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跨境遊井噴和民航國際化戰略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我國國際航空運輸迎來了新一輪發展高潮。本輪國際航空運輸增長以國內消費結構升級和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為支撐,市場基礎堅實。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好地促進我國國際航空運輸持續健康發展,是當下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現實課題。
解決問題的前提是認清形勢。先來看我國國際航空運輸整體形勢。它呈現三個顯著特徵:一是潛在市場巨大。旅遊業正成為我國的核心產業。根據國際知名機構預測,到2025年,中國的出境遊市場規模將是美國的近2倍,我國國際航空運輸市場也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航空運輸市場。二是市場競爭激烈。目前,已有129家國外航企執飛我國,而同一市場運營的中國航企僅有20家。就我國航空公司國際運量最大地區亞洲而言,在該地區運行的航空公司多達269家,直接導致我國航企在該地區收益率低下。對於13%的中遠程國際市場,我國航空公司和歐美等大型國際航空公司的競爭也異常激烈。三是市場格局瞬息萬變。兼併重組一直是世界民航業發展的常態。特別是近年來,航空運輸市場競爭激烈,不僅大型航空公司不斷兼併重組,中小航空公司也通過聯盟的形式加大市場力量,市場格局向「交叉持股、互為聯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趨勢演化。再來看我國航空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也呈現三個顯著特徵:一是擴張迅猛。2013年~2016年,國際旅客運量年均增長率均在25%以上。二是市場逆轉。我國航空公司在中歐、中美等傳統的主流遠程市場份額已經居上,分別佔到52%和51%,航空公司企業發展戰略也發生了根本轉型,從「不敢飛出去」轉為「主動飛出去」。三是盈利能力不樂觀。近幾年,我國航空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經營呈現「量增價低」的特徵,2015年~2016年國內航企國際客公裡收入年均下滑10%以上,且國際運輸收入水平持續低於國內30%左右。
據此,要清醒認識到,當前整個國際市場競爭環境嚴峻,我國航空公司競爭實力與一流航空公司仍有較大差距。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民航業屬於關鍵戰略產業,對我國各類商品、服務的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有重大意義。如何促進我國國際航空運輸持續健康發展,關鍵還是要把握國際航空市場發展的基本特徵。任何產業,均需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這個基本關係。對於國際航空運輸市場,政府部門應在打造優質的國際航空運營環境和確立競爭性政策方面下功夫,而企業更應該確立市場主體的地位,站在全球市場角度來考慮問題。同時也要認識到,任何市場,完全競爭的情況都不可能存在,需要相應的產業政策來控制市場失靈,約束市場權力,促進生產效率提高,從而達到進一步強化競爭的目的。具體有以下幾條建議:
一是逐步確立競爭性政策在行業的基礎性地位。競爭是市場制度的靈魂。新的發展階段,國家已經明確提出「逐步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的要求,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國發[2016]34號),要求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防止出臺新的排除限制競爭的政策措施,是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的關鍵一步。當前,國際航空運輸的迅猛發展將重新塑造行業發展的新格局,更需要進一步確立競爭政策在行業的基礎性地位。實際上,國內航空市場競爭程度已經超過美國,屬於完全競爭的行業之一。在國際航空市場,行業主管部門也在實施更為主動的開放政策,在外資市場準入和航權開放方面也有了較大進展。進一步確立競爭政策在國際市場的基礎性地位,有助於引導和鼓勵優質航空企業進入市場,增強適應能力和創新動力,保障各類市場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讓優質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較快提升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是著力打造優質的國際航空運營環境。航空運輸屬於典型的服務貿易範疇,具有商品的不可感知性和貿易標的的無形性,更需要依據市場情況確定通行的國際航空運輸規則和國際標準。目前,國際航空運輸的標準、法規等都是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主導下建立的。隨著我國國際航空市場的擴大,我國民航業要融入世界航空市場,一方面,行業的各項規則標準要儘快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更要根據市場特徵,積極推動設立新的國際航空運輸規則和標準,加強對各類市場主體的事中事後監管,逐步增強在國際航空市場中的主導地位。這是我國民航業發展到現階段,從根本上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最關鍵一環。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企業、專科研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民航業在這方面的成功突破,也可作為相關外向型行業走向世界的重要探索和樣板。
三是落實民航作為戰略性產業的相關政策。從美國、中東等發達國家經驗看,設計得當的民航產業政策對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和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實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建議強化民航業在三大國家戰略中的定位,把民航業作為國家三大重大戰略的一項重點推進,包括確定沿線國家民航市場開放、民航設施的關鍵通道和重點工程、加大絲路基金和亞投行等相關資本對民航項目支持力度等等,更好發揮民航業的帶動引領作用。同時,切實減輕民航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相關稅收。目前,我國民航業的整體稅收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個百分點,從戰略性產業角度考慮,應該儘可能降低民航業的整體稅負,為行業發展留足利潤空間。此外,建議調動相關財政、金融力量支持民航基礎設施建設,關鍵建設項目可適度超前,更好解決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與行業基礎保障能力不足的主要矛盾,
四是民航企業應站在世界角度統籌發展。民航業是國際化行業,隨著各類生產要素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和國際市場的不斷擴大,行業國際化特徵將更為突出,民航企業更應以打造國際化企業為標杆,站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角度統籌考慮發展、謀篇布局。在經營理念上,航空運輸企業應該更具國際化視野,熟悉和適應相關國際市場規則;在經營模式上,應依託市場需求旺盛的時機,加強各類商業與經營模式創新,為自身競爭實力提升創造空間;在戰略布局上,積極進軍國際市場的同時要綜合考慮各類市場風險。舉例看,航空運輸企業屬於「50%以上成本要以美元計價,70%的收入以人民幣計價」,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變動,會急速提高航空公司成本。此外,還有國際政治、金融危機、石油價格等等重大國際因素,都會給行業經營帶來風險,需要做好預警和防範。(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