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印尼棉蘭華人災民聚集地(圖)

2020-12-12 搜狐網

直擊印尼棉蘭華人災民聚集地(圖)


NEWS.SOHU.COM  2005年01月14日11:04  來源:海峽都市報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本報記者在印尼棉蘭災區採訪當地受災華人

  N本報特派印尼採訪組王小虎/吳婷/呂士榮/文/馬海濤/圖

  本報棉蘭專訊1月13日,一個叫美達村美德扶助會的民間救援組織已整整工作了15天,十多天來,不斷有來自印尼班達亞齊的華裔災民湧入這裡,記者走進這個災民營時,發現身邊都是成群的黑頭髮黃皮膚,一口閩南話的華人。

  據組織這個災民營的「美德扶助會」主席陳松茂介紹,這個災民營的建造者實際上是這裡幾百戶華人,借住在當地居民家中的災民數量正好與原居民數量相當,都是2000人。

  海嘯暴發第二天,「美德扶助會」就在離災區最近的印尼蘇北省棉蘭市開設機構,災民營位於棉蘭市往北30分鐘車程,一個叫「美達村」的地方,該村在近四十年前,就是一個接收來自於亞齊的災民的災民營,只不過上一次接收的是政治難民,而這次,是自然災害難民。

  災民營是一個華人民間機構,它由附近的華人組織提供物資援助,該機構正在尋求印尼政府的支持,機構負責人陳松茂說,扶助會要求政府集中災民進行管理和救濟。記者了解到,在政府接管之前,受災華人已做出積極的自救響應———第一批義工已前往災區亞齊,他們的任務是清理堆積在建築物中的淤泥,這是重建家園的第一步,這些義工,幾乎全部由難民自己組成。

  目前的情況是,各界華人的支持已使該災民營可以勉強維持,「扶助會」開始為受災最重的城鎮———亞齊的米拉務,提供物資支援。

  昨日,記者在這裡看到,這裡就像集市的場所,極度擁擠繁忙,在這個災民營的大食堂,「食堂」四面的牆上,是滿滿的照片和尋人啟事,其中最顯眼的是一名年輕男子貼出的,他尋找他的妻子和兩個漂亮的雙胞胎女兒。

  「食堂」還兼有臨時醫院的作用,一位胸口標有「委員會成員」標誌的男子告訴記者,這裡每頓飯供應700人的夥食,同時,大廳裡有許多來此義務工作的華人醫生,他們為這裡的災民解除一些病痛。

  工作人員介紹,災民營引來許多來自港、澳、臺的同胞義工,他們在海嘯發生後以最快時間趕到這裡,為這裡的難民提供醫療、環境消毒等服務。

  災民營的組織者表示,他們不知道能在這裡維持多久,他們希望災民營的景象能早一些結束,「災民營的解散,就是大規模重建的開始,這是我們都希望看到的。」另一位「委員會成員」感慨地說。

  黃印華:棉蘭的福建人最多

  到目前為止,中國媒體已向印尼災區派出大量記者,在記錄上,超過20家國內媒體記者到達印尼棉蘭時,都向黃印華尋求幫助,黃很願意為華人同胞提供幫助。

  「從福建來的?」黃印華笑著遞過名片說:「我祖籍是泉州南安洪瀨的,一年要回去五六次。」

  名片上頭銜還真不少:印尼蘇北省政府對外友好協會主席、印尼蘇北省工商總會中國委員會主席、印尼蘇北省華裔總會主席、蘇北省紅十字會……

  印尼蘇北省棉蘭當地時間上午11時許,當地中文媒體《棉蘭早報》兩名華裔工作人員驅車找到了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華裔黃印華。

  「君子豈能失信乎」,在黃的辦公室,懸掛著一幅從中國帶來的圖畫,畫上的字是他的人生格言。「對於家鄉,我們還是有特殊的感情」,黃介紹說,他的父親今年年高八十,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他便隨父親返鄉探親。

  《棉蘭早報》,印尼蘇北省唯一的中文報紙。「來這裡的華人一般都會找黃醫生!」在來找黃印華的路上,報社陳姍姍小姐說,黃醫生是當地的活動家,在政府和民間都很有影響力。海嘯發生的當天,正在蘇北省友好城市四川的黃印華迅速趕回棉蘭,組織當地華裔募捐,成立救濟站,收留從800多公裡之外趕來的亞奇華裔災民。

