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有這麼一種人:
1.從沒有逃過早課,即使前一晚剛經歷了通宵,也會掙扎著去教室(睡覺);
2.日常泡在圖書館,雖然是在圖書館刷劇、看小說;
3.不願待在寢室,寧願在食堂、在活動室玩手機、打遊戲,回宿舍有種罪惡感;
4.熬夜寫作業,雖然是因為玩遊戲耽誤了作業時間,即使作業也只是抄答案;
不甘與室友、同學一起頹廢,卻又自甘墮落,不願承認自己不努力,所以每天划水麻痺自己!
還有這麼一種人:
我覺得把自己的生活過得舒服就好,不用也不想和舍友多摻和;成績不一定是最好,不是最差就好。只想按自己的節奏生活,不想被別人的觀點左右,不在乎別人的眼光,過得開心就好。但他們基本失敗了,並痛苦於自己的失敗。
平凡人的不甘平凡的心
其實,大家基本都是平凡人,過平凡的日子,所以,大家並不喜歡學習 ,也並不那麼渴望成功,所以不會拼命努力。但是,現實環境之下,網絡上「成功」的人太多了,成功的年輕人太多了,加上父母的期望,壓力還是很大的。不追求成功,畢竟大家都摸魚混日子,同樣的,大家都非常害怕失敗,假裝努力來欺騙自己。
但這個假裝努力的過程並不輕鬆,一天天的都在划水,內心早已處於崩潰的邊緣,因為這麼下去註定是要失敗的,而失敗則往往意味著無能,我們假裝努力是想維持自己「有能力」的形象。
如果你覺著自己有些茫然於自己的處境,想學習而無下手處,但自己還是想學習想進步的,那就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以興趣為中心,而把排名、他人目光等看的輕一些,從學習中找到樂趣。
還有就是,儘量的放平心態,如果你很焦慮而不知所措,就不要想怎麼努力學習了,畢竟大概率還是會去划水,加劇焦慮。要學會接納自己,看清現實,能腳踏實地的再出發。
關於努力學習
有關於高效學習方法的內容,網上太多太多了,比如:確定清楚的目標→分解成小任務→分階段完成、保持專注→自我反饋、自我獎勵。在此不再贅述。
但關於學習、讀書,古語有云:書山有路勤為徑。殊不知,系統性的學習才有其價值,畢竟學習的的本質是:
閱讀——理解——記憶——應用
大量的走馬觀花式的讀書學習,不是沒有價值。任何一本書,你讀了而且讀進去了,那麼就是有價值的,它就像你每天吃的飯,大部分已經一去不復返並且被忘掉了,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血肉。讀書對一個人的思想改變也是如此。
提升但這種學習方式的價值很難體現出來,尤其是難以變現!所以讓人誤以為讀的書沒有價值,畢竟,開卷有益,可以水到渠成地提升思想,開闊心胸、眼界。只不過現在大家都急著成功,坐不下來去安心的學習,更不會衡量你的思想深度、胸懷寬廣度。
所以網上充斥著這種片面認識:走馬觀花的閱讀,滿足的只是日益膨脹的知識虛榮心……還自以為,博聞強識。
學習不是束縛,是自我克制,是自由夢想的船帆
《小王子》的作者說,「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 不要僱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 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學習非常重要的基礎就是:找到自己的學習動機。比如說,自己、父母、家庭、家鄉、國家。比如有一位同學,家境貧寒,學習刻苦,他說:"父母養我不容易,我是為了父母而學習",這位同學最後也去了一個不錯的高中,考上了還不錯的大學。任何一種動力,只要真誠、切實,就可以幫助你攀上巔峰。
努力學習,要由心而行,渴望知識,但努力學習不應該影響健康。不能標榜過於極端的作息規律,更不能標榜過於極端的社會認知。
大學是一個兩極分化的試煉場:從極端嚴格的高三,到了極端自由的大學校園。
但盲目的、被商業推崇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是被放大的無邊欲望,是會害人的。
康德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只有主宰自我,才能在這個試煉場裡找到真正的自己,無視身邊的蠅營狗苟,為自己以後的成功添加足夠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