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的產生跟華表有一定的關係,因為一對華表中間加一根橫木連接就可以構成一座大門。
在隋唐時代我國大城市中曾實行一種裡坊制度,裡坊的四周設置圍牆,牆中央設置房門,這種房門就是兩邊華表中間加一根橫梁或者橫板構成,如果某一個裡坊的居民在倫理道德和科學方面有什麼值得表彰的地方,就張榜於門首,這叫「表閭」。
隨著裡坊制度的取消,房門單獨立於街口,演變為牌坊,成為裝飾性的建築,設於橋頭,廟前,墓前,街口,同時也保留了他的表彰功能,所以古代很多為貞女,烈婦,孝子,狀元立牌坊。
牌坊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牌樓。牌坊只在華表中間加橫梁,牌樓則仿樓閣造型在橫梁上修造,鬥拱,飛簷,翹角成為一座樓閣式的門,而且往往採用多開間設在路口的多開間牌坊或者牌樓,一般中間最大,便於人員車馬通行。早期的牌坊和牌樓都是用木頭造成,明代就用石頭或者磚砌,還有琉璃造型,多仿木結構石造梁柱,上邊多雕刻精美圖案。
北京城內就是牌樓很多,現在只剩下地名了,如東單西單,是說東西各有一座牌樓;東四西四是各有四座牌樓。現在北京保留的牌坊和牌樓也還不少,大多在園林,寺廟陵墓建築中,比如頤和園,北海,中山公園,東嶽廟,十三陵,雍和宮等。街道牌樓,只保留了國子監成賢街的兩座。
安徽省龢縣是個牌坊,牌樓比較集中的地方。城外的棠樾牌坊群,七座相連,蔚為奇觀,是明清兩代當地報史家族為旌表本族傑出人物建造的牌坊,按忠孝節義排列,頗能反映這一建築的文化特色。城內有許國石坊,是一座罕見的明代石坊建築,全方四面八柱平面呈口字形,是明代皇帝為表彰許國的功績而建造的。
遼寧省興城市,有石坊一對,是明崇禎皇帝,為表彰總兵祖大壽祖大樂兄弟抗清功績建造的,想不到石坊建成之後,兄弟二人卻叛明降清了。現僅存祖大樂石坊。另外山東省單縣城內也有石坊一對,一個百壽坊,一個百獅坊。坊上分別刻著百獸和百獅,在全國絕無僅有,此外山西五臺山的牌樓也建得極為精巧。
你還知道哪些牌坊牌樓,歡迎下方留言討論。