  「棉蘭的福建人最多,尤其會說閩南話的最多!遠隔萬水千山,希望通過你們的報導向家鄉的鄉親們報個平安,同時向福建省政府和社會各界表示感謝!」黃自信地說,從亞齊來到棉蘭的華裔難民有兩千多人,但在政府和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戰勝海嘯帶來的損失,重建家園。

  採訪日記

  首日是艱苦的意外

  1月13日從新加坡到印尼棉蘭

  我們四人1月12日從福州啟程,前往印尼棉蘭,這裡是離災區最近的大城市。

  途經新加坡,到達時已是凌晨1時,我們得在機場的沙發上對付一晚。

  異國他鄉,四個記者開始互相交換想法。攝影小馬說他感到茫然,走出國門,到處懸掛著不知是什麼文字的牌子,小馬感慨:「在國內,咱怎麼也算是個知識分子,但出來了,算小學畢業了?」

  小馬的話表達了大家的心聲,美眉吳婷說,她以為新加坡之夜將會是整個行程中「最有計劃」的一個晚上,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意外,明天就到印尼,新加坡當地媒體稱印尼部分災區實施了宵禁,我們將來的幾天裡不知道會遇到多少意外,美眉說:「心裡懸得慌,不知明天會怎樣。」

  好不容易挨到了天亮,我們坐上了前往棉蘭的飛機。下飛機過關時就被印尼海關官員攔下,還好機場有一位往返於臺灣與印尼的老人幫助了我們,接下來我們一路好運不斷,連遇貴人,在當地唯一一家華文報紙的老總的介紹下,我們聯繫上了印尼軍方,進入了當地空軍基地,並得到應允:1月14日,只要早上有飛機出發,我們便可以搭乘軍方飛機前往災情最重的米多務鎮。

  在這個空軍基地裡,聚集著各國的救援部隊,各種各樣的直升機和運輸機,當然還有讓人眼炫的酷車,但這已不能吸引我們了,我們一心想的是,能得到當地軍方的同意,隨他們一起押運物資到最需要的人們手上。

