名)啟動收購渤海信託事項。經各方初步協商和論證,重組初步方案為渤海金控擬向公司控股股東海航資本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渤海信託33.45%股權,並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的方式進一步向渤海信託增資,最終持有渤海信託 51.00%的股權。因本次交易對方海航資本為公司控股股東,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

有信託業內人士認為,「渤海信託和渤海金控均是海航系資產,但如果渤海信託注入上市公司,等於給上市公司增加優質資產,對上市公司日後進行資本運作大有好處。」

然而,在上述重組推進期間,國內經濟形勢和政策環境等客觀情況發生諸多變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成為金融監管的首要目標,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監管機構相繼出臺相關政策,要求嚴控金控平臺的發展,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2018年10月底,渤海金控公告稱,終止收購渤海信託,公司擬將發展戰略調整為聚焦租賃主業、特別是航空租賃主業的發展,不再拓展多元金融業務並逐步剝離與租賃主業關聯度低的金融或類金融投資,切實降低整體資產負債率,提高租賃主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同時,公司擬將公司名稱由「渤海金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渤海租賃股份有限公司」。

彼時,渤海信託表示,根據公司戰略調整安排,本著謹慎性原則和對本次交易各方負責的態度,公司擬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海航系

「親兒子」渤海人壽

渤海人壽成立於2014年12月,是首家落戶在天津自貿區的壽險公司。在壽險業中,渤海人壽被視為海航系「親兒子」,這是海航系退出原持股50%的新光海航人壽(現鼎誠人壽前身)過程中,新發起設立的一家壽險公司。渤海人壽註冊資本130億元,是保險公司中少數達到百億資本的機構之一,股東包括17家,持股5%以上的共有8家,其中第一大股東為持股20%的渤海租賃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5年多時間,渤海人壽的發展軌跡可謂壽險業轉變的一個縮影。在該公司成立之初,壽險行業正經歷監管鬆綁放開前端、費率改革紅利的快速發展,中小險企業務、產品、模式各種創新,出現了以安邦為代表的資產驅動負債模式,一眾險企保費突進。

渤海人壽曾表示,公司定位為創新型保險公司,希望迅速做大公司的資產規模和業務規模,打造影響力。其業務也一度快速增長,總保費從2015年的33億大增至2016年的185億,不過,這多是由萬能險等短期理財險業務撐起來的規模。此後,隨著監管引導行業回歸保障、發展長期儲蓄和風險保障業務,渤海人壽轉為推進價值轉型,發展保障型業務。

「渤海人壽戰略轉型起步於2017年,經過兩年時間的過渡和摸索,2019年是我們從規模增長向價值增長實質性轉型的元年,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渤海人壽相關負責人近日稱,隨著「回歸保險本源,防範經營風險」的一系列監管政策出臺,渤海人壽將政策壓力轉化為積極轉型的動力,持續推進戰略轉型。

2020年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渤海人壽業務轉型成效顯現,取得逆勢突破的業績。據悉,一季度,渤海人壽原保費收入47.25億元,同比增長近117%。其中,新單期交保費7776.57萬元,同比增長1321%;投資業務綜合收益率5.57%,財務收益率4.52%(行業整體為4.64%)。該公司一季度實現淨利潤1.43億元。

