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Bluesmart 正式推出了號稱是全球第一款智能行李箱,近日 The Next Web 編輯 Natt Garun 就親身測試了這款特殊的行李箱,不過在途徑芝加哥奧黑爾(O'Hare)機場時,這個「智能」箱子卻差點讓她被誤認為恐怖分子,我們來聽聽她是如何講述這段經歷的。
以下內容編譯自 The Next Web,原文標題為 This smart bag can charge phones, weigh itself… and nearly got me kicked off a flight
當我收到 Bluesmart 的「智能」行李箱時,一切似乎都是命運安排好似的,因為我即將要開始一段長達三周、途徑大蘋果城、蒙特婁,拉斯維加斯等七個城市的旅行——這是在現實生活中測試旅行類產品的絕佳時機。
只是,它來得太快太突然。
踏上旅行前,我們先聊聊這款行李箱。
這款行李箱由 Bluesmart 設計,擁有眾多的「智能」功能。你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鎖上箱子,箱子本身可以用作一個稱,用來稱行李的重量。此外,這款行李箱還內置了一塊電池,可以給 USB 設備充電,它甚至還內置了 GPS,可以定位箱子位置以防止丟失。當然,這些「智能」功能都是需要用電的,在出門旅行前,記得像給手機充電一樣把箱子充滿電。
我對這款行李箱的第一印象不錯,它的設計比較簡潔,而且雖然功能很多,但並沒有很重( 4.26 公斤),橡膠材質的把手拿起來也非常舒服,箱子底部有四個輪子,便於拖動。
不過當我打開箱子的時候,我對它的好印象頓時少了一半,Bluesmart 的箱子頂部有一塊體積巨大的電池,「霸佔」了很多儲存空間,當我把冬季靴放到箱子裡後,幾乎就沒有多少空間來放厚衣服了。
最後我只能把靴子塞到背包裡,然後把衣服等物品裝到 Bluesmart 的箱子裡出門了。
Bluesmart 表示這個行李箱可以給 iPhone 完整充六次電,不過得出這個數據的前提是你得關閉箱子其它所有的「智能」功能。此外,Bluesmart 行李箱的輸出電流似乎有點低,在我的體驗中,把手機連接到行李箱後同時使用手機,手機電量基本不會增加。
行李箱內置的電子秤倒是相當不錯,你只需要先把行李箱放在一個平面上,然後把箱子提起來即可。這時候 Bluesmart 的手機 App 會出現提示,你可以在手機上查看箱子的重量,而行李箱本身是沒有屏幕的。另外我想再次強調下,這些「智能」功能都是耗電的,如果箱子沒電了,這些「智能」功能一個都沒法用。
我先去了紐約、蒙特婁和芝加哥這三個城市,在這個過程中,Bluesmart 行李箱並沒有帶來額外的安全問題,通過機場安檢的過程也都比較順利。不過在從芝加哥前往拉斯維加斯的途中,我卻差點被當成潛在恐怖分子。
新年之後,我要飛往罪惡之都(拉斯維加斯)參加即將開始的 CES 2016,由於種種原因,我在距離航班起飛只有一個半小時的時候才趕到機場。到達機場後,我前面至少有 40 個人在等待安檢,不過隨後我發現,我需要等待的遠不止前面這 40 名乘客。
這裡順便說一句,由於我經常出差(一年至少十幾次),為了儘可能避免安檢時出現問題,出門時我會穿上簡單的休閒鞋,不穿帶口袋的衣服,也不會佩戴任何首飾。因此,當機場安檢人員在我通過掃描儀後把我叫住時,我感到有些意味,畢竟我這次帶的東西和幾天前順利通過蒙特婁機場時沒有任何區別。
隨後,安檢人員開始檢查我行李箱的衣服,我抬頭看了下 X 光顯示器,發現我的行李箱放置電池的位置有一塊明顯的長方形陰影。在意識到了這個潛在的問題後,我試著向安檢人員解釋這個為什麼我的行李箱過安檢時會出現問題。