  感謝福建省電信有限公司提供海事衛星電話通信服務






相關焦點

  • 印尼華人返鄉掃墓帶動棉蘭旅遊業發展
    據印度尼西亞旅遊部日前統計,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期間,印尼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迎來成千上萬名前來掃墓的華人,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清明節期間印尼國內外的華人和全家返回棉蘭家鄉掃墓,推動棉蘭市的酒店入住率上漲了10%到12%。
  • 印尼棉蘭遊記|(二)棉蘭
    一個和印尼本地人結婚後定居棉蘭的瑞士大嬸告訴我,人們在這裡形容距離不會說多少公裡,而是說幾小時,因為完全取決於路況和交通,說公裡數沒有意義。後來我發現的確如此,所有人都這樣跟我說,多巴湖(Danau Toba)的距離是5小時,Berastagi是2小時,諸如此類。
  • 華僑實業家張榕軒:印尼棉蘭地區的開發功臣
    在他們的種植園與加工場的職工裡,有華人,有馬來人,有爪哇人,有馬達人……其中絕大部分為當地的原住民。張榕軒兄弟的經濟活動不僅促進了棉蘭地區的開發,還為棉蘭地區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很快,張榕軒兄弟的經濟體便成了棉蘭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種植業的發展,帶動了市場的繁榮。各國種植園主紛紛來棉蘭投資。
  • 印尼棉蘭,擁抱原始的自然.
    其中以峇里島最為有名,許多人不遠千裡,特意飛去峇里島拍婚紗,度蜜月,足可想見印尼風景的美麗動人。而棉蘭這座城市就相對的冷門一些,小眾一些,它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三大城,僅次於雅加達、泗水,位於蘇門答臘島東北部日裡河畔。
  • 印尼棉蘭將重建華僑中學
    摘要:曾連續辦學20餘載、被迫停辦31年,校友遍及全球的印尼棉蘭華僑中學迎來了重建的曙光。作為北蘇門答臘省首府的棉蘭,是蘇門答臘島第一大城市,也是印尼第四大城市,其200多萬人口中,華人佔了近20%。近日,「棉蘭華僑中學(現稱棉華中學,簡稱棉中)聯誼會」正式購買下位於印尼棉蘭環城公路Gagak Hitam路段邊的1.6公頃土地,作為該校重建的校址,正式開始了棉華中學的重建工作。
  • 「華人之都」——印尼棉蘭
    棉蘭是印尼第三大城市,也是北蘇門答臘省首府和蘇門答臘島重要的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2013年建成啟用的瓜拉納姆國際機場,是印尼第二大機場和蘇門答臘島航空樞紐。在市中心,有多家規模可觀的綜合購物中心、大型超市,為200餘萬市民提供了絕佳的購物、休閒場所。市中心雖然高層建築不多,但五星級酒店、咖啡廳、西式快餐廳集中於鬧市區,展現了這座城市的現代都市風情和生機活力。
  • 印尼媒體:印尼華人疫情下秋季祭祖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9月9日,印尼第三大城市、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細雨濛濛。十數名印尼黃氏宗親代表來到該市市郊「江夏堂」和江夏義亭祭祖。圖為印尼棉蘭江夏公所榮譽主席黃印華在上香。黃印華 供圖9日,印尼第三大城市、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細雨濛濛。十數名印尼黃氏宗親代表來到該市市郊「江夏堂」和江夏義亭祭祖。「往年秋祭,都有1500人至2000人參加,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遵守政府防疫規定,將人數控制在10多人」,印尼棉蘭江夏公所榮譽主席黃印華說。
  • 廣東華僑史調研團深入印尼棉蘭調研
    廣東華僑史調研團深入印尼棉蘭調研 >   中新網廣州12月13日電(梁燕)據廣東省僑辦消息,近日,《廣東華僑史》調研團到達印尼第三大城市棉蘭調研。
  • 印尼隨筆:走進棉蘭百年和睦的精神家園
    中新社棉蘭11月18日電 題:走進棉蘭百年和睦的精神家園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從空中俯瞰棉蘭市,一馬平川的低矮平房騎樓掩映在綠樹環抱之中,除了突兀的教堂尖頂、星月閃亮的清真寺和中式廟宇建築醒目外,在市區難尋高樓大廈的蹤影。  走進棉蘭市區,猶如踏入歷史的長河。
  • 中國駐棉蘭總領館持續捐助印尼抗「疫」(圖)
    30日,中國駐印尼棉蘭總領館向該國北蘇門答臘省警察廳捐贈500箱米油糖等生活物資,用於援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當地貧困家庭。該批捐贈物資由印尼華裔總會執行主席、該省政府對外友好協會統籌主席黃印華(右)轉交。
  • 印尼亞齊部分華人逃到北蘇門答臘棉蘭以避戰火
    中新網5月22日電印尼政府軍和亞齊叛軍戰火重燃據悉,亞齊省一些華人已逃去北蘇門答臘棉蘭(Medan)避難。  香港媒體報導說,亞齊當地華人多對戰事沉默不語,以免火頭燒向自己的族群。因為亞齊地區不乏排華事件。