相關焦點

  • 又一家保險系信託公司或誕生海航系資產重組、渤海人壽擬接手渤海...
    海航系資產重組傳來新消息。信託百佬匯記者獲悉,海航資本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海航資本」)擬將其持有的渤海信託股權轉讓給渤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渤海人壽」)。目前這筆交易尚未完成,但渤海人壽已經預付股權轉讓款3.07億元。眾所周知,渤海信託系海航資本旗下核心資產。
  • 「棄」新光海航「買」渤海 海航系重新劃定保險版圖
    ,海航系的保險版圖也重新劃定。據中國網財經記者梳理,截至目前,海航系共擁有渤海人壽、華安財險、華安資產以及兩家保險中介機構。  全面退出新光海航  新光海航人壽11月16日一則公告表明,曾經作為並列第一股東的海航集團完全退出。同時公告表明,除原股東新光人壽外,新光海航人壽迎來三家全新的股東。
  • 渤海信託獲主體AA+信用評級
    近日,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公國際」)發布了渤海信託2017年度信用評級報告,渤海信託獲AA+信用評級。大公國際對渤海信託的經營情況、業務類型、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股東背景等進行了綜合分析,認為渤海信託具有很強的受託資產管理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並對渤海信託的評級展望定為穩定。
  • 解碼海航集團保險圖譜 旗下新光海航二季度償付能力墊底
    2016年8月,渤海金控公告稱,擬通過發行股份購買華安財險14.77%,若交易成功,「海航系」將躍居華安財險第一大股東。  然而,與華安財險同年被海航集團收入囊中的民安保險,命運則截然相反。  2011年1月,中國太平保險(香港)有限公司將所持有的民安保險全部股權轉讓給海口美蘭國際機場有限責任公司等6家公司。其中渤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現已更名為渤海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渤海國際信託」)持股20%。
  • 十年虧損8億 新光海航人壽改名鼎誠人壽再出發 未來命運如何?
    公開資料顯示,鼎誠人壽的前身——新光海航人壽成立於2009年3月,由海航集團和新光人壽共同出資設立,註冊資本5億元,二者各出資2.5億元。於是2016年4月,新光人壽又將其向新光海航增資的2.5億元增資款收回。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海航集團通過旗下公司發起成立渤海人壽,隨即聞安民便從新光海航董事長調任渤海人壽董事長。
  • 海航如願退出新光海航人壽,柏霖資管、香江金控入局
    根據公告,銀保監會批准海航集團將其持有的新光海航人壽38%和12%的股份分別轉讓給深圳市前海香江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香江金控」)和上海冠浦房地產開發經營有限公司(下稱「冠浦地產」),臺灣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灣新光人壽」)將其持有的新光海航人壽15%和10%的股份分別轉讓給深圳市柏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柏霖資管」)和深圳市國展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深圳國展投資」)。
  • 海航清退、新光海航擬補血7.5億,專家提醒注資為初步、發展需深思
    近日,新光海航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新光海航」)股權轉讓再生變。新光海航董秘向藍鯨保險透露,受股權管理辦法所限,原擬入股東深圳市柏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柏霖資管」)不再謀求控股權,同時,由於海航集團買賣協議變動,對應擬入股東也換上「新人」。
  • 海航金融版圖格局已成 新光海航人壽欲棄還留
    而截至2014年年底,新光海航人壽的總資產為19.12億元,淨資產為5820萬元。50%股權的淨資產值為2910萬元。新光海航人壽的經營區域僅北京、海南、陝西和江蘇四地。如果不考慮其他影響壽險公司股權的因素,僅參照中新大東方12.5倍的溢價率計算,新光海航人壽50%股權的市場價值僅為3.93億元。
  • 樂通股份:重組預案避讓股份鎖定 民生信託、鴻坤集團套現離場
    業內人士表示,樂通股份此前併購資產——北京軒翔思悅傳媒廣告有限公司,與大晟文化業務上存在較大關聯性,不排除未來有進一步關聯資產交易的可能性。截至發稿,針對此次重大資產重組的相關問題,和訊網發送郵件至lt@letongink.com被退回,傳真亦無任何回應。
  • 新光海航償付能力速降 新股東經營承壓