「你能把它(電池)弄出來嗎?」安檢人員問我,但不幸的是 Bluesmart 行李箱的電池是固定在內部的塑料盒子裡的,除非我把整個箱子「開膛破肚」,否則不可能把電池拿出來。這時候又來了另一名安檢人員來檢查我的行李,她對我的箱子進行了爆炸物痕跡測試,然後我的箱子發出了警報……
「小姐,你要去哪?」
「拉斯維加斯……我要去參加 CES,額……我現在正在測試這個行李箱。」
我試著向他們解釋 Bluesmart 箱子的原理,我還拿出了箱子的用戶手冊給他們看,一名安檢人員警告我不要試圖觸碰箱子。
這時候,我的航班還有 40 分鐘就要登機,我問安檢人員我還能不能趕上飛機。
「和你能不能趕上飛機相比,我現在更擔心你的箱子,」她回答道。隨後,她把我行李箱的所有東西都給倒了出來,在芝加哥奧黑爾(O'Hare)機場無數人的注視下,一件一件檢查我的個人物品,包括我的內衣。在檢查完箱子裡所有的東西後,安檢人員拆掉了箱子內部的尼龍扣,露出了箱子內部的電線。
我的心頓時涼了半截。
「這根線連到什麼地方?」安檢人員非常嚴肅地問我,我告訴她我也不知道準確的用途,可能是用來連接箱子的電池和多個傳感器的。隨後,這位安檢人員又去找她的上司。
「你要去拉斯維加斯?」一名安檢人員問我。是的,我隻身一人要前往一座人群密集的城市,那裡馬上將要舉辦這座城市一年中最大的活動之一。我心裡越想越害怕,我心裡在想應該給誰打電話尋求幫助,但我的家人和男友都不在芝加哥。
最後,這名安檢人員的上級來了,我向他重新解釋了一遍,他試著把電線拉出來,然後要求他的團隊仔細檢查電線。這次的測試結果總算沒有出現異常,安檢人員允許我收拾行李箱然後登機。
走之前,我詢問了一位運輸安全管理局(TSA)官員對這個行李箱的看法,他告訴我:
「隨著這些東西(智能產品)越來越流行,我相信我們未來會接受相關的培訓來更加準確的作出判斷,但我也建議這家公司把電線設計成可拆的,這樣會有助於我們判定產品是否存在威脅。」
隨後我感謝了這位官員,然後朝著登機口飛奔過去,機場廣播在最後一次叫我的名字。
幸運的是,在我隨後的旅行中,Bluesmart 的行李箱並沒有引發更多的安全檢查,不過我還是和 Bluesmart 的聯合創始人、設計副總裁 Alejo Verlini 聊起了這段經歷。
Verlini 告訴我:「目前已經有 12,000 人正在使用我們的行李箱,裸露的電線的確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理想情況下,這些電線應該是完全隱藏的,我們正努力修改這個設計。」
但即便如此,Bluesmart 行李箱看上去依然很像恐怖組織襲擊時用的設備。
雖然這段經歷並不愉快,但我並不介意使用這款「智能」行李箱,它的隔層設計非常合理,很適合在周末開車旅行時帶著。
不過考慮到它 399 美元(約合 2625 元)的售價,在 Bluesmart 對這款行李箱做出進一步的軟硬體改進之前,我可能不會選擇購買它。而且由於智能旅行箱還是個新鮮事物,運輸安全管理局(TSA)也還在「學著」如何讓這些「智能」設備順利通過安檢。
除非你願意在被安檢人員「抓到」時耐心向他講解這臺「高科技」行李箱的原理,我建議用戶等這類產品更加普遍後再選擇購買,當然,前提是你認為這個所謂的「智能」行李箱的確有用。
如果你想了解、試用更多新鮮有趣的硬體產品,掌握最新的硬體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極客之選」微信帳號。查看歷史文章請點擊:傳送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