  • 印尼棉蘭遊記|(一)去,還是不去
    我從知道印尼有這麼一個叫棉蘭(Medan)的城市,到決定買機票,只花了五分鐘。
  • 印尼華人"過年"拜祖先吃團圓飯
    家住印尼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的黃印華一早就張羅著「過年」的事,既有家庭的,也有「公家」的。祖籍中國福建省南安市的黃印華現任印尼華裔總會執行主席,是第二代華人。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他數十年僑領生涯致力和堅持的「大事」。
  • 認識印尼 | 蘇門答臘第一大城市——棉蘭
    (一部分來源取自Wonderful Indonesia)棉蘭(Medan)是印尼蘇門答臘島第一大城市,北蘇門答臘省省會,位於蘇門答臘島東北部日裡河畔,棉蘭市由馬達人、瓜哇人、馬來人、華人等民族組成,其中華人佔 19%以上,大多數人從事工商貿易
  • 鏡頭故事:印尼華人居留在巨港已有600多年歷史
    巨港各街道的繁榮景象。(圖:印尼《星洲日報》)中新網3月1日電 據印尼《星洲日報》報導,印尼巨港(Palembang)是蘇島次於棉蘭的第二大城市,第一是棉蘭。巨港位於蘇門答臘島南部。市內有一條著名的慕西(Musi)河把該城市分成兩部份。巨港是個歷史悠久之城市,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而華人居留在該地至少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該市商業繁榮,有好幾條熱鬧的商業大道,華人不少是經商的。
  • 通訊:印尼棉蘭開埠僑領張榕軒的傳奇故事
    位於印尼棉蘭茂榕園內的「張榕軒紀念館」。圖為張榕軒曾孫媳林素琴介紹其曾祖父創建中國首條華僑投資鐵路——潮汕鐵路的情況。 林永傳 攝中新網印度尼西亞棉蘭6月3日電 題:印尼棉蘭開埠僑領張榕軒的傳奇故事中新網記者 林永傳「到棉蘭一定要探訪『茂榕園』,去聽聽張榕軒的故事」。在印尼華裔總會副總主席、執行主席黃印華先生的帶領下,中新網記者日前來到位於印尼棉蘭市區北部的「茂榕園」探訪。
  • 印尼華人「過年」拜祖先吃團圓飯:滿滿中華「古早味」
    圖為雅加達唐人街被各種春節節慶用品裝飾成紅色的海洋 林永傳 攝中新網雅加達1月24日電題:印尼華人「過年」:滿滿的中華「古早味」中新網記者林永傳24日,中國傳統「家住印尼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的黃印華一早就張羅著「過年」的事,既有家庭的,也有「公家」的。祖籍中國福建省南安市的黃印華現任印尼華裔總會執行主席,是第二代華人。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他數十年僑領生涯致力和堅持的「大事」。圖為西爪哇省茂物市製作舞獅的家庭作坊加班加點,春節臨近舞獅的銷量增加10倍以上。
  • 棉蘭市有望誕生印尼第二位華人市長
    年輕選民也積極發問,了解華人參政參軍的問題。(圖:印度尼西亞星洲日報)棉蘭街道上,雖然沒因為市長選期近了而出現一大批競選廣告,但在不少公共運輸工具上和顯著的大道旁,還是可見宣傳廣告。(圖:印度尼西亞星洲日報)中新網6月14日電 據印度尼西亞《星洲日報》報導,由陳金揚(Sofyan Tan)和Nelly Armayanti組成的10號候選搭檔,成功進入6月19日印尼棉蘭市長第二輪地方選舉,與6號候選組合——拉胡特曼(Rahudman Harahap)和祖爾米(Dzulmi Eldin)一比高低,爭取成為印度尼西亞第二位民選華人市長。
  • 中國駐印尼棉蘭總領館捐贈口罩助當地抗「疫」
    圖為中國駐印尼棉蘭總領事邱薇薇(右二)向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政府捐贈口罩。中國駐棉蘭總領館 供圖(抗擊新冠肺炎)中國駐印尼棉蘭總領館捐贈口罩助當地抗「疫」(圖)中新網棉蘭4月11日電(記者林永傳)10日,中國駐印尼棉蘭總領事邱薇薇向印尼北蘇門答臘省(簡稱蘇北省)、棉蘭市政府,省市警察局捐贈口罩,並與蘇北省政府秘書長莎白麗娜、棉蘭市減災局、衛生局、省市警察局官員等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行交流
  • 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湖坐落於此,印尼第三大城市—棉蘭
    進入20世紀後,棉蘭躋身成為印尼重要的大城市之一。棉蘭是一個多民族的城市,由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背景的人組成。除馬來人和卡羅人作為早期居民外,棉蘭還有爪哇人、巴塔克人、中國人、曼陀林人和印第安人。大部分棉蘭居民都在貿易部門工作,因此城市的各個角落都有許多店屋。在棉蘭還有來自美國、日本、馬來西亞和德國等國家的領事辦公室。棉蘭同時使用印尼語、爪哇語、馬達語,華人則使用福建話(閩南語)、粵語、四邑話、興化話(莆田話)、潮州話、海南話、福州話、棉蘭華語,印裔則多說泰米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