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辦公是一件持續火熱的事情,國內有雙創這一把火,國外又有WeWork估值瘋漲這一把火,所以這個行業值得我們關注,36氪也在上個月發布了《聯合辦公行業報告 | 聯合辦公,讓團隊和優秀的人在一起》。
但同時,這個行業又有非常濃重的地產屬性,發展態勢不會像共享單車或者充電寶一樣摧枯拉朽,市場上大多數玩家基本都成立2、3年,並且也都只融到了A輪或者B輪。近來由於WeWork的示範相應,國內聯合辦公玩家在發展道路上愈發趨同,每一家都在產品升級中強調智能化、空間設計和社區運營。整個市場在講一樣的故事做一樣的產品,以辦公體驗為賣點的產品又很難通過媒介去宣傳,這給投資人和尋求辦公空間的企業帶來極大的信息不對稱和不透明。
儘管產品看起來非常相似,每一家聯合辦公空間還是需要想辦法通過差異化吸引客戶。對於創業者來說,氪空間的一個優勢是它自帶的媒體和創業屬性;優客工場的一個優勢是創始人自帶流量;WeWork進入中國後,它也有自己的品牌優勢。所以,當我在9月初《「夢想加」獲浦發矽谷銀行戰略債券融資,升級共享辦公,做智能企業辦公服務商》的報導中,注意到這個主要由程式設計師創立的聯合辦公空間時,我很好奇他們憑什麼優勢和其他人競爭。所以我採訪了他們。
大多數聯合辦公空間的發展方式是,租下一個空間、裝修改造、出租工位、對接孵化或者其他企業服務、運營社區活動等。夢想加是做智能門禁系統起家的,他們B輪之前的16家機構全都不是他們租下的,而是和房東合作的。從門禁系統開始,夢想加逐步開發了會議室、節能傳感和安防等系統,並且主要的拓展方式就是向聯合辦公空間的房東提供辦公室服務。這也就是上次報導中提到的辦公即服務OaaS,當然這個理念還包括空間設計和運營的部分,但是具體表現跟一眾辦公空間差不多,而且重體驗的產品很難用文字描述,這裡就不贅述。
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是產品的定位。以「為創業者服務」為標語的聯合辦公空間或者孵化器主打創業公司客群,但是夢想加沒有把自己定位成僅為創業者服務的空間;辦公室服務面向的是新經濟下所有的辦公場景。所以,從夢想加不做的事情,我們更容易區分和其他玩家的區別:不做孵化器、不參與股權投資、不對接投資資源、不持有重資產,另外還有,團隊的60%是技術人員。
那麼,輸出服務就需要渠道。除了上述提到16家輸出辦公室服務的聯合辦公空間之外,夢想加還有兩個重要的渠道。2017 年2 夢想加獲得騰訊眾創空間戰略入股,與騰訊開放平臺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夢想加智能辦公體系逐步應用至遍布全國超過10萬平米騰訊眾創空間。還有就在上個月,夢想加與印表機巨頭富士施樂(中國)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後者將幫助夢想加的智能辦公系統對外輸出。
我試圖不把這篇文章寫的過於軟,主要想表達的是在資本加持的遊戲當中,夢想加在沒有媒體基因、沒有個人IP流量、沒有品牌優勢的情況下,用最輕的方式檢驗產品,從而快速建立起一定品牌效果。但是當產品力得到證明和商業證實可行後,夢想加接下來沒有理由還繼續這麼輕資產的發展,把資產的收益讓給房東。
新開放的建國門萬豪和成都IFS空間就是夢想加從房東租賃過來的。夢想加接下來也會沿著服務輸出和租賃資產兩個方向並行發展。輸出管理能夠快速建立品牌,但是利潤和估值都來自更重的資產持有。雖然夢想加現在剛開始租賃物業,並且沒有重資產運營的計劃,但是要知道估值百億的WeWork可自持了旗下三分之一的空間。
夢想加成立於2015年5月,當年6月,獲得來自險峰長青(原名險峰華興)、英諾天使聯合天使輪投資100 萬美金。2015 年12 月 獲得來自愉悅資本領投A 輪投資。2017 年5 月,夢想加獲得了由愉悅資本領投、閃銀及險峰長青跟投的2000 萬美金B 輪融資。2017 年9 月 夢想加獲浦發矽谷銀行數千萬量級戰略債權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