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國《
歐洲時報》
英國版報導,又到清明時,身居海外的華人不免更加思念親人,長期以來,在很多人心中,回鄉掃墓才是真正的清明節祭祖傳統,然而由於海外華人時間和經濟上的種種限制,無法在清明節返回祖(籍)國,於是想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祭祖方式:家中祈福、拜訪寺廟、甚至發起網上祭奠。
返華祭祖兩地福利不耽誤
在不少華僑華人眼中,唯有回鄉掃墓才是真正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很多人在很早就看準日子,定好機票,不辭勞頓返華祭拜先人。
上個世紀60年代從香港移民英國的一些勞工,定居英國的不在少數,他們在香港還有很多親屬,其中,身體較健碩的華人會選擇返華祭祖,一方面享受兩地福利便利,一方面能夠用更傳統的方式祭奠先人。
在英國生活多年的華僑王先生每個清明節都會飛回香港,祭奠先父,已經堅持了10多年。「由於祖上的傳統,父親過世時葬在了香港。我很懷念父親,所以每年的帶薪假期幾乎都用在回港祭拜父親了。」
儘管已年近80歲,全英華人華僑兩岸統一促進會會長單聲先生卻念念不忘中國,每年回鄉祭祖,幾十年來從未間斷,並多次對家鄉進行捐助,熱心為中國的慈善事業做貢獻。「雖然在海外定居已經超過60年,但家鄉的一草一木都讓我時刻牽掛。」
聚會祈福助華裔了解文化
在倫敦唐人街的中國用品店兜一圈,就會發現清明祭祖用品非常豐富。除了各種牌位、香燭、冥幣等傳統祭奠用品,紙紮樓房、汽車、手機等應有盡有。
據泗河行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每年清明前後的祭祖用品都會提早進貨,這兩天客源也很多。許多無法回鄉祭祖的華人,會來這裡購買各種祭祖用品,然後在街角燒些東西,或者去廟裡祭拜,還有一些會到有安葬華人的公墓去祭奠。
來自威爾斯卡迪夫的Anna小時候跟隨父母從香港移民英國,距今離開中國已有30多年的時間。如今有了自己的家庭,還有三個8歲的孩子。
「通常在清明節這天,我們家人都是聚會祈福,一起分享美食,祭奠祖先。」據Anna講述,身邊一些英國華僑華人的家裡都會專門在房間角落建造祭拜臺。「與其說是清明節,我更願意把它看成是除了除夕之外的家人聚會。家裡的長者會準備好上貢的食物,祭祀完畢,我們大家庭就會坐在一起享用美食。」
Anna認為,清明節對於在英國成長的年輕華人意義非凡。「遠離祖(籍)國對於學習祖(籍)國的文化習俗已經有困難了,但無論怎樣,都不能忘本。在清明節要孩子一起加入祭典,至少可以讓後代了解自己的祖先。」
相比之下,一些從小在英國生活的年輕華人可能更受父母的影響,才將祭祖的傳統保持了下來。
「如果不是爸爸要我去中國超市買紙錢,我都不會記得清明節。跟平時沒有什麼兩樣,」在威爾斯經營幾家外賣店的Eileen對記者說。「我覺得像我的父母就是老一代華僑,他們會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每年都是父母煮好一些燒肉和雞肉,帶著我們祈福,上香,點蠟燭,然後聚餐。他們晚飯後還會去路口燒一些紙錢給先輩。還有一些老華僑每年都堅持飛回香港祭拜祖先。」
上網追悼一日三餐發布祭品
自2000年起,中國陸續出現幾十家網上紀念服務平臺相關網站。這種跨時空跨地域的祭祀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追捧,輕輕點擊滑鼠,你就可以在網上給逝去的親友獻花,祭酒,點歌,祝福等。這些網站建立的初期,大都是由於一些集體重大災難事故中進行的公益活動和事件祭奠進入大眾的視線,加之2004起年中國國家民政局提倡節能低碳網際網路網上綠色祭掃形式,網際網路的祭奠形式便廣受推崇。
然而,或許是無心插柳,祭祀網站不僅傳播了社會公益,同時給遠居海外的華僑華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每年清明時節,海外華人往往由於各種時間和經濟的原因無法在清明節返華祭奠祖先,而網際網路的祭祀平臺不僅給他們提供了一種跨越時空的途徑去達到紀念的目的,同時很多客戶會在網上給自己的親友建立墓碑,發布悼文,他們把這種方式當成是一種跟已經離世的親人的最直接的溝通方式,每天問候,甚至很多會一日三餐發布祭品來思念親人。
記者發現,此類網站大都使用比較方便,註冊用戶後即可免費在網上建立紀念館,上傳逝者照片,添加生平簡介,事跡,文集等,並供大家祭拜留言。若要祭奠其它逝者,還可在網站首頁搜索進入逝者姓名,便可點擊進入虛擬靈堂,懸掛著逝者姓名的墓碑,旁邊有「上香」,「點燭」,「獻祭」等點擊鍵。同時各網站都有增值服務,如果願意,用戶可以選擇收費的更加有特色的墓碑,祭品,以及選擇不同的靈堂模板。
海外華人用戶數量持續增長
天堂網網上紀念館的創辦人黃新武向記者介紹,其網上紀念館海外華人用戶總人數佔其用戶的15%左右,並且在繼續增長。
黃新武介紹,自己的網站建立於2006年,至今已有大概4萬名註冊用戶,累計祭奠達到500萬次,現在仍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長。近年有很多來自英國、香港、加拿大和美國的客戶通過網上諮詢,給他們的親友建立靈位。
在英國比斯特工作的趙小姐也十分推崇網上祭奠的方式,「海外華人回國祭祀並不容易,每年中國清明節的時候並非英國的節假日,可是網上千裡一線牽,無論哪裡都可以隨時紀念自己的親友,」趙小姐說,「不僅是親友,祭奠網站裡也有很多給公眾人物建立的墓碑,而且接觸時間久了,會讓人學到不少東西,裡面每個人都是一個故事,各種各樣,會讓人更多的去思考人生,更加珍惜身邊的人。」
祭拜親人 華人聚集超度法會
今年清明前的周末,倫敦佛光山佛教寺廟將再次舉行一年一度的超度法會。倫敦佛光山成立20年以來,每一年的清明節都會舉行清明超渡法會。全英各地華人也聚集於此,為逝去的祖先超渡、消災。
「佛教不主張燒紙錢。我們會為參於者的祖先諷誦《金剛般若寶懺》和《慈悲三昧水懺》,畢竟往生不在肉體,只存於靈體,也就是牌位所在。」倫敦佛光山的妙希法師表示這種方式緬懷祭奠祖先主要想讓世人了解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之所在,從逝去親人的悲痛中走出,才可以做到真正的放下。
「倫敦當地很多華人都很孝順,想要將逝去祖先的靈位擺在地藏王殿祭拜,但由於我們空間實在有限,只能提供一部分的牌位擺放。」當今年輕人對信仰的尊重,很讓人感動,妙希法師提到,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經常會在周末或者平時沒有課的時候,主動來幫忙。她認為,愈是在海外呆久的華人就會愈發加重對已逝去親人的思念,也就會更加重視清明節。
「並不是像別人想像中的,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漸漸淡忘了祖(籍)國的傳統節日。相反,很多老一代華僑會選擇在清明專程飛回祖(籍)國給逝去的親人掃墓。」
(信息來源:《歐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