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這首歌算來都有13年了。但卻是我喜歡的第一首古風歌曲。後弦引用古典著作《西廂記》,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創作出了《西廂》這首歌曲,描述出一段青澀的愛情故事。
用宮調的式曲調加上R&B風格的咿呀吟唱,把古代小說般的敘事句式婉婉道來,從開頭黃梅調的咿呀吟唱,到東西方樂器的水乳交融,歌曲中傳遞著後現代的浪漫感覺,過門穿插著的黃梅唱腔,濃鬱的南方水鄉口音,把古代的意境再次提升。
不知道多少年了,應該是我12歲的時候看的《鼓上蚤時遷》聽到的這首歌!好懷念,現在都24咯!有多少朋友跟我一樣看過《鼓上蚤時遷》的呢?記得小時候, 在電視上看過後弦的訪談 ,當時主持人問他 ,怎麼想到把中國風和R&B結合起來。
後弦說 ,這就好像在牛仔褲上刺繡 ,西方的舶來品加上中國元素 ,就是他想做的音樂。 當時就覺得 這個比喻真的很妙, 以至於我記到現在。無論外面世事如何變遷,何時來聽後弦的歌滿滿的都是青春的氣息。單純又美好。這歌有年份了,不過不知道為什麼現在還是覺得好聽。聽到熟悉的歌曲,回想從前不禁已過六年,不知道那花還開著嗎?
也不知鳥兒是否還停在那個枝頭,只是時過境遷,感慨往事罷了。筆墨紙硯手中遊,只因曲名各不休。募得此些悽美樂,常伴吾身循悠悠。一首陋詩將卿謝,望卿此生心不愁。
「鞋子忘了原來的方向,停在十八九歲情惆悵」。當時就想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啊,世間萬物在他眼裡都一樣,有靈性,有選擇,有它們存在的方式,所以才寫的出這樣的詞啊。不同年齡的人,聽不同的歌曲。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言語評論!
從簡單到含蓄,從直白張揚到深沉隱晦,從如同白紙般的言語到滿腹滄桑……誰都會有一個勇敢而不缺乏高調的年輕,或許這便是成長的過程,只是不得不承認,我們不再年輕…… 那些日子,只能懷念!後弦是我最喜歡的歌手,那時候可以把他每首歌的歌詞倒背如流。最喜歡的莫過於這首西廂。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是如此唯美。
當初卻聽不懂其中的悲傷。現在後弦的名字也成為了青春的記憶。《西廂》門前驚鴻一瞥,緣定三生,江山為聘,落地十裡紅妝,天為證,地為鑑,我娶你。奈何留不住傾世紅顏,深宮繁華隱盡蕭條。後弦的歌真的是那種讓人一聽就很舒服的感覺。
以前覺得這歌很輕鬆活潑。 現在感覺仔細回味副歌部分,真的很悲,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十二年前聽到這首歌,當時無比憧憬詞中情景。十二年後的春天,不想一曲成讖,終究還是忘不了啊,就算那些老街老巷馬上都要消失,可那年午後路過金絲巷時邂逅的悸動永遠鐫刻在心底。百花還在人去樓空,那花兒長開人難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