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棉蘭11月18日電 題:走進棉蘭百年和睦的精神家園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從空中俯瞰棉蘭市,一馬平川的低矮平房騎樓掩映在綠樹環抱之中,除了突兀的教堂尖頂、星月閃亮的清真寺和中式廟宇建築醒目外,在市區難尋高樓大廈的蹤影。
走進棉蘭市區,猶如踏入歷史的長河。沿街兩邊遇百年的大樹下,滿是上百年的荷蘭殖民時代遺留下的白色古建築,有些至今還在使用。比如市政廳、郵政局、東南亞銀行大樓、倫敦蘇門答臘有限公司大樓、TIP TOP 咖啡等。
在眾多的古老建築群中,最引遊客駐足的要數位於市中心格薩灣街的華人張亞輝府邸。這座綜合了中國、馬來和歐洲風格的兩層豪宅始建於1895年並於1900年完成,室內共有40個房間,濃厚的馬來風格體現在長排的綠色和黃色門、窗上;屋頂惟妙惟肖的龍鳳雕塑、大門正上方「清河堂」下,厚重的門葉上遒勁的「加冠」「晉爵」墨跡,以及屋簷下的國畫書法盡顯中國傳統文化韻味。二樓豪氣的客廳和舞廳,處處點綴的歐洲飾品也記錄著主人當年的奢華。
隨行的當地華人洪華強先生說:「張亞輝和哥哥張永賢出生於中國廣東梅縣一個小商人之家,一百多年前兄弟倆漂洋過海到達蘇門答臘島的德裡鎮種植菸草,後張亞輝成為當時東南亞的首富。發家致富後的張亞輝除了幫助當地修路建橋外,還積極參與當地德裡蘇丹、荷蘭殖民者的政務,與各族高層保持友善關係深厚交情。張亞輝既是棉蘭的歷史,也是華人艱苦奮鬥和當地友族和睦共榮的寫照,他和他的官邸古屋已成為這裡華人的精神家園。」
這座目前位列雅加達、泗水後的印尼第三大城市,經過百年風雨洗滌,人口已增至230多萬,其中華人約70萬。儘管華人不少,但在市區卻很少看到中文字樣。除了張亞輝的府邸「清河堂」、華人佛道寺廟「東嶽觀」、中資機構中國工商銀行的中文字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市區公墓旁邊的華文報社《訊報》這2個中文字。
報社社長林榮勝是來自中國福建的第3代華裔,在記者採訪棉蘭與中國廣東企業家舉行的交流會上,這位儒商告訴記者,他的主業是從事橡膠出口、經營酒店等商務,看到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一股華語熱,6年前他才創辦這份華文日報,為讓更多的孩子認識中文,他同還出版一份圖文並茂的《青訊報》供少兒閱讀。
在他的報社,林榮勝說:「這2份印尼唯一全彩印的華報,辦報最初每年虧損60、70萬美元,現在少多了,僅20多萬了!儘管報紙年年虧本,但我用從商業上的盈利彌補上,還能堅持下去!」
他說,之所以要堅持下去,是因為看到中印尼友好合作的前景,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來印尼投資辦企業,中文正在「吃香」。「更重要的是,這是讓華人後代了解祖籍國文化,傳承文化的精神家園!」他感慨道。
在和廣東企業家參觀棉蘭新機場、國際港口的路上,負責帶隊的印尼蘇北華社慈善與教育聯誼會副理事長廖章然先生說:「我有一個心懷10年的夢想,那就是希望更多的中國企業家來棉蘭,幫助這裡缺電的地方,工廠不會停電,農民的水稻增產!」
在廖章然看來,讓更多的如中印尼在棉蘭合作的高速公路項目那樣,他期望未來棉蘭的大路旁,綠樹下,有更多的象張亞輝官邸「清河堂」、武當廟、大清真寺、麥滿皇宮、斯利瑪利亞曼印度廟、依曼奴威爾教堂等等那樣上百年的建築,在印尼這個宗教和睦的熱土上,千古流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