    海航系棄子新光海航人壽償付率堪憂,急需新股東增資。   新光海航人壽近日披露的2016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由2016年三季度的-69.78%下降至四季度的-116.45%,並預測今年一季度將下滑至-186.68%。
  • 民安保險股東全部換血 海航退出泛海入場
    根據海航集團旗下海航資本控股的渤海租賃(行情000415,諮詢)的公告,此次增資後,渤海租賃持有渤海人壽11.6億股股份,佔增資後總股本的20%,成為渤海人壽第一大股東。同時,新光海航的整套領導班子亦轉戰渤海人壽,渤海人壽的多位高管都有明顯的海航烙印。   「按照壽險業經營規律,一般壽險公司盈利周期在七八年,但經營趨勢不能向好,投資方可能就會退出。」
  • 海航資本南方總部股東地下錢莊非法買賣外匯被罰百萬,曾在海航系...
    天津融展曾捲入海航系P2P平臺聚寶匯的兌付糾紛,疑為逾期產品融資方;其本身則是海航資本南方總部股東。此外,天津融展法人張楠控股的另一家公司廣州譽展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 「廣州譽展」)曾與海航系上市公司渤海金控(000415.SZ)的20億債券融資存在交集。
  • 那些不得不說的保險業「棄子」:誰能決定新光海航和中法人壽的命運
    受累股東纏鬥新光海航成「棄子」,潮汕幫賴氏父子擬接盤卻遲遲未獲批設立新光海航人壽曾是海航集團布局保險業的重要一步,在接連入股兩家財產險公司之後,躊躇滿志的海航集團迫切希望在壽險業打開局面。對於另外一方股東,中國臺灣保險巨頭新光人壽而言,大陸地區廣闊的市場顯然也無法忽視。
  • 海航成分分析報告 航空業務或不會被拆分重組
    但一語成讖,2019年年底的海航已經剝離到確實僅剩航空業務,而風險問題仍未得到解決。所以工作組的主要工作,仍是協助加速資產處置、並加大流動資金救助,協助海航進一步回歸航空主業。《第一財經》記者此前還從權威知情人士處得知:海航的航空業務將不會被拆分重組。
  • [收購]渤海租賃:天津渤海租賃有限公司股權收購項目涉及的海航集團...
    北京中企華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 4渤海租賃股權收購項目涉及的海航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股東全部權益價值評估說明第三部分資產評估說明一、評估對象與評估範圍說明 (一)評估對象與評估範圍評估對象為海航集團(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航香港)的股東全部權益價值。
  • 國泰完成收購香港快運,海航處置資產持續
    香港快運是海航參與投資的香港廉價航空,交易完成意味著傳統以商務客為主的國泰航空,也開始介入佔據越來越多市場份額的低成本航空領域,而這也是海航系下首家正式易主的航空公司。國泰介入低成本市場香港快運的前身為港聯航空,2006年,海航集團收購了其45%的股份,其他股東為「賭王何鴻燊(40.3%)及其外甥謝天賜(14.7%)。
  • 新光海航人壽行政監管措施被解除,正式更名鼎誠人壽
    海航集團退出8個月後,新光海航人壽終於完成工商信息變更,正式更名為鼎誠人壽,由萬峰出任董事長。與此同時,由於增資後償付能力重新達標,銀保監會批准解除針對新光海航的行政監管措施,這意味著時隔三年之久,新光海航終於可以正常開展業務。
  • 「抱團」入主新光海航人壽 地產商轉型標配保險牌照?
    海航退出地產商「抱團」接盤新光海航人壽於2009年由新光人壽與海航集團分別出資2.5億元設立。背靠「大樹」讓成立之初的新光海航人壽發展比較順利。但業務開展和分支機構鋪設消耗了公司大部分的資本金。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新光海航人壽的償付能力風險依舊在蔓延。上半年,該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421%,上半年淨利潤虧損0.34億元。此外,新光海航人壽的尷尬境地與股東選擇另起爐灶也有關係。自渤海人壽的背後「金主」海航集團浮出水面後,新光海航人壽何去何從更是受到市場關注。
  • 海航旗下西部航空重組:引入重慶國資 讓出控股權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海航集團旗下西部航空實施重組:引入重慶國資,讓出控股權12月2日晚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了解到,12月2日下午,海航集團與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
  • 烏魯木齊政府一年兩次注資擬控股烏航,海航仍負責管理
    根據雙方的協議,此次股權重組完成後,烏航將在董事會領導下聘任海航控股專業化的團隊負責烏魯木齊航空的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其中董事長由烏魯木齊市政府或其指定的下屬子公司推薦,總經理由海航控股推薦。這也意味著,政府實現控股後,具體的管理經營仍會由海航方面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